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人体的窍
The holes of body
作者:不详 发布时间:2014-04-06
|
古代把身体的孔洞称之为窍,用七窍生烟形容气愤、焦急或干渴之极,好像耳目口鼻都冒火。还有将两个下窍作为阴窍,加起来成为九窍。
七窍人体部位名,是指头面部七个孔窍(眼二、耳二、鼻孔二、口)。五脏的精气分别通达于七窍,五脏有病,往往从七窍的变化中反映出来。
◆《庄子·应帝王》:“人皆有七窍,以食、听、视、息。”
◆《灵枢·脉度》:“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
◆《寿世传真》:“耳乃精窍,目乃神窍,口鼻乃气窍。”
补:《史记》载纣言云圣人心有七窍。道家《大洞玉经》云:心有七窍神名丕曰法垣曰朱霄曰丹皇运珠曰神慧曰洞源洞明。
通俗的讲:“九窍”即指人体的两眼、两耳、两鼻孔、口、前阴尿道和后阴肛门而言。
出处:《庄子·齐物论》:“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吾谁与为亲?”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难经·三十七难》除了将眼、耳、鼻、口归属九窍外,亦把“舌”、“喉”谓之“窍”,不无道理。
若论九窍用药治病,当先明何谓之“窍”?
辞书曰:窍,“窟窿”、“孔洞”也。换言之“窍”即人体与外界相通的洞。祖国医学对人体孔窍的叙述有“七窍”,“九窍”,“窍”,“下窍”,“空窍”,“苗窍”等不同名称。除“苗窍”之“苗”不一定是孔洞外,多指孔洞而言,只不过是所指的部位不同而矣。
经典说法“九窍”中前阴尿道谓之窍,很少有将前阴阴道谓之窍的。实际上临床中将阴道视同“窍”者,亦不鲜见,故今将阴道归属“九窍”之中,似亦无不妥。九窍用药治病就是通过上述“窍”作为给药途径,在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采用单一或综合的治疗方法达到治疗人体外邪、内伤因素所引起各种病症之目的。
“九窍八孔”由来
“九窍”是单属人的特点,包括人面部的七窍:双耳,双鼻孔,双眼,一口;加上下体的“水道”和“谷道”。 由于动物的“水道”和“谷道”为一体,所以加上面部的七个洞,总共只有“八孔”。但这里的动物只限于稍低级的门纲,像鸡、鸭、龟等等。因为狮子老虎等都还是有像人一样的“九窍”。
对“九窍八孔”最具有代表性的记载是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第一回合,孙悟空出世的那块石头上有“九窍八孔”,证明了孙悟空既是人,又是动物 - 就是我们所说的“妖”。
《西游记》,“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 ,讲述的是孙悟空诞生的那一块仙石:花果山有一块仙石。上有九窍八孔,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在西游书说到凡是有九窍八孔都可以成仙:
西游记《第六回》-九窍八孔:三界之间,凡有九窍者,可以成仙;
《周礼·天官·疾医》:“两之以九窍之变。” 郑玄注:“阳窍七,阴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