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印瑜伽法要》一书,是噶举派(藏密白教)第24代祖师珀玛迦尔波编著的一部很有价值的大手印瑜伽法本。噶举派的大手印是其创派祖师玛尔巴(1012—1097)亲自赴印度得传承于印度高僧那洛巴。为了求法,玛尔巴曾三赴印度四赴尼泊尔,是那洛巴得意的中国弟子。噶举派崇尚瑜伽实修,积累了丰富的实修经验,至十七世纪,珀玛迦尔波深感流行于藏区的各种大手印法本,经多代的传承流衍,未能精选流布,甚或杂有一些无根据之语,于是他参照各种法本,结合本派之实修经验,编著了《大手印瑜伽法要》。
此处要解释一下,大手印并非武术功夫,而是密法瑜伽一系的名称,源出古印度之萨啰河,经玛尔巴上师等分别传入西藏。它是指法王佛陀亲许的佛法心要,大略分为实住大手印,空乐大手印,光明大手印。
瑜伽,是印度流传的一种古功法,修定是它的核心。远在佛法出世之前,瑜伽术即在流传。佛法出世后,瑜伽也成为佛家修持的重要方法,因为瑜伽侧重于禅定,从禅定得神通。瑜伽派所依据的经典是瑜伽之祖帕坦伽利所著之《瑜伽经》,由于瑜伽派所行的是“诸根调御坚定,是名瑜伽”(《伽特伽书》),“宁静曰瑜伽”(《薄伽梵歌》),“心之机能抑制是为瑜伽”。这些主张和方法,是各派修持者都需要的,所以,瑜伽便成为一种共法。古印度如此,佛法出世后也如此。所以有“修持总不外瑜伽”的说法。
《瑜伽经·方法品》把瑜伽方法分为八支:
(1)制戒(Yamas夜摩)是指外在控制,宇宙的道德戒律。也是修瑜伽者必须守的戒律,包括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不邪淫,不贪。禁制不守是不能修瑜伽行的。
(2)遵行(Niyamas)是指内在控制,通过自律进行自我净化。包括清净,满足,苦行,学诵,念神等内容。这是进一步为修瑜伽行作准备。
(3)体位(asama)也称调身,这是正式进入瑜伽行了。经中说:“坐法之要,端在适意,悠然自得,无事策勉,廓然若与天地合德,不复累于环境。”这就是说,打坐时要身心安然,觉得身心与天地合为一体,苦乐寒热等都离开了。经中说到的坐法,后世注者演说有数十种之多。与我们现在所行的相同坐法,有吉祥坐,狮子坐,自在坐等。
(4)调息(pranayama)这是瑜伽的中心。有三次第,一吸,二呼,三贮胸腹中(指呼吸长时将气暂贮在胸腹中),后世叫这三种情况为三相,即满相,虚相,瓶相。经中指出调息应注意四点:一处所,吸息入胸腹达于何处,呼息外出达于何处,要掌握好。二时间,呼吸贮于胸腹的时间长短是有限定的。三数,行功时息之次数有定,故应数息。四心勿驰散。
(5)制感(pratyanara)控制自己的感知,做到五根五尘不相涉。
以上五支,属身体修炼,故称外支。
(7)静虑(dnyana)亦有译为禅那、冥想、内观,指心与心所注处融合不二,无能无所的状态。
(8)三摩地(Samadhi):由静虑而来的超意识全部
集中到灵魂中,和宇宙合二为一。这是八支中的最高定境,所谓神通、解脱,由此可达。
以上简介一下瑜伽正法的概要,了解这些,有利于修行大手印瑜伽。
大手印瑜伽的特点是理论明确,实证可靠,由浅入深,层次分明。又不需灌顶,因而是人人可修的,很适宜于现代人修习。
(一)先行修法
照法要要求,修此法应先皈依并发菩提心。修任何一种法,均要有与之相应的心理心态,修佛法则必须发菩提心。什么是菩提心?简言之是求真道之心求正觉之心;细言之,是以四弘愿为体,众生无边誓愿度(普度众生之心),烦恼无边誓愿断(净化自身之心),法门无尽誓愿知(努力学法之心),无上菩提誓愿证(求得正果硕果之心)。具有此种心态,则心胸开朗豁达,满怀信心,生发毅力,勤学实修,不怕困难。这样就具有了修定的良好心理和心态了。
皈依问题。密法的皈依是四皈依,即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现在很难找到有成就的上师,只好用诵念来表达了。经请教修密法有大成的高僧,这位高僧说,修此法要,不需灌顶,可于修持前诵玛尔巴大师心咒七遍(玛尔巴大师心咒为:嗡阿·迦尔嘛,巴喜吽),然后诵念:皈依玛尔巴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七遍即可。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