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与“长”的汉字本义原本与猴都不相关,人有灵而能成其长,“灵长”一词在汉语中则是广远绵长之意。最早晋袁宏《后汉纪·献帝纪一》:“夫天地灵长,不能无否泰之变;父子自然,不能无天绝之异。”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若晋室灵长,明公便宜奉行此诏。” 宋范成大《读唐太宗纪·平内难》诗之三:“佐命诸公趣夜装,争言社稷要灵长。”金松岑《文学上之美术观》:“远古思邃,征寿于钟鼎;季近文敷,施藻于山岳;钟鼎灵长,故弘润而简贵;山岳气壮,乃肃括而华腴。”
因此,自古解释“灵长”一词,一则指人类。生物进化系统分类,最高的一类为灵长目,其中最进化的是人类。鲁迅《坟·人之历史》:“虽然,人类进化之说,实未尝渎灵长也。” 后来又引申为同类动物中出类拔萃的。比如郭沫若《女神·凤凰涅槃》:“哈哈,凤凰!凤凰!你们枉为这禽中的灵长。”
分类学家却把“灵长”(长,音掌)一词作为一个分类单元,即灵长目,来涵盖所有猴子一类的动物,这里所用的“灵长”很可能是泊来之词。灵长目正式的拉丁学名是Primates,是由分类学鼻祖林奈于1758年建立的。拉丁primas,意大利prima,本义是“第一位的”或“最高级的”。在林奈生活的时代,人们相信所有物种都是上帝创造的,而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又是以人类为中心的,林奈将他命名的猴类、猿类和人类本身都置于Primates这个目下,正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自然观。Primates一词最初被严复先生引人中国时并没有被翻译成“灵长目”,而是音译成“布拉默特”,严复在他所译的《天演论上篇第十二章的译案中说“生学分类,皆人猿为一宗,号布拉默特,布拉默特者,秦言第一类也”。(可巧的是,严复翻译《天演论》的那一年恰是光绪丙申年,也就是108年前的一个猴年。)
及至1922年,中国第一部动物学辞典一《动物学大辞典》出版时,Primates已经被改译为“灵长类”。这本巨著的编纂者之一----杜亚泉先生在序言中称,该辞典参考了当时英、德、日的相关著作。“灵长类”的译法很可能就是直接使用了日文中的译词,因为那时日文中已经在使用“霊长类”一词了。有人考证,中文的“灵长”作为分类单元源自日本学者使用汉字对Pimates的意译,乃有万灵之长的含义。
将灵长类动物置于演化最高阶段的观点由来以久,这种观念的根源在于认为人类是演化历史的最高产物,人类居于万类生灵之上,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书中曾经这样表述:“……全世界的生物有机结构,总起来看,似乎是通过了缓慢与间断的步骤而一直有所发展。在庞大的脊椎动物一界里,这种发展终于达到了以人为归宿的顶点”。
莎士比亚在著名的《哈姆雷特》中也有过这样一句话,“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可见哲人的真理均有雷同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