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陷入“微信疲劳”的人们 

People into "WeChat fatigue"

作者:不详      发布时间:2016-4-25

    据英媒报道称,作为中国最有人气的聊天软件,微信打败了阿里巴巴的来往以及脸书的WhatsApp等敌手的挑战。不过眼下,一些微信用户——甚至连微信之父——都表示,微信目前正面临一个严重威胁:垃圾信息。

    据英国《金融时报》网站4月17日报道,WeChat,又名“微信”,于2011年问世。对于中国5.25亿庞大的智能手机用户群体来说,微信几乎成为了移动互联网的代名词。这种令人上瘾的网上聊天方式还因其极简主义设计而赢得了国际赞誉。

    报道称,说微信在中国人生活中无处不在一点都不夸张——这个软件集电话、短信、视频、电商平台和游戏机为一体,还能用来点菜送餐。对于一个狂热拥趸智能手机的国度来说,微信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很多人就是通过微信“扫码”来结缘的。

    不过,高人气也是有代价的:微信用户说,他们被短信、卡通礼物以及广告弄得不堪重负。

    谢XX(音)在他的微博上写道,他很迟疑要不要开通微信账户,因为一旦开通,他的手机就会被微信信息轰炸。“过去对微信感兴趣,是因为我觉得微信是信息爆炸时代的一片难得的净土。但现在,它已经变得支离破碎,让人无所适从,而且没什么用了。”

    1月份,中国的官方通讯社新华社发表了一篇名为《微信疲劳》的社论文章,称每天刷微信次数超过30次的用户约占总体的1/4。文章说:“我们已经被微信中的垃圾信息绑架了。”让这样的东西绑架,实在是太不应该了。如果那么多中国人被绑架了,只能说太多的中国人没有自己的生活了。

    “每天,我们都被各种嘈杂的微信群以及朋友和家人所发的无数朋友圈信息包围,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已经成为了我们每日生活的必需品。没人喜欢被微信绑架,但每个人都有无法舍弃微信的缘由。”
    报道称,微信对于腾讯公司的未来而言至关重要。腾讯是中国最具价值的互联网公司,市值总额1850亿美元。腾讯将商业模式的宝压在了这款明星平台的成功上。

    腾讯的绝大多数财富来自游戏,不过它也通过网络视频、打车以及送餐等服务获利。腾讯希望能够利用微信这一平台,让用户能够通过微信使用这些服务——如今这些服务都已在微信开通可供使用,这很像软件中的软件。腾讯希望,有朝一日微信平台能够囊括所有一切服务,而人们也就无需再去使用任何对手软件了。 

   腾讯表示,去年,微信活跃账户的数量上升了39%,达6.97亿。虽说微信的用户基础还在不断扩大,但对于微信来说,鉴于之前不容乐观的案例,垃圾信息问题还是不可忽视的。例如,微博这个中国版的推特曾经是一个强有力的竞争者,但大量引入广告之后,微博便将社交软件第一名的皇冠拱手让给了微信。

   “微博在2011年达到了巅峰,它变得太过商业化,每个人都在敲锣打鼓地聒噪着吸引注意力,它的市场营销做的实在太过了,”广州互联网咨询公司艾媒咨询(iMedia)首席执行官张毅说,“我觉得微信马上也将面临同样的问题。” 

    报道称,从2015年开始,微信小心谨慎地引入了广告,到目前为止,微信尚未对用户进行大规模的广告轰炸。这其中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隐遁的微信之父张小龙。在中国网民的心中,张小龙绝对是一个受人顶礼膜拜的传奇偶像。北京的技术博主宗宁说:“张小龙就是一个有洁癖的产品经理,他想让微信远离商业世界的铜臭。”

    张小龙鲜有公开露面。不过在今年1月份,他却出人意料地出现在了播客中。面对各位在线听众,张小龙说:“问题不在于我们还能做什么,而是我们能够屏蔽多少东西……其实是需要做很多事情才能让微信里面的内容非常干净。” 在他的播客出现的同一周,微信便开始对垃圾信息进行清理,删除或是停止了用垃圾信息轰炸用户的微信账号。 至于广告,“好的商业化做法不会骚扰用户,只会针对目标客户,”张小龙说,“我们不希望用户要面对永远也处理不完的没完没了的信息。”

    观察者表示,微信正面临通过增加广告和扩展功能来实现盈利的压力,此时张小龙的这番话似乎不仅是在向公众传达信息,也是在向腾讯的管理层喊话。宗宁说:“微信正处于一个艰难时刻,它要找到一条折中之路,在货币化和达到张小龙要求之间找寻一种平衡。”

    不出所料,就在上个月的盈利电话会议上,投资银行分析师向腾讯管理人员抛出了关于微信盈利计划的问题。“我们都迫切的想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开始摇晃这颗摇钱树,”北京迈博瑞咨询有限公司的马克·纳特金说。

    腾讯公司执行董事刘炽平则抵住了来自分析师的压力:“我想说,(微信)是一个充满了显著长期机遇的广告形式,一个广告平台。但它也是用户的一个重要的交流工具。因此我们想要慢慢来,把它做好。”腾讯对分析者说,微信24小时内只会引入一个广告,不过用户则表示他们每天会看到两三个这样的广告。

 网络社交摧毁现实生活的交流 
 

  大陆媒体人小木头撰文说,在社交网络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大为发展的今天,人们逐渐都被碎片化了——碎片化的时间,碎片化的阅读,碎片化的购物,碎片化的社交……简而言之,许多弄潮儿,已经进入了碎片化生存。人们的时间、精力甚至生命,都被碎片化了。

  伴随着手机QQ和微信的出现,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聊天,也可以无时无刻的“社交”。但是虚拟社区的社交却摧毁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交流。比如,过年时抢红包是所有人都热衷的游戏。团年饭桌上,大部分人埋头抢红包,生怕几句话的功夫红包就会被抢光,所以顾不上跟身边的人聊天;所谓增进朋友之间的感情,也成了伪命题。

  碎片化偷走了人们宝贵的时间

  碎片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习惯,偷走了人们宝贵的时间,珍贵的专注力以及深入思考的能力。

  不少人感慨说,自己忙忙碌碌一天下来,好像啥都没做。为什么会变得这样?因为大量的垃圾信息让人们很难集中注意力做事情。要写一个方案,QQ群突然有同学头像在闪动,进去聊几分钟;过一会儿微信上有朋友发来消息,约中午一起吃饭,聊几句订餐馆的事;再过一会儿,同事打来电话,有个邮件需要马上看一下。结果一上午,方案一个字儿都没写,什么事都没有做,两手空空。

  信息碎片化让人失去深入思考的能力

  此外,碎片化的信息只要求人们浏览,无需深入阅读,久而久之,人们也就不爱动脑子,不爱深入思考,渐渐失去了这一种能力。

  研究显示,信息碎片化会严重分散人的注意力。有科学家相信,这种“浅尝辄止”的方式,会使大脑在参与信息处理的过程中变得更加“肤浅”。

  在坚定地反对这种“快阅读”的队伍中,美国埃默里大学英语教授马克•鲍尔莱因就是一位代表性人物。他所著的《最愚蠢的一代》一时间冒犯了诸多年轻人。在他看来,互联网的危险在于,它的知识与信息资源过于丰富,人们以为再也不需要将这些知识与信息内化为自己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