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我说参同契(61-70讲) 

  Nan Huaijin “I said Cantongqi(In the same)” (61 to 70)  

作者:南怀谨     发布时间:2009-12-11

第61讲
上次讲到坎离还丹的问题,所谓还丹就是如何把本有的修回来。什么叫坎离交?就是小周天,讲月亮的出没,所谓周天就是一个周期,一个旋转。每个月初就是朔,月底是晦。

神归气穴坎离交

“故曰,晦朔之间,合符行中。造化之日月,以魂魄相包。吾身之日月,以精光相感。当神归炁穴之时,不睹不闻,无天无地,璇玑一时停轮,复返混沌,再入鸿濛。即此混混沌沌之中,真阴真阳,自相配合。故曰,混沌鸿濛,牝牡相从。”“晦朔之间,合符行中”是《参同契》原文,头尾各两句都是原文。中间讨论到“造化之日月”,这个造化就是天地,太阳和月亮代表两个伟大的精神,太阳代表阳魂,月亮古代称为月魄。一个魂一个魄,魄是借这个魂而发光的,天地的日月“以魂魄相包”,我们本身也是一样,我们的这个生命,不是指身体,身体同生命观念应该分开。“吾身之日月,以精光相感”,身体的日月就是精跟神光。精是指精力,是说身体各方面都很健康;光就是指神光充足,并不是头顶上开着电灯,而是说人的神气、头脑、思想都很灵敏;精和神光相感,是说两个合一了。

下面讲得很明显,说明什么是坎离交,“当神归炁穴之时”,神回到炁穴去了,有形的炁穴在丹田,标准的地方就是肚脐之下,阴毛之上,以自己的身体做标准,因为每人高矮胖瘦尺度不同。神如何归炁穴呢?在道家的说法就多了,各宗各派因这句话产生了各种修炼的方法。有些修道的人,一坐起来就想把头放到肚子里去,你想想看这个做得到吗?还有一种神归炁穴,打坐的时候假想把头拿下来,放到肚子里去。当时他们都很秘密的,搞得神奇古怪,有什么引证师、引礼师、点传师,也是这一套,是中国流行的,包括青帮、红帮都是那么搞的。有很多方法似乎都很神奇,一学会了发现非常可笑。这个修法哪里来的呢?是佛的《禅秘要法》里头白骨观来的。佛传的有三十几种方法,有一种观想把头骨放人髋骨,后来道家就把它拿来叫“神归炁穴”。还有好多,我要是报告出来,你们年轻人听了都不知哪个对。

我们知道身体下面部位是有形的炁穴,修武术的,譬如说少林武当等,都晓得那叫气海。我们以前学武,学之前老师告诉我们,要是跟人对打,气海那个穴道不能打,会打死人的。正统的神归炁海不一定是有形,但是有形的气海连带起作用。什么叫神归炁海呢?就是无念!所谓“六根大定,收视返听”,原则就是两句话,实际方法也在内。不听外面的声音,眼睛也不向外看,直到前面光及影像没有了,就凝定下来。凝定到极点,有一点气住,呼吸停止的现象。要是说人修到入定时就是完全气住了,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只能说他的呼吸缓慢,间隔拉得很长很长。

一个入定的人,他的心电图很平的,很久才轻微地动一下,但不是病态,这是神归炁穴的境界,也就是佛家讲所谓气住脉停的禅定境界。实际上心脏还是有动的,还是有轻微的呼吸,鼻子的呼吸很少了,皮肤的呼吸还在动,这是神归炁穴,这是坎离交。这个时候对境心不起,“不睹不闻,无天无地”,完全忘我了,身体的感受没有了。如果身体还感觉气到了背上到了前面,以为自己任督二脉打通了,那根本是感觉状态,连“神归炁穴”影子都没有呢!

隔阴多半会迷

到这一步,感觉已经不必谈了,早过去了,所以“无天无地”,这个身体什么感觉也没有,“璇玑一时停轮”。璇玑是天文的仪器,在这里代表脑子思想绝对无念,身体上气机的流行绝对静止,这两个静止就叫做“璇玑停轮”。还有一句“日月合璧”,就是精神与气血归一了,所以“璇玑一时停轮,复返混沌”。混沌是什么境界呢?庄子说混沌的典故,我们已说过,在道家,混沌所代表就是胎儿刚刚进入娘胎那一刹那,精神跟精虫卵脏结合了,相似于昏昧、昏迷。道家讲混沌只到这里为止,佛家则更进一步。要了解其中道理, 必须研究佛经。人进入娘胎,是所谓种子生现行,种子就是过去生的业力累积。精虫卵脏两缘结合不会成胎,要三缘和合,要自己的灵性加入精虫卵脏,这三样刚刚碰上了才会成胎。

任何人入胎就要昏迷,所谓隔阴之迷,隔一个中阴就不知道了。今生死后再去转入一个生命,不一定变人,或者变畜生或者升天。隔阴就迷了,隔阴要不迷那非常难,大阿罗汉八地菩萨差不多可以了,七地以前的菩萨还有隔阴之迷。迷有几种,我们普通人入胎就迷了,住胎也迷,出胎也迷; 有人入胎不迷,住胎、出胎迷了。出胎迷已经了不起,佛道两家说,这是再来人也。再来人在中国古代的文学还有一个名称叫“谪仙”,就是已经成道的仙或者罗汉,因为还没有完全成功,修错了法,堕落下来了。譬如我们文学史上称李太白是“谪仙”;佛家的初果罗汉、二果罗汉都是再来人;到了三果以上大阿罗汉就不再来了,即使不再来也是请长假,暂时不来,不是永恒。但是这些人出胎就迷了,不久则会清醒过来,慢慢自己就会修道。

我们过去有一两个朋友,他们硬是记得前生的事。所以我们现在可以做统计,找些儿童来调查,三岁以前的事情能够记住的很少,也有人会记忆到一岁的事那就不简单了。也有人记得前生的事,但决不会透露。过去我有许多这类朋友,有位朋友讲到三生的事,宋朝他是什么人,清朝又是什么人,最倒霉就是前生。我问他前生是什么,他说是狗,他气自己是狗,就把自己撞死了。我这位朋友是决不说假话的人,他过去很有地位,不会也不用讲假话。清代有位四川名将岳锺琪,在康、雍、乾之间,他的诗境界非常高,其中有名的两句,“只因未了人间事,又做封侯梦一场”,他好像晓得自己是再来人一样,这个气魄也很大,我们年轻时很喜欢他的诗句。

神不迷 身混沌

讲这些道理是说明入胎迷也好,不迷也好,迷与不迷是神的境界,不是气的境界。神、气两个是分开的,气的境界是讲身体这一部分,身体部分有混沌的现象,不迷是神不迷。所以混沌是神、气两者相包,等于馄饨一样,里面有肉外面包馄饨皮,神被气包住了。前面提过云门祖师说的,“我有一宝,秘在形山”,我们思想可以很高远,想到太空去,可是去不了,被肉体包围了,两样混合不能解脱。所以小乘的佛法是修解脱,把这两个分离,像化学一样分解,可以得到真正的自由。但是解脱不是最高的道,只能到罗汉境界。菩萨境界不修解脱,要待身、心两方面都成就,肉体的四大还要转化,因为心、物两个是一体的两面。

现在第一步修到还丹的境界,收视返听,到达六根大定。六根大定以后,这里告诉你“不睹不闻,无天无地,一时璇巩停轮,日月合璧”,再进入混沌。有同学问,如果一个人打坐的时候进入混沌了,是不是人也变混沌了?不会的!正统的修法,到那个时候虽然进入混沌,这个身体更端正,决不会倾斜或者弯曲。如果说非要弯起来,或倾斜才能进入混沌,已经不对了。真正进入混沌等于塑的佛像一样,三围很清楚,这样进入混沌就是正统。这个外形同内在有关系的,假使有倾斜,就是他色身上肉体四大的工夫没有修好,气脉没有完全修通。可是也有一种现象,真到了混沌境界他变得很小,身体会缩了。这种人当然很少,不过我没有这种经验,只是把知识告诉你们。等于你们初学打坐的人,有时候觉得身体长高很大,有时候觉得缩得很小。开始时是一种感觉状态,真证到混沌状态不是感觉状态,而是真实的状态,可以放大可以缩小。释迦牟尼佛在白骨观的修法里就有提到,不过他是秘密地说,不像我明显地说这是进入混沌的真实现象。至少最正统的说法,基本上也不缩小也不放大,是端正!决不是弯腰驼背的。

“复返混沌,再入鸿濛”,在这个境界,“即此混混沌沌之中,真阴真阳,自相配合”,这才叫做阴阳交媾,代名辞叫坎离交,是本身的阴阳在交媾,本身的阴阳在双修。从佛、学来讲,这个世界叫做欲界,欲界有两性关系,就是公母、 雌雄,由男女两性的关系而生出生命。不但人是如此,任何一种生物包括植物,都是这样。欲界的生命是借用两性的合作,由混沌状态构成一个生命。但是有一个理论,修道修到这个程度,他不借用别人的合作,靠本身具备阴阳两性的功能,在自己的生命中间再生一个生命!像这样不借用他人的肚子而生,已经不是欲界的生命了。

所以我常叫你们注意三界的生命,佛经告诉我们欲界的生命是两性合作的,是需要欲念交配而发生的,这个生命是向下走的。到了上界的天人,就不是欲交了,是气交,怀孕的是男人,生孩子是从头顶上、肩膀上生。道家书上所讲的出阳神化身,都是色界人的出生境界。不过色界天也分好几层,更高一层的不是气交,而是神交的境界,神交产生另一个生命。说了那么多空话就是说明混沌境界,我们用自己的生命来修道,男女都一样,“真阴真阳自相配合”,以本身的阴阳交配,不借用外力。在自己原有生命里产生另一个生命,必须要经过混沌境界,所以《参同契》的原文告诉我们“混沌鸿濛,牝牡相从”,牝牡就是男女、阴阳,牝是女,牡是男。

自身阴阳交

“元牝相交,中有真种。元炁絪缊,杳冥恍惚。正犹日魂施精,月魄受化,自然精炁潜通。故曰,滋液润泽,施化流通。”这一节朱云阳真人的注解,都把修道的境界与消息很坦然地告诉大家。古人并没有像我们现在讲得那么清楚,古书是古文写的,你自己古文不好,认为这个是死书死文字不清楚。老实讲,用白话我也会写,但用白话怎样都说不清楚,怪就怪在这里。最近我们本院同学研究文言白话,这两个对比,反而觉得白话非常难表达。这个本文里,他写得非常清楚,什么工夫,什么境界,什么口诀,都告诉你了。到了“混沌鸿濛”这个境界,就是“元牝相交”。元就是根源,生命根源,牝就是母性、阴性。原始生命真正在交媾,这个交媾并不是难听的话,自己本身生命这个阴阳一定要交媾的。

普通人本身也在交媾,就是真正熟睡那一刹那。为什么人极疲累时非睡不可?人真正熟睡的话,只用半个时辰、一个小时就够了;可能有些人说这不行,我要八个小时才够。其实大部时间都没有睡,都在妄想,大脑没有完全休息,都 在做梦,做了梦又忘记了。真正熟睡时,正是亥时到子时那个现象,在完全混沌的境界睡着了。我们研究一个睡眠中的人,在他真睡着时,他的呼吸一下停掉了。如果没有这个睡眠经验,看看枕边人的睡眠,然后自己研究就知道了。看婴儿更清楚,他真睡着那一刹那,呼吸停掉了,不呼也不吸。在这一刹那之间,阴阳在交,所以哪一个人不阴阳交?不交就死掉了。

所以道家的道理完全准确,懂了以后就是老子一句话,“道法自然”,你不要另外去做工夫,只把握住看牢就行。生命在未死以前,它自然的法则一定是那么走的,不是你领导它,而是它领导你的。结果一般修道人自以为很聪明,领导这个生命走,都搞反了,头上安头。每人每天自己内在都是阴阳相交的,自己的任督脉本来在流行。一天不交,一天不流行,就病了;交得不好,流行得不好,也会病了。你要懂得这个理,能够把握得住,这个生命自己可以控制了,不必用工夫用导引,都不要!交就是这样交,我们要懂这个原则。

真种是什么

所以,“元牝相交”就是生命之内本来的阴阳相交媾,在这相交媾之间,“中有真种”。人自己搞不清楚真正睡着了没有,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真正睡着,真睡着的时候,最阴的当中有真阳之气,是一点灵明没有昏昧的。普通人不认识自己,经过打坐修道以后,工夫久了就慢慢认清楚了。这个人即使是昏迷,或者睡得很熟,这一点灵光并没有昏昧。因为你没有经过好好修养,所以认不清这一点灵明不昧是本来存在的。这一点灵明不昧就是真种,成仙成佛的真种就是这一点,不是身上的这个气,不是这个精虫,不是转过来转过去的这里有感觉那里有感觉,这些都不相干,这些是假有。假如你认为气动了,那不相干,可是有作用,不能说没有作用。真的道就是灵明不昧,这一点是真种。

“元炁絪缊”,“絪缊”两个字出在《易经》,是形容辞,就是混沌的意思。所谓絪缊、杳冥、恍惚、混沌,这四个名辞合起来就是一个。引用近代学者吴稚晖的哲学理论,什么宇宙开始是上帝创的,他都不承认,他说原始的那个东西就 叫做“一塌糊涂”,差不多就是这么一点混沌。所以老子叫它“杳冥”、“恍惚”,《易经》叫它“絪缊”,庄子叫它“混沌”。到那个境界像什么呢?“正犹日魂施精,月魄受化,自然精炁潜通”,像夏天的太阳,把我们晒得热极了,地球摄住这个热能,空气都不流通,絪缊收到了极点再放出来,碰到上面一冷就下雨,就这样一阴一阳交化。所以“日魂施 精,月魄受化”,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反映太阳的光,这个时候,“自然精炁潜通”,虽然看不出来,但互相在通。人为什么学佛修道要打坐?打坐就是四个字形容 “精炁潜通”,你用不着用心的。老实讲,何必做什么工夫! 你久坐必有禅。什么道理呢?因为你这个生命,少使它劳动,本身自然有一个法则在动在产生,你慢慢就感觉到了。不是你做工夫做出来的,你越做工夫它就越跑,你坐在那里又要想办法做工夫,又要通那里通这里,你说多么劳苦!道法自然就是“精炁潜通”。

第62讲


春困的现象

刚刚我们讲到“自然精炁潜通”,这个潜是潜伏的,也就是暗通。所谓暗通并不是你去领导它,是它本身自然地在通。《参同契》讲“滋液润泽,施化流通”,魏伯阳真人的原文只是两句话。这个时候到达气住脉停,混沌的状态,所谓“天一生水”这个境界,浑身的每个细胞,乃至口水,乃至精气,乃至脑下垂体,自然都在变化。变了以后一身皮肤都变润泽了,发光的。“滋液”就是讲津液来了,现在的漂亮术语就是说,等于打了一针双性荷尔蒙,非常滋润。不只一个地方变化,每个细胞都在转化,所谓“施化流通”,普遍地施开了。

“方其日月合符之际,天气降入地中。神风静默,山海藏云”,这最后八个字文学境界很妙,可以写一副对子。“一点神明,包在混沌窍内,无可觅处,此即一念不起,鬼神莫知境界。故曰,天地神明,不可度量。”所以,混沌境界是道家的基础,真正的基础,普通所讲的百日筑基,能够到达这个境界才是第一步基础成就,还要再进一步修的。做工夫到达“日月合符”,就是刚才讲“日月合璧”,太阳、月亮合于轨道,这两个宁静了,到达这个境界,“天气降入地中”, 用宇宙现象做比喻,这就是每年仲春阴历的二月,古人有一个形容,就是《红楼梦》中的话“春困”。春天人很困倦,没有精神,尤其是年轻男女,到了所谓怀春期,性知识刚刚开始,身体刚刚成长,春困得非常厉害,早晨叫他背书包上学,那真是莫大的处罚。我深深感觉,我们当年读书比你们现在舒服,到了春困的时候,不上学佯称病了。

春困这种现象就是“天气降入地中”。道家这里面又产生一些方法,我们不好讲他是旁门左道,旁门左道并不是骂人,旁门也是门,左道也是道,不过迂回一点而已。有些道家加一些变化,是有意的、想象的,先守在上窍,慢慢把上窍的气用意识引导下来。为什么要这样修呢?他有所根据, 就是“天气降入地中”。这种工夫方法,也合于道家的原理,属于导引的方法,纵然有效果,但价值很低。真的道是道法自然,听其自然,工夫到了那个境界天气就自然下降地中,头部的感觉忘了。所以你们学佛或学道的,打坐做工夫最痛苦在哪里?就是头脑整个的感觉忘不掉,所以你感觉气在这里动啊那里动啊,那都不是脑神经的反应!真到了头脑气满,就忘掉了头脑,天气自然下降,感觉身体没有了。其实不是没有身体的感觉,是你整个的脑部的思想、思维、意识停掉,那就是到“天气降入地中” 了。

混沌境中

那个时候他用八个字形容,“神风静默,山海藏云”,每一个字都不得了,这八个字用得妙极了,而且对仗非常好。气就是神风,气聚神凝;“山海藏云”,等于秋天到,万里晴空没有一点云雾,云都藏起来了,就是天气晴朗到极点。所以禅宗祖师形容的“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就是这个境界。朱云阳祖师这八个字,跟禅宗祖师这些名句的价值都差不多,“山海藏云”就是“万里无云万里天”,“神风静默”就是“千江有水千江月”。处处灵明,处处反映。这个时候,我们生命本来的这一点元神灵明不昧,包在混沌窍内,在混沌真境中,无影无踪。这个时候你有知觉吗?没有知觉;没有知觉吗?“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无所不知,也一无所知!禅宗经常讲到无念,唯有此时才能到达真正无念。

所以学禅也好道也好,都是一个境界,表达方式不同而已。天下真理只有一个,不论中国人、外国人,古人、现代人,生命都是这个样子,没有两样,名称不同罢了。到这个时候才叫一念不生全体现。一念不起,鬼神都不知你藏在哪里。为什么鬼神都不知?因为你藏在鬼神那里所以不知。庄子讲过三句话,“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藏天下于天下”,“藏舟于壑”就是我们打坐修定,把念头收到中间,属于小乘中最小乘的境界;“藏山于泽”是中乘的境界,比较好一点,不管身体,只管念头;大乘的境界是“藏天下于天下”,所以找不到了,他藏在本位,鼻子就放在鼻子,眼睛就放在眼睛,所以找不到。因此我们眼睛可以看别人,没有办法看自己,“藏天下于天下”就是在本位上。

庄子的书你觉得难读,其实一点也不难读,他都明显告诉你了,是用比喻告诉你的。这三句话你懂了,做人处事的道理都在其中。有时候要“藏舟于壑”,要保留一点,有时候“藏山于泽”,最要紧是“藏天下于天下”,但是你讲了人也不懂。这没有什么秘密,把秘密公开了他也不懂,为什么呢?因为人都好奇,喜欢向外找。所谓一念不起很容易,每个人都做得到,所以佛家的修法与道家不同,是反过来走,他高明也在这里。其实是一个路线,先做到一念不起,自然就混沌了。严格讲佛家跟道家的东西是一个,只是进入的方法不同,搞不清楚的话还以为有差别。其实什么三教五教都没有差别,道理是一贯,不是一贯道那个一贯,一贯起来,就是孔子说的一个真理,没有其他。一念不起,那是鬼神不可知的境界,这个境界原文是这样讲的:“故曰,天地神明,不可度量。”

“天入地中,阳包阴内,归根复命,深藏若虚。不啻龙蛇之蛰九渊,珠玉之隐川泽”,这个时候,阳进入阴里,阴代表宁静,不动;阳代表流转活泼地走动,这是“归根复命”的境界,命功的基础有了。修道做工夫到混沌的境界,可以说命归你所有了,这是说命功的工夫到了。不过随时要能入混沌,不是瞎猫撞到死老鼠,偶然一下不算。我访问过此地的一位老前辈,巳经九十岁了。三十年前我到山上去见他,我说,听说你过去曾经入过几次定,我断定你那个时候没有超过三十五岁。他说是啦。我说,你三十五岁以后,再想随时进入那个定境做不到了。他说对了!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弘法事忙。我只好笑一笑,不谈了。这就是工夫来撞他的。你们注意啊,你们年轻偶然撞到这个境界也有,一念不起,那是瞎猫撞到死老鼠,那不算本事。你要随时做到要进入那个境界就可以进入,这样命功就有把握,基础才算建立。不要在这里听过,出去就吹,变成大师,害人害己的事不要干。人生有三件事不要做:自欺、欺人、被人欺。真修道的人,这三件事都不做的。

如果做到“阳包阴内,归根复命”,可以说命在你手,真能够到达了,自然祛病延年;以儒家来讲,才真有资格说变化气质。这是第一步开始,等于你得了胎藏,这个时候“深藏若虚”。这句话有两个意思,第一工夫到达这个境界,身上六根不动。禅宗祖师形容,如鸡抱卵,昏了醉了一样,踢一脚都不动,忘我了。这个时候修道工夫到了“深藏若虚”,这是一面。另一个意思,修道工夫真到这个境界,要谦虚不要傲慢,不要认为了不起,做人做事“深藏若虚”就好了。这个时候“不啻龙蛇之蛰九渊”,等于动物冬眠一样,像蛇到了冬天,嘴里含一口泥巴钻到洞里,几个月都不会死,一口气就保持住了生命。“珠玉之隐川泽”,好的玉含藏在内不动。

养气以归根

“谭景升曰,得灏炁之门,所以归其根。知元神之囊,所以韬其光。此之谓也。”谭景升是道家神仙人物,名叫谭峭。他有一部著作《化书》,你们青年人值得研究。谭子这本书,也是中国古代科学的书,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内容很多。他的父亲是唐代一个“国子司业”——唐朝的国立大学校长就叫国子祭酒,司业相当于副校长。那时国立大学只有一所,不像现在。他父亲只有这个独子,可他天生喜欢修道,离家出走了。古代的青年也发生这些事,所以青年都是问题,有人请我演讲青年问题,我说青年从来就是问题,凡是青年人一定发生问题。你看这位神仙也是这样,过了若干年回家了,父亲很高兴,他住了一阵子还是要走。他已经修道成功了,是有名的神仙,他最有名的一首诗:

线作长江扇作天 鞿鞋抛向海东边
蓬莱信道无多路 只在谭生拄杖前

道家讲蓬莱等于学佛的人讲极乐世界一样,是个代号。“蓬莱信道无多路”,代表神仙成道很容易,“只在谭生拄杖前”,道就在这里。“谭景升曰,得灏炁之门”,就是形容他的话。“灏炁之门”是孟子的话——“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充塞于天地之间”,就是这个道理。“得灏炁之门,所以归其根”,是要进入混沌灵明的境界。

“知元神之囊”,晓得元神的根底,“所以韬其光”,这神光就内敛,神光往内走不向外。我们现在六根、头脑聪明向外发展,把生命消耗了,要把生命重新修回来,就韬光养晦,神光内敛是养生之能,“此之谓也”。他这里引用谭峭的话就是这个道理。《易经》上有两句话,《参同契》这里引用 了:“故曰,利用安身,隐形而藏。”现在人都讲利用,真正的利用,就是这个大利用。“隐形而藏”,外表看不出来,是在混沌中。

(编按:接下来的十八章在本书第六十五讲。第十九章及二十三章未讲解,因上篇已讲得很详细了。)

我们上面是为了说明坎离交,道家第一步工夫,参考了朱云阳祖师的注解。下面中篇下卷专讲伏食,从性情交会章第廿四开始,共计八章,专讲伏食,就是我们怎样把这个长生不老丹药吃下去,还丹回转来——“此卷专言伏食,而御政养性,已寓其中,义同上篇。”证道的规则,怎样修养心性,道理在这中间,道理同上篇一样。刚才讲坎离交,神气相交。这里名称不同,告诉我们就是性情交会。上次我们讲过《礼记》里提到,人的知觉和感觉,分成性和情两方面,把能够知觉思想的、理智的这个叫性,喜怒哀乐的情绪叫情。有时候我们发脾气,不是骂人,是好像一下不高兴,尤其是内向型的人,莫名其妙就烦起来。特别是小姐们最容易发脾气,一面对男朋友发脾气,一面心里又想哭,偏要这么来一下没办法控制,这个叫情。这种情绪变化,男女都有。佛家讲这个情就是业力,所以佛经讲到“纯想即飞,纯情即堕”,情多想少,堕落就厉害;情少想多的人,就比较升华。这个性情在我们生命关系最重大,但也是与坎离交媾,以及神气两者的关系最重要。这一章我们先讲到这里。 、

性与情交会
性情交会章第二十四

太阳流珠,常欲去人。卒得金华,转而相因。化为白液,凝而至坚。

“此章,言木性金情,自相交会,以成伏食之功也。”这一章整个是专讲伏食的。有时候道家的代号东拉西拉很难把握,必须要做一个统计才搞得清楚。本来是说情属于木,木属于肝,所以情也属于肝,肝气不健康的人肝火旺,脾气大。中医学原理肺属金,肺气流畅的人脑比较清爽,性情比较开朗,就是呼吸好身体健康,肺气不流畅的人多忧郁内向。现在这里突然一变,“木性金情,自相交会”,木本来属于情属于肝,金属于气属于性,现在却讲“木性金情”,似乎代号用反了,令人迷惑。其实他不是用反了,而是说属木的肝气不旺,使性质变了。肺气不健康,元气不够充沛,阳气不够的人,作用也会改变,变成情绪不好。这样就说明两个代号为什么变了,而成为“木性金情”。生命中只有这两个东西,就是神和气;而且两种要自相交会,他两个结了婚,就是坎离交媾,阴阳调和,人也就好了。这就是改变自己内部的生命,叫做伏食之功。

“太阳流珠”,太阳的光明永远放射,“流珠”是形容它。但是我们眼睛看太阳受不了,只能看到一点点太阳放射的闪动,所以形容为“常欲去人”,它留不住。人这个性情,常使自己打坐修道不能入定,因为心思乱跑。“太阳流珠,常欲去人”,心思乱跑总是离开你,要想念头不乱跑,凝定住一念不生,很不容易,所以道家以铅汞比喻。佛家修法也一样,通常不跟你讲明,在方法上不讲原理。所以学佛的人修天台宗,为什么先要数息、止息?为什么在气上搞呢?调气是假的,留住念头才是真的!这个儿子不乖乱跑,就给他找个好太太,结了婚就会有责任感了,留在家里不再乱跑。道家也是这样,“太阳流珠,常欲去人,卒得金华,转而相因”,这是互相帮忙把他留住了。人的生命内在都向外面乱跑,消耗掉了,要“化为白液,凝而至坚”,化为玉液、玉浆,叫玉液还丹。能够修到真正得到玉液还丹,已经有神仙之份,能祛病延年,人比较健康,慢一点老化。

这一节我们先讲到这里,下次再连起来讲,因为这一节最好不要中间切断。

第63讲


我们研究道家的学术,大家必须对《易经》、阴阳五行、旧的天文常识,大概了解一点,否则听起来很茫然很麻烦。前天一位同学从美国回来送我一张天文图,蓝的,好大,打开看看,都是天上的星星。现在人家经过研究,小孩子都已 经训练天文知识了。这张图放在房间,电灯一关,这纸上星星发亮就显出来了,看了真替自己的文化脸红。我们几千年前,本来这个科学是一马当先的,到了现在,看这些点点都不认识,更不用说,能把西方的天文星座配合上中国旧的星座名称了。当然这一部分的工作很困难,一般人都不会,所以讲到中国文化,这是一件痛苦的事,也牵连到今天这个课,我就不晓得如何定。

气血影响性情

现在回到上次所讲的中篇,性情交会章,转过来就是坎离相交,阴阳相交。

“此卷”,指中篇下卷,这一卷“专言伏食”,“伏食”就是道家所谓长生不老之药,怎么吃进去。道家伏食是很重要的,如伏一颗丹药,沉下来叫伏食。讲到伏食和御政养性,在道家的分类,伏食是命功,就是保有我们后天的生命,祛 病延年使他长存;养性是性功,就是一般学佛所注重的如何明心见性。所以“御政养性,已寓其中”,在这一篇里,“御政”同“养性”的工夫就在伏食里。如果真能够做到佛学所谓六根不漏内伏了,自然明心见性,所以养性与御政的道理,自然都包括在内。

由天地日月,坎离相交,变成“人”,这是第二重的投影。在人的生命里,不叫坎离,换一个名称叫“性情”。“性”代表知性,一切有觉知的,佛学的名辞“见闻觉知”,、能见能听,能知觉能感觉,这个是性。“情”就是我们后天的喜怒哀乐,种种的欲望,种种的需要等等。性情交会就是坎离相交。“此章,言木性金情”,上次已介绍过,在道家的文化,也就是同医学文化有关的,肝脏属木,肺属金。金木怎么相交?我们晓得肝是管人体生产血液的,肺是管呼吸系统吸进氧气的。以中医道理来讲,是气血两样如何调伏,自相交会。气是气,血是血,两个是不同的系统。如果身体后天的气血调和了,肝气宁静了,妄念不生,而且肺气也静止了,呼吸到达心息相依,甚至到气住脉停,此时“木性金情,自相交会,已成伏食之功也”。这样就有真正生命的把握,这个丹药就得到了伏食,吞进去了。工夫做到这一步,转化自己的生命,返老还童祛病延年就有把握了。这一篇就是讲这个道理。

“太阳流珠,常欲去人。卒得金华,转而相因。化为白液,凝而至坚。”这几句话上次已经讲了一些,现在再加说明。太阳代表我们的神光,就是思想、精神、见闻觉知之性,一般也讲灵魂、灵性,道家用太阳来形容。“流珠”就是太阳发的光芒,像宝珠一样向外放射。因为它是向外放射的,始终活泼泼的不肯停留,永远不停放射,凝定不住。我们的神光思想,也像太阳的流光一样,不停地放射、消耗。所以佛家称为“有漏之因”,就漏失了。怎样才能够把神留住,不放射不乱想呢?只有情绪不乱动,才能凝定,才可以结丹。“卒得金华”,“金华”是道家创造的名称,等于一块黄金放光所发出的光彩。刚才讲金代表肺,也代表了气,要想神不散乱,必须把气血凝定。所以佛家天台宗、密宗或者其他的法门,注重先由修气开始,也是有其道理的。

神凝气住就结丹

这个神容易跑,要想留住这个神不散乱很难,要“卒得金华”,把这个气凝住,就是所谓息。修到了息,“转而相因”,就是神气两个合一了。正统道家的上乘丹法,老前辈们传道时,写一个“些”字,意思是“此二”。哪两样呢? 道家所谓结丹成道,只有神、气二者。什么是道家的工夫? 什么是结丹?什么又是真到伏食的境界呢?神凝气住就结丹,很简单。其他的什么口诀、花样、六耳不同传、点窍等等,都是下乘丹法,其实只要神凝气住就做到了。只要神凝气住这个基础建立起来,尽管后天的生命老了,一口气没有断,仍是有希望的。神凝气住久了,生命重生,一阳来复,那个时候“化为白液”,重新起了作用,“凝而至坚”。所谓“化为白液”就是要先变成华池神水,我们讲过吕纯阳祖师 《百字铭》,那个境界就是说这个道理。这是原文大概的解释,下面朱云阳真人的分类解释更清楚。

“此节,言两物之性情合,而成金丹也。”这节就是讲神、气二者如何凝结而成丹,先告诉我们理论。“先天之体为性命,乾坤是也”,先讲大的来源,中国儒、道两家也讲先天后天是分开的。在西洋哲学,先天就是形而上,后天就是形而下。实际上,形而上、形而下这两句话也是中国文化,孔子在《易经·系传》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宇宙万物没有开始以前那个东西,中国文化没有叫它主宰,也没有叫它上帝,也没有叫他为神,给它一个名号叫做“道”。什么是形而下的后天?就是宇宙万有物质世界,也叫做器世界。“先天之体”,这个形而上这个道体,宇宙万有那个大的性命就是乾坤,就是天地,先天另外一个名称叫“性命”。

“后天之用为性情,坎离是也”,到了后天的作用,就变成性情,这“情”字包括很多,七情六欲都在内。性情用《易经》的代号就是坎离两卦,人的性命由投胎到出生,有了这个身体后,大概男性十六岁,女性十四岁,这个乾坤像蛋一样打破了。

坎离交 回乾坤

“自乾坤破为坎离,性情之用着”,乾坤的阶段接近形而上道体,一个完整的生命,出生后变成婴儿,后天的知识开始以后,乾坤破了,完整的蛋分裂了,《易经》则以坎、离代表。“性情之用着”,性情的作用就是很显著了。“而性命之体隐”,此时自己生命上的“性”和“命”反而搞不清。“顺之则为凡矣”,情欲的冲动就向下流,不能回转来升华,只有向下顺流而去,就是凡夫。凡夫在道家及佛家都是通用的,凡夫就是一个凡人。

“惟坎离复交为乾坤”,我们修道的工夫就是做工,但是做工要有工具,要把生命返回到本位的功能,挽回后天生命,慢点老,慢点死,用什么工具呢?其他道家传的守窍等等,那还是在肉体上搞,没有用。要真知道如何把后天的性情归到所谓坎离交,才是正途。坎离交了以后身体内部发生乐感,就恢复到青春期,拿医学来讲就是青春腺的作用。可是青春腺一发动就变成欲望向下流走了!所以要把这些回转来,把后天的性情合,坎离交,变回乾坤,变成先天的天地作用。究竟用什么工具呢?就是用自己性情这个作用。性是知觉之性,见闻觉知,灵知之性;情就是七情六欲,是身体内部一股力量。

譬如我们现在坐在这里听课,脑子思想这股力量,这个知觉很清楚就是性的作用。情呢?心理上身体内部的变化,舒服不舒服的感受,都是情的作用。这是不同的两种作用,普通人分不开。有时我们情绪不好要发脾气,或是郁闷看到什么都悲伤难过。但是自己那个性,理性,告诉我们,何苦呢!不需要发脾气,但是却忍耐不住。忍不住就是情的作用,理性没有办法控制这个情的顺流而去。理性虽不要这样,但情不会听性的,不会听你理性指挥的。这股力量大得很,所以他们难以结合,若能结合的话就不得了啦!所以修行人不管学佛或学道,理智晓得要空,谁能够空得了!普通讲修养都晓得要修养到心平气和,但到时却非要发作不可。

想要气定,那是书本上理论而已,情一来了,自己什么也做不到。所以道家把“情”画只老虎表示,像吃人似的;把“性”画条龙,表示性无常,变化莫测,有“神龙见首不见尾”这个作用。道家经常讲要“降龙伏虎”,尤其后世的道家,更注重人类性欲的需要,冲动,形容是猛虎下山!这老虎如果降不住的话,什么都完了。

不要认为性和情这两样东西是坏的,若善加利用,修行还得靠这两个东西才能回转来。“因性情之用,以还性命之体,逆之则成圣矣”,利用性情,才能回到先天性命的本体,逆转回去升华,逆之则成圣人,得道的仙人或佛都叫圣人。 “至于后天坎离中,又分体用”,他为什么那么啰唆呢?这是生命的科学,一定把理论搞清楚,把定律都要记得,才可以到实验室去实验。不懂理论光去做是不成的,所以他把原理一层一层给我们讲清楚。

配合日月行度修行

后天坎离又分出来第三重,有体有用。什么叫体用?譬如一杯茶,水和茶叶是它的体,等于性与情,把这两种综合拢来就变成茶了。所以坎离内有体有用,体就比较接近形而上了。“以真阴真阳为体,体属水火”,体的作用在生命就属于水火的作用,水火就是身上的血液、口水、精液,包括男性的精虫、女性的卵子、荷尔蒙等都是水,火就是生命的暖流,生命的热力,所以真阴真阳到了后天就属于水火。

“以两弦之气为用,用属金木,不可不辨”,道家理论牵涉很广,阴阳、五行、天文、地理、《易经》,很多固有文化把它兜拢来。上弦是每月阴历的初八、初九,月亮刚刚像弓弦一样平;下弦就是下半个月,二十二、二十三这个阶段。

怎么叫“两弦之气”呢?这个气最重要,我们普通讲气候,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七十二个候,这个太阳的行度,是太阳的作用。这“两弦之气”同我们修道有关系,“以两弦之气为用”,是说太阳、月亮、地球之间有这么一个作用。道家拿这个现象,说明我们身体内部气血形成的法则,同天地的法则一模一样。“两弦之气”,上半月代表阳气上升,下半月这个月亮慢慢由圆变缺,代表阳气的下降。这个作用就同我们气血的成长有关系,研究这个就要参考朱文光博士翻译的《生命的神光》。像人的犯罪行为,与情绪作用、月亮的出没、潮汐的涨退都有关系。大部分的人早上起来头昏昏的,上午都没有什么精神,中饭吃过,或午睡或不睡,到了下午三四点以后精神来了,到了晚上夜猫一样不肯睡觉,阴阳颠倒。这个就是金木两气的作用,气血的作用。因此有些修道的人,就与太阳月亮行度的时间配合起来修,认为借用这个宇宙物理的影响进步更快。这个说法有些道理,当然不是完全的道理。所以学佛的人也要知道,佛教讲每个月哪几天要吃素,什么初一、初八、十五等等,为什么这些日子都是以阴历计算?其中有一个阴阳的法则在内。一般只晓得这是菩萨定的,这个菩萨是大科学家,知道某种事在某个节气时,接上这个气就变了,就是这个作用。

第64讲


生命中阴遮住阳

刚才讲到人体这个生命,“以两弦之气为用”,这个“用”的现象由哪里出来? “用属金木,不可不辨”,肺气 (金)同肝脏(木〉,一定要搞清楚。“乾属太阳真性,本来寂然不动,只因交入坤中一阴,性转为情,遂成离中木汞。”这个乾就是先天,生命的本来,代号乾卦,像天体里这个太阳一样,它永远光亮,是太阳的真性。我们的自性本来清净,也就是乾的本性本来寂然不动。这个本性受了交感,什么交感呢?“坤中一阴”,这个阳受了坤中一阴的干扰,也就是阳电能受了阴电的干扰,两个一交感起了变化,“性” 一转就为“情”,就是后天的情绪,七情六欲。这样一来现在第三重,这个生命“遂成离中木汞”,转为离中木汞,就是心脏部分同肝脏部分。

有了后天生命以后,“自此阴精用事,离光顺流向外,恍惚不定,有流珠之象”。说了三四层的道理,一层一层把它剥开来说。现在讲到现有的生命都在“阴精用事”,没有阳,因为真阳被阴盖住了。佛经也这样讲,把人体的生命称做“五阴”。《心经》上说“照见五蕴皆空”(蕴就是阴〉,所以要还回纯阳之体,回到本性,明心见性成佛。但是没有修道,就不可能照见“五蕴皆空”。“阴精用事,离光顺流向外”,这个离就代表太阳,代表心光,也就是刚才讲神光外流。所以我们这个思想神光永远流散,佛家就叫做“有漏之因”,都漏失掉放射掉了。因此我们精神、思想、情绪“恍惚不定”,始终不能宁静下来。

《参同契》的原文第一句“太阳流珠”也就是这个意思,用了那么多一层一层的道理,把这一句话给我们说明清楚。我们这个元神,如太阳放射的光明一样,永远有“流珠之象”,永远向外放射。修道主要把元神的神光收摄回来,凝定住。但是这个神光凝定不住,你收摄不回来。等于男孩,到了少年时期,发疯似的到处乱跑,除非给他讨个太太,有个家把他拴住。人体这个生命的道理也是一样,这是第二层的道理。

“乾既成离,其中一阳,走入坤宫,坤属太阴元命”,这个本性的生命乾卦,变成后天的思想神光,离卦代表太阳,永远在放射。这个阳能走入坤宫,坤就是阴。拿身体来讲,肚脐以下,大肠小肠这些地方都是坤。“坤属太阴元命”,是生命本能,从下面爆发的。得到上面太阳的光明相照,地球吸收太阳的热能到地心,慢慢又上升培养一个新的生命出来。

一阳回转须小心

所以“既得乾中一阳”,回转来阳气上升了。这是理论,真修道的人,当你刚刚达到阳气充满,上升升不上,下流很容易,所以想回转非常难。如果“命”能回转来,“转作性”,“遂成坎中金铅”。坎属水,像水银,一碰到铅,不流走而凝定下来了。“此点金炁精华,只在坎水中潜藏,杳冥不测,有金华之象。”所以平常这真阳潜在下面坎水中,自己也不觉得。普通人睡醒了,精神够了它就发动,发动以后就流走了,冲动起来变成白虎下山就完了。此时如能回转,不配上后天之情而使之升华,就对了。一般道家所谓这个回转向上,在身体内部起的作用,也与天体上日月的行度流转一样。所以全身十二个经脉,奇经八脉,处处都有感觉在走动,初步是有这个道理。

但是用后天意识故意去引动,或者吸一口气去做气功,把他提过来从后面转到前面东转西转,那是假的,不是真的。有些人说这样打坐也有些益处,我们叫他静态运动,其实是用意识在那里转动。真正道家所讲“一阳来复”是真阳的回转,不是用意识引导,只是跟着看它自己怎样变化。所以不是去加,是不增不减。等到下面这一点发动,这点真气的精华,平常只在北方,下部就是北方,“杳冥不测”,看不见摸不着,无形的,“有金华之象”,来的时候会发光动地。“离中灵物,刻刻流转,本易走而难捉,捉之愈急,去之愈速。”再回转来将我们这个元神变成思想,脑的意识,“离中灵物”,这一点思想灵光,见闻觉知之性,一分一秒都停不了。这个思想都向外放射,“刻刻流转”,本来很容易漏失掉。“易走而难捉”,所以一般人打坐、修道、学佛想定下来,想把思想念头控制定下来,越控制越糟。“捉之愈急,去之愈速”,你越想抓住,它跑得越快,没有一个思想念头可以抓住。所以你打坐、念佛、修道,想心念静下来却做不到。尽管在这里守窍,守了半天还不是在那里乱想了半天!

没有真正专一宁静。所以“离中灵物,刻刻流转”,它的本性像太阳流珠放射不停,你越抓得紧它跑得越快。想念头清净,怎样才能清净?气住了,下面真气发动上来,坎离相交,就像男女两个结合一样,才能清净。

“赖得坎中一点真铅”,全赖坎水,北方的精气发动,“逆转以制之”,不是顺流向下,变成欲念跑掉,而是真正逆转。一旦升华以后念头自然清净,后天的妄念自然没有了。但是我要告诉诸位,有些学佛修道的年轻人,很容易碰到这个境界,但是他觉得那时脑子没有什么思想,也没有什么动心,反而害怕了;因为害怕,脑子又开始灵光起来,思想又来了。可惜这是道理不懂,所以到那时候他也没办法。其实那时正是进入混沌阶段,好像脑子都没得用,因为你虽然很清楚,可就是不习惯。平时我们的思想乱跑乱用习惯了,等到生命这个现象回转来很凝定了,他不晓得这是生命新的结合,是定境,反而认为这是毛病。所以道家有两句话“修道者如牛毛,成道者如麟角”那么少。大家每天学佛修道多热诚,包括我自己在内,我说到现在还没有看到过一个成功的,是难!

汞是念 铅是气

“真汞一见真铅,才不飞走”,那个爱流动的心念,道家的比喻叫“真汞”。所以刚才我们讲正统道家,只有四个字:神凝气住。现在讲坎离交,就是告诉我们如何能神凝气住的法则。这个真汞,自性后天的第三重作用——心念,碰到真 铅——真正的元气时,一切内外呼吸都宁静,那个就是佛家的真息。所以数息是那个“息”,不是呼吸往来之气,道家的真铅讲的也就是这个。一见真铅,念头不动了。换句话说,当气不动时,人的思想念头也不动,两个结合,就给拉住了。等于两个年轻男女互相看对了,脚就走不动一样,神就被气牵住了。

“故曰,太阳流珠,常欲去人。卒得金华,转而相因。” 这四句话讲了半天,加上我们又说了大半天,把理论讲清楚,就晓得做工夫了。不过我晓得大家听了大半天,“太阳流珠”还是跑掉了。如果懂得差不多,就可以抓住了。

“铅入汞中,汞赖铅之拘紟,铅亦得汞之变化,两物会入黄房,合成一。”刚才我们讲到真气宁静,念头不跑是第一步,学佛的到这个时候差不多可以人定了。但是学佛的人往往不管下面进一步的工夫,所以正统道家讲到工夫,必须要性命双修。讲到修性修命,能达到这一步工夫已经很难,据我经验所知,不管学佛或学道的人,达到这一步的,少之又少,几乎没有见过。有人偶尔有,也是瞎猫撞到死老鼠,偶然一次,不能随时进入这个境界,因为他法则不明,所以工夫到不了。假定到了这一步,有了基础,你想这样定住,像饭熟了把火关了,焖在那里一样。焖久了会不会起物理化学变化呢? 一定会的。

刚才解释“转而相因”,他说铅人汞中,这个“铅”就是后天的元气,此时的元气不呼也不吸,气住神凝,一点杂念也没有就清净了。两个结合定久了,铅入汞中,元气慢慢被元神包围住,就有反过来的变化。因为汞是容易流动的水银,代表思想,“赖铅之拘紟”,铅把它拉住不乱跑了,生命的第二层更大变化来了。“铅亦得汞之变化”,神光把他照住,这个元气又起物理、化学的第二层作用。一般人修道都想返老还童,这一步工夫到来就差不多了。元气第二层的变化,是在自己内部升华,这个“神”和“气”“会人黄房”, 道家譬喻男女二人结婚进入洞房,阴阳结合了。这个结合是气自然入了中宫,打坐到这时身体想弯都不可能,自然挺直了。入中宫就如《易经》坤卦所说的,“黄中通理,正位居体”。

告诉大家一个道理,是我在书上看来的,“人要不老”,就要“腹内不饱”,胃也空的,不要太饱;“若要不死,肠中无屎”,大肠内没有宿便,因胃是空的。但胃一直在消化,如没有食物进去,它仍继续在磨,磨穿了就胃出血。所以这个时候要完全服气,黄中通理,就是胃气充满,就不动了。 神、气二者归入黄房,到这个阶段可以有资格不食人间烟火了,那不容易的。这个时候真正的神、气二者结合,“会入黄房,合成一炁”。

玉液还丹如何吞

进一步的变化如何呢?“其炁先液而后凝”,慢慢又起变化,这个“炁”等于太阳的热能照地球,地球热气上升,碰到冷空气下雨了。人体内部也一样,所以定久了,气一热立刻上升冲上脑,碰到脑下垂体变成液体,就是长生不老之药,叫玉液还丹。这还不是金液还丹,当然金液还丹要更深一层。有时候你们打坐口水一直涌出来,然后不断咽进去,这个时候咽法不同,要让它自然满了,舌头稍稍向上提一下,它自然会顺流而下,这样念头就不容易散乱,心一乱就坐不好了。所以不要管它,让它自然下来。到了玉液还丹时,皮肤都变细嫩光亮起来。如果你打坐,坐到一片光明也没有什么稀奇,都是内部变化的原故。我们在定境中,自己的元神照住,晓得有一片光明,不要以为是菩萨神光,因为这些都是自己身心上的变化。

所以先液然后凝结,要经过很久的时间,不是一下就行的,也不是咽两下口水就是长生不死。究竟要多久时间呢? 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道理要先懂,每人根器不同,成就的迟早就不同。有些人很容易到达,有些人修了一辈子影子也没有。总而言之,学佛修道你要成功得快,那是与行为道德配在一起的;必须要功德,要善行,做好人做好事,慢慢功德与努力两个配合,就成就得快。同样上学的学生,班上每个同学的成就不一样,就是这个道理。

“故曰,化为白液,凝而至坚”,在人的内部凝结拢叫做“丹”,但不是很坚硬的一块。所谓至坚者,并不是像长个东西那么坚硬。你说有形吗?他无形;无形吗?它有这个作用,这个之间要搞清楚。这个时候“白者金色,至坚者金性也”,会发黄金的颜色,那怎么讲呢?“白者金色”,随时开眼闭眼,内外都在金光闪闪中,内外都是白光金光自然的一片光明。学佛的这样,道家也一样。“至坚者”是形容坚固得很,佛家叫做“金刚”,就是颠扑不破,不会散,不会走掉。“盖金来归性,已结而成丹矣。此通章之纲领也。”拿学佛的来讲,这是真正得定了,得到二禅三禅的境界。气住脉停以后,修神仙到此只是基础稳固了,所谓丹头一点,这个丹药抓到了,“伏食”了。等于我们饿了把饭吃下去,消化吸收以后变成自己的营养,后面还有工夫要继续做的。

第65讲


认识阳气上升

《参同契》所讲的炼丹,是讲本身的内丹。我们再三提到,最简单地讲是神与气如何交合、如何凝结的程序方法,这是个原则。这个修持的过程有许多的名辞,代表做工夫的景象、程序。现在我们正讲到这个普通所谓的小周天,他把小周天的原则告诉我们,小周天要把握一个原则,就是月亮的出没。阴历的每月三十天当中,月亮有盈有亏,这个现象说明我们普通人气血精力的生长与消耗。懂了这个法则,把握了这个自然的法则,在自己的意识中控制它,凝结它,就是这么一件事。现在再说明小周天正式的情形,不过有一个麻烦,必须要先把《易经》的象数熟悉一点才比较好办。本来几句话就可以把它带过,因为大家不熟,只好照它的原文 解释再加解释。

坎离交媾章第十八的第二段起

现在接下去回到“坎离交媾章第十八”原文第二段起:

始于东北,箕斗之乡。旋而右转,呕轮吐萌。潜潭见象,发散精光。昴毕之上,震出为征。阳炁造端,初九潜龙。

阳以三立,阴以八通。三日震动,八日兑行。九二见龙,和平有明。

三五德就,乾体乃成。九三夕惕,亏折神符。盛衰渐革,终还其初。

巽继其统,固济操持。九四或跃,进退道危。艮主进止,不得踰时。二十三日,典守弦期。九五飞龙,天位加喜。

六五坤承,结括终始。韫养众子,世为类母。上九亢龙,战德于野。

用九翩翩,为道规矩。阳数已讫,讫则复起。推情合性,转而相与。循环璇玑,升降上下。周流六爻,难以察睹。故无常位,为易宗祖。

“始于东北,箕斗之乡”,“箕斗”是天上星座名称。“旋而右转,呕轮吐萌”,这是说天体中地球、月亮转动的形态。“潜潭见象,发散精光”,月亮到了阴历的月底沉下去,像一条龙沉到海底去了,然后再慢慢上升发出光明。“昴毕之上”,“昴毕”也是星座的名称,在西南方,“震出为征”,每月的初三,眉毛月出现是震卦的现象。“震”就是一阳来复,阳气刚刚从下面上升。这是“阳炁造端”,是阳气刚刚开始。“初九潜龙”,“初九”是《易经》乾卦第一爻。单数最高数是九,双数最高是六。假使九二,就是阳爻第二爻,如果是初六,一定是阴爻第一爻。

这一节也就是我们修道最基本的一个做工夫的现象。这个现象代表我们一个人的生命,在阳气精神刚一发动的时候,如何去稳住它,去把握它,再去增加它培养它,这是修道第一个要点。第二个道理,讲明白一点大家容易体会,希望诸位不要有男女观念的存在。女性的情况比较容易了解,女性每月的月经过后,阳气上升,此时要把握住宁静,凝神聚气。假使今天月经第一天,七天是一阳来复的周期,这个时候应该身体恢复转回来了,每月都有机会给你把握的。假使回转来的时候能够凝神聚气,那就不同了。凝神聚气就是佛家讲得定,身体立刻可以变化。讲起道理很简单,但是如何认识此时体内真阳之气发动,如何去保守凝神聚气,那太难了!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失败的。假定能防止这些失败,真做到了凝神聚气,在道家来讲,的的确确可以做到百日筑基。尤其是女性,如果基础打好了,年纪大的可以返老还童,整个的身体改变很明显,各种病都消失了。

其实男女都一样,每天都有这个机会。这个机会就是小周天的活子时,能够把握就可打好基础。理论上很方便,修起来几乎没有人能成功。因为破坏它的还不是身体上的气脉,也不是外面什么鬼啊、魔啊,都是自己的心念,自己心念的习气。分析心念,必须要了解把握佛家的东西,在我个人经验看起来,如果不了解佛家的道理,怎么去修呢?但是了解佛家心性之学的人,如果搞不清生理方面的自然法则,以及工夫程序,也没有用。这一节就是特别注意这一方面。

卦变引导炼丹

现在看朱云阳祖师的说明,“此节,言艮之一阳,反而为震也。”《参同契》常用《易经》的卦象说明。艮卦跟震卦,是一个卦翻过来成两个现象。艮代表山,下面两爻是阴,上面一爻是阳。翻过来倒转来一看,成了震卦 ,一阳在下面,两个阴在上面。“艮”与“震”是相反的。看任何一个卦都要这样看,一本书也要这样看,立场不同,观点就两样。我常说孔子讲得最高明,他之所以成圣人,不能不推崇他,是他讲任何学问都很严肃,唯有研究《易经》他说“玩索而有得焉”,研究《易经》要玩,你要是读死书一样呆板去读,是不可能把《易经》搞通的。

所以这样看是艮卦,反过来看就变成震卦。这个方法就 是《易经》所讲的“综卦”,俗话形容一件事的麻烦叫做错综复杂,就是综卦的道理。“错卦”是把卦的阴爻换成阳爻,阳爻换成阴爻。错综复杂也说明天地间没有一个绝对的东 西,都是相对的,立场不同,观点就不同,现象也就完全两样。提到震卦跟艮卦是“综卦”的关系,就如同我和诸位一样正面反背,你们看我是这个样子,我看你是那个样子,我们立足点不同,观点一定两样,所以也叫做反背卦。错卦是相对卦,也有人把这个综卦叫相对卦,错卦叫反背卦。我们回转来,现在重点不是讲《易经》,因为大家不熟练,只好多浪费一点时间了。

这个里头有个道理我们要了解,所谓阴、阳这两气是什么?没有什么,但是我们生命能的变化都是它。这么一变是阳,那么一变就是阴,是变化。所以能够把握变化,这个生命就可以把握了。《易经》里孔子说阴阳之不可测,没有办法去推测或彻底了解。我把孔子这一句话做了注解,就是“能阴能阳者,非阴阳之所能”。阴、阳是两个现象,能够使现象发生的那个最后面的东西,叫它是道也可以,叫它上帝也可以,佛也可以,这都是代号。这个能,能阴能阳的能,非阴阳之所能,是阴阳做不到的,因为阴阳是它的变化。等于我们这个手,手是个空洞的名称,实际上是手背手心构拢来。手没有东西,可是这两样东西一反一复有个总体的作用叫做手。所以能阴能阳的不是阴阳之所能。艮、震两卦就取其一阳发动的作用,等于下半月,月亮的光明没有了,这个是艮卦的现象;每月阴历的初三,月亮从天上又出来了,这个亮光就是震卦的现象,其实都是月亮!

上弦下弦的启示

因此他说:“人知月至晦日,乃失其明,不知实始于下弦。下弦为艮,后天艮位居东北。于十二辰,当丑寅之间。于二十八宿,当箕斗之度。”道家用那么多符号,叫你去了解天体运行的法则,就是说卦是挂在天体上的八个大现象,太阳、月亮、天、地、雷、风、海洋、山岳,这个现象就是这八个大卦,明显地挂在那里,大家都看得见。实际上只有六个现象,因为我们人是站在这个地上,任何方向上面都有个天,所以天、地这两个现象不管,中间的变化就是六个现象,我们生命的法则也是一样。

一般人知道月亮到了晦日,就是每月阴历月尾,“乃失其明”,没有光明,其实他不知道是下弦开始了。每月的十六加五天到二十一、二十二之间,一半光明渐渐没有了,这个叫下弦。上弦是月上面一半黑下面白。下弦相反,下弦这个现象,代表的卦象是艮卦。我们自己不要落伍啊!现在你到欧美,人家《易经》比我们研究得好,他们能够跟你谈《易经》,可能你们都答不出来。六十四卦他们都记得,不过是编号的,第一卦、第二卦、第三卦,他们用漫画的图案表达。譬如说艮卦,一道亮光从下面黑处出现,整个大地好像是黑暗中间上面有点亮光,一看就晓得是艮卦。

这个方法我觉得非常好,因为本来《易经》八卦就是我们上古老祖宗的漫画,代表文字的开始。现在西方的同学们就用这个图案画来表示,一看就懂了,有时候画得真是很精致。他们理解得非常够,懂得很深,画得比这些卦还好得多。

现在再讲到每个月的月底,月亮的光明完全消失了,其实这个光明,在每月的十六到二十一之间已经一点一点的在沉没。等于我们的精神早晨起来很好,上午精神非常健旺,实际上你的精神已经在开始慢慢消失。小孩子生下来长到十一二岁,我们老头子一看,这个小孩子可爱,实际上他跟刚生下来的时候相比,已经老得多了!他的生命已经慢慢在消失了。生命的作用也像月亮的光明一样,不是到了三十晚上才知道没有光的,是下弦就开始的。下弦这个现象在《易经》是艮卦,以我们中国的地面来讲,艮卦在正东北这个方位,这是以空间地面来讲。

拿时间来讲,古人一天是十二个时辰,我们现在讲二十四个钟头,两个小时是一个时辰。十二个时辰也代表了一年十二个月。“当丑寅之间”,中国人老祖宗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表达十二个时辰、十二个月及十二年,这个大家都知道。到了汉代以后,印度文化进来了,拿动物来做代表。所谓子是老鼠,丑是牛,人都变成动物了。所以你是哪一年生的啊?记不得,你属什么?我属猪,就晓得是亥年生的。

古人吃饱了没有事,什么都会想,这个想象的也是另一套理论科学。在地球上以接近磁场为标准,子是正北方,丑是靠东北的。寅在东北角上,天快要亮了。卯时太阳出来跳到海面上,都晓得“日出卯”。我们小时候,手表太名贵,还用不起,自然的手表就看猫的眼睛,到了中午,猫的眼睛就变成一条线了,到了下午又不同了。修道的人,自己鼻子呼吸,宁静下来就知道时辰了,因为鼻子呼吸时,两鼻孔的力量是不同的。

月亮每月下去是在“丑寅之间”,在东北方面沉没了。中国上古的天文,二十八宿是二十八个星座。一年十二个月天体那么转动,每天太阳下去时,出现的星座不同,这个是经验总结,一看太阳下去在哪个星座,就晓得方位,就晓得时令了。所谓二十八宿是这个意思。月亮每月下沉,“于二十八宿当箕斗之度”,“箕斗”就是北方,在北斗七星之间。这个我们必须向诸位年轻的同学大致解释一下,详细的这个里头东西很多。

天道顺行 地气逆行

“盖天道左旋主顺行”,“天道左旋”就是太阳东边上来西边下去,所以天道左旋是顺行,“顺起于子中”,都是以北方由子位开始,立一个标杆顺转。

“地炁右转主逆行”,“地炁”不一定讲地球,地有地炁,太阳放射出去,月亮、地球都在吸收放射。“地炁右转主逆行”,倒转来以北方为中心,“逆起于丑寅之间”。我们中国人喜欢南面而称王,面对南方就是跟地球磁场相配合。所以中国帝王的宫殿一定坐北向南,这个我也给大家讲过。诸位坐在这里,你以自己坐向为标准,背向右手转过来,就是“逆起于丑寅之间”。这就告诉我们一反一顺天体的道理,这个先要把握住。

“欲知天道主顺”,左转的叫顺行,“当以一岁次序观之”,这一年的程序,太阳一天走一度,所以一年三百六十五度多一点。“一岁之序,自北而东”,一年以四季来讲,由冬季的北方,慢慢转到东方春天,“以讫于南”,再转到南方夏天。到了五月下半夏至一阴生,天气最热的时候,这个阳气开始收藏,阴气又来了。“自南而西”,再转到西边秋天,“以讫于北”,最后又转到北方变成冬天。

“从子到丑,从丑到寅,出乎震而成乎艮,后天顺行之五行也。”这一段是说天体的运行。简单地说,阴阳五行、天文、星象、历数,各是一套学问,这几套兜拢来都是《易经》系统这个法则。五行是金、木、水、火、土,这五个代号有两个现象,正反相生相对,相生的中间就有相克,有这样成长就有这样的灭亡。这几套学问发展成中国理论科学,与渔猎、畜牧、农业、水利、航海,统统都有关系。随便买一本中国天文史看看,你就晓得老祖宗的伟大,同时也了解他们对于物理科学的了解多深。所以到明朝郑和下西洋时,什么航海气象都没有,只拿一个罗盘就在海面上走。西方人看到还很稀奇,中国人怎么会知道自己到了哪里了?离开自己的国家多远了?这都是从我们自己这一套学问来的,这一套东西包含得太多了。

真正的道家,拿学理来讲,做工夫很简单,好像你打坐就会了。但是人这个身体很复杂,精、气、神更复杂,所以必须要了解学理,这样丹道的修行就好办啦!当然做起工夫来,这一套学问都要丢掉的,不需要。那么我们为什么又要懂呢?你在用功的过程中,身体心理的变化到了某一境界,某一现象出来的时候,你如果懂学理,就没有问题,就晓得原因,知道对治;否则就像武侠小说上说的走火入魔。其实也没有火也没有魔,是你的观念不清楚就搞错啦!

第66讲


纳甲的法则

“欲知地炁主逆”,这个地球,也就是我们身体,本身是逆行的,是倒转来走的。“当以一月纳甲征之”,“纳甲”又是一个名称了,甲代表天干,在我们旧的天文物理、地球物理,又产生一套学问叫做纳甲。所以又要介绍一下了,为了 让年轻人对自己的文化有一点基础知识。天干有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代表太阳系统天体的干扰,也就是太阳放射能同地球的关系。地支代表月亮跟地球关系的放射,这是一收一放之间。像明年(一九八四)甲子年,是下元甲子的开始,一九二四年是中元甲子开始,一八六四是上元甲子开始。中国人过去说的预言,像推算民族国家命运的,都是根据这一套法则来算的。像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是十天干跟十二地支相配,一个周期叫六十花甲。干支阳配阳,阴配阴,所以有甲子没有甲丑,只有乙丑;有丙寅,没有丙卯。一个人过了六十岁,巳经过了六十花甲了,这是纳甲的一种方法。

这些作用又归成一个五行——金木水火土,譬如亥与子是属于水等等。听起来很麻烦,记熟了非常方便,老祖宗文化到了最高处,归纳起来成最简单的东西。纳甲的意思大概讲了。

“纳甲之运”,运就是运转。这个转动“子当右转,却行以至于未申”,倒转来走,却行到了未申,到西方了。“自北转西,自西转南,是为上弦之炁”,再由西转南,这是讲月亮出没的现象。“其象为得朋”,“得朋”是《易经》上的话,意思是得到同类。

从元明以后,伍柳派的修道特别注重这个,不是没有道理。人体的生命是从下面发动的,向上走精神就旺盛。人体下面是子,头顶是午。所以人睡醒了,精神就一节一节上升,到午就是阳极。阳极则阴生,又下降了,就是一升一降。人体有形的就是背脊骨所谓督脉,我们人体有十二经脉,中医也用这个阴阳分类法则,叫做“六阴六阳”。譬如你肝有病,那是一个现象,肝属于木,讲五行的生克,水生木,因肾水亏了,元气不够,造成精气不足,肝呈病象,所以治疗的方法是增强肾水的功能。

逆流而上的修行

过去的老辈子中医,肝有病不一定治肝,肝病是个现象,病源出在哪里,要在那个源头下药。这个办法是从十二经脉去认识,一年有十二个月,身体十二经脉同这个天体是一样的。十二经脉以外,我们这个身体上另外有奇经八脉,不属于十二经脉范围以内。伍柳派认为,阳气发生用意识去导引,由督脉把它运转到顶,然后再从前面任脉转下来一圈,这个叫转河车。修道的是效法太阳的行度逆行,倒转来走,逆者成仙,顺就变凡夫。这怎么说呢?我们普通人下面阳气一发动,性的观念就来了,男女性的要求,顺流下走而去,就把阳气浪费掉了。修道要把它逆流而上,也是有道理的,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阳气由下上升,从督脉向上走一点没有错,能够走到顶还精补脑,长生不老都没有错,但不是用意识导引,不需要的!生命本来是这样,顺其自然。所以老子说“道法自然”,加上意识去做,反而是妨碍它。

懂了这个现象,我们这个身体生命也是一样,气到了顶时,“午乃东旋”,一年之中阳到极点时就夏至一阴生了。“逆行以至于寅丑,自南转东,自东转北,是为下弦之炁,其象为丧朋”,下半月的现象,因为我们身体阳气向下降,人就想睡觉了,脑子阳气也不够了,血液慢慢沉下来就是“下弦之炁”。这个现象,当血液沉下来的时候,睡眠最重要。西医也讲,休息最重要。所以肯学佛修道当然会健康长寿,打坐虽然没有睡着,也是在休息嘛!所以这时天地之象要休息,因为人的精神下降了。

“两弦交会”,收视反听,阳跟阴在交。修道的原则很简单,方法就是眼睛不看前面,耳朵不向外听,不管是休息不休息,人能够永远在这种状态之下,像动物的冬眠,虽然还没有睡着,那样坐着就是修了。我说这是世界上最享受的啊!所以年轻人来学佛修道,玩这个干什么!偷懒!好好做事吧。你真要修,我说可以啊,把世界上一切丢掉,专修! 又做不到!既然做不到,何必脚踏两只船?所以永远走不通 的,不可能!

小周天与月亮

现在讲到午时下沉的现象,两弦交会,阴阳二气交会。“正当晦朔中间”,就是阴历的月底月初。“剥在艮而复在震”,剥卦上面三爻是艮卦,下面三爻是坤卦,坤代表地,艮代表山,合起来叫“山地剥”。什么叫剥呢?剥香蕉皮一样剥完了。剥卦五爻都是阴,只有上面硕果仅存这一爻阳,阳能已经给阴气剥削得要完了,只剩了一点。像我们这些老头子,白发苍苍快要剥光了。剥光以后就变了,另来一个生命叫坤卦,属土了。刚生下来的婴儿是剥卦反转的复卦,复卦是好的。复卦上面三爻是坤卦,坤为地,下面三爻是震卦,震为雷,合起来叫“地雷复”。

“剥在艮而复在震”,譬如拿自然的现象说“中午复”, 现在中国人有习惯睡午觉,古人没有,因古人怕挨孔子的骂。在《论语》中,宰予昼寝被孔子骂了一顿,后来读书人就不敢睡午觉。所以曾国藩工作那么忙也不敢午睡,他的办法是晚饭以后睡一下,夜里就有精神办事,可以工作到天亮。现在我们推翻孔老二有个好处,可以睡午觉,不过外国同学在这里很少睡午觉。“剥在艮”,中午以后阳退了,精神自然下降,有些人不一样,所以也不是呆定的。“先天逆用之五行也”,精神又会成长又会下降,与自然相反。

讲了半天这些原理,现在他教我们怎么样修道。“金丹之道,全用先天纳甲,与天上太阴同体”,修道运用这个纳甲之理,归纳起来简单明了。我们身体内部的变化,“与天上太阴同体”,小周天是要配合月亮的现象,一个月三十天,这个法则要把握住。怎么说呢?“太阴真水生于午”,不是生于“子”,阴极了的太阴真水叫“华池神水”,是道家的名称,就是西王母那里有个池,喝了那个水就不死。这是假托的神话,是说华池神水这一点是生命的根本。有些武侠小说就写成“太乙真精”。这些水下来不得了,厉害得很,生命根本都被它变化了。

水如何生于火

我年轻时看道书,不晓得多着迷!但是很气这些神仙,可恶啊!为什么不讲真话?又是“太阴真水生于午”,午是南方是火位,怎么会生水呢?“自十六一阴之巽,至廿三二阴之艮,阴来剥阳,仅存硕果”,他说这个现象,自阴历十六以后是巽卦。巽二爻是阳,下面一阴初生,这个巽卦的现象,等于说十六十七的月亮。所以李后主的词,“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是写上半月的月亮,月如钩。巽卦的现象一阴初生,所以到“廿三二阴”,二阴就是艮卦的现象,是“阴来剥阳,仅存硕果”。你看,我们读道书要想学神仙,又学《易经》、学五行,都为了学道。这一句终于把它摸懂了,懂了半天,他还是没有讲实话。又说,“金丹之道,全用先天纳甲”,好啦,才露出一点又把它捻熄了。“与天上太阴同体,太阴真水生于午”,这句已经使人怀疑了,下面希望他讲一点老实话我们听听不行吗?他又扯开了,同我说话一样,东一下西一下。

“自十六一阴之巽,至廿三二阴之艮,阴来剥阳,仅存硕果”,这是讲什么呢?你们年轻人不懂,干脆给你们讲了吧!虽然讲了叫做泄漏天机,也不管啦。这“太阴真水生于午”就是讲,下面阳气冲上来阳到了极点,阳极就阴生,所以精神不够了就要睡,阴生就是“太阴真水”,是脑下垂体的荷尔蒙,那是“真水生于午”的道理。所以打坐有口水,虽然不是太阴的真水,是假水,假水也了不起!但是真的玉液还丹是你阳气冲到脑,就是佛家讲头顶发清凉、得轻安,降下的甘露水,佛家也叫做“醍醐灌顶”,阳气发动,阳极阴生变成太阴,地气闷极了上升碰到冷空气,结合变雨下来。

“又自东转北,正值丑寅之交,箕水斗木,二宿度上,旋入乙癸,艮之一阳尽丧而为坤。”“箕”是北方星座的名字,“水”是五行北方属水,“斗”是春天北斗七星,早晨转过来了,“木”是在东方。“二宿度上”是指斗、木二宿在经纬度的行度上面,“旋入”转到“乙癸”。罗盘上面转的都是这些字,是代号,你懂了就会看罗盘。乙癸艮等等,在罗盘上看风水,把它变个名称叫做“二十四山”,“山”也是代号,等于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所以“旋入乙癸,艮之一阳尽丧而为坤”,上面下降了以后,阳气又第二重地上升。在阳气没有上升以前,都是阴,为坤,那个境界什么念头都没有,昏昏沉沉的,庄子叫做“浑沌”,经过这个境界就好了。

阴阳天天轮转

有时候你们用功静坐反而没有精神,修道难啊!我劝你不要修,年轻人搞这一套我都反对。有同学问我,老师啊,你不是十几岁就修起来了吗?你怎么反对我们呢?就是因为我十几岁开始,我深知其中之艰苦,所以我劝你们不要修。你们玩这一套学不成佛,人也做不好,结果呢,神里神经的有什么好处?规规矩矩走一个孔孟之道,人道修好,天道也完成了,做好人做好事,多好!何必搞这个呢?你要修这个,告诉你,到时昏头涨脑的,你一点办法都没有。像我一度有一个长时间,我觉得快要死了,一点精神都没有,一张纸都拿不住!好在我不在乎,万事不管,天大的事我都一笑大睡一番。我的气魄大,准备躺下去就死了,这一生修不成功,再看看死了以后什么样子,来生再试。虽然好像气魄很大,我也晓得一句话,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阳极阴生有这个现象,而且必须要经过。没有经过就没有得,这是天地间自然又必然的法则。

其实我们普通人,每一秒每一个时候都有这个现象,每天都有,但你不懂。“弱者道之用”,要知道应用。佛家讲老僧垂垂入定,古人这个形容辞就用得好,垂垂,这个人就这样挂下来,一点力气都没有。葡萄长熟了,一大串葡萄太重了,树枝都垂下来了,那是垂垂入定之相。这是阴极,是剥极了再剥,像剥卦的现象,阴到极点就会阳生。可是人都怕剥极的境界,所以老朋友们修道经常讲:“我实在是不行了!”不行就准备死嘛!我给你写挽联,这不是很简单嘛! 所以生死看得开才能够修道,你生死都看不开,你还能拿生命来实验这个东西吗?

老实讲,我劝你们年轻人不要修,我今天是讲学理,我研究了几十年,理论上我绝对承认有这件事情,不一定说是我做到了,也不一定诸位做得到。这个原理是对的,用这个原理来修持能不能成功,等于岳飞讲用兵一样,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在吾身为神入炁中,万化归根,即所云午乃东旋,东北丧朋之象也。”神没有了,太阳下山了,太阳被地球遮住了,被阴的一面盖住了。我们人,那个时候神入气中,气不一定在肚脐下面,而是整个的沉落下去。“神入炁中,万化归根”,这一句话是引用老子的——“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就是恢复你那个生命的本来。我们再加一句,注解这个现象,老子说“绵绵若存”, 好像自己什么都没有了,可是没有睡着也没有死亡,好像又知道,就是若存若亡。那么这个时候的境界呢?孟子有修道经验,他说“心勿忘,勿助长也”,千万不要帮忙,不要去导引,也不要完全密封住,而是勿助勿忘。小说《红楼梦》 中,贾宝玉那块石头上刻有这八个字:“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也是讲这个绵绵若存,勿助勿忘的道理。

第67讲


阳如何发生

《参同契》现在讲的重点,还是在普通修道说的“活子时”,这是一个俗语。这个子时代表了我们身体上一阳来复, 以及阳气是怎么发生的。现在都是讲理论,但是理论懂得了,所谓工夫方法就在里面。道理就是一个原则——阴极阳生。怎么样是阴极呢?再明白一点讲,就是静极。但“静极则动”,做工夫真静到极点时,也有很多说法形容,譬如说“六根大定”,在原理上的名称就叫做“阴极”,阴极了,阳自然会发生。最大的阴极是我们的生死,生命有生有死,死了就是阴极。阴极并不是这个生命完了,而是重新再转来,那个是阳生,这就是佛家所谓轮回的道理。小规律的阴极阳生,就是睡眠休息,静极了再醒转来。把这些现象了解了,阴极阳生的用功道理也自然懂了。

“此时阴极阳生,太阳真火,即生于子”,这个时候阴极阳生,太阳真火光明的现象,动的现象,生于“子”。“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现在说静极了阳动,太阳真火就发生了。

“盖阳无剥尽之理,日月撢持,正在北方虚危之地。交会既毕,渐渐自北转西,月魄到此,微露阳光,谓之旋而右转。”他讲这个“剥尽之理”,理论上好像同修道做工夫没有关系,实际上懂得这个理论,你才能放心去做工夫,当碰到一个境界时,自己才明白道理。山地剥卦,没有剥尽的道理,宇宙间的力量是相对的,快到完了时,相反的力量就来了。实际上也就是力学的道理,向心力集中了,离心力就发生了,这个生命的道理同物理是一样的。

譬如说我们打坐,这是修道的第一步。不管守窍也好,听呼吸也好,随便用什么方法,很少有人真达到阴极,没有达到“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没有归根过。假定有人修道到达这个境界,那是真正的有一点像庄子的话——“浑沌”。 这个时候所谓六根大定,六根完全关闭了,花一样合拢来,人自己也忘了。禅宗形容就像老母鸡抱蛋一样,道家形容如醉如痴。这个静到极点是阴极,这个时候真阳才来,就是那个静的活子时才来。你注意这个话,平常我们也有活子时,疲劳到极点,或者生病衰弱到极点,有一天病好了,精神突然来了,那个也是活子时。但是你把握不住,因为自己不认得。

这个阳剥尽到了阴极,等于每月的月尾会“日月撢持”,月亮看不见了,被地球在日月之间隔住了。道家不管这个,只讲这个时候“日月撢持”,月亮跟太阳合璧,中间与地球合在一条线,所以看不到光明,完全黑暗了。到了月尾的时 候“正在北方虚危之地”,月尾的早晨看到月亮在北方落下,是偏于东北。什么叫“虚危之地”呢?“虚”同“危”是天体上两个北方的星座,代表了北方。在我们的身体,“虚”、“危”代表的就是海底,是会阴这个地方。头顶算是南方,这个要搞清楚的。所以他说到了阴极的时候,“日月撢持,正在北方虚危之地”,什么都没有。北方虚危代表了黑暗,糊里糊涂,完全黑暗也就是代表静极。静到极点也代表阴极,在方位上是指北方。“虚危之地”等于大家打坐时,有人觉得冷,因身体内部有病,寒气重,多坐一下就发热了,这就是阴极阳生。

“交会既毕”,等到月尾太阳、月亮,阳跟阴在北方交会交和,“渐渐”,慢慢地“自北转西”。假定把这个地球当成平面,到了每月月尾二十八起五天,转过西南,到西边来了。“月魄到此,微露阳光”,阴历每月初三晚上,在西方看到月亮出来了,是眉毛月。天体这个现象“谓之旋而右转”,旋过来右转,顺转转过来西方这一边出来,每月如此。所以《参同契》魏伯阳真人的原文就是一句话,叫做“呕轮吐萌”,现在解释了半天,就是解释这一句话。说每月初三的月亮,等于一个东西把它吞到肚子里,慢慢又把它吐出来,呕出来了。月亮像一个轮子,“吐萌”,刚刚吐出来,一点点在萌芽。

历法与正朔

说到天体,有两个东西修道要懂,一个是太阳,一个是太阴。讲到这里,我们也常常说明,中华民国在推翻满清之后改用阳历,这个事情在历史上叫做“换了正朔”。古代这个名称很严重,前朝的老臣不投降,不投降叫什么?“不奉正朔”,因为每个朝代都要变更年号、国号,不愿意投降就是不用你的国号,不用你的年号。譬如古人陶渊明,他作诗作文素来没有记年号,只记干支甲子乙丑之类。为什么陶渊明这样?他表示不奉正朔,因为陶渊明是晋朝人,他不肯为五斗米折腰。那时是南北朝宋齐梁开始的宋代,叫刘宋,皇帝叫刘裕,种田的出身。说到刘裕,当了皇帝以后,皇宫里有一间密室,里头摆了一张木头钉的破床,还有种田的斗笠、蓑衣、锄头,他不忘本。他虽当皇帝,有时心里烦起来,就打开那个房间进去,算不定在里头闭关,两三天再出来。近代有一位画 家溥儒先生,他是满洲人,跟宣统是皇族的兄弟,所以他作的诗画没有写中华民国年号,也是写甲子、丙寅等干支纪年。

我们现在改用阳历,从文化立场来讲,我始终不以为然,这个是奉了洋人的正朔。四海一家可以,但是正朔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系统,你们年轻人要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几千年来是阴阳合历的,二十四个节气用的是阳历,是用太阳行度计算的。但是我们算月份呢,这就是中国这个天文同历法的科学了,海水涨落、农忙季节是用阴历。

这种物理的现象同天体的关系,与身体的内部的变化一样。老年人生病有时候就过不了节气,过了这个节就过一个关。有时硬过不了节,管你氧气什么气来救都没有办法,我们身体上就有这个作用。再譬如,学过解剖学就知道,我们脑神经有十二对,像雷达一样,全部齐向外面,同宇宙间这个电感通的。所以你打坐修道,懂了这些非常有帮助,这就是一个科学,人体本身内部也是个科学。

你会昏沉吗

他说这个时候,“一点真火,隐然沉在北海中,谓之潜潭见象,发散精光”,他说当我们打坐修道,真正定下去静到了极点时,什么都不知道了。有些学佛的人认为这就是昏沉!学佛修定最怕昏沉,道家跟佛家的差别就在这个地方。道家说不怕你昏沉,你还做不到昏沉呢!打坐做工夫,坐到了昏沉再说啊。你能不能坐在那里睡觉?你睡不着,因为还有两条腿,腿发麻了赶快下座,你才昏沉不了呢!有学佛的说,那个不是真的空,那是顽空,顽就是冥顽不灵,就是糊里糊涂。我就告诉那些学佛的朋友,管他真空也好,顽空也好,你来一下再说吧。到达了顽空,你说这个我不要才算本事。你顽空都没有达到,还怕自己顽空!就像很多人说自己不求财,如果你赚了几亿硬不要,那还可以吹吹。

“潜潭见象,发散精光”,就是阳气下沉的现象。有些道书上讲的不同,把这个现象叫做“天入地中”。所以有一派打起坐来把头弯到肚子里去,以为这叫做“潜潭见象,发散精光”。

实际上这一派道家的法门,是从佛家白骨观来的,前面已经说过。白骨观修到某一步,叫你观想这个头没有了,头放在腹腔里,有意把它沉下去。不过真正要做到“潜潭见象,发散精光”的观想,或者思想把天入地中,也做不到。如果做到了静极,阴极了,忘记了头,忘记了感受,沉下来,这一沉下来不晓得会多久。真到那个境界,算不定七天都不动的!所以修道做工夫需要人护法,也叫做道侣道伴,要有个内行人在旁边招呼才行。所谓招呼,是天气变凉了拿衣被轻轻给他盖着,当然鼻子通气的地方都给他露出来,让他自然,算不定七天、二十一天,或半个钟头、一个时辰他就转过来了。转过来就很严重了,因为真阳来了,阳气上升,“发散精光”就出来了。

这同每月的现象一样,“迨精光渐渐逼露,一日二日以至三日”,就是阴历的初一初二初三。“正值未申之交,昴日毕月,二宿度上,庚方之上”,这里要注意啊!这是中原地区的文化,唐代就叫“中华”,古代历史上称“中州”。《易经》、《河洛理数》,都在中州,以开封、洛阳这一带为标准。 假使云南或东南亚的人来看这个书,会感觉古人很不科学。所以现在给大家声明,这个《易经》所讲天文现象,是以中州文化为标准的。

天体变化影响人

每个月初三的时候,“正值未申之交”,“未”就是下午一点至三点,“申”是下午三点到五点。因季节不同而略有偏差。这个季节的道理,是站在中国这个地面仰头看。假使用天文望远镜,它讲得很准确,到了下午的四五点钟,每月阴历初三,月亮巳经在西面出现了,但是我们看不见,因为太阳没有下去,光度给它掩没了。实际上那个时候已经在“昴日毕月,二宿度上”,“昴”同“毕”是西方星座的名称,月亮在这两个星宿之间。“庚方之上”,庚方是西方稍稍偏西南一点。“昏见一钩”,就是黄昏傍晚时,西南方才出现一点,“如仰盂之状”,“仰盂”就是震卦,这就是代表这月亮刚刚出来,所谓月如钩的一个现象。

“坤中一阳才出而为震”,《易经》的道理是阴极叫“坤”,北方叫坤。阴极了阳生,每月初三“一阳才出”,在人体就是活子时。懂了天体这个现象,你自己身体的变化、心理的变化,及工夫气血的流行,才会知道。一切都是心理自然现象,和生理自然的变化。

现在他回转来讲生理——“在身中为铅鼎初温,药苗新嫩,即所云,子当右转,西南得朋之象也。”铅代表气,这个时候静到极点,气的呼吸好像停止了。鼎是炉鼎,我们本身就是炉鼎,身体就是个化学的锅炉,这个锅炉里“初温”,重新发暖,这个才是密宗的真拙火来了;“铅鼎初温”,阳光重新来了。

有一本道家的书很要紧的,就是崔真人写的《入药镜》。 我们自己生命有长生不老之药,不是髙丽参,不是补药,也不是多种维他命,是自己这一点阳气发动,就是“药苗新嫩”。“子当右转,西南得朋之象”,这个叫活子时。所以说伍柳派的活子时说,睡醒阳举叫做活子时,是有一点相像,是对的。但是不可着相,变成一天到晚搞阳举了,那是没有用的。这个阴极阳生的现象是真阳来的,是在刚一醒,将发动未发动之间,这个时候把握住,才是真正的药,长生不老之药。等到变成阳举时,这个幼苗已经老了,老阳就不可取了,采了也没有用。那你说没有用就把它舍掉,舍掉更糟糕!虽然老了,老姜养一养还是蛮好的。

第68讲


静极的现象

刚才讲到“西南得朋”,这句话是来自《易经》坤卦的初爻卦辞,坤卦最后是“东北丧朋”。所以有些人卜卦、算命,出门向西南走好,西南就“得朋”,向东北走就“丧朋”,不吉利。但是据我个人研究《易经》的结果——先声明我是靠不住的!从秦始皇以后,《易经》上这个字印错了,古人这个字刻在竹片上,是西南得“明”,东北丧“明”,完全是讲月亮的现象。竹简东搬西搬,日久破损,“明”变成“朋”字了,我以前跟诸位也介绍过。

“阳炁虽然发生,但造端托始,火力尚微,正应乾卦初九潜龙之象。到此,只宜温养子珠,不得遽用猛火”,这个完全是讲做工夫。诸位修道家的特别注意!两个名称——“子午温养”,“卯酉沐浴”,尤其伍柳派很流行这一种话。现在正统的道家告诉我们什么叫“子午温养”,“卯酉沐浴”。 其实方法就在这理论里面,当我们静极了回转来的时候,身体是会有现象出现的。

我们现在先不讲这个书上的话,先告诉诸位,有些人静极了忽然振动一下,那是阳生的兆头,萌芽的现象。你说一身都摇摆起来,自己做不了主,既然知道自己在摇,怎么做不了主?有些人说,哎呀着魔了!我控制不了。什么着魔了?自己怎么控制不了?不摇就是了嘛!你不理它就是,充其量不打坐了。这些都是阳生,还有静极阳生,忽然看到光了,闭着眼睛一片光明,也是阳气初来的现象。但是都是兆头初萌,你要不稀奇它才对。自己真阳真来时,力量很大,有时打坐坐得好时,手上先发暖了,有些人是脚,有些人屁股发热了,有些人下部发快感了,虽现象不同,但都是阳气恢复的现象。因为各人生理不同,禀赋不同,健康的状况也不同,再加上年龄、经历、思想都不同,反应也就不同了。

所以阳气随时可以发动,如果把握得住,的确可以祛病延年,长生不老。我有一个老朋友,现在在美国,七十多岁了,看起来像四十多岁的人。他武功好,道家工夫好,每天都要写万把字的文章,天天如此,忙生活还要练功,他的确有一套长生不老的工夫。他是杜心武的入门弟子。杜心武是清末民初的人物,武功第一,学道家学武的人都知道,人称杜大侠,这个人是很不容易见到的。

潜龙为用

这里讲“阳炁虽然发生,但造端托始”,中国文化里,人的开始就是人之初,“托始”是说宇宙生命的精神,必须要寄托在一个物质上才能发生作用。换句话说,道家所讲的心物,表面上看是一个二元的宇宙,身跟心分开,精神跟物质分开,实际上它两个是一体。所以老子说,“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一个体但作用不同。它一旦发动,一部分变精神,一部分变物质。等于我们点蜡烛,蜡烛放光同时也冒黑烟,黑烟部分变成物质,亮光部分变成精神生命,实际上是由一个蜡烛放出来的。所以《老子》开头一章就告诉我们,“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后来老子讲“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它要起作用,精神这个东西起作用必须靠物质,心与物是一。所以道家说,修神仙要如何才能成丹呢?精神跟物质生命的力量结合在一起,这就叫做阴阳配合,才能成丹。

阳气刚刚发动的时候还不行,这个时候是“造端托始,、火力尚微”,这个暖力还很微弱。拿《易经》的道理来说,就是乾卦的初爻“初九潜龙勿用”。又扯到《易经》来了,所以我说,天下文章作得最好的是《易经》。“潜龙勿用”是周文王写的呢,还是周文王的儿子周公写的呢?不知道!很难研究清楚。可是“潜龙勿用”这个“勿”字,用得太好了。以前我曾答应把《易经》翻成白话,一开始我就晓得上当了,《易经》本来就是白话,叫我怎么翻?

尤其这个“勿用”叫我怎么翻?你要翻成不用,不可以用,就不准。“勿”并不是“不”,“不”是否定的,而“勿”是很活动的,用而不用叫做“勿用”。翻成白话就把意思翻死了,它是活的字,如果翻成“潜龙不用”,就不是“勿用” 的道理了。“潜龙勿用”的意思等于钱放在口袋,它的使用价值是无价的,一旦用掉价值就定了。也等于说,女同学没嫁人,男同学没有讨老婆,价值无比,你只要一结婚,价值就定了。现在他说阳气刚刚发动,正是“乾卦初九潜龙之象。

闭关温养

所以你懂了这个意思,用功到了阴极阳生时,不要看到光被吓住了,然后跑来叫老师呀,我今天工夫做得很好很有心得,一片光明!可是现在不打坐,没有了。当然嘛!已经用完了嘛!“潜龙勿用”,这个时候,要稳,要闷住,像广东人做焖锅饭一样焖住了。为什么修道要闭关呢?碰到这个境界非闭关断绝外缘不可。“闭关”是佛家的话,道家叫做“入圜办道”,“办道”就是修道。“闭关”这个话也出在《易经》上,是佛家借用的。

我们提到过的,《易经》的复卦,“先王以至日闭关”。一年只有两个至日,冬至和夏至,一阳初生叫冬至,一阴初生叫夏至,也叫做长至日。夏至那一天白天最长,过了这一天,慢慢白天缩短了;冬至那一天白天最短,过了冬至,白天慢慢放长了。“先王以至日闭关”,就是说中国传统的文化,老祖宗们懂得在至日闭关。什么叫闭关呢?斋戒、沐浴、清净,万缘放下,什么都不理,这也就是温养了,就好像婴儿刚刚生下来,放在温室里保养。这个时候阳气一来,只宜温养之,这就叫做子午温养,像培养幼苗、婴儿一样。怎么培养?不增不减,顺其自然。

孟子讲“养吾浩然之气”,不可揠苗助长,不能帮助它,帮助就不是温养了。一个乡下人种稻子,天天看,看不出稻子长高,他就用手拔一下,长高了,稻子也死了,这就叫揠苗助长。许多人做工夫都在“揠苗助长”,刚刚有一点对了,一下子发光了,以为得了道,然后要加工,又吃补药又练气功,这样那样都加上去,结果发光变成发暗了。所以这个时候不能揠苗,不能帮助,只是看住,这是温养。换句话说,就是佛经所讲的“照见”,观自在菩萨那个“照”,“观”就已经在温养中了。

开口神气散

“不得遽用猛火”,这个时候不能用猛火,只能用文火烹炼。什么叫文火?练气功的人,呼吸慢慢地不加意,这个叫文火。对不对呢?也对!但不全对。那么什么是火呢?正统的说法,意念就是火。道家有两句话我们必须知道,“开口神气散,意动火工寒”。修道家的人,如果天天上课,吹牛招摇撞骗,那是不行的啊!因为犯了道家的天条“开口神气散”。修道人话都不讲的,就怕开口神气散了。“意动”就是思想杂乱,火工就寒,这个时候要无念,要意念专一就是文火。这是道家的道理,真把它弄清楚了简单得很,就是“温养子珠,不得遽用猛火”。

因此朱云阳真人解释,“此节,言日月合璧,产出金丹大药,即系活子时作用。”为什么要加一个“活子时”呢? 因为并不一定是半夜子时,这是活的,每个人不一定的,不是呆板、不是死的。天地的法则,子时是夜里十一点到凌晨一点,所以夜里十二点是正子时,这是呆定的。但地区不同,在英国、美国东部西部都不同,我们的子时是人家的午时。所以修道你要注意地区不同,子时绝对不同。换句话说,也有另外一个活子时,因为生命是活的,法则是呆定的。生命的变化规律虽然同天体太阳、月亮的规律一样,但如果说因此到子时非打坐不可,我说你那就是“死子时”,你不是学长生,而是学长死了,所以要懂得活子时。

他引用“尹真人云,欲求大药为丹本,须认身中活子时”,这是告诉每一个修道的人,要想拿到自己生命里的长生不老之药,首先要了解身体内部活子时。“正此义也”,就是这个道理。

丹经的乱象

那么他又说理论了,“晦朔之间,坎离交而成乾”,坎离交媾,水火交媾变成乾卦。道家的名辞叫做“取坎填离”,这是什么取法呢?道家的旁门左道花样就很多了。坎卦在身体代表精液、荷尔蒙等等卦是个代号不是呆板的,要活用;离卦在人体代表心脏,在思想是代表念头多;在面孔上坎卦代表耳朵,离卦代表眼睛,哎哟一大堆!就像是一个孩子不晓得拜了多少干爹妈,你就弄不清楚了。所以中国的道书混乱,哪一门、哪一派、哪一个仙人,各人不同,他喜欢怎么用就怎么用,政府也没有规定他。因此这个道书千古丹经是一片乱象,看不懂好麻烦,看懂了又觉得真够啰唆,讲许多空话!它为什么用那么多代号呢?因为怕泄露天机。

由于用了许多的代号,所以“取坎填离”就产生了很多男女之间的采阴补阳,多得不得了!但是你不要搞采补,因为天下的道很简单,第一等人所谓菩萨、神仙,是损己利人;第二等人小菩萨,利己利人;末等不是人,他们损人利己。要采阴补阳,这个动机就损人利己,这样能成仙、成佛我决不相信!这个道理一定先搞清楚。

“乾为真金,故称金丹”,乾代表金,所以道家把至阳之乾叫做金丹。“所以金丹火候,专应乾卦六阳。”所谓金丹的火候没有办法讲了,火候是一步一步工夫。神仙收你做徒弟,只能传口诀,没有办法传火候,连佛都没有办法传,只能讲原理。所以照这个方法你去修吧!火候就靠你自己了。释迦牟尼佛也讲过火候,不过没有说明是火候,他在修禅观的时候,只告诉我们四个字——知时知量,我巳经讲过,就像自己吃饭喝酒一样,量差不多八成九成就够了,再不能添一点,添了一点那个境界又跑掉了,这就是火候。

第69讲


阴阳循环的过程

《参同契》这里开始讲的学理,说到人体生命、阴阳之气的功能,与月亮、地球运行的关系。由月尾到下月初,说明活子时生命能的发动,以及一步一步的功能,使我们认识修道时气机的发动、一步一步的程序和境界。这个必须要了解《易经》的十二辟卦,这是麻烦的事,大家听起来会觉得很啰唆,尤其是对《易经》不熟,所以这一段现在大体把它讲过去,将来再做研究补充。

“阳以三立,阴以八通,三日震动,八日兑行。九二见龙,和平有明”,这个都属于《易经》。“阳以三立”,指每月阴历初三,月亮刚刚出现。加一候五天就是初八,月亮半圆,在《易经》的数理阴阳道理来讲,这个阳里有阴,所以“阴以八通”,初八算是阴的开始。“三日震动”,初三是震卦的现象刚刚发动。“八日兑行”,后天的八卦图,初八属于兑卦,此时月亮半黑半亮。“九二见龙”,九二就是第二爻,这个“龙”字是形容辞,形容一股阳气刚上来,这个时候阴一半阳一半,“和平有明”,正在中庸的状态、和平境界。

“三五德就”,三五一十五,每月阴历的十五“乾体乃成”,整个的月亮统统是白的,这个情形好像月亮的光明圆满。《易经》的解说,物极必反,盛极必衰,都是必然的,没有办法变动。人的生命壮极必老,也是呆定的,所以到“三五德就”的时候,等于乾卦到了极点圆满,接着阳极就阴生。这个原则反映在中国文化的世道人生哲学,万事都不可过分,盈满了就要失败。过了十五以后,下半月开始就是阴。

“九三夕惕”,就是乾卦的第三爻,昼夜都要小心,等于年龄大到了极点,就准备走了。“亏折神符”,这个时候月亮慢慢走向下半月,夜里就“盛衰渐革”,“渐革”也是卦名,这个现象又变了。“终还其初”,最后又走到阴的境界去。打 坐修道做工夫也是这样,所以大家必须要了解这个道理,当你精神最健旺、境界最好的时候,下一步就是阴境界来了。阴境界并不可怕,阴极阳极都是了不起的,所以必须要认清这个法则。

假使一个修道人到了昼夜身心舒爽,百脉畅通,内外一 片光明,等于道家北派的祖师丘长春所讲的,人变成了无缝塔。没有缝就不漏,六根不漏在一片光明中。假定你有这个境界,你说下一步呢?明极就暗,转过来阴境界一定会起来。一阴一阳,一明一暗是它的过程,那个能明能暗的是道体,不在这个明暗境界上。真正的大道成功,是在无阴无阳之地,非阴非阳,那个暂时不谈。现在讲修丹道做工夫的方法,对这个境界的变化必须要认清楚。

不要怕阴境界

现在他说阴境界来了,“巽继其统,固济操持。九四或跃,进退道危。” “巽”是卦名,巽为风,阳极一阴来了,下面是一阴开始的巽卦,就是“巽卦继其统”的意思。修道的人工夫到这一步,注意这四个字——“固济操持”,就是要好好把守住,不要被阴境界骗走了,不要恐惧,不要害怕,因为这是一个必然的反复过程。这一个程序,每一个境界每一步工夫都告诉你了,等于是乾卦九四爻的爻辞——“或跃在渊”,在深渊里跳出来,像一条龙一样,俗语所谓鲤鱼跳龙门,跳过去就化龙了。譬如你们青年同学们,学校刚刚毕业,年纪轻,所谓春秋方盛,前途无量的样子,也许跳出来,也许跳不出来。这时候价值无比的大,所以叫“或跃在渊”。到了这个境界,由阳到阴,要特别小心,“进退道危”,或者进步或者退步,这个道不是讲“大道”的“道”,是这个法则、原则。这个境界里究竟该进该退,是走入阴境界,或是保持阳境界,要特别小心,因为这还是不定的。那么到了这一步工夫怎么办呢?这个就要靠你的智慧了,因为这是火候的问题,有时候就赶快走入纯阴的境界里,大休息下来也是一件好事。

“艮主进止,不得逾时,二十三日,典守弦期”,刚才这个巽卦,第二爻又变成阴了,两重阴爻变成了艮卦。阴境界等于每月阴历的二十二、二十三这两天,成了艮卦,等于说阳爻光明只剩了一点,下面是暗的。这样就晓得自己的限度了,不能再加,只能减下来,“不得逾时”,违反这个原则是不行的。这就是每月阴历二十三的时候,典守下弦之期月亮,一半亮的一半暗的,同上半个月一样,不过亮光是向下颠倒的次序。

“九五飞龙,天位加喜”,到这个境界等于乾卦的阳能快要完了,“九五飞龙”在天之相,光明到了最鼎盛的时候,下一步就是黑暗的开始,所以“飞龙在天”,所谓天位已到了最高处,再进一步就转阴了。

“六五坤承,结括终始”,每月的月尾,坤卦第五爻了,月亮的光明都没有了。我们打坐修道到这个时候,一点念头没有,完全到了一个沉没的阶段,等于说无知、无喜的阶段。如果修道到这个境界,“结括终始”,要像口袋一样封起来,什么都不管,因为阴极了,下一步又转过来到光明境界,力量更大。所以“韫养众子,世为类母”,这个韫养的第二度光明再来,等于这个阴极是妈妈,再生一个儿子出来。在密宗也讲到这个道理,所以有子光、母光这个差别,一般人把“明”的先后境界的差别,比喻母子相会的道理。这是月尾的月亮,我们的境界也是如此。“上九亢龙”,“亢龙”就有悔,到了最高处就不行了,“战德于野”,阴阳交战。现在还是把所谓炼丹、气机、生命、精神、健旺这些变化,用《易经》的乾、坤两卦六个阶段来说明。

群龙无首最好

“用九翩翩,为道规矩”,“用九”这个名称很有意思。现在留下来这一本《周易》的“乾卦用九”、“坤卦用六”这两个名称,只有乾、坤两卦里头有。坤卦是阴爻用“六”代表,乾卦是阳爻用“九”代表,其他卦里头没有。怎么叫“用九”、“用六”?历来解释很多,我的研究告诉诸位,就是“用阴”、“用阳”。换句话说,到了最高的境界,天地宇宙万物同人一样,都受阴阳的法则所支配。能够不受阴阳法则支配,善于用阴阳,超越于阴阳之外,就是“用九”、“用六”的道理。

所以《易经》的乾卦有一句话,“用九,见群龙无首,吉。”“群龙”就是指这六爻,六条龙无首,没有头的,这是大吉大利。六条龙都没有头为什么大吉大利呢?“用九”,从政治哲学、历史哲学立场来讲,“用九翩翩”是谦虚到极点, 自己决不做首领,也不占任何位置。我常说中国文化里的隐士之道,是帝王学的领导,隐士决不占任何位置,也不要任何权益。所以“用九”这个群龙无首,也可以说是真正的大民主的精神,平等平等。自己不在其位,一概不用,当然大吉大利。一个人帮助团体得益很多,他自己什么都不要,飘然而去,这个人就是“用九”。“用九”当然“见群龙无首”,所以大吉大利。

按部就班 九转还丹

“用六”也是一样,有吉有凶就是人有所求,到了无所求的境界,也是与“用九”一样。所以《参同契》“用九翩翩,为道规矩”,是说做工夫一步有一步的境界,一步有一步的道理,“用九”、“用六”而不被阴阳所用,是跳出了阴阳之外。我们没有跳出以前仍要知道“用九”,每一个境界来都晓得是过程,不是永恒。就算神通广大,能翻天覆地,还是道的“用”,不是道的“体”。如果被自己的这些境界骗住了,修道永远不会成功!所以,每一个境界都不能执着,因为下一步还要变化。所谓“用九翩翩”,那是形容超越的意思,“为道规矩”,是要晓得那是修道的这个道理。

到了“阳数已讫”,乾卦用完了,阳数“九”没有用了,“讫则复起”,阳极就阴生。“推情合性,转而相与”,拿人的生命来讲,阴阳是性情,这是中国文化《礼记》的根本。性包括心理的,情包括生理的,懂了这个法则来“推情合性”, 把生理与心理的境界合一,这也是一阴阳。也就是把心理的一念不生的清净,与生理上气住脉停相结合,则一步一步自然会起变化。所谓“九转还丹”,像一个圈子一样在旋动,“九转”并不是气在身上打转九次,“九”是阳数,是说阳气极而转阴、阴气极而转阳这样的过程阶段。

“循环璇玑”,这个流动互相反复,“璇玑”是古代天文仪器中心在转动的那个东西。“升降上下”,阴阳到了 一升一降,一上一下。“周流六爻”,从《易经》来讲六爻,六个位置。“难以察睹。故无常位,为易宗祖”,每个境界的变化,如佛经所说“不可思议”,不要去想,难以推想观察,因为我们生命的功能都是自然变出来的。但是每步工夫不一定呆定的,依个人的体能、年龄、心理等的关系而有异。活子时也不是呆定的,可是这个法则、道理、规矩,等于科学的公式,它是呆板的。所以必须要把这公式把握住了,才能修道。

道家有各种各样的怪工夫,从丹田从海底提气上来,再从背上转,到前面下去叫做转河车等等,这些都不是正统道家的路线。你不能说他错,但是正统道家走的路不是这个样子,只要是后天有意去做的,纵然成功也不是正道。因为做得成的就坏得了,不做就没有,所以不是正道。

丹道先养性

现在我们翻到中篇,正统道家的神仙丹道之术,下手的工夫先从养性开始。中国文化三家,佛家讲明心见性,道家讲存心炼性,儒家讲修心养性。《参同契阐幽》这本书上,注解的朱云阳真人,不用道家名称,倒用了儒家的养性说法,道理都是一样。“此卷,专言养性,而御政伏食,已寓其中。”养性同佛家明心见性不一样,不是用禅宗所谓参话头的方法,他不要你参,因为人性本来就是道,人性本来就是佛,你只要培养就出来了。这一篇专讲养性下手的工夫,与道家的修持之路,以及得到金丹吃下去长生不老的道理、程序,“已寓其中”,都包含在内了。

性命归元章第二十

将欲养性,延命却期。审思后末,当虑其先。人所禀躯,体本一无。元精云布,因炁托初。阴阳为度,魂魄所居。

阳神日魂,阴神月魄。魂之与魄,互为室宅。性主处内,立置鄞鄂。情主处外,筑为城郭。城郭完全,人民乃安。

爰斯之时,情合乾坤。乾动而直,炁布精流。坤静而翕,为道舍庐。刚施而退,柔化以滋。

九还七返,八归六居。男白女赤,金火相拘。则水定火,五行之初。

上善若水,清而无瑕。道之形象,真一难图。变而分布,各自独居。

类如鸡子,白黑相符。纵横一寸,以为始初。四肢五脏,筋骨乃俱。弥历十月,脱出其胞。骨弱可卷,肉滑若饴。

千古丹经《参同契》,内容归纳成三大纲要:御政、养性、伏食。本章叫做“性命归元章”,是后人所加,指性与命两个合一。在别的道书上,性跟命叫做神与气两种,神是性的现象,气是命的现象,所以神气是讲它的现象,性命是讲它的根本。现在修道成功变成神仙就是性命归元这个作用,返本还元了,得了道长生不死了。所以“此章,言性命同出一源,立命,正所以养性也”。道家的书都是讲先修身, 把身体修好,因为我们这个肉体是生命的一个杰作,一个果实。譬如苹果是苹果树结出来的果,等于我们这个身体一样,但是苹果的生命是苹果树上来的,苹果树是命根。这个命根在苹果里也有,再把苹果籽种下去,好好培养,它又长一棵苹果树出来。所以我们这个肉体不是本命,可是本命也在这个肉体。真正把命功修好了,“明心见性”,见道自然很容易,所以立命正是养性,就是这个道理。

“将欲养性,延命却期”,你想修道,成了道就明心见性了,佛家叫明心见性为生命的本来。我们想长生不老,“延命”就是长生,就是“却期”。到一百岁乃至二百岁不死,就是支票不兑现,兑现了就叫做死。延命不去死,就是却期支票。想达到延命不死,下手工夫先从养佳开始。怎么养性?道家讲性就是命,命就是性,要在理论上先了解;理论不通,修道都是白修。所以,“审思后末,当虑其先”,要了解一个东西的末端地方,先要了解它的根本,也就是要先了解性命从哪里来。

养性即修命

“人所禀躯,体本一无”,父母没有生我们以前,没有这个生命,当然没有生死。“元精云布”,等到父母的精血交配了,像云飘上天一样,上去后雨就下来。“因炁托初”,父母精血凝结炁化,我们生命投入而形成了胎儿。“阴阳为度,魂魄所居”,这个成长的过程,阴阳有它一定的境界,一定的度数。释逝牟尼佛几千年前讲的生理学,跟现在一样,而且更清楚。娘胎里头七天一个变化,三十八个七天共九个多月,生长成为一个有魂有魄的人而出生。朱云阳祖师的注解非常好,“此节,言养性之功,当彻究性命根源也。”养性的工夫就是修命的工夫,必须要先了解性命的根本。“何谓性? 一灵廓彻,圆同太虚,即资始之乾元也。”性是什么?因为这位朱云阳真人是清朝的,距离我们只有三百多年,算是近代文化,他把儒、释、道三家合起来讲,“一灵廓彻,圆同太虚”,圆满光明,清净无念像太虚一样。假使无念是糊里糊涂的,什么都不知道叫无念,那叫做糊涂!不叫无念。无念等于天气好的时候,万里无云,青天中间一灵不昧,灵觉之性万法皆知。“一灵廓彻”,“廓”就是空空洞洞,无量无边,彻东彻西,天上天下,无事不包。这是圆满,同虚空一样,虚空有多大这个灵性就有多大。在《易经》来说,就是

“万物资始”,宇宙万物都靠这个功能生出来,这个叫性。“即资始之乾元也”,叫做乾卦,万物的根源是性。我们修道,道的根源在哪里找?在性中找。命是它变出来的,所谓心物一元,都是它变的。

“何谓命”,现在讲我们的命在哪里。你看在座的有年轻有年老,老的不是这条命老了,是形体老。什么是命?“一炁絪媪,主持万化,即资生之坤元也。”真正生命是这个“炁”,这个“炁”不是呼吸之气,现在的语言讲就是生命有个能量。这个“一炁絪媪”,“絪媪”就是闷住了,阴阳混合闷住。“絪媪”两个字很难解释,譬如有时候气候闷起来一点风都没有,很闷很难过,知道快要下雨了,这个大气在酝酿,尤其是在春天。所以青春这个阶段,最麻烦,这就叫做“春困”。《红楼梦》中林黛玉春困发幽情,这是春天絪媪的境界,就是闷,头脑都不清,身体都懒,像老母鸡抱蛋也是这样,闷闷的。

“主持万化”,万化之物,像发豆芽,黄豆泡水,上面盖起来,那个水蒸气闷住它才发芽,那个境界就是“絪媪”。万物都靠这个境界,在《易经》的道理是坤卦的境界,坤属阴。如果你们修道打坐,能够坐到忽然之间忘掉身体,忽然 之间什么都不知道——说不知道嘛又知道,说知道嘛又不知道,像老母鸡抱蛋一样一身都软了,很舒服不想动,念头思想都没有。这样子闷住久了,可以返老还童了。随时都闷住更好,越闷越熟,精、气、神都发展了。可是修道的人多半不是如此,而是用脑筋、用方法、用意识搞来搞去,并没有静下来。所以一定要静到极点,就是老子所讲“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才是命功的境界。“絪媪”是《易经》上的,闷闷的但也不是闷,这个身体永远在春天,所以叫“长春”,永远在那个春困的阶段,也就是命功的境界。

第70讲


延长生命的电源

讲到性跟命,“此是先天性命”,在道家讲起来是形而上的,“在父母未生以前,原是浑成一物,本无污染,不假修证”,我们的本性,在父母没有生我们以前——不是讲这一生的父母,是指原始生命这个本来,在没有变成人,在六道轮回打滚之前,原是阴阳一体、心物一元的。那时本来没有染污,也不需要修,个个都是仙都是佛。“一落有生以后,太极中分,性成命立,两者便当兼修。”未生之前,本来是一个太极,太极是阴阳合一的心物一元。可是有了这个生命以后,太极中阴阳分开了,所以我们有性有命。儒家讲起来,就是有性有情,人有情感,受自身生理的支配。我们要想从凡夫修回到本来那个仙佛一样的境界,既要修性也要修命,要同时兼修性和命二者。

“然性本无去无来,命却有修有短”,这个性本是自性清净,没有办法修,不要你去修的。佛家讲性,就是《心经》上说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道家说,我们做工夫修的都是属于后天的命。命功是有为法,有些命长有些命短,“修”就是长。

“若接命不住,则一灵倏然长往矣。”人的寿命等于电器充了电,有些人电源多一点,命长一点,有些人短一点。要想活着,自己要晓得充电,就是要晓得“接命”。如果不晓得充电,接命接不上,“则一灵倏然长往矣”。这一点灵性的肉体生命,电源用尽,命功一断,灵性这一部分就离开了。

“修道之士,要做养性工夫,必须从命宗下手”,所以修道的人,想明心见性,原则就是必须把身体弄好,不珍惜这个身体是不行的,所以先要把命功修好。

“故曰,将欲养性,延命却期”,魏伯阳真人的原文上讲,想养性必须先修好命功。“却期”,要像逃避兵役一样地慢点去报到,要超越时期。“何谓却期,凡人之命,各有定期”,在佛家讲是定业、业力的关系,这股力量是一定的。“其来不能却,其去亦不能却”,当你投生的时候,不想来也做不到,我们自己也莫名其妙就生出来。父母也做不了主,要想生女的偏生男,想生男的偏生女。要生时推不掉,要死的时候也推不掉。“惟大修行人,主张由我,不受造化陶冶”,只有大修行人,工夫到了,要死就死,要生就生,生死把握在自己手里。“命既立住”,修到命功完成叫立命,命功把握了,“真性在其中矣”,性功的道理就在命功之中了。“人若不知本来真性,末后何归”,修道只要明心见性,知道自己的本性是什么,最后一步工夫成就的是性功,不是命功。所以你修道成功,工夫再好也是有为法,是有修有证;要归到无修无证,不增不减,最好没有工夫了,不需要工夫了。所以,“了性是末后大事”,最后还在了性,是性功的成就,这是道家的道理。

和尚变道士

道家有南北两派,我说吕纯阳祖师等于佛家的六祖一样,南宗北派同他都有关系。南宗到了张紫阳真人,他得道的弟子是和尚,后来当道士去了,名叫薛道光。他参禅参了几十年,他师父们都认证他大彻大悟了,但是他觉得没有悟。悟道要了“性”及“命”,这个“一念不生”全体现这些,他都懂都证到了;但是他认为悟了道大彻大悟,只了了一边,另外还有一边,还有这个命功没有了。在禅宗来讲,就是所谓向上一路的事。因此他不穿和尚衣了,穿了和尚衣到处访道找明师不方便,后来碰到了张紫阳真人,他才成就。

这个就是说,你要修道,没有修明心见性的性功,只做有为工夫也不成功,原因是着相。所以修道修密宗的人,非常容易着相,解脱不了,性功很难悟透彻。但是修性功的人,专坐禅达到明心见性,也只见到法身,了了性,没有了命,报身不成就。报身是要修命功的,所以性命双修就是道家的理论。可是修命功必须要先悟到性功,所以“人若不知本来真性,末后何归”,也是枉然。“了性是末后大事”,在道家讲了性是什么呢?明朝以后道家“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还虚还不是了性,什么时候是明心见性? 粉碎虚空!虚空都要打破,所谓“虚空粉碎,大地平沉”, 这个时候就了性。命功修成了再了性功,那么这个神仙就不是神经了,就是真正的神仙了。

“不知欲要反终,先当原始”,所以修道的工夫,是要回到本来那个不生不死的仙佛之道,就是回到我们那个本来面目去,回到这个生命的本来。所以“欲要反终”,要想回到最后那个本来地方,“先当原始”,必须要先找出本来面目。他这个道理是说,修道的第一步“必须反复穷究”,一定要去穷究。穷究就是佛家禅宗的参禅,“思我这点真性,未生以前,从何而来。既生以后,凭何而立”,这就是禅宗祖师讲的参话头,父母未生以前你在哪里,死了以后究竟有没有?

我们看清朝第一个皇帝顺治,后来他出家了。他有首诗,因为满洲人初学中国文化,作得不大好,但是他写得很坦然:“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不过他表示后来悟道,“黄袍换却紫袈裟,只为当年一念差”,他认为前生是个得道的高僧,这一生当了皇帝划不来。“我本西方一衲子,因何落在帝王家”,很讨厌做皇帝。历史上有好几个皇帝,自己及后人,都发了愿,愿生生世世莫生帝王家。你看做了皇帝的人那么讨厌当皇帝,有了富贵那么讨厌富贵,就是我们这些穷小子偏偏想富贵。

这个性功要参究,要悟道,你要悟到“未生以前,从何而来。既生以后,凭何而立”,现在我们这个命究竟在哪里?是在丹田,还是在脑子?哪里?“凭何而立”?

魏祖和六祖

由此“便知了命之不可缓矣”,我们做工夫修道,开始只知道要了性,要明心见性。但是真正能明心见性,必须先要做了命的工夫。命功做到了家,了了这个后天的命,恢复到本来,命在我们自己才有了把握,才能了性。

“故曰”,所以魏真人说,“审思后末,当虑其先。最后受胎之时,不过秉父精母血,包罗凝聚,结成幻躯。”我们现在这个身体不是命,这一点修道人要认清楚,这个身体是后天的命,受胎的时候我们这一点灵性碰到精虫、卵脏,包进去跳不出来了,“结成幻躯”,三样结合就生成我们这个身体。“此乃有形之体,非真体也”,这不是性命的真正,所以我们叫它“幻”,佛学叫“业报之身”,来受报的。受个什么报呢?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如果前生造孽多端,这一生就受苦一辈子;前生做好事,这一生富贵,一辈子不受苦报,只受乐报;有时候我们愣头愣脑的,是受不苦不乐之报。

“我之真体,本同太虚,光光净净,本来原无一物”,我们这个生命的本体同太虚一样无量无边,光明清净伟大得很。“故曰人所禀躯,体本一无”,所以就是后来的六祖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时候禅宗没有来,佛法也没有来。魏伯阳是中国文化,由此说佛、道两家一样,“本来无一物”,不过用的文字不同。

神室 元精

“及至十月胎圆,太虚中一点元精,如云行雨施,倏然依附,直入中宫神室,作我主人。”“十月胎圆”,圆满了,这个太虚中清净本身中一点,不是有形的,也不能说是无形的,这一点元精,“如云行雨施”,像天雨降下来,“倏然依附”,包饺子一样包进身体里,“直入中宫神室”,我们有形身体的中宫在心窝以下,也正是胃的这个部分;神室就不是中宫了,脑子、心脏都是神室。这个元神在我们身体里好几个房间,好多的地方有它的别墅,这都是神室。你说一定在脑吗?上丹田这里吗?都不是,但是都有关系。所以这一点“元精”不是“元性”,注意啊——炼精化气就是炼这个,中宫神室的那一点,元精就做了我的主人。这一点特别注意,我们那个能够思想、能够做主的,能够用心的,精神很健旺的这一点,就叫做“元精”。

现在讲到身体有形的部位“直入中宫神室”,你们年轻的,道家的书、密宗的书乱看,看了以后修气功修气脉,很多都在那里忍精不放,那些脸色我一看都是问题,不得了的,这非神经不可。严重告诉你,不是这个道理,甚至炼精化气也不是这样。现在讲到元精,这个元精不是精虫,精虫是元精所变化的一点点,不算什么。我们这个生命来得不容易,既然有了这个身体,现在不好好地修回去,那真可惜! 跟我们一同来想投胎的,有那么多生命,那个是有形精虫的精。元精不是讲这个,不过同那个有关系。

三种气

“于是劈开祖窍,“哇”地一声,天命之性,遂分为一阴一阳矣。”就是刚刚生下来,“哇”的一下,那个时候这个元精下来。“劈开祖窍”,这一窍在哪里?有人说祖窍在头顶,修道到后来成功,这个地方是开的,密宗叫开顶,不一定跳动, 一定会开。注意,那不是祖窍!祖窍可以说无窍,祖窍同这个有没有关系?也有关系,部位差了一点点,差不多了。这个时候“劈开祖窍”,“哇”的一声生下来,先天本命那个本性 就分为一阴一阳。所以人生下来一半清醒一半糊涂,头脑有 时候明白,有时候糊涂。

我们中国这个气有三种,一是呼吸之气,就是空气的气;二是道家讲生命的元气的炁,无火之谓炁,就是生命能,这个是命;三是米谷之气,靠各种营养,吃饭维持生命,所以叫做米谷之气。“盖后天造化之气”,后天造化这个生命,气发热所谓体能的热。“若非先天元精,则无主而不能灵”,如果先天来的这个元精跑掉了,不做主了,我们就没有思想,等于有些人躺在医院里没有死,上氧气了,头脑没有思想变成植物一样。这里告诉你,这个人的生命是“后天造化之气”,如果没有先天元精就无主了,无主则不能灵,这个先天元精就有那么重要。

“先天元精,若非后天造化之气”,身体不健康,营养不良,身体有病也不行,“则无所依而不能立”。后天命修不好,身体这个机器不对,先天元精住不下去了也很麻烦,无所依了。等于你包的饺子,下锅皮破了,把这个馅也漏掉了。所以“后天造化之气”,后天的营养,身体的健康,也是非常重要,不然你这个元精不灵明了。后天、先天的关系是这样的。

由此“可见性命两者,本不相离”,修道的人注意!修性修命,性命二者是一体,不能分开。“故曰,元精云布,因炁托初”,我们这个身体后天生命,像空中的云一样,元精这个生命力像电一样,我们看不见,可是有这个作用。我们看得见呼吸的功能,呼吸功能不行了赶快上氧气,有氧气所以死不了,这时元精还留了一点的。这个元精,是靠后天这个气做它的依托。

魂为阳为木 魄为阴为金

“后天之造化,既分一阴一阳,阳之神为魂,魂主轻清,属东方木液”,“造化”是中国的名辞,在宗教家就叫上帝、灵魂、佛。中国文化没有这套宗教的外衣,把这个主宰叫“造化”,像化学一样能够造成变化万物的这个功能。到了后天生命分成一阴一阳,阳的神,我们讲精神,神就是魂。魂在身体内部是清净的,头脑清净,眼睛明亮,眼睛是神进出的道路,所以西方文化也讲眼睛是灵魂之窗。不错,所谓心神相连,心跟神两个相连;心眼,心跟眼睛也相连。《楞严经》上“七处征心,八还辨见”,佛说一切众生不能成佛得道,因为“心目为咎”。所以心跟眼睛两个出的毛病都有关系的。你看佛家虽然不讲性命双修,其实也是性命双修,佛只用另外一个方法讲,要你去悟。“属东方木液”,木属肝,魂同肝的关系最重要,“木液”就是这个精液。

“阴之神为魄,魄主重滞,属西方金精。两者分居坎离匡廓之内。故曰,阴阳为度,魂魄所居。”阴就是这个身体 营养变出来的这个气魄。我们讲这个人很有气魄,就是这个魄,身体各部分功能很健康,因此成为魄。它形成物质是重的,向下走,变为后天男人有形的精虫,女性有形的卵脏。

现在讲魄,“属西方金精”,金是个有形的东西,肺属金。所以肾亏不一定治肾,因为肾为肺子,如果肺气增强,金生水之故,肾就健康了。我小的时候,祖母生病了,父亲找医生,偏不找当时有名的某某,因为知道他不过是时医——走运的医生,并不是他有真本事,他要是搞错了,那个药吃下去就都不对了。所以讲到这个魂魄道理,这个就是命,你要当医生救人家的命,就要懂道家的学理才行。

个性非本性

“盖命之在人,既属后天造化,便夹带情识在内”,这个后天的生命,在身体内带有情识。佛家的六识、七识、八识,就叫做情识,这个“识”就与情有关系。中国文化叫做“情”,佛法就叫“识”。“只因本来真性掺入无始以来业根”, 佛学又用进来,这个“业根”就是情识。“生灭与不生灭,和合而成八识”,这在佛学的唯识都讲到,生灭法同那个不生不灭法,两种糅合下来构成了八识。“识之幽微者为想”, 那个心意识最微妙的就是我们的思想,所以你打坐用功思想停不了,就算你在昏沉里头还是有想,就是幽微的意思。“想之流浪者为情”,这个思想在外面流浪,波浪大的就是情感。“情生智隔,想变体殊”,人的一生,因为妄想、情识充塞,真正先天的智慧就没有了。这八个字实在用得好,思想一变,人的本性就变了。人的个性各人不同,这个个性不是本性,是思想变出来的,是情识念力所变的,所以“情生智隔,想变体殊”,是属于后天的作用。

“颠倒真性,枉入轮回矣”,所以真性,清净本来面目被埋没了,都变成后天的个性,这个情识再变化变成了业力。所以颠倒众生,六道轮回跳不出来,不能成仙成佛。“所以学人,欲了性者,当先了命”,因此强调,学神仙丹道的人, 你想明心见性就要把命功先了,命功一了,明心见性自然到达。正统道家所强调的这个理论,我今天站在道家立场来讲,百分百的正确。中国文化的儒家、佛家、道家,到了清朝朱云阳手里,已经三家真正合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