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自我=末那识》 

  myself = consciousness  

作者:禅舞者     发布时间:2015-8-29

    末那识一个陌生的专有名词,末那识禅修者绕不过的名词,刨根问底是庄严者的秉性。

    末那识来源于梵语的音译。对现代人而言,它没有一个恰如其分的贴切的解释,这给后人一个蒙娜丽莎的微笑。 
 

    佛学给生命一个明确的坐标:眼耳鼻舌身意为六识,末那识为七识,阿赖耶识为八识。

    六识好理解也很熟悉,阿赖耶识的解释,后人直指就一个字“觉”。

    越过末那识的障碍,就可以到达生命的彼岸,可以成佛,可以成道,这让人既兴奋又焦虑。

 

    末那识您究竟是什麽?

 

    一行禅师慈悲地掀起末那识的盖头来。 
  

     在藏识与意识,存在著心识的一个部分,被称为末那识。它引导我们追求快乐,逃避痛苦。末那识是我们误认为有一个独立的“我”的原因。我们痛苦是因为掩埋在末那识之内的歧视与妄想。   

   (《与自己和解》一行禅师) 
 

    我们反省,我们寻找,末那识不就是我们常人的心嘛,在我们不停歇躁动的心裡,对社会,对生活,我们有太多的无奈,有太多的困惑。我们在末那识里沉浮,爱恨交加,既真实又飘渺。回首往事无不是梦一样的感受。

 

    现代社会中人们强烈的要求实习自我价值,要求平等。这些都是末那识的作用,如大海的波浪汹涌澎湃。它不是生命的真实,它就是一个梦,看著美丽实在是痛苦,其强烈的要求,是在掩饰莫名其妙的痛苦。阿赖耶识,人的根本识是大海的深处,宁静而安详,丰富而多彩。 

 
    末那识何止是我们的心,更是我们的命运,与生俱来的命运由末那识演绎,自己仅是个莫名其妙的傀儡。可怜的自己全然不知,可恨的是自己无法超越。 

    在理性上我们都希望摆脱末那识的束缚,然而我们的智慧不够,狂心不已,试图在宗教里寻求安慰。佛在《了知捕蛇的更好方法经》说:领会佛法就像捕蛇。如果你抓住蛇身,它会转过头来咬你。但是如果你懂得怎样去捉它,用叉子叉住它的头的下部,它就无法伤人了。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佛学的宗旨就是无我,没有末那识主宰的我。阿赖耶识是藏识,是根本识。是本自清淨,本自光明,那是大自然,那是宇宙的意识。 

    罗汉,菩萨,佛就是回归我们本自具有阿赖耶识的人。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从不泛有不甘做梦中的人,可惜,古今往来不知误了多少英雄豪杰,关键就是对末那识的迷糊,对阿赖耶识的神秘化。过分的渴求同样也是障碍。 

    佛陀著名的故事:一名外道拿二盆花拜见佛陀,求教佛法的真义。佛陀说,放下。外道放下手裡的一盆花。佛陀继续说,放下。外道放下另一盆花。佛陀还说,放下。外道开悟了。 

    当今的人放下也许是最难的。婴儿来到这个世界就是攥著二手,就是要索取的。只有死去的人,才无可奈何的摊开双手。 

    开悟就是放下的结果,我们可以经常去体验。躺在床上,内视自己从头到脚一节一节的放鬆,最后把自己能动的一点意识也放开,你的身体会像涟漪一样的散开。会给你从所未有的神奇体验。如果把它用来针对疾病,也会有神奇的疗效,病就是能量的聚集,形成的阻滞。 
   

    认识自我就是否定自我的过程,这是一场近似于残酷煎。我们爱自己都爱不过来了,给他吃好,穿好,给他好房子。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别人理解我,承认我。我们还要荣誉,地位,权力。。。。。。永远的不满足。 

    认识自我就是改变命运的开始,改变命运,这几乎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与生俱来的渴望,这正是人生的全部意义,人生的过程就是认识自己,改造自己,提升自己,其他的都是身外之物。 

    即使我们很渴望成为觉悟的佛陀,我们会成天拜佛,我们会不停的念诵阿弥陀佛。扪心自问,还是为了一个更好的自我,还是自我的放大。从自我出发,走得再远,还是在末那识的地界。 

    也许我们有好的机缘开悟了,认识了真心,那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膻中部位活跃著我们的痛苦与欢乐,忧愁与思念,构成了我们认知的心。我们更应该知道五脏中蕴藏著我们的性格脾气爱好。末那识已经融化在我们的血液中,骨髓里,遍及每一个细胞。老子讲:专气致柔,能如婴儿。就是讲的脱胎换骨,让我们的身体回到婴儿般的柔软,明亮。 

     身心合一才是修炼的圆满。现代科学告诉我们,每一个细胞都是全息的。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我们都希望普度众生,让我们的每一个细胞都本自清淨,本自光明,我们就度了我们的祖宗,我们就度了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