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是成就圆满佛
修行首先是要看根基,根基不一样,所完成的愿力与智慧就不一样。圆教的戒,就是不对小乘人说大乘法。有的分类把罗汉分在出世间,十法界分四圣六凡这样分类,罗汉是划在圣位,断尘惑不来了而已,但是从般若看不圆满。小乘是通过四念处超越四禅八定进入正定,直至破我执。
大乘来讲要证到法身,先是本誓的问题,比如说文殊法性本来就有这种功能作用叫本誓,我们的本誓和佛菩萨一致,不过你得成就,你现在说的就是通过慢慢熏修达到本誓,退心了,那就是说你原来发心有夹杂,证得这个功能就要曲折。
证法身不是就圆满了,大部分都是分证法身,最低是一地菩萨,十地菩萨还有两种无明,不过很细微了。七地前退转落入恶道,那就看那个人的功夫了,那个想杀佛的菩提婆达多掉地狱里面还清凉自在的,就是菩萨功夫的成就,可以在恶道中觉。
从福报上看一般要达到32相80种好就算圆满,所以魔也有此能力。 禅宗说五八果上圆,开始就是“见”,就是你们说的明心,要达到圆满起码要等觉,五八果上圆是圆,不是说因中就没有,六七是因中转,就是明心以后开始转识成智了,以妙平二智先转,一切妙有起用依平等智。无相不是无妙有,没有幻象而已。一智圆满四智都圆满,圆满的佛自他受用是一体的,圆满以后才能自他受用的,不圆满叫什么佛呢?那佛佛之间是有差别的,主显不同。主显不是因缘,体性开展问题,体性是不待因缘的。
今天说的和你原来最不同的是,涅槃境界里面的自受用身,是大圆镜智照明而有,本有法身,只具理性,不能随缘起用。修生法身,才能四智具足,四智是以般若为基础的。般若也是本觉也是始觉,般若不只是妙观察智。所以心经讲的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无上正等正觉。禅宗修回本觉,继续六度万行,就进入始觉,圆满了就圆觉,那圆满的时候,一定就入密了,就能讲出这些来。
这个时候,不会有因缘不具足的情况。要是不圆满诸佛加持下就会圆满了的,体现在外相,要到金刚界的成就才能做到没有度不了的缘。所以佛度有缘人那是不了义的,要四智圆满必须进入金刚界才能完成,什么是金刚界?释迦佛降服色界天主就是进入金刚界的开始。
相当问题意识想不清楚的了,学佛应该一步到位的定目标,色即是空,是当体即空,即事而真,如果你认为观月轮是有相,那么观虚空也是有相,虚空相。月轮不是你们想那样有个月亮在就是的,依世间方便而说月轮而已,形容就是圆明。
比如我们讲东方的佛。普贤王如来是东方佛的法性身,而东方所有佛的总称叫阿閦佛,就是总和,东方诸佛的总体,东方是发菩提心门,叫开始成佛的因就对,但不是某些人说的本初佛,否则由这个生出五佛就是乱套了,估计是有些祖师搞错了吧,这样开宗立派就乱了。
很多派的缘起观虽然都叫中观,属于真如缘起范围,最粗浅的有些派别认为第七第八识是假的,是假名安立,说句不好听就是他们祖师没有整到月亮。他们和禅宗根本没得比,禅宗月轮讲得最清楚就是信心铭了,无在不在,十方现前,这个才是。月轮有七种觉知的,佛经里面有说的,无处不在,能感受到十个方位那个是三界的空间感觉,菩提心没有地府的,也没有天堂。
十方一如这个表达只能是依言说方便,禅宗整天说不可说就是这样,但是可以拿出经典来给大家说的,否则如果拿不出经典就那样叫密,不给看叫密,听的人不依据佛典法理只是听信他们说,你就没有办法对应。修法仪轨你可以不给看,经典依据就不应该了,反正这世道就是这样了。
修出名堂那是要判别的,因为我们汉人已经有禅宗千多年的熏染,不应该走回头路的。禅宗从南宋以后就衰落了,因为南宋以后就进入末法,不是想来就来的,因缘。弥勒还不成佛就是得等众生福成熟。学佛的人如果发愿,只要见过的人就度,那他就是不停的来,那观世音的愿力也一直在起用的。祖师们如果成就和弥勒(门)一样,没有因缘也不来的。你都不能看见他,他是来了,佛经讲一个佛就住世7天,不得不走。没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