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佛法里的“一阴一阳之道” 

In the way of Dharma “yin and yang”

作者:自如      发布时间:2012-11-13

    一阴一阳之谓道,此孔子赞易之言。易以阴阳为本,故孔子作如此说。后世之人不知道,便将阴阳二字,崖板认作阴阳。彼邪见者,又将阴阳移于男女。所谓鹦鹉学人语,了不知人事。今不避烦琐,略为指明。庶不致由圣人明道之言,而无知者误之以作永堕三途之恶业耳。一非一二之一,乃混合无间之谓。阳,即明德。此之明德,人人具有,由其人欲之物障蔽,致本有明德,不能显现。若能格除人欲之物,则明德自可显露,是之谓明明德。阳,即明德。阴,即明明德之明。中庸所谓诚明。诚,即明德。明,即明明德之明。诚明合一,则是明明德。则是伏羲神农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各圣所传之道。孔子在大学,则直言明明德。子思在中庸,则言诚明。周易一书,乃圣人观象喻道与教之书,故以一阴一阳为道――《印光法师文钞续编》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六祖坛经》付嘱品第十如下:

     由自性有对法,外境无情五对: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此是五对也。 

     法相语言十二对:语与法对,有与无对,有色与无色对,有相与无相对,有漏与无漏对,色与空对,动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大与小对,此是十二对也。
自性起用十九对:长与短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慈与毒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常与无常对,悲与害对,喜与嗔对,舍与悭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此是十九对也。 

     师言:此三十六对法,若解用,即道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
 

    即是解此一阴一阳之道也,能解老子“知其雄,守其雌”之言,能为修道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