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朝珠与佛珠[图] 

  The court beads and the buddhist prayer beads (figure)  

作者:不详     发布时间:2014-04-30

    朝珠原是佛教数珠的发展,清代皇帝祖先信奉佛教,梵文称满洲为“曼殊”的转音,佛教徒对清朝皇帝有“曼殊师利”大皇帝之称,“曼殊师利”就是文殊菩萨。因此,清代冠服配饰中的朝珠也和佛教数珠有渊源。按清代冠服制度,君臣、命妇凡穿朝服或吉服必于胸前挂朝珠。朝珠由108粒珠贯穿而成,每隔27粒穿入1粒材质不同的大珠,称为“佛头”,与垂于胸前正中的1粒佛头相对的1粒大珠为“佛头塔”,由佛头塔缀黄绦,中穿背云,末端坠一葫芦形佛嘴。背云和佛嘴垂于背后。在佛头塔两侧缀有三串小珠,每串有小珠十粒,名为纪念(或称之为“三台”,当时称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谒者即言官为外台。又一说天子有三台,即观天象的灵台、观四时施化的时台、观鸟兽鱼龟的囿台。寓意圣明高贵)。一侧缀两串,另一侧缀一串,两串者男在左,女在右。朝珠的质料以产于松花江的东珠为最贵重,只有皇帝、皇太后、皇后才能戴。此外有翡翠、玛瑙、红蓝宝石、水晶、白玉、绿玉、青金石、珊瑚、绿松石、蜜珀菩提、黄碧玺石、伽南香、白檀、催生石、金刚子、崇珠克石等。贯朝珠的线条,皇帝用明黄绦,而下为金黄绦、石青绦。其定制:  

  皇帝朝珠用东珠,祀天以青金石为饰,祀地用蜜珀珠,朝日用珊瑚珠,夕月用绿松石珠,均明黄绦。  
  皇后、皇太后朝服朝珠三盘、东珠一、珊瑚二,吉服朝珠一盘,均明黄绦。 
  皇贵妃、贵妃、妃朝服朝珠三盘、蜜珀一、珊瑚二,吉服朝珠一盘,明黄绦。  
  嫔朝服朝珠三盘、珊瑚一、蜜珀二,吉服朝珠一盘,金黄绦。  
  皇子、亲王、亲王世子、郡王,朝珠不得用东珠,余随所用,金黄绦。  
  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朝珠,不得用东珠,余随所用,石青绦。  
  公、侯、伯、子、男朝珠,珊瑚、青金石、绿松石、蜜珀随所用,石青绦。  
  皇子福晋朝服朝珠三盘,珊瑚一、蜜珀二,吉服朝珠一盘,金黄绦。亲王福晋、世子福晋、郡王福晋均同。贝勒夫人、贝子夫人、镇国公夫人、辅国公夫人石青绦。  
  公、侯、伯夫人朝服朝珠三盘,吉服朝珠一盘,珊瑚、青金石、蜜珀、绿松石随所用,石青绦。  
  品官文五品、武四品以上,命妇五品以上,及京堂翰詹、科道、侍卫均可用朝珠,以杂宝及诸香为之。礼部主事,太常寺博士、典簿、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鸣赞,光禄寺署正、署丞、典簿,国子监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在庙坛执事及殿廷侍仪时准用,平时及在公署则不许用。内廷行走人员不分品级均可用。这种制度到后期逐渐放松,晚清时连捐纳为科中书(从七品)者也挂朝珠。 

  朝珠除由皇帝赏赐之外,也可由自己到珠宝店购买,较高贵的一盘朝珠价值千金,珍贵者价值连城。  


  清代的僧尼和佛门信徒所用的念珠(数珠),也有108粒的,称为“百八牟尼珠”。当时佛寺每天朝暮都要撞钟108响,称为“醒百八烦恼”。京城内的钟楼及紫禁城神武门楼上的钟,每日早晚也击钟108下,是按12个月,24气、72候为1周年的说法,总数为108而定的。这与朝珠每盘为108粒,也有文化内涵的联系。不过念珠多用香木或玛瑙、玉石制作。也有18粒、27粒、54粒数种,是念佛计算诵读次数的工具,后因材质、色泽、雕工等精美而成一般人把玩珍藏之物,由18粒珠串成的,称为“手串”或“十八子”。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中,有椰子嵌银丝梵文数珠、嘎巴拉嵌金银珠宝数珠、金泊数珠、翠玉数珠、砗磲珊瑚数珠、雕橄榄核镂空八仙手串、伽楠水手串、伽楠木嵌金、珠团寿手串、黄碧玺手串、珊瑚间翠玉手串、红宝石手串、青金石手串、粉碧玺手串等珍贵的文物,是清代手串的代表性作品。 

    朝珠据说象征著四季,而朝珠的质料也不尽相同。由于清朝皇帝笃信佛教,凡皇帝、后妃、文官五品及武官四品以上,另外侍卫和京官等,均可佩挂朝珠,并且可作为皇帝所赏赐的物品。朝珠两旁共附小珠三串:一边一串,另一边两串,名为“纪念”;戴法男女有别,两串在左一串在右为男,两串在右一串在左为女。另外有一串珠垂於背,称背云。


    朝珠由108颗珠子贯穿而成,挂于颈上,垂在胸前。朝珠的质料有东珠、翡翠、玛瑙、蓝晶石、珊瑚等。每盘朝珠有四个大珠,垂在胸前的叫“佛头”,在背后还有一个下垂的“背云”,在朝珠两侧,有三串小珠,左二右一,各10粒,名为“记捻”。按清《会典》规定,自皇帝、后妃到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皆可配挂朝珠,朝珠虽然是装饰品,但一般官员和百姓不能随意佩带。对于佩带何种质地的朝珠,也有严格的区分和等级规定,从官员胸前所佩带朝珠质地的好坏,可以看出官员的品级高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