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身安道隆 

  The tao thriving in good health  

作者:不详     发布时间:2014-12-10



  佛五百弟子中,有二须菩提,一为解空第一须菩提,一为著好衣第一天须菩提,前出长者种,后出王者种。所谓天须菩提者;因其五百世中,常生天上,受胜妙乐,而今下生王家,食福自然,未曾匮乏。其出家后,因不惯佛制出家众之约身守节,粗衣恶食,草蓐为床等淡泊生活,意念退返王家。

  一日,佛受波斯匿王请,天须菩提即诣佛所,辞退而还。阿难见此情况,即语之曰:‘君何辞意坚决,且住一夜,明日再论。’天须菩提曰:‘尊者屋舍,尤为简陋,如何可止?且至白衣家一宿,明当还归。’阿难曰:‘但愿君住,今当装饰住所。’于是,即往王宫,借用种种座具,幡盖香华,严饰皆备。天须菩提便于中止宿,由是以适身心,意便得定,加以反复思维四圣谛法,至后夜时,即证得阿罗汉果。

  翌日,阿难白佛,一夜之间,天须菩提已证圣果。佛语阿难:‘夫衣有二种,有可亲,有不可亲,若著好衣,益其道心,此可亲近。若损道心,此不可亲近也。是故阿难,从好衣得道,或从弊恶衲衣得道,所悟在心,不拘形服,所以称天须菩提,为著好衣第一也。’
  按:修学佛法者,著衣之好恶,并不在其道心之有与无,山林水边之苦行僧,游方参访之云水僧,其衣著等,诚够得上所谓‘衣云带竹,帽海鞋江,随身二斤半,一钵千家饭,’并不亚于佛世比丘之生活。观夫城邑聚落之布教师,大寺小庵之住持僧,其衣食住之富丽,与前者对比,何啻云泥之别。因之,有一份重外表者,赞叹前者道隆,讥嫌后者放逸,其实真明佛法者,了知道悟于内心,非拘泥于外表,如因衣物之好恶,有调摄身心。增进道业,则不妨随各人之所好,以应所需。所以佛化众生,观机设教,所谓‘法无定法,定法非法’,目的唯在了悟自心也。

  《涅槃经》上有某比丘久行苦行,不得道果,后至佛所,佛命阿难,将其安住精舍,听任所需,未久即获圣果之故事,与此天须菩提之故事,可谓无独有偶。总之,修道者之资身之物,当崇尚随缘,勿以贪求为是。

  


文摘(净空法师):


    身安则心安 心安则道隆,是百丈大师提倡的,实在讲很有道理。因为中国道场的建立,他生活的来源都是有山有田。这些山跟田地都租给农人,农人租寺庙的田来耕种,然后缴租,所以寺庙的生活非常安定。从前一般大户人家供养寺庙送什么?送田地给它,送山给寺庙,所以寺庙的道粮是不会缺乏的,就是经济生活非常安定。心安则道隆,佛门里头常说“法錀未转,食轮先”,生活不安定,他这个心就不能安,那怎么能去办道?所以首先生活要安定,就是经济方面他要安定。现在寺庙不一样,现在在中国大陆完全改变了,土地都是国家的。在台湾寺庙不少,有些老的寺庙还有一些田地,大概现在田地恐怕都没有了,土地价值太高,早可能都变卖掉了。现在的生活完全靠信徒的供养,依靠信徒的供养,诸位想想,这信徒不能得罪,信徒跑掉了,生活来源就没有了。所以要想种种的方法去拉拢信徒,于是这四种邪命统统都具足了。所以这是社会环境的背景,我们必须要知道。  


  真的有无漏的智慧,他才能够舍离这四种邪命。生活是要靠在家信众的供养,如果想生活过得很舒适,恐怕就不容易,简单清苦的生活是决定不成问题的。我们离开这四种方法,一样能够过得下去,但是如果不甘心不情愿去吃苦,我们的道业又有了问题。佛给我们讲了两句话,在入灭之前跟阿难讲的“以戒为师”,这是阿难最后提出四个问题请教释迦牟尼佛,佛在世我们以佛为老师,佛不在世我们以谁为老师?佛就讲以戒为师。佛在过去曾经常常告诉我们,叫我们“以苦为师”,所以一个修道人,无论在家、出家,生活能够清苦最好。因为清苦的生活,我们常常有一个出离心。拿我们讲,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真正想去,这个地方生活过得太舒服、太自在,就不想去了。所以一切还是苦一点好。佛法虽然说不修无益的苦行,不赞成吃苦,但是释迦牟尼佛常常赞叹苦行的这些弟子。苦行的弟子,第一个就是他真正有出离心,第二个也可以做一般修行人最佳榜样。这些东西统统能够放下,一心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