返回主页

 终身学习--文化之正道 

learning Lifelong-- the right path to the culture

作者:陇菲      发布时间:2017-5-16

终身学习
文化之正道
 
        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
                  —— 中国俗谚
 
一、
 
    《礼记·学记》有言:“人不学,不知道。”
    这里的“知道”,依照古代汉语惯例,应该分开断读。
    “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认知”,“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道理”。
    所谓“不知道”的本意,乃是“不知其道”。
 
二、
 
    道者道(言说)也。
 
    所谓道,是有关天道、人道的法理及其言说。
    所谓道,是有关运演、前行的路径及其指引。
    所谓“人不学,不知道。”无非是说,人不学习,就不能体悟天道、人道的法理及其言说。无非是说,人不学习,就没有运演、前行的路径及其指引。
    《礼记·学记》特别提出这个命题,有深意在焉。
 
三、
 
    所谓“人不学,不知道。”乃是有关人之本质、人之存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类学命题。
    这个命题,提出了一个有关逻辑判断之“人何以是人?”以及有关历史流变之“人何以做人?”的终极哲学问题。
 
四、
 
    俗话说:猫有猫道,狗有狗道。
    的确,长宙广宇之万事万物,无一不循道而行,无一不各行其道。
    但是,除人之外,所有其它的在者,都不可能知其所循之道,不可能知其所行之道。
    天道对于这些在者而言,是一个不可能明了也不可能自觉的秘密。
 
五、
 
    人和人以外的其它在者不同。
    人不仅仅自在,人的独特本质在于自为。
    由于文而化之、化而文之的历史实践,自然而然的长宙广宇,业已逐渐打上人的印记。
    由于文而化之、化而文之的历史实践,自然而然的长宙广宇,换言之,原本的“人昧世界”业已逐渐转化为由“人为世界”和“人及世界”两个部分组成的人类生存世界。
    由于文而化之、化而文之的自为,人“为天地立心”(张载),逐渐自觉天道,并把天道彰示为人道,逐渐明天之明德,逐渐明天之明道,此所谓“明明德”,此所谓“明明道”。
 
六、
 
    作为特殊的生物存在,人于长期的历史进程之中,通过文而化之、化而文之的实践行为,把个体乃至群体的经验,泛化为某种借助体外存贮方式并通过外化←→内化反馈循环得以绵延传承的文明信息之流 —— 文脉。
 
    人类历史进化的文明信息,其载体既不是与生俱来的基因,也不是后天模仿的习性,而是异化、外化、物化、对象化、客体化的文脉。
 
    此所谓文脉,因其可以相对独立于人类的生物个体,而成为一种超越时空、超越生死之相对自足的系统。
 
    正因有此文脉,人才成为真正区别于一般生物存在(包括社会动物)的特殊存在。
 
七、
 
    人之所以是人,在于人不仅有基因铸型之先验的本能,不仅有习性规范之后验的仿能,而且具有文脉操控之超验的智能。
 
    仅仅具有本能,人还不足于是人、做人。
    即使具有仿能,人依然不足于是人、做人。
    只有通过学习,具有了人之特有的智能,人才可能是人,人才可能做人。
    “无古今之学,蜘蛛之类也。”(王充)
    由于人的非特化本质,一个不学习,不知其道的个人,甚至不如一只蜘蛛。
 
    故,王充《论衡》感慨而言:“观夫蜘蛛之经丝以网飞虫也,人之用作安能胜之?”
 
八、
 
    人之是人,人之做人,并不仅仅消极的遵循天道,并不仅仅消极的行运天道。
    人之是人,人之做人,于文而化之、化而文之的历史实践中,业已修天之道,甚至易天之道。
    在此文而化之、化而文之的历史实践中,不仅人的生态环境在加速进化,人的存在方式也在加速进化。
    人所面对,乃是不断加速进化的人之生态环境和不断加速进化的人之存在方式反馈互动之瞬息万变的世界。
    当下世界,任何一个人类个体在任何时刻面临的生态环境以及自身的存在方式,都已被前人或他人文而化之、化而文之而日益陌生。
    无论是与生俱来的基因,还是后天模仿的习性,都不足以应对当前加速进化而瞬息万变的世界。
 
九、
 
    一个生存在当下现实中的个人,必须不断把先前和当世人文进化先锋业已异化、外化、物化、对象化、客体化的文脉,同化、内化、意化、己身化、主体化,从而真正了悟业已文而化之、化而文之并且日新月异的明明德、明明道,从而在文而化之、化而文之的层面上重新学会生存。
    此同化、内化、意化、己身化、主体化的唯一途径,就是“学而时习之”(孔子),而且必须“学而不厌”(孔子),“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中国俗谚)。
 
    人不仅需要学而习之、习而学之,而且需要终身学而习之、习而学之。
 
    学习而且终身学习才是文化之正道。
 
   《汉书·霍光传》有言:“不学无术”。所谓“术”,颜师古训为“道径”。“術”之古字,乃是立“表识衢路”之华表的通衢大道。根据颜训,“不学无术”可以释为“不学习,则无路可走。”
 
十、
 
    老百姓平常骂人,有“不是人”一语。
    人一旦背离了人道,就逻辑判断而言,已是非人。
    此“不是人”的衣冠禽兽,就历史流变而言,已然不会做人。
 
    为了知其道,为了真正是人,为了真正做人,人必须学而习之、习而学之,而且必须学而不厌,必须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
    只有在一个学习型而且是终身学习型的社会中,人才有是人、做人的可能。
    只有具备“人不学,不知道”的文化自觉,才能真正建立一个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型社会。
    当然,为使这种可能成为现实,尤其必须实践。换言之,知道必须行道。不能真正行道,必然不能真正知道。只有亲身践履行道,才能不枉此生知道。
 
十一、
 
    对于人类而言,文而化之、化而文之的洪流一日不停,学而习之、习而学之的过程就一日不止。直到人类消亡。
    对于个人而言,文而化之、化而文之的洪流一日不停,学而习之、习而学之的过程就一日不止。直到寿终正寝。
 
十二、
 
    对于人类而言,无论是文而化之、化而文之的洪流,还是学而习之、习而学之的过程,都相对无限。
    对于个人而言,因其自然的年寿,其参与文而化之、化而文之洪流的程度,其学而习之、习而学之的质量,都非常有限。
 
    因此,才有马克斯·韦伯的质疑:
    文化财富和自我完善的目的越是千差万别,每一个人 —— 消极的作为接受者,积极的作为共同创造者 —— 所能涵盖的微小部分就越发微不足道了,这个外在或内在的文化宇宙的涵盖面所提供的个别人能够接受整个文化或舍此再无别的终极标准的“本质性的东西”的可能性也就越小。诚然,对于每一个人个人来说,“文化”并非指他从“文化财富”中攫取的份额,而是他从中精选出来的成分,但是,并不能保证,这种精选成分恰恰以他的死亡这个“偶然”的时点达到了 —— 对于他来说 —— 一种有意义的终点。(《儒教与道教》,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10月第1版,第333-334页。)
 
 
十三、
 
    不仅如此,马克斯·韦伯还说:
    一切“文化”都表现为人跳出自然生活的有机地预先确定的循环。(《儒教与道教》第334页)
    这里,马克斯·韦伯提示了一个蕴涵某种本质的现象:对于人类或者个人而言,一旦进入文而化之、化而文之的洪流,其学而习之、习而学之的努力,并不能真正形成一个兴亡盛衰、生老病死的自然循环。
    所谓文化的本质,恰恰在于它打破了自然所赋予人生之封闭的循环,在族类的层面上,具有了某种人为的、开放的、相对无限的可能。
 
十四、
 
    以此观念,反思孔子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的话,似乎并不能无条件接受。
    马克斯·韦伯曾说:
    如果他在告别人生时竟能够高傲地说:—— “我是矣”, —— 我认为这辈子值得的东西,生活都赋予了(或:都拒绝给)我, —— 那么,这种骄傲的态度在救赎宗教看来只能是对神新安排的生命之途和命运的渎神的鄙视:没有一种救赎宗教正面赞同哲学神化了的那种“自戕”。(《儒教与道教》第334页)
 
    就抗议暴政而言,就以死明志而言,“朝闻道,夕死可矣”的话,自有其可歌可泣的价值。
如就文化的本质而言,一个“闻道即死”的人,的确已经自绝于文而化之、化而文之,自绝于学而习之、习而学之,而不免马克斯·韦伯“自戕”的讥讽。
    一个真有“达则兼济天下”胸怀的君子,一旦真正闻道,首先应该想到的应该是布道,而不是夕死。否则,只能认为“这样的知识分子伦理,对于广大群众的意义必然是有限的。”(《儒教与道教》第259页)
 
    君子的自我完善,的确是儒教被其它大慈大悲普度众生之救赎宗教诟病的原因之一。
    还是木心说的好:“最好是得道,其次是闻道,没奈何才是殉道。古人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今我是朝闻道,焉甘夕死。”
 
十五、
 
    就文化的开放本质而言,所谓闻道,无论对族类还是对个人,都是一个永远的进行时。
    明大道之明德,是人类永远的志业。
    朝有朝道,夕有夕道。
    道理亘古不易,道路日新月异。
    过去有过去之道,现在有现在之道,将来有将来之道。
    道者,不易其行,变易其径,且行且远,无有尽头。
    道者,道(路径)也。道无尽,则行不止。
    人类或者个人,都不可能一朝闻道,而只能终身学习。
    如此,而不知老之将至,死之将至。
    “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
    百姓的智慧,并不亚于圣人。
   “人不学,不知道。”
   诚哉斯言,信哉斯言!
 
 
2003年 9 月11日初稿
2004年 9 月19日二稿
2005年12月19日三稿
2006年 9 月 7 日四稿
2007年10月11日五稿
2013年 6月30日六稿
《国学论衡》第四辑
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
2007年12月第1版380-388页
2014年6月29日增补
2015年2月23日修订

2022年4月27日

藏之网海,副在微信,独弹独奏,以俟知音。
详细原文转自《陇菲独弹》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longfeidu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