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加尔湖位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南部,是世界上年代最久的湖泊,为世界第七大湖,形状为新月形,中国古称“北海”,曾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主要活动地区,汉代苏武牧羊之地。
湖中动植物资源丰富。该湖湖水质好,透明度深达40.5米,被誉为“西伯利亚的明眸”。水体总容积23600立方千米,最深处达1620米,蕴藏着地球全部淡水量的20%,相当于北美洲五大湖水量的总和,超过整个波罗的海的水量,是世界上储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泊。湖畔阳光充沛,有300多处温泉,是俄东部地区最大的疗养胜地。1996年被列入世界人类文化和自然保护名录。
最早生活在湖边的居民是距今七千年前的肃慎族系先民。
后人从他们留下的壁画等物来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在湖岸的萨甘扎巴悬崖壁上刻着海东青、天鹅、鹿、狩猎台、跳舞的萨满巫师等图画,这些图画在1881年被发现。另外,在湖岸上,沿着路边还建有许多石祭台。这些图画和祭台可能是早期居民的生活见证。
公元前6~前5世纪,突厥族库雷坎人从东方迁移至贝加尔湖边,他们在这里遇到了土著居民埃文基人(中国称鄂温克人)。埃文基人以捕鱼、采集野果和养鹿为生。
在西汉时期,“贝加尔湖”是在匈奴的控制范围之内,名曰“北海”,苏武被匈奴王单于流放到“北海”去牧羊。苏武在北海边艰难熬过19年,最后回到汉都长安。
在东汉、三国和西晋时期,“贝加尔湖”是在鲜卑的控制范围之内,名亦曰“北海”;在东晋十六国时期,“贝加尔湖”改称为“于巳尼大水”;南北朝时期,“贝加尔湖”先被柔然控制,后又被突厥控制,名仍称为“于巳尼大水”;隋朝时期,“贝加尔湖”被东突厥控制,复改称“北海”;到了唐朝前期,“贝加尔湖”成为大唐帝国版图的一部分,归关内道骨利干属,“贝加尔湖”也改称为“小海”;后东突厥(史称后突厥)复国,“贝加尔湖”复归突厥,后又归回鹘所辖,仍称“小海”;宋朝,“贝加尔湖”被蒙古八剌(音là)忽部控制;13世纪,蒙古后裔布里亚特人也来到贝加尔湖地区。无论是突厥人还是布里亚特人都没能改变埃文基人的生活方式。蒙元时期,“贝加尔湖”又 划入蒙古帝国版图,属“岭北行省”;明朝时期,“贝加尔湖”被瓦剌不里牙惕部控制;
清圣祖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和清高宗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喀尔喀蒙古和准噶尔蒙古分别先后被清军控制或征服。不过之前在清俄《尼布楚条约》中,属于布里亚特蒙古的贝加尔湖以东地区被康熙皇帝划归俄罗斯帝国,清世宗雍正帝在位期间划分清俄中段边界的《布连斯奇条约》和《恰克图条约》签订后,标志着中原王朝最终与贝加尔湖彻底隔离。1908年6月30日,在湖西北方800公里处发生了通古斯大爆炸,部分影响了湖附近的森林。
1643年,叶尼塞哥萨克库尔巴特·伊万诺夫来到贝加尔湖地区时,布里亚特人已经是贝加尔湖地区的“主人”了。库尔巴特绘制了贝加尔湖及注入河流的平面图,这是历史上对贝加尔湖的第一次直观描述。不久后,大司祭阿瓦库姆在生活记录中也描述了贝加尔湖,1655年,他在流放途中经过了贝加尔湖的一些地方。
1729年,彼得大帝派德国人达·梅塞施米特考察西伯利亚,他对贝加尔湖进行了第一次科学考察。20世纪初,学者们绘制出了贝加尔湖的第一张全图,并测量了湖深。1977年,苏联学者使用深水考察仪“派西斯”对贝加尔湖进行了考察,湖里的许多秘密在考察仪的探照灯下“曝光”了,此前一些被怀疑存在的东西也从黑暗的湖里“走”了出来,这件事当时轰动一时。迄今为止,没有仪器能探测贝加尔湖湖底,湖的最深处并不是1637米,现还无法探测。
贝加尔湖的寓意,有三个各不相同的答案:《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情景写真地图版》的解释是“富饶的湖泊”;《彩图版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则这样记叙:当地的布里亚特人称之为“贝加尔—达拉伊”,意思是“天然之海”;而《世界奇景探胜录》的文字却是:“贝加尔”之名据说是大约1300年前住在这里的库里堪人起的,意思是“大量的水”。
贝加尔湖一词来源于古肃慎语(满语)“贝海儿湖”,中国汉朝时候称其为“北海”,英文“baykal”一词为汉语音译,俄语称之为“baukaji”源出蒙古语,是由“saii”(富饶的)加“kyji”(湖泊)转化而来,意为“富饶的湖泊”,因湖中盛产多种鱼类而得名。根据布里亚特人的传说,贝加尔湖称为“贝加尔达拉伊”意为“自然的海”。
贝加尔湖最早出现在书面记载中是在公元前110年前,中国汉代的一个官员在其札记中称贝加尔湖为“北海”,这可能是贝加尔湖汉语名称的起源。关于贝加尔湖名称来源还有一种简单解释:突厥人称贝加尔湖为“富裕之湖”,突厥族语“富裕之湖”逐渐演化成俄语的“贝加尔湖”。我国汉代称之为“柏海”,元代称之为“菊海”,18世纪初的《异域录》称之为“柏海儿湖”,《大清一统志》称为“白 哈儿湖”。蒙古人称之为“达赖诺尔”,意为“海一样的湖”,早期沙俄殖民者亦称之为“圣海”。
09年4月国际空间站宇航员发现贝加尔湖冰面上存在两个神秘的巨大黑色圆圈。媒体报道说这两个巨大神秘黑圈的形成原因是一个谜。不过专家们表示,他们已经找到了这两个巨大黑圈形成的原因,从湖底升腾而起的沼气是导致出现的黑圈的主要原因。 据报道,这两个黑色圆圈位于贝加尔湖冰面消融的中心位置,贝加尔湖冰面可以一直保持到每年6月才彻底融化。湖底释放沼气能够产生上升的温暖水流,在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水流发生旋转。地球自转偏向力也是导致飓风形成的重要因素。
贝加尔湖脾气暴躁,经常掀翻船只。自有记载以来,贝加尔湖的历史就是一部沉船史。1702年9月14日,风暴掀翻了往乌索利耶送钱款的大舢板。1890年,“沙皇皇储”号汽船在暴风雨中沉入湖底。1900年10月4日,商人济良诺夫的露舱平底货船连船带货在风暴中沉没。1903年8月9日,龙卷风一天之内向湖神“进献”了40艘驳船。
除风浪外,冬天贝加尔湖面的冰也是隐形杀手。19世纪末,一队运送银货的雪橇商队就从冰面上沉入深渊。冬天贝加尔湖面的冰很厚,有些地方厚达一米,但它们并不是一个整体,冰块间有缝隙,这些缝隙时大时小,有的缝隙整个冬季都不结冰。
此外,贝加尔湖湖底经常涌出热泉,泉水升到水面上会融化掉一部分冰,冰层就变薄了。冬天,冰上覆盖着雪,行人辨别不出冰的厚薄,容易陷落湖中。不仅如此,环斑海豹为了呼吸,常在冰上凿洞。每年2至3月份的繁殖季节,母海豹也在冰上凿洞,把小海豹送到水面上,然后定期游来喂养它们。
对海豹来说,凿冰洞是为了生活,而对人来说,冰洞则意味着死亡,这些冰洞每年要吞没几十人。在奥利洪湾一个不长的湖段,仅2003年俄紧急情况部的巡逻队就发现了100艘(辆)沉没的快艇和汽车。
在1908年6月30日,在湖西北方800公里处发生了通古斯大爆炸,影响了湖附近的森林。
传说
在湖水向北流入安加拉河的出口处有一块十分巨大的圆石,人称“圣石”。当涨水时,圆石宛若滚动之状。相传很久以前,湖边居住着一位名叫贝加尔的勇士,膝下有一美貌的独女安加拉。贝加尔对女儿十分疼爱,又管束极严。有一日,飞来的海鸥告诉安加拉,有位名叫叶尼塞的青年非常勤劳勇敢,安加拉的爱慕之心油然而生,但贝加尔断然不许,安加拉只好乘其父熟睡时悄悄出走。贝加尔猛醒后,追之不及,便投下巨石,以为能挡住女儿的去路,可女儿已经远远离去,投入了叶尼塞的怀抱。这块巨石从此就屹立在了湖的中间。
贝加尔湖地区居民相信,贝加尔湖不会“归还”得到的任何东西,湖太深,沉入水中的东西无法探寻。据传说,所有沉入湖中的东西都被送到湖中最大的岛奥利洪岛上,这是“湖神”布尔汗的“仙居之地”。布里亚特人供奉布尔汗。 当地居民都称贝加尔湖为海。渔夫、淘金者、矿工、学者、摄影师和旅游者等也异口同声地说贝加尔湖像大海一样变幻无常,这里水流奔腾,风云莫测。
老住户们习惯了贝加尔湖的脾气,摸透了“湖神”的秉性。他们千方百计的侍奉他,希望能讨个平安。在当地,当人们喝伏特加时,都要往地上倒几滴以敬湖神。在路上碰到祭台时,都要献上钱币、糖果、香烟,甚至是火柴等供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