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运用周身经脉诀
早功:
日将出即起,面对太阳光,吸气三口,即将口闭。提起丹田之气到上,即将口闭之气与津液咽下。然后将身往下一蹲,两手转托腰眼。左足慢慢伸直,三伸,收转左足。又,右足伸直,三伸,收转右足。将头面朝天一仰,又朝地一俯,伸起腰,慢立起。两手不用,就拿开。立起之时,将右手慢慢掌向上,三伸,往下一耸。又,左手慢伸起,将掌向上,三伸,亦往下一耸。然后一步一步作一周围,一步步完,将两足在圈内一跳,静坐一刻,取药服之。
午功:
正午,先盘膝坐,两手按膝,腰直起,闭目运气,一口送下丹田。念日:“本无极之化身,包藏八卦有真因。清通一气精其神,日月运行不息。阴阳甲乙庚辛,生克妙用,大地回春。扫除六贼三尸,退避清真。开天河之一道,化玉之生新。圆明有象,净彻无垠。养灵光于在顶,出慧照于三清。不染邪崇之害,不受污秽之侵。水火既济,妙合地、天、人。学道守护五方主令元神四时八节宰治之神养我魄,护我魂,通我气血,生育流行。天罡地煞,布出元精。二十四气十二辰,妙应灵感,观世音、太上老元君、道祖侣真人、一一玉清真王长生大帝化作太极护法韦陀。日月普照来临。”(念七遍)开目,运动津液,徐咽下。将左手按腰,右足伸出。右手按腰,左足伸出。伸出后,将两足并合,往前一伸,头身后一仰,立起。将两掌擦热,往面一擦,擦到两耳,左手按左耳,右手按右耳,两手中指上下交,各弹三下,往项下一抹到胸。左手擦心,右手在背腰中一打,然后两手放开,头身往下一勾,再以右手往前头一拍,抬起腰身。左手腹中一抹,然后前足换后足,往前跳三步,退三步。口中津液,作三口咽下,朝西吐出一气,复面东吸进一气。闭鼓气一口送下,此导阴补阳也。
晚功:
面朝北,身立住。左右手,捧定腹。两足并,提起一气。运津液,待满口,一气咽下。两手左右伸如一字,掌心朝外竖起,将少蹲,作弯弓之状。左手放前,对定心。右手抬过头,掌朝上,四指捻定,空中指直竖。右掌朝下,捻大少指,中三平竖。两手相对,如龙头虎颈抱合之相。头于此时侧转,面向东,往前一起一蹲,走七步,立正,将两手平放,以右手抱左肩,左手抱右肩,蹲下,头勾伏胸前,两目靠闭膀中间,呼吸一回。将两目运动,津液生起,以舌尖抵上腭,上下齿各四五下,将津液徐徐咽。两手一抄,踪起一步,右手向上一抬,放下。左手往上一抬,放下。轮流三次。左足搭右足,往下一蹲,立起。右足搭左足,往下一蹲,立起,将腰扭转一次。乃呵气一口。收转气,两手在膝盖上各捻两三下,左边走至右边,右边走至左边,共八十步,此要对东北走,东北对西南走。完,坐下,略闭神一会,将两手对伸一下,站起,再服晚药。以清水漱净口,仰众到寅,再住,翻动睡之。此通养神功,败魂聚魄也。
二、打坐浅训
修炼不知玄关,无论其他。只此便如入暗室一般,从何下手?玄关者,气穴也。气穴者,神入气中,如在深穴之中也。神也相恋,则玄关之体已立。
古仙云:“调息要调真息息,炼神须炼不神神。”真息之息,息乎于息者也。不神之神,神乎其神者也。总要无人心,有道心。将此道心返入虚无,昏昏默默,存于规中,乃能养真息之息,得不神之神。
初学必从内呼吸下手,此个呼吸,乃是离父母重立胞胎之地,人能从此处立功,便如母呼亦呼,母吸亦吸之时,好象重生之身一般。
太凡打坐,须将神抱往气,意系往息,在丹田中宛转悠扬,聚而不散,则内藏之气,与外来之气,交结于丹田。日充月盛,达乎四肢,流乎百脉,撞开夹脊双关而上游于泥丸,旋复降下绛宫而下丹田。神气相守,息息相依,河车之路通矣。功夫到此,筑基之效已得一半了,总是要勤虚炼耳。
调息须以后天呼吸寻真人呼吸之处,古云:“后天呼吸起微风,引起真人呼吸功。”然调后天呼吸,须任他自调,方能调得起先天呼吸,我唯致虚守静而已。真息一动,玄关即不远矣,照此进功筑基,可翘足而至,不必百日也。
《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二句可浑讲,亦可析讲。浑言之,只是教人以入定之功耳。析言之,则虚是虚无,极是中极,静是安静,笃是专笃,犹言致吾神于虚无之间而准其中极之地,守其神于安静之内必尽其专笃之功。
人心者二,一真一妄。故觅真心者,不生妄念,即是真心。真心之性格最宽大,最光明;真心之所居最安然,最自在。以真心理事,千条一贯。以真心寻道,万殊一本,然人要用他应事,就要养得他壮大,就要守得它安闲,然后劳而不劳,静而能应。丹诀云:“走即收回,收回又放下。用后复求安,求安即生悟”也。谁云闹中不可取静耶?
游方枯坐,固非道也。然不游行于城市云山,当以气游行于通身关窍内。乃可不打坐于枯木寒堂,须以神打坐于此身妙窍中乃可。
学道以丹基为本,丹基既凝,即可回家躬耕养亲,做几年高士醇儒。然后入山寻师,了全大道。彼抛家、绝妻、诵经、焚香者,不过混日之徒耳,乌足道哉?
保身以安心养肾为主,心能安则离火不外荧,肾能养则坎水不外崩。火不外荧,则无神摇之病,而心愈安。水不外崩,则无精涸之症,而肾愈澄。肾澄则命火不上冲,心安则神火能下照。神精交结,乃可以却病,乃可以言修矣。
凡人养神养气之际,神即为收气主宰。收得一分气,便得一分宝。收得十分气,便得十分宝。气之贵重,世上凡金凡玉虽有百两不换一分。道人何必与世人争利息乎?利多生忿恚,忿恚属火,气亦火种,忿恚一生,气随之走,欲留而不能留。又其甚者,连母带子,一齐飞散,故养气以戒忿恚为切。欲戒忿恚,仍以养心养神为切。功名多出于意外,不可存干禄之心。孔子日:“学也,禄在其中矣。”修道亦然,不可预贪效验。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
炼心之法,自小及大,如今三伏大炎,一盏饭也可,再求饱不可也。一片凉可也,再求大凉不可也。数点蚊不足畏也,必求无蚊不能也。自微及巨,当前即炼心之境。
苦中求甘,死里求生,此修道格论也。
学道之士,须要清心清意,方得真清之药物也。毋逞气质之性,毋运思虑之神,毋使呼吸之气,毋用交感之精。然真精动于何时,真神生于何地,真气运于何方,真性养于何所,是不可不得明辨以析者而细言之也。
凡下手打坐,须要心神两静,空空寂寂鬼神不得而知,其功夫只宜自考自信,以求自得,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诚于中自形于外,是以君子必慎其独也。
打坐之中,最要凝神调息,以暇以整,勿助勿忘,未有不逐日长功夫者。
凝神调息,只要心平气和。心平则神凝,气和则息调。心平,平字最妙。心不起波之谓平,心执其中之谓平。平即在此中也,心在此中,乃不起波。此中即丹经之玄关一窍也。
三、打坐歌
初打坐,学参禅,这个消息在玄关。秘秘绵绵调呼吸,一阿一阿鼎内煎。性要悟,命要传,休将火候当等闲。闭目观心守本命,清静无为是根源。百日内,见应验,坎中一点往上翻。黄婆其间为媒妁,婴儿姹女两团圆,美不尽,对谁言?浑身上下气冲天。这个消息知道?哑子做梦不能言。急下手,采先天,灵药一点透三关。丹田直上泥丸顶,降下重楼入中元。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已不成丹。心要死,命要坚,神光照耀遍三千。无影树下金鸡叫,半夜三更现红莲。冬至一阳来复始,霹雳一声震动天。龙又叫,虎又欢,仙药齐鸣非等闲。恍恍惚惚存有无,无穷造化在其间。玄中妙,妙中玄,河车搬运过三关。天地交泰万物生,日饮甘露似蜜甜。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圆明不二般。三教原本是一家,饥则吃饭困则眠。假烧香、拜参禅,岂知大道在目前?昏迷吃斋错过了,一失人身万劫难。愚迷妄想西天路,瞎汉夜走入深山。天机妙,非等闲,泄漏天机罪如山。四正理,着意参,打破玄关妙通玄。子午卯酉不断夜,早拜明师结成丹。有人识得真铅汞,便是长生不老丹。行一日,一日坚,莫把修行眼下观。三年九载功成就,炼成一粒紫金丹。要知此歌何人作?清虚道人三丰仙。
七、太极行功说
太极行功,功在调和阴阳,交合神气,打坐即为第一步下手功夫。
行功之先,犹应治脏,使内脏清虚,不着渣滓,则神敛气聚,其息自调。
进而吐纳,使阴阳交感,浑然成为太极之象,然后再行运各处功夫。
冥心兀坐,息思虑,绝情欲,保守真元,此心功也。
盘膝曲股,足根紧抵命门,以固精气,此身功也。
两手紧掩耳门,叠指背弹耳根骨,以祛风池邪气,此首功也。
两手擦面待其热,更用唾沫偏摩之,以治外侵,此面功也。
两手按耳轮,一上一下摩擦之,以清其火,此耳功也。
紧合其睫,睛珠内转,左右互行,以明神室,此目功也。
大张其口,以舌搅口,以手鸣天鼓,以治其热,此口功也。
舌抵上颚,津液自生,鼓漱咽之,以润其内,此舌功也。
叩齿三十六,闭紧齿关,可集元神,此齿功也。
两手大指擦热揩鼻,左右三十六,以镇其中,此鼻功也。
既得此行功奥窍,还须正心诚意,冥心绝欲,从头做去,始能逐步升登,证悟大道。长生不老之基,即胎于此。若才得太极拳法,不知行功之奥妙,挈置不顾,此无异炼丹不采药,采药不练丹,莫道不能登长生大道,即外面功夫,亦决不能成就。必须功拳并练,盖功属柔而拳属刚,拳属动而功属静,刚柔互济,动静相因,始成为太极之象。相辅而行,方足致用。此练太极拳者所以必先知行功之妙用,行功者所以必先明太极之妙道也。
八、太极行功歌
两气未分时,浑然一无极。阴阳位即定,始有太极出。人身要虚灵,行功主呼吸。呵、嘘、呼、四、吹,加嘻数成六,六字意如何?治脏不二诀。治肝宜用嘘,嘘时睁其目。治肺宜用四,四时手双托。心呵顶上叉,肾吹抱膝骨。脾病一再呼,呼时把口嘬,仰卧时时嘻,三焦热退郁。持此行内功,阴阳调胎息。大道在正心,诚意长自乐,即此是长生,胸有不死药。
九、太极拳歌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势势揆心须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休。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歌兮歌兮百册字,字字真切义无遗。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棚、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拔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粘随不丢顶。
十、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精神能提则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动虚实也。发动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气遍身躯之谓)。运动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似持鬼之鹄,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有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揩叠,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始能极坚硬。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腰为毒,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慎密矣。又日: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全神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十一、行功十要
面要常擦,目要常揩,耳要常弹,齿要常叩,背要常暖,胸要常护,腹要常摩,足要常搓,津要常咽,腰要常揉。
十二、行功十忌
忌早起科头,忌阴室纳凉,忌湿地久坐,忌冷着汗衣,忌热着晒衣,忌汗出扇风,忌灯烛照睡,忌子时房事,忌凉水着肌,忌热火灼肤。
十三、行功十八伤
久视伤精,久听伤神,久卧伤气,久坐伤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暴怒伤肝,思虑伤脾,极忧伤心,过悲伤肺,至饱伤胃,多恐伤肾,多笑伤腰,多言伤液,多睡伤津,多汗伤阳,多泪伤血,多交伤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