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曹溪原本 

“The altar sutra”[version CaoXi]

作者:不详      发布时间:2013-1-7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曹溪原本)           (华藏图书馆校对版)

     悟法传衣第一 

  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名璩,与官僚入山,请师于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

  大师告曰:“善知识,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
  大师良久复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善知识,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意。能严父本贯范阳,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
  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能一闻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即开悟。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


  能闻说,宿昔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礼拜五祖。
  能安置母毕,即便辞亲。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问能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予曰:‘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着槽厂去。’
  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差能破柴踏碓,经八余月。

  祖一日见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知之否?’能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觉。’
  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
  众得处分,退而递相谓曰:‘我等众人,不须澄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师,必是他得。我辈谩作偈颂,枉用心力。’诸人闻语,总皆息心。咸言:‘我等已后,依止秀师,何烦作偈。’
  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为教授师。我须作偈,将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见解深浅?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若不呈偈,终不得法,大难大难。’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间,拟请供奉卢珍画楞伽经变相及五祖血脉图流传供养。
  神秀作偈成已,数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体汗流,拟呈不得。前后经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
  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书着,从他和尚看见。忽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
  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秀书偈了,便却归房,人总不知。秀复思惟:‘五祖明日见偈欢喜,即我与法有缘;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业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难测。’房中思想,坐卧不安,直至五更。
  祖已知神秀入门未得,不见自性。天明祖唤卢供奉来,向南廊壁间绘画图相。忽见其偈,报言:‘供奉却不用画,劳尔远来。’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即得见性。门人诵偈,皆叹善哉。
  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实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
  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
  神秀作礼而出。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
  复两日,有一童子于碓房过,唱诵其偈。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童子言:‘尔这獦獠,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书无相偈,大师令人皆诵此偈,依此偈修,免堕恶道。’
  能曰:‘我亦要诵此,结来生缘,同生佛地。上人,我此踏碓八个余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
  童子引至偈前作礼。能曰:‘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
  时有江州别驾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能闻已,因自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
  别驾言:‘獦獠,汝亦作偈,其事希有。’能启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
  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
  能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
  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云:‘亦未见性。’众人疑息。
  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即问曰:‘米熟也未?’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祖知悟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听吾偈曰:

     有情来下种, 因地果还生。 无情既无种, 无性亦无生。

  祖复曰:‘昔达摩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汝须速去,恐人害汝。’
  能曰:‘向甚处去?’祖云:‘逢怀则止,遇会则藏。’
  惠能三更领得衣钵云:‘能本是南中人,久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五祖言:‘汝不须忧,吾自送汝。’
  祖相送直至九江。驿边有一只船子。祖令惠能上船,五祖把橹自摇。
  惠能言:‘请和尚坐,弟子合摇橹。’五祖云:‘合是吾渡汝?’能云:‘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惠能生在边方,语音不正,蒙师付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祖云:‘如是,如是。以后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世。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难起。’
  能辞违祖已,发足南行,两月中间,至大庾岭。
  五祖归,数日不上堂。众疑诣问曰:‘和尚少病少恼否?’曰:‘病即无,衣法已南矣。’问:‘谁人传授?’曰:‘能者得之。’众乃知焉。

  逐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一僧俗姓陈,名惠明,先是四品将军,性情粗糙。极意参寻,为众人先,趁及于能。能掷下衣钵于石上云:‘此衣表信,可力争耶?’能隐于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动。乃唤云:‘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能遂出坐盘石上。
  惠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能云:‘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良久,谓明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明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师也。’能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明又问:‘惠明今后向甚处去?’能曰:‘逢袁则止,遇蒙则居。’明礼辞。

  明回至岭下,谓趁众曰:‘向陟崔嵬,竟无踪迹,当别道寻之。’ 趁众咸以为然。
  能后至曹溪,又被恶人寻逐,乃于四会县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时与猎人随宜说法。猎人常令守网,每见生命,尽放之。每至饭时,以菜寄煮肉锅。或问,则对曰:‘但吃肉边菜。’
  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遁。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云风动,一僧云幡动,议论不已。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
  印宗延至上席,征诘奥义。见能言简理当,不由文字,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能曰:‘不敢。’
  宗于是执弟子礼,告请传来衣钵出示大众。宗复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能曰:‘指授即无,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谓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
  能曰:‘法师讲《涅槃经》,经明见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涅槃经》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印宗闻说,欢喜合掌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义,犹如真金。’于是为能剃发,愿事为师。能遂于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

  能于东山得法,辛苦受尽,命似悬丝。今日得与史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会,莫非累劫之因。亦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同种善根,方始得闻如上顿教得法之因。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惠能自智。愿闻先圣教者,各令净心,闻了各自除疑,如先世圣人无别。”
  师复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

  “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剎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着空。第一莫着空,若空心静坐,即着无记空。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着,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
  “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

  “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当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何名波罗蜜?此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着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皆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着,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枣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

  “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因何闻法不自开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闻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去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与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
  “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

  “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要他善知识望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剎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
  “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诵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听吾颂曰: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 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 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 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 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 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 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 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 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 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邪见是世间。 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 迷闻经累劫,悟则剎那间。

  师复曰:“今于大梵寺说此顿教,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性成佛。”
  时韦史君与官僚道俗,闻师所说,无不省悟。一时作礼,皆叹善哉,何期岭南有佛出世!

     释功德净土第二

  次日,韦刺史为师设大会斋。斋讫,刺史请师升座,同官僚士庶肃容再拜。问曰:“弟子闻和尚说法,实不可思议,今有少疑,愿大慈悲特为解说。”
  师曰:“有疑即问。吾当为说。”韦公曰:“和尚所说可不是达摩大师宗旨乎?”师曰:“是。”公曰:“弟子闻达摩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供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言实无功德,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
  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供养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师又曰:“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

  又问:“弟子常见僧俗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请和尚说,得生彼否?愿为破疑。”
  师言:“使君善听,惠能与说。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
  “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
  “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剎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遥如何得达?惠能与诸人,移西方于剎那间,目前便见,各愿见否?”

  众皆顶礼云:“若此处见,何须更愿往生?愿和尚慈悲,便现西方,普令得见。”
  师言:“大众,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

  “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倒;无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除,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大众闻说,了然见性,悉皆礼拜,俱叹善哉。唯言:“普愿法界众生,闻者一时悟解。”
  师言:“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韦公又问:“在家如何修行?愿为教授。”
  师言:“吾与大众作无相颂,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依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颂曰:
     心平何劳持戒, 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 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 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 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 天堂只在目前。

  师复曰:“善知识,总须依偈修行,见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众人且散。吾归曹溪,众若有疑,却来相问。”
  时刺史官僚,在会善男信女,各得开悟,信受奉行。
    
     定慧一体第三

  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内外一种,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 

  “善知识,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如《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心行谄曲,口但说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着。迷人着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
  “善知识,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若言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诃。”
  “善知识,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
  “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
  “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契,悟人顿修。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

  “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即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
  “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误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

  “善知识,云何立无念为宗?只缘口说见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
  “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
  “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教授坐禅第四

  师示众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
  “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

  “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然此门坐禅,元不着心,亦不着净,亦不是不动。若言着心,心元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着也。若言着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着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着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

  “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着心着净,却障道也。”

     传香忏悔第五

  时,大师见广韶洎四方士庶,骈集山中听法,于是升座告众曰:“来诸善知识,此事须从自性中起。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自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既从远来,一会于此,皆共有缘。今可各各胡跪,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无相忏悔。”众胡跪。

  师曰:“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瞋、无劫害、名戒香。二、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着,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

  “善知识,此香各自内熏,莫向外觅。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
  “善知识,各随我语,一时道: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憍诳染,从前所作恶业憍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善知识,已上是为无相忏悔。云何名忏?云何名悔?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愆不灭,后过又生;前愆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

  “善知识,既忏悔已,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各须用心正听。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

  “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恁么道?且不是惠能度。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又烦恼无边誓愿断,将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心是也。又法门无尽誓愿学,须自见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学。又无上佛道誓愿成,既常能下心,行于真正,离迷离觉,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见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愿力法。”

  “善知识,今发四弘愿了,更与善知识授无相三归依戒。善知识,归依觉,二足尊;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从今日去,称觉为师,更不归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二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着,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着,名众中尊。若修此行,是自归依。凡夫不会,从日至夜,受三归戒。若言归依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凭何所归?言却成妄。”

  “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心。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今既自悟,各须归依自心三宝,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归依也。”

  “善知识,既归依自三宝竟,各各志心,吾与说一体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见三身了然,自悟自性。总随我道: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圆满报身佛。”

  “善知识,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总有。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听说,令汝等于自身中见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

  “何名清净法身?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云。善知识,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着境,被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识,闻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见性之人,亦复如是。此名清净法身佛。”

  “善知识,自心归依自性,是归依真佛。自归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憍慢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人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归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归依。”

  “何名千百亿化身?若不思万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为变化。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毒害,化为龙蛇;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自性变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觉。念念起恶,常行恶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

  “何名圆满报身?譬如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莫思向前,已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自见本性。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于实性中,不染善恶,此名圆满报身佛。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尽。直至无上菩提,念念自见,不失本念,名为报身。”

  “善知识,从法身思量,即是化身佛。念念自性自见,即是报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归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舍宅,不言归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识自性佛。吾有一无相颂,若能诵持,言下令汝积劫迷罪,一时消灭。颂曰:

     迷人修福不修道。 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养福无边。 心中三恶元来造。
     拟将修福欲灭罪。 后世得福罪还在。
     但向心中除罪缘。 各自性中真忏悔。
     忽悟大乘真忏悔。 除邪行正即无罪。
     学道常于自性观。 即与诸佛同一类。
     吾祖惟传此顿法。 普愿见性同一体。
     若欲当来觅法身。 离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见莫悠悠。 后念忽绝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见性。 虔恭合掌至心求。

  师言:“善知识,总须诵取,依此修行,言下见性,虽去吾千里,如常在吾边;于此言下不悟,即对面千里,何勤远来?珍重好去。一众闻法,靡不开悟,欢喜奉行。
    
     参请机缘第六

  师自黄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无知者。有儒士刘志略,礼遇甚厚。志略有姑为尼,名无尽藏,常诵《大涅槃经》,师暂听,即知妙义,遂为解说。

  尼乃执卷问字,师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尼曰:“字尚不识,曷能会义?”师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尼惊异之,遍告里中耆德云:“此是有道之士,宜请供养。”有晋武侯玄孙曹叔良及居民竞来瞻礼。
  时宝林古寺,自隋末兵火已废,遂于故基重建梵宇,延僧居之,俄成宝坊。师住九月余日,又为恶党寻逐。师乃遁于前山,被其纵火焚烧草木,师隐身挨入石中得免。石于是有师趺坐膝痕及衣布之纹,因名避难石。师忆五祖怀会止藏之嘱,遂行隐于二邑焉。
  一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参祖师,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师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说,穷劫不尽。听吾偈曰: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 定慧等等,意中清净。
     悟此法门,由汝习性。 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赞曰:

     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 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物。

  僧法达,洪州人,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来礼祖师,头不至地。师诃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蕴习何事耶?”曰:“念《法华经》已及三千部。”    
  师曰:“汝若念至万部,得其经意,不以为胜,则与吾偕行。汝今负此事业,都不知过。听吾偈曰:
     礼本折幔幢,头奚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

  师又曰:“汝名什么?”曰:“法达。”师曰:“汝名法达,何曾达法?”
  复说偈曰:
     汝今名法达,
     勤诵未休歇。
     空诵但循声,
     明心号菩萨。
     汝今有缘故,
     吾今为汝说。
     但信佛无言,
     莲华从口发。
     达闻偈,悔谢曰:“而今而后,当谦恭一切。弟子诵《法华经》,未解经义,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广大,愿略说经中义理。”
     师曰:“法达,法即甚达,汝心不达。经本无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经,以何为宗?”
     达曰:“学人根性暗钝,从来但依文诵念,岂知宗趣?”
     师曰:“吾不识文字,汝试取经诵之一遍,吾当为汝解说。”
     法达即高声念经,至方便品,师曰:“止!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纵说多种譬喻,亦无越于此。何者因缘?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世人外迷着相,内迷着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
     “佛,犹觉也;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见,何用更开?”
     “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吾亦劝一切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嗔嫉妒,谄佞我慢,侵人害物,自开众生知见。”
     “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汝须念念开佛知见,勿开众生知见。开佛知见,即是出世;开众生知见,即是世见。汝若但劳劳执念以为功课者,何异牦牛爱尾?”
     达曰:“若然者,但得解义,不劳诵经耶?”师曰:“经有何过?岂障汝念?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己。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听吾偈曰:
     心迷法华转,
     心悟转法华。
     诵经久不明,
     与义作仇家。
     无念念即正,
     有念念成邪。
     有无俱不计,
     长御白牛车。
     达闻偈,不觉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师曰:“法达从昔已来,实未曾转《法华》,乃被《法华》转。”再启曰:“经云诸大声闻乃至菩萨,皆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见。自非上根,未免疑谤。又经说三车,羊鹿之车与白牛之车,如何区别?愿和尚再垂开示。”
     师曰:“经意分明,汝自迷背。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饶伊尽思共推,转加悬远。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此理若不肯信者,从他退席。殊不知坐却白牛车,更于门外觅三车。况经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无有余乘;若二若三,乃至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汝何不省?三车是假,为昔时故;一乘是实,为今时故。只教汝去假归实,归实之后,实亦无名。”
     “应知所有珍财,尽属于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无用想,是名持《法华经》。从劫至劫,手不释卷,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 
     达蒙启发,踊跃欢喜,以偈赞曰:
     经诵三千部,
     曹溪一句亡。
     未明出世旨,
     宁歇累生狂。
     羊鹿牛权设,
     初中后善扬。
     谁知火宅内,
     元是法中王。
     师曰:“汝今后方可名念经僧也。”达从此领玄旨,亦不辍诵经。
     僧智通,寿州安丰人。初看《楞伽经》约千余遍,而不会三身四智。礼师求解其义。
     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听吾偈曰:
     自性具三身,
     发明成四智。
     不离见闻缘,
     超然登佛地。
     吾今为汝说,
     谛信永无迷。
     莫学驰求者,
     终日说菩提。
     通再启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师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也;即此有智,还成无智。”
     复偈曰:
     大圆镜智性清净,
     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
     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
     但用名言无实性。
     若于转处不留情,
     繁兴永处那伽定。
     通顿悟性智遂呈偈曰:
     三身元我体,
     四智本心明。
     身智融无碍,
     应物任随形。
     起修皆妄动,
     守住匪真精。
     妙旨因师晓,
     终亡染污名。
     僧智常,信州贵溪人,髫年出家,志求见性。一日参礼,师问曰:“汝从何来?欲问何事?”曰:“学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礼大通和尚,蒙示见性成佛之义,未决狐疑,远来投礼,伏望和尚慈悲指示。”
     师曰:“彼有何言句?汝试举看。”曰:“智常到彼,凡经三月,未蒙示诲。为法切故,一夕独入丈室请问:‘如何是智常本心本性?’大通乃曰:‘汝见虚空否?’对曰:‘见。’彼曰:‘汝见虚空有相貌否?’对曰:‘虚空无形,有何相貌?’彼曰:‘汝之本性,犹如虚空。返观自性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了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观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极乐世界,亦名如来知见。’学人虽闻此说,犹未决了,乞和尚开示。”
     师曰:“彼师所说,犹存见知,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
     不见一法存无见,
     大似浮云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
     还如大虚生闪电。
     此之知见瞥然兴,
     错认何曾解方便。
     汝当一念自知非,
     自己灵光常显现。
     常闻偈已,心意豁然,乃述偈曰:
     无端起知见,
     着相求菩提。
     情存一念悟,
     宁越昔时迷。
     自性觉源体,
     随照枉迁流。
     不入祖师室,
     茫然趣两头。
     智常一日问师曰:“佛说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愿为教授。”
     师曰:“汝观自本心,莫着外法相。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义,不在口争,汝须自修,莫问吾也。一切时中,自性自如。”常礼谢,执侍终师之世。
     僧志道,广州南海人也,请益曰:“学人自出家,览《涅槃经》十载有余,未明大意,愿和尚垂诲。”
     师曰:“汝何处未明?”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于此疑惑。”
     师曰:“汝作么生疑?”曰:“一切众生皆有二身,谓色身、法身也。色身无常,有生有灭;法身有常,无知无觉。经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者,不审何身寂灭?何身受乐?若色身者,色身灭时,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可言乐。若法身寂灭,即同草木瓦石,谁当受乐?又法性是生灭之体,五蕴是生灭之用。一体五用,生灭是常。生则从体起用,灭则摄用归体。若听更生,即有情之类不断不灭;若不听更生,则永归寂灭,同于无情之物。如是,则一切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乐之有?”
     师曰:“汝是释子,何习外道断常邪见而议最上乘法?据汝所说,即色身外别有法身,离生灭求于寂灭,又推涅槃常乐,言有身受用。斯乃执吝生死,耽着世乐。汝今当知,佛为一切迷人认五蕴和合为自体相,分别一切法为外尘相,好生恶死,念念迁流,不知梦幻虚假,枉受轮回;以常乐涅槃翻为苦相,终日驰求。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乐。剎那无有生相,剎那无有灭相,更无生灭可灭,是则寂灭现前;当现前时,亦无现前之量,乃谓常乐。此乐无有受者,亦无不受者,岂有一体五用之名?何况更言涅槃禁伏诸法,令永不生?斯乃谤佛毁法。听吾偈曰:
     无上大涅槃,
     圆明常寂照。
     凡愚谓之死,
     外道执为断。
     诸求二乘人,
     目以为无作。
     尽属情所计,
     六十二见本。
     妄立虚假名,
     何为真实义?
     惟有过量人,
     通达无取舍。
     以知五蕴法,
     及以蕴中我。
     外现众色像,
     一一音声相。
     平等如梦幻,
     不起凡圣见。
     不作涅槃解,
     二边三际断。
     常应诸根用,
     而不起用想。
     分别一切法,
     不起分别想。
     劫火烧海底,
     风鼓山相击。
     真常寂灭乐,
     涅槃相如是。
     吾今强言说,
     令汝舍邪见。
     汝勿随言解,
     许汝知少分。
     志道闻偈大悟,踊跃作礼而退。
     行思禅师,姓刘氏,吉州安城人也。闻曹溪法席盛化,径来参礼,遂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师曰:“汝曾作甚么来?”曰:“圣谛亦不为。”师曰:“落何阶级?”曰:“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师深器之,令思首众。一日,师谓曰:“汝当分化一方,无令断绝。”思既得法,遂回吉州青原山,弘法绍化,谥号弘济禅师。
     怀让禅师,金州杜氏子也,初谒嵩山安国师,安发之曹溪参扣。让至,礼拜。师曰:“甚处来?”曰:“嵩山。”师曰:“甚么物恁么来?”曰:“说似一物即不中。”师曰:“还可修证否?”曰:“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师曰:“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罗谶:汝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应在汝心,不须速说。”让豁然契会,遂执侍左右一十五载,日益玄奥,后往南岳,大阐禅宗。
     永嘉玄觉禅师,少习经论,精天台止观法门,因看《维摩经》,发明心地。偶师弟子玄策相访,与其剧谈,出言暗合诸祖。策云:“仁者得法师谁?”曰:“我听方等经论,各有师承,后于《维摩经》悟佛心宗,未有证明者。”策云:“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后,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曰:“愿仁者为我证据。”策云:“我言轻,曹溪有六祖大师,四方云集,并是受法者。若去,则与偕行。”
     觉遂同策来参,绕师三匝,振锡而立。师曰:“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觉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师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师曰:“如是,如是。”
     玄觉方具威仪礼拜,须臾告辞。师曰:“返太速乎?”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师曰:“谁知非动?”曰:“仁者自生分别。”师曰:“汝甚得无生之意。”曰:“无生岂有意耶?”师曰:“无意,谁当分别?”曰:“分别亦非意。”师曰:“善哉。”少留一宿,时谓一宿觉。后著证道歌,盛行于世。
     禅者智隍,初参五祖,自谓已得正受,庵居长坐,积二十年。师弟子玄策,游方至河朔,闻隍之名,造庵问云:“汝在此作什么。”隍云:“入定。”策云:“汝云入定,为有心入耶?无心入耶?若无心入者,一切无情草木瓦石应合得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识之流亦应得定。”隍曰:“我正入定时,不见有有无之心。”策云:“不见有有无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
     隍无对,良久,问曰:“师嗣谁耶?”策云:“我师曹溪六祖。”隍云:“六祖以何为禅定?”策云:“我师所说,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
     隍闻是说,径来谒师。师问云:“仁者何来?”隍具述前缘。师云:“诚如所言,汝但心如虚空,不着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隍于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都无形响。其夜,河北士庶闻空中有声云:“隍禅师今日得道。”隍后礼辞,复归河北,开化四众。
     一僧问师云:“黄梅意旨,甚么人得?”师云:“会佛法人得。”僧云:“和尚还得否?”师云:“我不得。”僧云:“和尚为什么不得?”师云:“我不会佛法。”
     师一日欲濯所授之衣,而无美泉。因至寺后五里许,见山林郁茂,瑞气盘旋。师振锡卓地,泉应手而出,积以为池。乃跪膝浣衣石上。忽有一僧来礼拜,云:“方辩是西蜀人,昨于南天竺国见达摩大师,嘱方辩速往唐土。吾传大迦叶正法眼藏及僧伽梨,见传六代,于韶州曹溪,汝去瞻礼。方辩远来,愿见我师传来衣钵。”
     师乃出示。次问:“上人攻何事业?”方辩曰:“善塑。”师正色曰:“汝试塑看。”方辩罔措,数日塑就真相,可高七寸,曲尽其妙。呈似师,师笑曰:“汝只解塑性,不解佛性。”师舒手摩方辩顶,曰:“永为人天福田。”
     有僧举卧轮禅师偈云:
     卧轮有伎俩,
     能断百思想。
     对境心不起,
     菩提日日长。
     师闻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缚。因示一偈曰:
     惠能没伎俩,
     不断百思想。
     对境心数起,
     菩提作么长。
    
    
     南顿北渐第七

     时祖师居曹溪宝林,神秀大师在荆南玉泉寺,于时两宗盛化,人皆称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顿渐之分。而学者莫知宗趣。师谓众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
     然秀之徒众,往往讥南宗祖师,不识一字,有何所长?秀曰:“他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师五祖亲传衣法,岂徒然哉。吾恨不能远去亲近,虚受国恩。汝等诸人,无滞于此,可往曹溪参决。”
     乃命门人志诚曰:“汝聪明多智,可为吾到曹溪听法。汝若闻法,尽心记取,还为吾说。”志诚禀命至曹溪,随众参请,不言来处。
     时祖师告众曰:“今有盗法之人,潜在此会。”志诚即出礼拜,具陈其事。师曰:“汝从玉泉来,应是细作。”对曰:“不是。”师曰:“何得不是?”对曰:“未说即是,说了不是。”
     师曰:“汝师若为示众?”对曰:“常指诲大众,住心观静,长坐不卧。”师曰:“住心观静,是病非禅。长坐拘身,于理何益?听吾偈曰:
     生来坐不卧,
     死去卧不坐。
     一具臭骨头,
     何为立功课。
     志诚再拜,曰:“弟子在秀大师处学道九年,不得契悟。今闻和尚一说,便契本心。弟子生死事大,和尚大慈,更为教示。”
     师曰:“吾闻汝师教示学人戒定慧法,未审汝师说戒定慧行相如何,与吾说看。”诚曰:“秀大师说,诸恶不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彼说如此,未审和尚以何法诲人。”
     师曰:“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如汝师所说戒定慧,实不可思议,吾所见戒定慧又别。”
     志诚曰:“戒定慧只合一种,如何更别?”
     师曰:“汝师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见有迟疾。汝听吾说,与彼同否?吾所说法,不离自性,离体说法,名为相说,自性常迷。须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听吾偈曰:
     心地无非自性戒,
     心地无痴自性慧,
     心地无乱自性定,
     不增不减自金刚,
     身去身来本三昧。
     诚闻偈,悔谢。乃呈一偈:
     五蕴幻身,
     幻何究竟,
     回趣真如,
     法还不净。
     师然之,复语诚曰:“汝师戒定慧,劝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劝大根智人。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脱知见,无一法可得,方能建立万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脱知见。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来自由,无滞无碍,应用随作,应语随答,普见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是名见性。”
     志诚再启师曰:“如何是不立义?”师曰:“自性无非、无痴、无乱,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自由自在,纵横尽得,有何可立?自性自悟,顿悟顿修,亦无渐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诸法寂灭,有何次第?”志诚礼拜,愿为执侍,朝夕不懈。诚,吉州太和人也。
     僧志彻,江西人,本姓张,名行昌,少任侠。自南北分化,二宗主虽亡彼我,而徒侣竞起爱憎。时北宗门人,自立秀师为第六祖,而忌祖师传衣为天下所闻,乃嘱行昌来刺于师。
     师他心通,预知其事,即置金十两于座间。时夜暮,行昌入祖室,将欲加害,师舒颈就之。行昌挥刃者三,悉无所损。师曰:“正剑不邪,邪剑不正。只负汝金,不负汝命。”行昌惊仆,久而方苏,求哀悔过,即愿出家。师遂与金,曰:“汝且去,恐徒众翻害于汝。汝可他日易形而来,吾当摄受。”
     行昌禀旨宵遁,后投僧出家,具戒精进。一日,忆师之言,远来礼觐。师曰:“吾久念汝,汝来何晚?”曰:“昨蒙和尚舍罪,今虽出家苦行,终难报德。其惟传法度生乎?弟子常览《涅槃经》,未晓常无常义,乞和尚慈悲,略为解说。”
     师曰:“无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也。”曰:“和尚所说,大违经文。”师曰:“吾传佛心印,安敢违于佛经?”曰:“经说佛性是常,和尚却言无常;善恶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无常,和尚却言是常。此即相违,令学人转加疑惑。”师曰:“《涅槃经》,吾昔听尼无尽藏读诵一遍,便为讲说,无一字一义不合经文;乃至为汝,终无二说。”曰:“学人识量浅昧,愿和尚委曲开示。”
     师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说什么善恶诸法?乃至穷劫、无有一人发菩提心者,故吾说无常,正是佛说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诸法若无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处。故吾说常者,正是佛说真无常义。”
     “佛比为凡夫外道执于邪常,诸二乘人于常计无常,共成八倒。故于涅槃了义教中,破彼偏见,而显说真常、真乐、真我、真净。汝今依言背义,以断灭无常及确定死常,而错解佛之圆妙最后微言。纵览千遍,有何所益?”
     行昌忽然大悟,乃说偈言:
     因守无常心,
     佛说有常性。
     不知方便者,
     犹春池拾砾。
     我今不施功,
     佛性而现前。
     非师相授与,
     我亦无所得。
     师曰:“汝今彻也,宜名志彻。”彻礼谢而退。
     有一童子,名神会,襄阳高氏子,年十三,自玉泉来参礼。师曰:“知识远来艰辛,还将得本来否?若有本,则合识主?试说看。”会曰:“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师曰:“这沙弥争合取次语,以拄杖打三下。”
     会乃问曰:“和尚坐禅,还见不见?”师云:“吾打汝是痛不痛?”对曰:“亦痛亦不痛。”师曰:“吾亦见亦不见。”神会问:“如何是亦见亦不见?”师云:“吾之所见,常见自心过愆,不见他人是非好恶,是以亦见亦不见。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则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见不见是二边,痛不痛是生灭;汝自性且不见,敢尔戏论。”神会礼拜悔谢。
     师又曰:“汝若心迷不见,问善知识觅路。汝若心悟,即自见性,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见自心,却来问吾见与不见。吾见自知,岂代汝迷?汝若自见,亦不代吾迷。何不自知自见?乃问吾见与不见?”神会再礼百余拜,求谢过愆,服勤给侍,不离左右。
     一日,师告众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神会出曰:“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
     师曰:“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茆盖头,也只成个知解宗徒。”会后入京洛,大弘曹溪顿教,著显宗记,行于世。
     师见诸宗难问,咸起恶心,多聚座下,愍而谓曰:“学道之人,一切善念恶念应当尽除。无名可名,名于自性。无二之性,是名实性。于实性上,建立一切教门,言下便须自见。”诸人闻说,总皆作礼,请事为师。

     唐朝征诏第八

     神龙二年上元日,则天中宗诏云:“朕请安秀二师宫中供养。万机之暇,每究一乘。二师推让云:南方有能禅师,密受忍大师衣法,传佛心印,可请彼问。今遣内侍薛简驰诏迎请,愿师慈念,速赴上京。”
     师上表辞疾,愿终林麓。
     薛简曰:“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未审师所说法如何?”
     师曰:“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究竟无证,岂况坐耶?”
     简曰:“弟子回京,主上必问,愿师慈悲,指示心要,传奏两宫,及京城学道者。譬如一灯然百千灯,冥者皆明,明明无尽。”师云:“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之义。明明无尽,亦是有尽。相待立名。故《净名经》云‘法无有比,无相待故。’”
     简曰:“明喻智慧,暗喻烦恼。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烦恼,无始生死,凭何出离?”师曰:“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若以智慧照破烦恼者,此是二乘见解,羊鹿等机,上智大根,悉不如是。”
     简曰:“如何是大乘见解?”师曰:“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简曰:“师说不生不灭,何异外道?”师曰:“外道所说不生不灭者,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我说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无灭,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
     简蒙指教,豁然大悟,礼辞归阙,表奏师语。其年九月三日,有诏奖谕师曰:“师辞老疾,为朕修道,国之福田!师若净名,托疾毘耶,阐扬大乘,传诸佛心,谈不二法。薛简传师指授如来知见;朕积善余庆,宿种善根,值师出世,顿悟上乘。感荷师恩,顶戴无已!拜奉磨衲袈裟及水晶钵,敕韶州刺史修饰寺宇,赐师旧居为国恩寺。”

      法门对示第九

     师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后,各为一方师。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    
     “三科法门者,阴界入也。阴是五阴,色受想行识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是也。”
     “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含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
     “对法,外境无情五对: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此是五对也。法相语言十二对:语与法对,有与无对,有色与无色对,有相与无相对,有漏与无漏对,色与空对,动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大与小对,此是十二对也。自性起用十九对:长与短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慈与毒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常与无常对,悲与害对,喜与嗔对,舍与悭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此是十九对也。”
     师言:“此三十六对法,若解用,即道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自性动用,共人言语,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全着相,即是邪见;若全执空,即长无明。”
     “执空之人,有谤经,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语言,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见人所说,便即谤他言着文字。汝等须知,自迷犹可,又谤佛经。不要谤经,罪障无数。”
     “若着相于外,而作法求真,或广立道场,说有无之过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见性。但听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于道性窒碍;若听说不修,令人反生邪念。但依法修行,无住相法施;汝等若悟,依此说,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
     “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汝一问一对,余问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设有人问,何名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缘,明没即暗,以明显暗,以暗显明,来去相因,成中道义。余问悉皆如此。汝等于后传法,依此迭相教授,勿失宗旨。”


     付嘱流通第十

     师于太极元年壬子七月,命门人往新州国恩寺建塔,仍命促工。次年夏末落成。
     七月一日,集徒众曰:“吾至八月,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须相问,为汝破疑,令汝迷尽。吾若去后,无人教汝。”法海等闻,悉皆涕泣。惟有神会,不动神情,亦无涕泣。
     师曰:“神会小师却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哀乐不生。余者不得,数年在山,竟修何道?汝今悲泣,为忧阿谁?若忧吾不知去处,吾自知去处。吾若不知去处,终不预报于汝。汝等悲泣,盖为不知吾去处;若知吾去处,即不合悲泣。法性本无生灭去来。汝等尽坐,吾与汝等一偈,名曰真假动静偈。汝等诵取此偈,与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众僧作礼,请师说偈。
     偈曰:
     一切无有真,
     不以见于真。
     若见于真者,
     是见尽非真。
     若能自有真,
     离假即心真。
     自心不离假,
     无真何处真?
     有情即解动,
     无情即不动。
     若修不动行,
     同无情不动。
     若觅真不动,
     动上有不动。
     不动是不动,
     无情无佛种。
     能善分别相,
     第一义不动。
     但作如此见,
     即是真如用。
     报诸学道人,
     努力须用意。
     莫于大乘门,
     却执生死智。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时徒众闻说偈已,普皆作礼;并体师意,各各摄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诤。乃知大师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问曰:“和尚入灭之后,衣法当付何人?”
     师曰:“吾于大梵寺说法,以至于今,抄录流行,目曰《法宝坛经》,汝等守护,递相传授,度诸群生;但依此说,是名正法。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盖为汝等信根淳熟,决定无疑,堪任大事。然据先祖达磨大师付授偈意,衣不合传。偈曰:
     吾本来兹土,
     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
     结果自然成。
     师复曰:“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含藏长养,成熟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
     “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普润大地;汝等佛性,譬诸种子,遇兹沾洽,悉得发生。承吾旨者,决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听吾偈曰:
     心地含诸种,
     普雨悉皆萌。
     顿悟花情已,
     菩提果自成。
     师说偈已,曰:“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汝等慎勿观静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尔时,徒众作礼而退。
     大师七月八日,忽谓门人曰:“吾欲归新州,汝等速理舟楫。”大众哀留甚坚。师曰:“诸佛出现,犹示涅槃。有来必去,理亦当然。吾此形骸,归必有所。”众曰:“师从此去,早晚可回。”师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
     又问曰:“正法眼藏传付何人?”师曰:“有道者得,无心者通。”
     又问:“后莫有难否?”师曰:“吾灭后五六年,当有一人来取吾首。听吾记曰:
     头上养亲,口里须餐,
     遇满之难,杨柳为官。
     又云:“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萨从东方来,一出家、一在家,同时兴化,建立吾宗,缔缉伽蓝,昌隆法嗣。”
     问曰:“未知从上佛祖应现已来,传授几代?愿垂开示。”
     师云:“古佛应世,已无数量,不可计也。今以七佛为始,过去庄严劫毘婆尸佛、尸弃佛、毘舍浮佛,今贤劫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文佛,是为七佛。释迦文佛首传摩诃迦叶尊者,第二阿难尊者,第三商那和修尊者,第四优波毱多尊者,第五提多迦尊者,第六弥遮迦尊者,第七婆须蜜多尊者,第八佛驮难提尊者,第九伏驮蜜多尊者,第十胁尊者,十一富那夜奢尊者,十二马鸣大士,十三迦毘摩罗尊者,十四龙树大士,十五迦那提婆尊者,十六罗睺罗多尊者,十七僧伽难提尊者,十八伽耶舍多尊者,十九鸠摩罗多尊者,二十阇耶多尊者,二十一婆修盘头尊者,二十二摩拏罗尊者,二十三鹤勒那尊者,二十四师子尊者,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二十七般若多罗尊者,二十八菩提达摩尊者此土是为初祖,二十九慧可大师,三十僧璨大师,三十一道信大师,三十二弘忍大师,惠能是为三十三祖。从上诸祖,各有禀承。汝等向后,递代流传,毋令乖误。”
     大师开元元年癸丑岁八月三日,于国恩寺斋罢,谓诸徒众曰:“汝等各依位坐,吾与汝别。”
     法海白言:“和尚留何教法,令后代迷人得见佛性?”
     师言:“汝等谛听!后代迷人,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见自心佛性,欲求见佛,但识众生;只为众生迷佛,非是佛迷众生。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吾今留一偈,与汝等别,名自性真佛偈,后代之人,识此偈意,自见本心,自成佛性。偈曰:
     真如自性是真佛,
     邪见三毒是魔王。
     邪迷之时魔在舍,
     正见之时佛在堂。
     性中邪见三毒生,
     即是魔王来住舍。
     正见自除三毒心,
     魔变成佛真无假。
     法身报身及化身,
     三身本来是一身。
     若向性中能自见,
     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从化身生净性,
     净性常在化身中。
     性使化身行正道,
     当来圆满真无穷。
     淫性本是净性因,
     除淫即是净性身。
     性中各自离五欲,
     见性剎那即是真。
     今生若遇顿教门,
     忽悟自性见世尊。
     若欲修行觅作佛,
     不知何处拟求真。
     若能心中自见真,
     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见自性外觅佛,
     起心总是大痴人。
     顿教法门今已留,
     救度世人须自修。
     报汝当来学道者,
     不作此见大悠悠。
     师说偈已,告曰:“汝等好住,吾灭度后,莫作世情悲泣雨泪、受人吊问、身着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恐汝等心迷,不会吾意。今再嘱汝,令汝见性。吾灭度后,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违吾教,纵吾在世,亦无有益。”
     复说偈曰:
     兀兀不修善,
     腾腾不造恶。
     寂寂断见闻,
     荡荡心无着。
     师说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谓门人曰:“吾行矣。”奄然迁化。于时异香满室,白虹属地,林木变白,禽兽哀鸣。
     十一月广、韶、新三郡官僚洎门人缁白争迎真身,莫决所之。乃焚香祷曰:香烟指处,师所归焉。时香烟直贯曹溪。十一月十三日,迁神龛并所传衣钵而回。次年七月二十五日出龛,弟子方辩以香泥上之。
     门人忆念取首之记,遂先以铁叶漆布,固护师颈入塔。忽于塔内白光出现,直上冲天,三日始散。韶州奏闻,奉敕立碑,纪师道行。
     师春秋七十有六,年二十四传衣,三十九祝发,说法利生三十七载,得旨嗣法者四十三人,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数。达摩所传信衣,中宗赐磨衲宝钵,及方辩塑师真相,并道具等,主塔侍者尸之,永镇宝林道场,流传坛经,以显宗旨,兴隆三宝,普利群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