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者门户,派者流派。开天门而衍流四海,广及无穷,是为门派!门开无关键,派演无始终! 万川归海称之为派,不闭不阖,称之为门。门派并不是你们现在所认知的“门派”。
在原始之时,并无宗教,其起源于本性的崇拜和信仰,不是以宗教的形式存在,人与神的关系是相当模糊的,现代学者强称之为“原始宗教”,而居于天(神)人之间的传言或者沟通的媒介,就称之为“巫”。
我们且看这个“巫”字 ,一个“工”字,中间有两的“人”,“工”字的上划代表天,下划代表地,而中间那竖就是天地之间的天梯,而这个梯子,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畅通无阻的,这是需要有特殊身份和特殊修为的人担任,而“工”字中间那两个“人”字就是属于这样的载体。请注意,这两个“人”字,并不是代表是两个实体的人,而是指有两种身份的人,为什么呢? 把这两个“人”字拉直了,“巫”就成了“王”,这个“王”是人王的意思,也就是原始部族的首领,再把两个“人”字连在一起,把“工”字去掉,那就成了“仆”字,也就是上天的仆人。所以担任“巫”这个职位者,首要因素就是部族首领。
原始的信仰与崇拜,始终是政教合一的,政和教没有界限。其次,这个“巫”是具有常人无法具备的“法力”,是上天的代言人,可以和神沟通,不具备这点,也不足以称为“巫” 。而“巫”通过祈祷,歌舞,以及种种方法,去愉悦神灵,得到神灵的指点,和告示。然后,他告诉给他属下的臣民,向他们转达神的旨意,而这种现象一直流传到奴隶社会早期。到中期,政教合一的局面才被打破,周朝时候周公亶在迁徙他的部落的时候也俨然一副“巫”的身份,卜筮,祈祷,把自己的指甲剪下来和着香一起焚烧,希望得到上天的垂顾,所以“巫”也有在天地间卜卦的人的意思。到了后来,“巫”越来越专业化,逐渐和政治分离,成为统治阶级的附属部分,后来到了奴隶社会末期和封建社会早期,转而称之为“方士”“隐者”等等。而其功用越来越单一,术法也越来越复杂,各修各的,各自为其所服务的对象提供服务,到此,“巫”的作用越来越世俗化,神秘化的东西正在一点点褪色。
到了汉代,张陵创立道教,也是借鉴“巫”的原始信仰和规范,受其影响,所以祖孙三代所推行的“五斗米道”都是用政教合一的方式传承,而“道士”这个称为并未正式形成,上层的称为“祭酒”,下层教民称为“鬼卒”,所以道教在早期也被成为“鬼道”或者“鬼教”,但是这个“鬼”。并不是贬义词。
当时,对中原以外的氏族,都称之为“鬼”,而张陵开创道教在四川一带,氐羌族等少数民族受其教化者甚多,所以在称谓上也沿袭原来习惯的“鬼”为称呼。而“鬼”者,也并非我们现在所常用的鬼。
以前在中国,根本就没有地狱之说,人死后,只有灵魂在世间飘荡,或者上升为神的仆人,或者是成为神,也并没有转世一说。后来的学者,因为“鬼”是针对少数民族的专称,得出的结论是蔑称。其实不然,张陵是有被称为“米贼”的记录,那都是张陵创立道教以后,而其收的入教“五斗米”都是对有能力负担的人而言,到后来,道教内部是以士大夫阶层为主流,相当红及一时。譬如晋朝的右将军王羲之,就是世奉五斗米教。在五斗米教中,无时不体现出“巫”的政教合一的路子,所以“巫”应该是最早期的“道士”。而直到今天,道士也奉守“见君不磕头”的教条,其心目中自然是把自己同最高的统治者平起平坐了,这些流俗,其实都是受了原始“巫”的影响,而遗留下来的痕迹。
我们从日常的点点滴滴中去发现,去思考,再到历史中去印证,道教的起源并非现代学者所流传的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