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者必要加强道德修养和性情陶冶》
Man of practice need to strengthen moral accomplishment and sentiment temperament
作者:刘尚林老师 发布时间:2015-11-10
养生这个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养是保养、调养、滋养、护养;生是生命、生存、生长。养生的意义有两条,一是如何延长生命的时限,二是如何提高生命质量。
养生在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尊重人体的本能。
本能很简单,饿了知道吃,渴了知道喝,困了知道睡。大多数人也都知道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戒烟、戒酒、充足睡眠等等。
但是真正要达到健康长寿更需要道德修养。
因此我们要像保重自己的身体一样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时刻把握自己心性的发展,变化的方向,身和心是不可分离的。
目前国内外许多实验和调查表明,多数疾病的发生和变化与精神因素直接有关。
心胸狭窄者心脏病发病率比较高,嫉妒、邪念、敌视情绪、影响健康。
愤世嫉俗、多疑者短命,容易早亡。
好像是自然淘汰的现象。有些危重绝症,像心肌梗死、脑中风、恶性肿瘤等,常常因为大喜大怒不能自制而突然发作,或者是加重导致死亡。
《内经》言:“精神不进,意志不治,故病不可愈”。
讲的是不良的心理状态,可使免疫功能降低,加重了病理的反应。
对于长寿养生颇有研究的学者胡夫兰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在一切对人不利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情,像忧虑、颓丧、惧怕、奸诈、怯懦、妒忌和憎恨等”。
当然我们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人生道路是曲折的,影响身心的因素是复杂的。谁都难免遭受精神的折磨,要解脱精神上的苦恼、恐惧和悲哀,追求心理上的完美,必须要加强道德修养和性情陶冶,在挫折与磨难中学会泰然处之。
《医钞类编》说:“养心在凝神,神凝则气聚,气聚则形全,若日逐攘忧烦。神不守舍,则易于衰老”。
转自心地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