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修三三昧[妙境长老答疑]
How to practice Three kinds of samadhi [2]-The Mage Miaojing
作者:妙境长老 发布时间:2014-12-30
如何修三三昧 课后答疑
问:这裡有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忍辱的意义,及将销归何处。
答:这个忍辱的意义,忍辱这个辱,是对方毁辱,毁辱我们,我们心裡面能够忍受。这个忍字是什麽?心不动,心裡面不动,别人对我们轻视、毁辱,轻慢我们,我心裡面不动,还就是和没有毁辱一样,心裡面还是平静的,这叫做忍辱。但是这个意义是什麽呢?有人毁辱我们,通常的情形,这不修行的人当然心裡面愤怒,要毁辱他,他毁辱我,我就毁辱他,他骂我,我就骂他,他打我,我就打他,一般人就是这样。现在修行人不是,修行人常常观察我这一念心,叫它清淨,叫它无贪、无瞋、无痴,没有贪瞋痴的污染,心裡面清淨,常常这样子观照这一念心,叫它烦恼不要动。
「销归何处」这个话,这一念心也是不可得,觅心了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也不可得,「销归何处」?无处可得!毁辱者不可得,受毁辱的人也是不可得。令心无所住,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处所可得,应该是这样做。就是没有人毁辱我,我也是这样观察,观心不可得,观色受想行识都不可得,观一切众生都是不可得,也是这样观。有人讚歎我,别人毁辱我,我也作如是观,讚歎者不可得,毁辱者不可得,或者我们这样说,都回归无所得的境界。若是你说,你回归无所得,你还是执著嘛,可能会这样说,但是我认为,初开始修行的人不要求圆满,你一定要做到这一点,我不要求圆满。我们通常说,一切法不可得,不可得也不可得,你说的是对的,但是初开始修行,我们只做第一步,就是一切法不可得,做这第一步。色不可得,受想行识不可得,色不可得,声香味触法不可得,眼耳鼻舌身意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只做这第一步,就好了。所以,「销归何处」,应该说销归无所得处,也可以这样说。
这个忍辱的意思,第一层的意思就是心不动,训练这一念心叫它不动,不随别人的舌头转,别人骂我,我心裡不动,别人讚歎我,我心裡也不动,但是不糊涂,心裡要知道,这个是骂,这个是讚歎,知道好坏,但是心裡不动,这就叫做忍辱,是这样意思。
问:常闻诸法如幻,但诸法亦真
答:常常地听闻经论上说,这一切法是如幻如化的,这个如幻就是不真实的意思,我们看见这个山,这个山是像幻术变化出来的,不是真实有一个山,所以叫做如幻。这个幻术师用一堆稻草,他用幻术能把稻草变成牛,变成一个兔子、变成一隻大象、变成一个马,牠会跑,牠也会叫,但是他的幻术一收回去就没有了,又恢复到一个草。它在不恢复的时候,看见像真的马,像个真实的象,事实上是假的,不是真实的,这一件假的事,我们是知道的,但是说那个山是假的,我们心裡面很难体会,所以佛说那个山是假的,就像幻术变的牛马似的,也是假的。那个山是用怎麽变化的?是我们的业力,我们的业力变出高山,我们凡夫的肉眼看它是真的,有这麽个山。「诸法亦真」,好像是真的,如幻是我听你说的,但是我自己感觉这个山是真的,我们凡夫是这样,凡夫不知道诸法如幻。谁能知道诸法如幻?要圣人才可以,凡夫不知道。那麽我们怎麽知道佛说是幻,但是我们心裡面认为还是真的,这个事怎麽办呢?经论上说出来一个譬喻,譬如说饿鬼,我们看见这裡是河,河流裡面都是水,但是饿鬼看见那裡面是猛火,他看不见水,我们看见不是猛火,是水,就是大家业力不同。若是我们业力变出来那个水是真实的,饿鬼也应该认为是水,但是他看不见水,所以我们认为是水是假的,不是真的。饿鬼看见是火也不是真实的。如果是真实的,我们也应该看见是火。从这个事情作比例,可以知道不是真的,而这不同的业力变出来的事情也是不一样。我没有这样的业力,我就看不见那件事;他有这样的业力,他就看见那件事,这是不同的。所以从这个众生的业力不同,变现出来的境界也不同,就可以知道业力所变的都是假的。但是我们要什麽时候才能知道是假的呢?要得圣道才知道。我们没得圣道的人,信圣人语,相信圣人的话,哦!这山是假的,不是真的。
若是我们常常修四念处,观一切法都是假的,《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我们常常这样观,观一切法都是假的,都是空的,常常这样观,几时得了圣道,就知道这是假的。我们凡夫这个肉眼,这个虚妄分别心所看见、所分别的境界都是搞错了,弄错了,说得不对。所以我们应该相信圣人的话,改变我们的虚妄分别,我们相信圣人的话,是假的,我们看见猛虎来了,这猛虎是假的,不是真的;看见毒蛇来了,毒蛇也是假的,不是真的。所有的一切境界,凡所有相都是虚妄,都是假的,相信圣人的话,作如是观。作如是观,能改变我们的思想,改变我们习惯性的贪瞋痴的烦恼,都能改变,就能得解脱了,是这麽回事。
问:请问什麽时候要如幻而灭
答:这个如幻要圣人的时候才能够出现,我们才能知道是如幻。什麽时候灭?这是另一回事,我们在凡夫的时候,比如说饿鬼,他看见这个河是猛火,几时才能不是火呢?要饿鬼的业力结束了,变成人了,变成人的业力,那麽这个猛火他看不见了,他有人的业力的时候,看见是水。我们人的境界也是无常的,这个果报结束的时候,境界就变了。灭,是随著我们的业力几时灭,这个境界才是几时灭,不然它不灭。就像我们眼睛有病,看见虚空裡有花,虚空的花它不灭的,你只要眼睛这个病没有好,虚空的花老在的。但是眼睛没有病,看这虚空没有花。你说这几时灭,你本身的业力变了,它才能灭,不然它不灭。
问:什麽时候要真实印证
答:就是得圣道的时候才能知道一切法的真实相,凡夫就是不行,凡夫是很难,很难知道诸法的真实相,凡夫不可以。
问:理性佛性是无为法,行性佛性是有为法。理性佛性就是诸法本来的法性?
答:是的。理性佛性就是我们的色受想行识,我们读《大般若经》的时候,色不可得,受想行识不可得,这个不可得就是离一切相了。这个理性本来就是那样子,你成佛不成佛都是这样子,所以这个是无为法,不是创造而有的,它本来就是这样子,所以这是属于无为法。
行性佛性是有为法,行性佛性是什麽呢?比如说我们发无上菩提心,我们感觉到人生是苦,不愿意做生死凡夫了,我想要成圣人,我想要成佛,你这样的意愿坚定的时候,你这个心这样一动呢,在你的阿赖耶识裡面就熏成了一种力量,那就叫做行性佛性,这个是你创造的。说是我用无上菩提心的力量去创造布施波罗蜜、戒波罗蜜、忍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创造这个力量也是行性佛性,也是你创造的是有为法。这个有为法它可以逐渐地增长,你若懈怠了,它就向后退,所以这个是属于有为法,是有生灭变异的。
问:在《瑜伽师地论》卷第二中提到:一切种子识,若般涅槃法者,一切种子皆悉具足;不般涅槃法者,便阙三种菩提种子,即无漏种子。请示法师不般涅槃法者,欠缺三种菩提种子的人,是否可以解释成没有行性佛性?
答:是的,可以这麽解释。当然这是唯识宗是这样说的,就是有的众生他没有这样的种子,没有行性佛性的种子。但是在《摄大乘论》上的讲法,这个行性的种子是由创造成就的,你若不创造就没有,你若创造,它就有。《摄大乘论》也是无著菩萨造的,无著菩萨有这样的思想,但是《瑜伽师地论》上似乎这个思想有点不同,认为一切众生本来就有行性的佛性,就具足这行性佛性。本来就没有,也有这样的众生,本来就没有行性佛性的众生,这个人是没有希望了,没有希望得圣道的,不能得阿罗汉,也不能得辟支佛,也不能成佛了,《瑜伽师地论》是有这个说法。若他原来有行性佛性,这样的人遇见因缘了能发菩提心,能修学圣道,能得阿罗汉果、能得辟支佛道、能得无上菩提,《瑜伽师地论》是有这个说法。
问:请问法师,您能不能完全接受五乘种性有无般涅槃法的说法?
答:你问我!我问你:你能不能接受呢?这个问题就这样了,就这样解释。
问:佛法中的般若空、龙树空、唯识空、阿含空等空有什麽不同?行者平日修习止观时应如何将身受心法的四念住,不淨、苦、无常、无我契入空,第一义谛空?
答:佛法中《般若经》的空,经中说空,它说得很简要。我们读《大般若经》、读《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读《金刚经》,它说得很简要,不是说一大片、一大堆,不是那样。它只是说一切法是因缘有的,它是没有真实性的,就完了,很简单。但是若是龙树空,《大智度论》解释《般若经》,它的话就多一点,使令我们容易明白。解释这般若,一切法是因缘有的,因缘具足了,这件事就出现了;因缘没有具足,这件事没有。这件事没有,就可以知道这件事本性是空无所有的。我们自己只是读龙树菩萨的论,我们若不读龙树菩萨的论,就只是去读《般若经》,我们可能不懂,什麽叫做空?不大明白。若读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我们就容易知道,容易明白,哦!诸法空是这样的。色也是空,受想行识也是空,眼也是空,耳鼻舌身意也是空;一切法,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是空。我们看龙树论,容易明白,那麽这就是般若空,《般若经》上的空和龙树论裡面空的差别,差别就是这样。
唯识空和龙树论的空可有点差别,唯识经论上说的空,说这我空和龙树说的我空是一样,无差别。但是唯识宗说的诸法空,那和龙树论说的空不一样,有差别,说的複杂了一点,你不容易明白。它说那个空,比如说我们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个识,每一个识都有所缘境,我们缘色、声、香、味、触、法,我们今天是这样子,明天是那样子,当然都是所缘境。在唯识上讲,这个所缘境是没有的,这就叫做空。《摄大乘论》上也应该说讲得很明白,《摄大乘论》有世亲释、有无性释,在《成唯识论》裡边、《瑜伽师地论》裡边、《辩中边论》裡边,很多的唯识的经,《解深密经》都是这麽样讲。一切所分别的境界,有能了别的识,还有所了别的境,所了别的境都是没有的。眼睛看见有高山,这高山是没有的,只是内心裡面现出个影像来,那个影像离开了你的心,它自己本身是没有的。比如现在有人当我面前来骂我,我这个心识就现出这个境界来,现出来这个境界在唯识的空义上来说呢,这个境界是没有的,没有人来骂我,为什麽有这个境界?是内心裡面现出来的,这样解释。
《摄大乘论》上也解释这个道理,《瑜伽师地论》也解释这个道理,你若认真地去思惟、观察,这件事不可思议,比龙树论说的一切法空难懂。龙树论解释一切法自性空不是太难懂,它容易明白。但是《解深密经》上和《楞伽经》裡面,和这些唯识的其他的经论上说这空,一下子很难明白,你要深入地去学习,慢慢你就可能会明白。明白了以后,这件事不可思议,一切时、一切处,你心裡面都不动了,不会随著虚妄的境界去分别,就容易得圣道。但是用龙树论、《般若经》观一切法自性空也一样,一切法都是自性空的,所有看的境界都是自性空,自己的臭皮囊也是自性空,一切法都是这样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也不可得。我们初开始用功修行的人,你若修我空观、修法空观,常常这样修行,就能从根本上,所有的烦恼都息灭了、不动了,自然地烦恼不动。
我们看那个在家人(现在有在家居士在这裡),我们看报纸上有时候登的消息,这男孩子爱这个女孩子,女孩子爱那个男孩子,如果一个不对劲了,就要自杀。我心裡想:这个爱来了,非爱不可,若违背了就不得了。假设这个人相信了佛法,用唯识无境的道理深入地思惟观察,根本没有这回事情,有什麽值得那麽严重要杀、要致死、要自杀呢?就没有这个问题了,其他的一切烦恼也是一样。所以一个人若相信了佛法,这个世界决定是和平的,一切的境界怎麽样的变动,而在佛教徒这个地方,他心裡没有事。常常地佛法裡面熏习,常常地戒定慧的熏习,一隻小蚂蚁都不敢动,怎麽还会去杀人,那有这种事?所以佛法是太好了。说佛法是迷信,而消灭了佛法,这个人罪过太大了。
所以这个事,般若空、龙树空、唯识空,大义简略说是这样子。阿含空也具足了,也有般若空的意思,也就是有龙树空的意思,也有唯识空的意思,怎麽知道呢?我们若是不看这些祖师的,印度的这些龙树菩萨、无著菩萨他们写的著作,也不看中国历代大德的著作,我们自己去读《阿含经》,你很难明白出来它有这个意思。但是你若读龙树论,读《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辩中边论》这些唯识的经论,你深入地学习以后,你再去读《阿含经》,《阿含经》有这个意思,就读出来了,就会读出来。所以天台智者大师说:《阿含经》是大小共学,你是小乘佛教学者应该学,大乘佛教学者也应该学,所以智者大师没有说《阿含经》是小乘,智者大师不是这麽说的,但是现在有些人的文章写说,天台宗看轻了《阿含经》,所以《阿含经》在中国一直地不走运气,这个人说错了,他说得不对。
问:行者平日修习止观时,应如何将身受心法的四念住等,不淨、苦、无常、无我契入空呢?
答:这件事,修行是由解开始的,就是你要学习这些经论。学习经论,就从文字上的经论明白了般若的空、龙树空、唯识空、阿含空,要明白这个意思,从文字上要明白这个道理,然后你常常修止修观、修观修止,慢慢就明白,就能证悟第一义空,就能证悟。你不可以离文字相的,你成就圣道了,这时候是离文字相的,第一义谛是离文字相的。我们在凡夫的时候,你不可以不学习经论,不可以不学习。
问:「所可宣讲,但论空法,言无罪福,轻蔑诸行。」谈空而轻毁善行,是现在佛教之时代病。
答:这个话,也是有人可能有这样子,因为对于空义的了解,了解得不圆满,就会有这个病。
认为一切诸法空,就不相信因果了,也有这种人,但是这种人我看不是很多。
问:请问日常生活如何处于空有不偏的中道观?
答:这就是你在学习文字佛法的时候,你一定要学习空义,学习得圆满一点。诸法虽然一切都是空的,比如说我们眼所见的,耳所闻的一切的境界,说它是毕竟空寂的,是无所有的,但是也还是有色可见,有声可闻的,还是有色声香味触法。这样子呢,他就是不偏于空。按龙树论观一切法自性空,但是一切法还是如幻有,所以也是不偏于空,也不偏于有,并没有什麽不合道理的地方。但是学习的人有的时候会有偏见,是有点问题,那是人的问题,不是法本身有这问题。
问:时下流行的南传,如阿姜查等内观修习法与《阿含经》的四念处有何差异?又与祖师禅有何不同?
答:这话是那样。我在美国,南传佛教的学者也举行这些禅十,他们这个禅不是禅七,而是禅十,就是十天,这样举行。他们这些同学参加了回来告诉我,说那些方法,我看他那方法偏于止,观的成份少,不是说没有,不过那是偏于止。偏于止,在我们凡夫时代,偏于止也是可以,也可以这样修。但是你若想得圣道,一定还要有观,没有观不行,没有观你很难得圣道。南传佛教徒他们宣传的方法也可能有偏差,也可能这一个时期偏于止,过一个时期他就不偏于止,也是可能的,所以我们不必说他不对,我们还是以经论为准,以《阿含经》和《阿毘达磨论》,在那上说的法门为准。至于那些南传佛教学者,这个学者、那个学者,他们领导我们坐禅的方法,我们不必执著。
问:与祖师禅有何不同?
答:祖师禅我认为有两个问题。一个问题:说出来那个话令你不大懂,你不大明白。第二个呢,说出来那个修行的方法,比如说看话头这件事,算是止、算是观?勉强地说有点止的意思,观的成份是没有的。虚云老和尚说「念佛是谁」这话头,第一次提出来这个问题的时候,四个字──念佛是谁,第二次提出来「是谁」,第三次说出来「谁」,四个字没有了,说「谁」,心裡面自己问自己:谁?他这样子参,结果只是用它来摄心不乱而已,没能得到一个答案。「念佛是谁」,他没能得到答案,所以他也没有观,实在来说,止也是没有的,这样子你能得圣道吗?能开悟吗?没有那回事情。说自己为自己宣说他开悟了,当然我这样说话好像不恭敬,我对祖师好像,提倡这种话头禅的人,我对他不恭敬了,我承认我有这个过失,我不同意这种方法。
佛为我们说的《阿含经》说得很清楚,《般若经》也说得很清楚,乃至《金刚般若经》也很清楚,《解深密经》、《楞伽经》都说得很清楚,怎麽样作观,怎麽样修止,说得清清楚楚的,我们就按照这个方法去修行,不是蛮好吗?这样的方法,佛在世的时候,那些佛教徒能得圣道,佛灭度以后,正法住世的时代,也是用这个方法修行,也得圣道,这是经验之谈。所以若看话头,他自己说他开悟了,若是我的虚妄分别心来看,根本没有那种事情,不可能会开悟的,不可能的。和祖师禅有什麽不同?
如来禅,我们若是愿意修禅的话,要根据佛说的,我们去用功修行,不要去学习这祖师禅。按人来说,佛和祖师对比,谁是师父?当然佛是师父,祖师是佛的弟子,我们是跟祖师学、是跟佛学?当然应该是跟佛学习嘛!按人来说,佛是最圆满的,祖师他总是差一点,他功德还没有圆满嘛,我们应该跟佛学嘛,这是第一个。
第二若按法来说,佛说的法,我们去学习,感觉到很圆满,我们可以很安心地这样去修行,这样学习、这样修行。祖师说的那个,我们看了,我越说越多,我的错误更多了,看临济禅师他根性非常的利,但是他说那个修行的方法,我感觉还不如不说好,还不如他不说好,完全不是那麽回事,当然禅宗认为这是最好的了,这是不得了的方法。但是你和经论上对比,实在他是不应该,不应该去学习那个方法,应该学习佛所说的方法。所以和祖师禅有何不同?完全是不一样,这是第二个问题。
问:第三个,印顺导师说:「立本于根本佛教之淳朴,宏阐中期佛教之行解(梵化之机应慎),摄取后期佛教之确当者,庶足以复兴佛教而畅佛之本怀也!」这段话简括了佛教的精髓,一代时教的精神,也是后学者所依榜。请师父略释其义,又能否举一二学习的次第。
答:「根本佛教之淳朴」,你若读《阿含经》,感觉到很淳朴、很朴实,不是那麽样的繁华,没有那种感觉。读《阿含经》:「色无我、无我所,受想行识无我、无我所。」说得很简要,但是我感觉还是不容易懂,我们若是读了《中观论》、《瑜伽师地论》以后,再去读《阿含经》,那可是不同,那个意味就不同了。所以《阿含经》的确是好。
「宏阐中期佛教之行解」,中期佛教就是《般若经》、《中观论》这一些,唯识也应该包括在内。后期的佛教就像《大乘起信论》,如来藏心,或者是《楞严经》也包括在内,这是后期佛教这一类,就是真常唯心论了。中期的佛教呢,应该包括虚妄唯识论,或者性空唯名论这些,初期佛教,那就是《阿含经》了。
「摄取后期佛教之确当者」,后期佛教裡面也有很多好的,在理论上,表面上似乎和《阿含经》,和《般若经》有一点衝突,但事实上还是相顺的,当然这不是我们一知半解能够明白这件事。如果是专心地学习,我刚才已经说了,专心地学习《中观论》、《大智度论》,学习《摄大乘论》、《瑜伽师地论》、《解深密经》,你要下点功夫,然后再去学《阿含经》,这个思想就统一了。统一了以后,你自然会知道怎麽样用功修行,我们现在可能会有一个问题,刚才说学习《大智度论》、《中观论》、《大品般若经》,学习《瑜伽师地论》,学习《解深密经》、《摄大乘论》这些经论,你要花多少时间学习?我看要很多的时间,要花很多时间,这就是个问题,所以也使令人感觉南传佛教好,很简单,一下子我就可以学会了。但是世间上的事情,一分钱,一分货,没有白辛苦的事情。中国佛教,也就是汉文佛教,藏经裡面说的这些佛法,如果我们深入地学习,你能够从文字上通达了第一义谛,你很快地可以得无生法忍,你没有吃亏,很快地能得无生法忍,不是个难事。
也还就是两个次第,你愿意学习《大品般若经》和《中观论》,你就用它的理论观我空、观一切法空,修止观。你欢喜唯识的道理,那你就根据《解深密经》,根据《摄大乘论》,这样子修行,就可以了。
问:学习根本佛教《阿含经》的淳朴,于四念处修学苦、空、无常、无我。二、于中期佛教如《般若经》、《中观》等经,身受心法四念处观,体悟一切法因缘有、自性空。三、后期佛教的确当者,真常唯心论,或者梵佛一体。
答:后期佛教有一个问题,你相信如来藏的时候,你修观心无常这件事有困难。后期佛教他认为这是真常唯心论,所以这一念心是真常的。但是前两期的佛教都说观心无常,这地方有点衝突,你四念处很难修,这是有这个问题。但是真常唯心论者多数是干什麽呢?多数他不修四念住,他修什麽呢?就是修心裡无分别,他只是修止,他的目的是,我心裡离一切分别的时候,这个真心就出来了,就成功了。但是这件事若是从《阿含经》的立场来说,从《中观论》、《大智度论》、《瑜伽师地论》的立场来说,这是不可能会得圣道的。
问:师父,对不起!我的疑问就在这裡,如果我是持名念佛的话呢,念到最后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到唯心论去了,然后我有一个西方极乐世界可以去,有一个自性清淨心,就到如来藏识去了,那就跟我修四念处的身受心法就衝突。
答:这样修行的话,到了阿弥陀佛国去,阿弥陀佛会为你解释这个问题。真的,为你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娑婆世界的时候,在我们传统的佛教,都是有这种思想,都是有常住真心的这种思想。大家都是,你一出家就给你讲《楞严经》,都是这样子。就是《金刚经》根本没有说这个常住真心,只是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但是真常唯心论者也讲,把它讲成常住真心的道理,感觉这样心情快乐。这样一来,四念处没有办法修了,那怎麽办法呢?就是念阿弥陀佛,不修四念处。
问:但是我又不死心,一直想修四念处的止观,要得到念佛三昧要修止观,那小本《阿弥陀经》说:我们如果一念乃至十念,或一日乃至十日一心不乱念阿弥陀佛,是称名念佛,那称名念佛一心不乱,这个时候是事一心不乱吗?事一心不乱的时候,就可以蒙佛的摄受,可以见佛。还没有去阿弥陀佛国的时候,我们现在还在人间的话,我们可以见到佛吗?或是梦中?(有可能!)那这个时候是达到事一心不乱?(是。)那如果再进一步再修观想念佛,再修实相念佛,再修止观裡头的无我观,能所皆空,那就到了空三昧。(是。)那空三昧的话,这个时候有没有得到念佛三昧?
答:若能够断惑,若能断烦恼,那就得到空三昧。
问:要断爱见烦恼?
答:是。如果你没能断烦恼,只是相似的念佛三昧。
问:所以这不会有一种落空感,比如说我修止观,有一种落空感,所以我想多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两条路可以走,不能得四念住的无生法忍的话,可以到阿弥陀佛国去嘛!(也可以!)这有两条路可以走,那会不会衝突呢?(不衝突。)
还有一件就是,持名念佛,称名跟念佛其实是两回事,我们念阿弥陀佛,这是称名,念佛的功德,念佛的依正二报庄严,念佛的法身,念佛的智慧等等,我们学《金刚经》,学一代时教,我们的身口意三业清淨,就念念跟佛的身口意清淨相契,这个时候我的心念是不是念念就忆念在佛的功德裡头,那这个算不算就是念佛?(还是念佛。)
那持名念佛,念阿弥陀佛的时候,我一心不乱念阿弥陀佛,然后我的所缘境就是阿弥陀佛嘛!那说唯识无义,它是无境的,遍计执它是毕竟空的,可是依他起是假有,我们依著假有的依他起,假设西方有个阿弥陀佛的念来守住这个所缘境,达到圆成实的实在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能不能这样的思想?
答:往生阿弥陀佛国,这个说和圆成实性这件事还是不一定契合。因为我们往生阿弥陀佛国,可能是凡夫往生阿弥陀佛国,没得圣道,没得圣道就没有契证圆成实性。「带业往生」,到阿弥陀佛国以后,见佛闻法,还要修学圣道,可得无生法忍,不是见佛闻法决定得无生法忍,可能有一段距离。
问;那我们平常得「事一心不乱」的话,临命终的时候,能不能把握到西方极乐世界不退转?
答:得「事一心不乱」应该有保握往生阿弥陀佛国,得事一心不乱,因为心不颠倒了嘛。心裡面只是念阿弥陀佛,这正念分明,心不颠倒,那应该是有把握往生阿弥陀佛国。
问:印顺导师「淨土与禅」裡面说,念佛三昧好像是达到无生法忍?
答:对。念佛三昧是得无生法忍才可以名之为念佛三昧,得无生法忍才是念佛三昧。没有得无生法忍,如果你修止观的时候,是相似,只得了禅定,但是没得无生法忍,是相似的念佛三昧,不是真实的念佛三昧。
问:那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像这样子的演变到后期的大乘佛教,就会常常有一个如来藏的清淨平等的,到最后是心念佛,我是阿弥陀佛,自性弥陀,然后又变到我是天,梵佛一体了,到最后又变成密教所传的那种双身法去了,本尊去了,印度佛教是这样灭亡嘛!其实佛陀时代没有讲双身法,为什麽它现在归为佛教史裡头的一环呢?
答:众生就是这样,他欢喜这个法,他就把它写在那上去,他说这是佛说,他也会这麽说的,他说这是佛说。
问:有居士会来问我,双身法根本不是佛法嘛,我们要跟居士怎麽解释说这是密教,但是密教也是佛教。
答:密教也是佛教,好听的说,这是佛教的方便。但是不相信密教的人,就说这不是佛法了,话就是不同了。
问:请问理性佛性和常住真心性淨明体有没有差别?(有差别。)差别在那裡?
答:理性佛性可以说是真如理,但是常住真心和说真如理又有一点差别,差别在那裡呢?《楞严经》的常住真心,真如理和心统一了。真如理上面有大智慧光明,这是《起信论》上说的,所以这叫做常住真心。但是在唯识的经论上看,心是刹那生灭的,不是常住的,所以也不是真的,这个理论上有差别,是有差别的。而说真如理呢,真如理和心没有统一,真如理我们说它是不生不灭的,但是心是有生灭的,它没有统一。唯识的如来藏的这种思想自然地会演变,不用修止观,但修止就成功了。因为这常住的真心上面就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只要把虚妄分别的贪瞋痴停下来,真心就显出来了,所以他不用修观,有这种事情。但是在般若经论上不是这样说,这一切种智是修成的,一定你要修观,成就了一切种智才是佛,得一切种智才是佛。
问:那转识成智的时候,也就常住真心,转识成智的时候,这心还是有生灭,但是清淨,不是染污,这地方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