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佛法里的六种外道和顺世外道 

  Six apare in the dharma and Lokayata  

作者:不详     发布时间:2014-12-03

【外道六师】 [出陀罗尼集经]
    佛教把在佛教以外所立的宗教道门称外道。六师是六种外道的尊师:他们是:一、富兰那迦叶;二、末伽黎拘赊黎;三、删阇夜毗罗胝;四、阿耆多翅舍钦婆罗;五、迦罗鸠驮旃延;六、尼犍陀若提子。
    邪心见理。发于邪智。不禀正教。故名外道。辅行云。六师元祖。是迦毗罗。支流分异。遂为六宗。(梵语迦毗罗。华言黄色。)

    1富兰那迦叶

    梵语富兰那。字也。(无翻。)迦叶。因母之姓而为姓也。其人起邪见。谓一切法断灭。无君臣父子忠孝之道。名为色空外道。以色破欲界有。以空破色界有。谓空为至极故也。 

    2末伽黎拘赊黎

     梵语末伽黎。华言不见道。字也。梵语拘赊黎。(无翻。)因母之名而为名也。其人起邪见。谓众生苦乐不由自行而得。皆是自然而有。此计自然者。即是无因。亦邪见也。 

    3删阇夜毗罗胝

     梵语删阇夜。华言正胜。字也。梵语毗罗胝。华言不作。因母之名而为名也。其人起邪见。谓道不须求。经生死劫数。苦尽自然而得。又云。八万劫满自然得道也。(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4阿耆多翅舍钦婆罗

     梵语阿耆多翅舍。字也。梵语钦波罗。粗衣名。因以为名也。其人起邪见。非因计因。粗弊衣。自拔其发。以遍熏鼻。及五热炙身。修诸苦行为道。自谓今身并受诸苦。则后身常得乐也。(非因计因者。本非得乐之因。而妄计此因能得乐也。五热者。四面火聚。更加头上有日。故云五热炙身。) 

     5迦罗鸠驮迦旃延 

      梵语迦罗群鸠驮。华言牛领。字也。梵语迦旃延。华言剪发。姓也。其人谓诸法亦有相亦无相。即邪见也。(有相即常见。无相即断见。)

     6尼犍陀若提子

     梵语尼犍陀。华言离系。此外道出家之总名。梵语若提。(无翻。)因母之名而为名也。其人谓罪福苦乐。本有定因。要当必受。非行道所能断。如此计者。即邪见也。

【顺世外道】(流派)顺世者,梵名路伽耶Lokayata,Carvaka。是教祖也。出生年代虽不明,然较释迦出世似少在前。其主张以否定圣教,拒绝道德,满足肉体之欲望为目的,唱极端之物质的快乐主义,故称为顺世外道。

    此类唯物论快乐主义,于古印度吠陀、梵书、奥义书之时代即已萌芽。在当时,崇奉此类主张者,被称为‘迦尔瓦卡(梵ca^rva^ka )之徒’。至于何时始蔚成一大思想流派,则迄今已不可考,仅知约与佛陀同时代或于佛陀之前。或谓梵名 Loka^yata Ca^rva^ka(路伽耶迦尔瓦卡)即其教祖之名。此教派并无经典流传后世,今所知有关此派之思想主张大多散见于佛教或当代其他学派之典籍,如长阿含卷十七沙门果经所载之‘阿夷陀翅舍钦婆罗’、大毗婆沙论卷二○○所载之‘不兰迦叶’均为顺世外道之典型。
据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四载,玄奘西游天竺,寓止摩揭陀国那烂陀寺时,曾有顺世外道前来论难,可知在七世纪时,该教派之思想风潮犹盛行不衰。此外,于法华经卷五安乐行品记载诸外道梵志尼犍子之类时,举出‘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之名,智顗大师之法华文句卷八下加以阐释。盖逆路伽耶陀又称左顺世外道,系顺世外道之分派,意指自顺世外道而陷于左道者。[入楞伽经卷六卢伽耶陀品、大乘广百论释论卷二、卷三、成唯识论卷一、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末、慧琳音义卷十五]

    此派以唯物论之立场,主张地、水、火、风等四元素合成吾人身心,人若命终,四大亦随之离散,五官之能力亦还归虚空,故吾人死后一切归无,灵魂亦不存在。因此,此派否认轮回、业,复否认祭祀、供仪、布施之意义。于认识论上主张感觉论,于实践生活上主张快乐论。并反对婆罗门所主张之祭祀万能主义,而倾向于诡辩之思想。
除‘吾人身心系由四大和合而成’之主张,此派复认为世间一切之生物、无生物亦皆由四大所构成;四大可分析至‘极微’(即物质之最小单位),而于极微之外,世间即无任何余物。并进而论定:人虽有精神作用,然所谓精神作用亦不过物质之结合所产生之状态而已,故人生之目的乃在于追求快乐。此一见解,于佛教所说‘断、常’二邪见中,属于‘常见外道’。

    据成唯识论演秘卷一末载,顺世外道所说之极微可分为三类。
    即:(一)极精虚,指心与心所;
          (二)清净,指眼、耳、鼻、舌等诸根;
          (三)非虚净,指色、声、香、味等之外法。
     极微之说,非仅为顺世外道所独有,六派哲学中之胜论学派亦有此说,然两者所说互异,顺世外道谓‘极微之外,世间即无余物’,胜论学派则于四大种之极微外,另立‘德’、‘业’等诸谛。又于佛教中之小乘,如说一切有部、经量部等亦有极微之说,然与顺世外道大异其趣者,在于肯定极微之外,另有心、心所等精神作用之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