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脏腑经络如环无端的联系 

  There is no the link head between the body's organs and nerve  

作者:不详     发布时间:2017-01-09

     在中医学的视野里,人体是一个以脏腑为核心、以经络互相联系的整体,其中五脏六腑之间的关联尤为历代医家重视,指导中医诊断、治疗、养生。脏腑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联? 


    五脏六腑因何而分 


    同是人体脏器,为什么分为脏腑呢?

  
    “脏”通“藏”,表示储藏、闭藏的意思,不直接对外,有点幕后工作者的意思,性质多为沉静的、内在的、下降的,属于阴。而“腑”通“府”,就是住宅,有门有窗,常与外界交流,是前台工作者,主管出纳传输,自己却“两袖空空”。性质多为活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的,属于阳。 


    因肝、心、脾、肺、肾五脏,“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主“藏而不泻”、“满而不实”,其功能以静为主,在经络循行分布上,主要在人体的内侧,所以归之为阴、为里。 


    而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腑,“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主“泻而不藏”、“实而不满”,其功能以动为主,在经络循行分布上,主要在人体的外侧,所以归之为阳、为表。 


    五脏六腑的角色扮演  


    在《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中,对五脏六腑的地位和相互关系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述,它给五脏六腑封官加爵,让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角色之间的关系则形象地表明了中医学对脏腑关系的认识。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君主之官”意思就是“一把手”,统管其他脏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从造字上来看,“心”字是唯一一个没有“月”旁的,也表明了心的与众不同。这里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中医谈到的“心”并不仅仅是解剖学意义上的心脏,而是心的“藏象”,也就是器官发之于外的各种现象。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相傅之官”就是宰相首辅,是皇帝的左膀右臂,位极人臣。皇帝是不做具体工作的,真正制定方略的是这位。“治节出焉”就是说,肺工作做得好,人体才能“天下大治”。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扮演运筹帷幄的将军角色,如果肝气、肝血不足,人就会非常容易动怒、烦躁,在这种状态下,做出的决定往往不甚明智。想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就要多注意这位“将军之官”了。 

    脾胃者,食廪之官,五味出焉。因脾胃相表里,所以脾胃同讲。其实单就脾而言,它还有一个特别的“官职”——“脾者,谏议之官,知周出焉”。谏议官是做什么的呢?它是一个“反对派”,主要工作就是发现问题,直言劝谏。“知周出焉”就是周知四方,把情况汇报给中央。胃担任“食廪之官”即粮仓的管理员,人吃下食物运化出水谷精微,胃就要把这些养分合理地输布出去,保证五脏六腑都能得到滋养。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作强之官”是什么官呢?与其他脏腑相比,这个官显得不好理解。是不是说它不重要呢?其实恰恰相反。“作强之官”意思是指通过它能产生强劲之力,是“给劲儿”的。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中正之官”主持中正、杀伐决断,相当于现在的法官。胆气壮,人就表现得刚猛自信,成语中的“胆小如鼠”、“胆大包天”都是从这里来的。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其主要职责一是“受”,就是接受、吸收五谷精华;一是“化”,就是将食物化成人体能够吸收的精华。“受盛之官”每天忙忙碌碌,自己却只是一个通道,有了“收获”马上输布出去,是兢兢业业的“劳模典范”。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传道之官”就是主管交通运输、调度管理的官员,食物经过脾胃、小肠,到大肠这里进一步区分精华和糟粕,并将糟粕排出体外。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决”指开决、疏通,“渎”指水沟、水渠,三焦即是主管水利工程的官员。古代水患严重,大禹因为治水有功而成为“圣人”,这说明三焦这位水利官员作用不容小觑。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州即洲,都即渚,为水之府,是储藏水液的地方。人体水液经过各脏腑的处理之后变成尿液渗入膀胱,当尿液达到一定容量时,再通过膀胱气化由尿道排出体外,故膀胱具有贮存和排泄尿液的功能。 


    如环无端的联系 


    《黄帝内经》形容人体经络间的联系说“如环无端”,就是说这种联系像一个圆环一样,周而复始,无首无尾。脏腑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这里就引出了“肝胆相照”这句成语的根源——脏腑的表里关系。 


     肺合大肠:如肺气虚弱,气虚推动无力,排泄大便就会很困难,中医称之为“气虚便秘”。若大肠排泄不畅,也可以引起肺气不利而喘咳。 


    心合小肠:西医认为出现胸闷、心慌症状就是心脏病,但是去医院一检查,心脏的各项指标却正常,在中医看来,这就有可能是小肠经上出了问题。 

    肝合胆:比如黄疸,临床上常见肝、胆同时出现问题。 


    脾合胃:脾胃的关系已经内化在老百姓的认识当中,说孩子食欲不振、消化不好,都会想到是不是脾胃失调。 


    肾合膀胱:如果肾气不足,就会出现小便不利或尿失禁、遗尿、尿频等症,这时如果单查膀胱就太过片面了。 


    脏腑之间的联系很广泛,既有结构上的联系,也有功能上的联系。例如脾主运化,除了胃的主要配合外,也要依靠肝气的疏泄、肺气的输布等。 


结语:人体是一个非常奇妙的“小宇宙”,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两项事物之间也许就有着内在的、不可分的联系,这也是中医治病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原因。 

参考资料

    五脏六腑是中国人用了几千年的一个名词,就是指人体内的主要器官。“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为三焦,是第六个腑。

    人体的十一个脏器各有一条相对应的经络,加上心包经,也就是心脏和心脏外层的保护膜之间,称之为心包,其相应的经络称之为心包经。再加上人体躯干前侧的任脉和后侧的督脉,一共有十四条主要的经络。其中彼此之间有错综复杂的关系。例如每一个脏都相对应于一个腑,心脏对应着小肠;肝脏对应着胆囊;脾脏对应着胃;肺脏对应着大肠;肾脏对应着膀胱;三焦则对应着心包。

    从经络物质基础的研究中,发现手上和脚上的经络多数在骨间膜上,而脏的经络和其相应腑的经络通常都在同一片骨间膜的两面,所以这两个脏腑之间的变化会形成一致的病理现象。五脏对应着五腑,另外的三焦经则对应着心包经,也是在手臂的内外侧之间对应着。这种现象中国的医生在几千年前就明白了。

    而这种对应的现象,对不懂中医的人而言,则是认为毫无根据的。例如中医认为寒气会入大肠经,从西医来看,受寒就是肺的疾病,和大肠怎么可能相关,一个是消化系统,一个是呼吸系统。两者在解剖中根本就是不相通的两个器官。从经络来看,就会发现大肠经和肺经始终都是非常紧密相邻的。

    除了脏腑对应的关系之外,脏器之间还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密切关系,古人将之以五行理论整理后,再依各个脏器的特性予以对应到五行之中就得出了: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在五行关系中,讲究的是平衡,如果五脏中的任何一个脏器的能力较其它脏器强或弱,就会破坏这种平衡。如心火太旺的症状,有可能是心脏自己的原因引起的,例如夏天天气热,这个季节自然容易产生心火太旺的症状,但是冬天肾气不足时,水克不住火,也会造成心火太旺的症状;春天肝气上升时,也会因为木生火而造成心火跟着也旺的症状。

    这种脏腑之间的五行关系非常复杂,通常一个好的中医师需要花费数年甚至数十年以上的经验累积,才能完全掌握。掌握了这种五行变化的医生,经常可以非常准确的判断疾病根源,而有手到病除的功力。

    例如我们常见的腿部外侧不明原因的发麻和疼痛,通常被西医诊断为骨刺压迫神经造成的坐骨神经痛,仔细观察疼痛的部位,其实痛的是胆经的部位,是因为常年肺热引起的。肺属金,胆属木,金克木。肺的问题压制了胆的功能,有时肺热特别严重,就会造成胆经疼痛,这时只要在手部外侧肺经的尺泽穴压住不动一分钟,泄除了肺热,疼痛立即消失,真是手到病除。

    但是这只是治标而已,这种患者多数都伴随着胆功能方面的疾病,严重的甚至割除了胆囊,因此,只有根治了胆的疾病,才有机会使疾病痊愈。而胆功能的疾病根源又来自于肺里的寒气,只有将肺里的寒气彻底去除才会消除胆里的问题,疼痛才能永远不再发生。

    虽然这种五行的理论不容易掌握,我们会在后续的章节中将常用的几种五行规律做比较详细的介绍。即使没有这种手到病除的功夫,只要能依照本书所提供的调养方法,慢慢调整生活习惯,也就能使血气能量上升,让人体的诊断维修系统发挥作用消除这种疼痛,差别只是需要忍受稍长时间的皮肉痛苦而已。因此读者不用担心学不会那些难懂的金、木、水、火、土,有兴趣就学,没兴趣就不用学,不会因此就学不会正确使用人体的方法。

    虽然每个人的血气水平都不一样,但是人体在不同的血气水平,五脏六腑都会形成平衡的状态,身体才不会有不舒服的生病症状。通常出现了不舒服的症状时,就是脏器之间失去了平衡,这时中医的治疗目标,就是消除这种不平衡。

    这里顺便一提的是,人体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机体,前面例子中的胆经痛就是最好的例证。这种发生在四肢上的疼痛,通常是用来通知大脑人体生病的讯号。

   多数不明原因的疼痛可能都是经络痛,当人体脏器的能力不足时经络才会痛,多数时候必需触压才会有痛感,到了问题很严重时,才会不碰也痛。因此当发生不明原因的疼痛时,应先找一份经络图,仔细分辨疼痛的位置是那一条经络,直接按摩疼痛的经络,或者按摩其相生或相克的经络,多半能够缓解疼痛。

    有些人很容易扭伤手脚,多数都会认为是意外的伤害,其实只有真正的严重外力才会造成扭伤,一般性的用力不当,是不容易造成扭伤的。通常被扭伤的部位会不断的重复受伤,其实主要原因并不是外力造成的,而是该经络相应的脏器早就有问题,使得经络的弹性变差,自然就容易扭伤了,这种扭伤不是偶然的意外,而是必然的结果。

--------吴清忠人体使用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