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古人的“礼教” 

  The “genty education” of ancients  

作者:不详     发布时间:2012-11-22

    古人将“礼教”与“乐教”并提,它们的本义,不过是以礼为教、以乐为教。

    (1)古时统治者为巩固其等级制度和宗法关系而制定的礼法条规和道德标准,多指封建礼教。   《列子·杨朱》:“卫之君子多以礼教自持。”   

    (2)指礼的教育。   《礼记·经解》:“恭俭庄敬,礼教也。”

      礼仪教化

   《孔子家语·贤君》:“敦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 三国魏吴质《在元城与魏太子笺》:“都人士女,服习礼教。” 

     晋.葛洪 《抱朴子·审举》:“ 江表虽远,密迩海隅,然染道化,率礼教,亦既千馀载矣。” 

     鲁迅 《花边文学·论秦理斋夫人事》:“这几年来,报章上常见有因经济的压迫,礼教的制裁而自杀的记事,但为了这些,便来开口或动笔的人是很少的。” 叶圣陶 《倪焕之》二十:“被重新估定而贬损了价值的,要算往常号称‘国粹’的纲常礼教了。” 

  ●清代学者淩廷堪说过:“上古圣王所以治民者,后世圣贤之所以教民者,一礼字而已”意思是说,上古圣王治理民众的方针,以及后世圣贤教育民众的方法,都可以最终归纳为“礼”这一个字。 

  圣王治世的目标,是建立大同世界,这是见诸于礼记的。圣贤教民,是要让百姓懂得礼/遵守礼。淩氏的见解,非常的精到:太古时代,人与禽兽为伍, 《礼记-曲礼》说,为了让人们懂得“自别于禽兽”,有圣人起来,“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就是制定了礼来教人,礼使人自觉地区别于禽兽,走向了文明。

   1919年11月1日,吴虞在《新青年》第6卷第6号上发表了《吃人与礼教》一文,他说:“我们如今应该明白了!吃人的就是讲礼教的!讲礼教的就是吃人的呀!”。把吃人和礼教这两者直接画了等号。在此后的近百年当中,“礼”不断被人泼脏水,“积毁销骨,众口铄金”,于是,礼教变成了上自党政干部、知识分子,下至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无人不晓的贬义词。

     中国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礼乐文化――每每简称为礼。如果吴虞的说法得以成立,则中华历史就是一部吃人的历史,如此野蛮的国家,岂能加以 “文明古国”的桂冠?因此,对于礼的认识,事关对于中华文明的基本评价,不可等闲视之,我们不可不明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