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学密须知[二]
Pay attention to learn Tantra [2]
作者:达庵居士 发布时间:2016-6-25
学密须知
[二/三]
达庵居士冯宝瑛著
五、菩提心戒
敬佛忏悔二事。显教初亦如是。继此则视学者根机。或授小乘比丘戒数百条。以对治诸惑。或授大乘菩萨戒数十条。以发展行愿。比丘戒惟限于出家人。菩萨戒则在家出家皆有之。
菩萨戒以发起菩提心为基。菩提胜义。于五蕴皆空时然后显现真切。播为外迹。则为广度众生之种种慈悲行愿。学者对于显教高级教法。果能深心默契。即是已见胜义菩提心。从此应诸外迹。靡不与菩萨戒条相符。此心保任不失。是为胜义菩提心戒。
学者情执犹盛。菩提心隐没不彰。则须求宗师极力提撕。以开显本性。虽为凡情遮障。未能发觉此性之活跃于心。但能从外迹菩萨戒条申其行愿。莫敢或渝。是为行愿菩提心戒。
两种戒相。深浅不同。要以真如性海为归。真如境界寂灭平等。凡情虽尽。佛智未备。终涉显教范围。此外更有三摩地菩提心戒。则密宗特具之法门也。
三摩地菩提心者。密教大阿阇黎以三密加持力。于学者心中。迳提出大圆镜智种子。俟其熏发浓厚。心中自然流露真相。若月轮然。此相实为三昧力凝成。故冠以三摩地之名。诸佛之能洞见十方如来众生者。即赖此大圆镜智之力。证此者始称入佛境界。亦云[入佛三味耶]。
密教既以直提大圆镜智为宗。故学者所受之菩提心戒。特称三味耶戒。或称诸佛内证无漏清净法戒。虽应诸外迹。亦参用显教菩萨戒条。而主旨固自不同。唐密特殊之点。即在于是。
三昧耶戒。实为戒中之王。精心受持。斯与佛伍。远离二乘境界。故乐受此戒者。以后不更受小乘诸戒。其中途忽转入小乘者。或未得明师指授之过。或其入本非唐密根机耳。
六、灌 顶
学者能以至诚之念。接受三昧耶戒。自然永植其种于心。由此勤修月轮观。镜智于以日固。三昧既成。十方诸佛皆有机感之力。然祗遍照诸佛之种子。平等一味。对任何佛之妙相。皆未能发现其真实庄严之境。于是更有灌顶之事。灌顶者何。先从众多佛中。决定一尊为已所欲承事者。即求本尊加持之功德水。由顶灌入自心。俾成道种。由是以三密力自加发展。日就月将。自心开敷。等于本尊。应诸外迹。本尊妙相亦可流现。斯则灌顶之妙用也。
学者功行非深入寂灭平等之境。原无自行求佛灌顶之能。故须求阿阇黎做法加持之。所欲承事之本尊。或取决于投花。或依自己之素愿。得体察机宜行之。本尊既定。阿阇黎即将其功德藏发挥于坛中。其间供养品如水涂花香等。同沾法味。阿阇黎功行愈高。法力愈大。当是时。学者亦身沐法海之内。无形之佛德自顶入心。绵绵不绝。惜为凡习所蔽。不自觉而知已。阿阇黎为欲增厚其观念。俾法种强大。特取所加持之功德水。亲洒学者顶上。学者如能以至诚之心。观此顶上之水沁入自心。则所植本尊种子。转加炽盛。继而阿阇黎授以本尊三密。亦须虔诚接之。庶乎成功较速也。
凡修任何本尊。若未经灌顶阶级。虽勤苦修持。终无效果。以心中无真实法种也。犹植花木然。其先未播种于盆。而欲求花木之滋长。无有是处。
灌顶既为扶植法种之要道。则阿阇黎之人选。自当审慎。盖法种之强弱。与阿阇黎功行之深浅成正比例也。根机特出之士。夙生曾经强有力灌顶。且行持纯熟者。现世暂有隔阴之迷。不能记忆。遇密教开灌顶坛而参加之。藉此增上缘力。夙生功德复活。成效奇速。此等根机。虽值寻常阿阇黎。亦无不可。
七、梵 字
唐密原以真言名宗。真言二字。意义不可不讲。法界活动力随物作响。流为自然之音。钟声铛铛。鼓声咚咚。皆纯音也。含识之伦。其笑也嘻嘻。其哭也呜呜。亦钝音也。就人身论之。播音之口。因部位之殊。流出之纯音互相差异。所表之法界作用。其境自然不同。喉也。颚也。龈也。齿也。唇也。舌也。鼻也。交相发动。成为法界外迹之种种符号。佛之言语。恒称法界性而为音。音无不纯。谓之真言。人类始亦纯音。迨社交日杂。随事立名。假借牵合。不一而足。言语渐失天然符号。流为假言矣。
释迦如来之演化天竺也。未尝不俯就假言而说之。然一涉密咒。必用真言。以密咒纯从诸佛功德藏流出。非假言所能代表也。其时天竺人发音符号。最称具足。以通俗梵字纪录佛之真言。尚觉相肖。转流他处。每因音符未备。诸多迁就。未免失真。故欲学密咒。必先习梵字。
梵字韵母十六。声母三十三。韵之中有平韵。有重韵。有随韵。有止声。平韵有短有长。重韵有简有复。声之中有发声。有半韵。有硬吹气声。有软吹气声。发声有五类。类各有五势。缀音之法。又有种种规矩。一一精究纯熟。然后取梵文密咒而读之。自能逼肖真言。较诸译本之依稀仿佛。功效相差甚远。
佛典之谈梵字。屡见不一。而译音每苦不能一一吻合。此势之无可如何者也。[悉昙字记]述缀音只例甚详。而声韵要领未及精究。故标准之音尚难确定。欧洲学者争研古代梵文。允称明晣。近日英法德日各有专书。欲考梵音。不患无所措手矣。
密部诸经。多以咒音不正为忌。为其妨碍功效也。或问吾国先例。有习六字大明咒误读[吽]作[牛]。而功效不虚。后勉遵善友之教。改正其音。功效反失。此理维何。答曰。其人初惟皈敬于佛。藉六字以摄心。所得功效。乃一心不乱之小果。非大明咒特别功能。厥后勉强改正。未免含有疑心。疑念作梗。功效自失。此一定之理也。世人专念大悲等咒。初未尝灌顶。而咒音有多乖舛。间亦有效者。大都收效于一心不乱也。
八、月轮观
唐密以发明三摩地菩提心为正因。从此乃能进观诸佛真实庄严妙相。否则虽有所见。祗属随缘而生之影象境界。故学者于受戒灌顶之后。亟宜修习三摩地法。其法维何。即月轮观是。
学者于入密之前。在显教确已通宗。能空五蕴。其观月轮。成功甚速。此等根机。姑置弗论。今所论者。普通方法也。欲作此观。先须独处静室。屏绝万事。跏趺而坐。
遵用阿阇黎特传印明。 加持自身。然后执珠持明。至少以诵百零八遍为限。限数既满。然后如法运心礼佛献供。及力忏夙愆。大发弘愿。次乃修月轮观。
此观原以严注自心为下手功夫。然凡情气息浮动。心易外牵。故须先调气息。俾能与正念相应。正念既活现于心。徐徐扩充其量。由寸而尺而丈。乃至无边。终则渐渐收敛。惟留一肘量。
明净洁白。犹如月轮。此观成就名曰月轮三昧。
有一类根机。调气沉静。未能于自心发现一点正念。可假想面前有圆明洁白之净月。其径一肘。距身四肘。眼惟微开。祗以心见。初虽冥冥无睹。久则渐渐有徵。观已明彻。则亦扩充其量。终乃收归自心。
月轮二字。本以状况观境。非真有质碍物当前如世间月轮之丽乎天也。观之纯熟。轮相斯隐。唯觉遍周法界。无非寂净光明。身不可得。心不可得。万法不可得。虚空亦不可得。乃至不可得亦不可得。一切烦恼不假对治自然不起。根本正智。不由他悟自然通达。功夫至此。便与本有毗卢遮那法性相契。
宗门极则之禅。的的见性。境与前同。根机稍逊者。虽获无生法忍。祗能遮遣情执。于寂静光明之法界本性。犹隔一重薄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