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有咒:“四纵五横,吾今出行,禹王开道,鬼煞避乓,盗贼不得起,虎狼不得行,还归故乡。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急急九天玄女如律令。”其中的禹王就是历史上治水有名的大禹。
禹王大禹,姓姒,名文命,又称大禹、夏禹、戎禹,是黄帝的第四代子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距今5000多年前的部落联盟领袖,是上古治水英雄。
远古时期,天地茫茫,宇宙洪荒,人民饱受海浸水淹之苦。尧帝开始起用禹的父亲鲧治理洪水。鲧治水逢洪筑坝,遇水建堤,采用“堙”的办法,九年而水不息。尧的助手舜行视鲧治水无功,将他诛杀在羽山。
舜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他从冀州开始,踏遍九州进行实地考察,决定采用因势疏导洪水的办法。
当时的东方东夷也受到洪水的祸害,凿山疏流,将水引入东海,使这片沼泽之地重新成为平原,人民得以从事垦殖为生,联合了强大的东方淮夷部落,为其后来成就部落领袖奠定基础。大禹曾在淮河畔涂山(今安徽蚌埠)娶涂山氏为妻。涂山氏于荆山(淮河北岸)产子,即大启。大禹新婚才四天,禹便离家治水去了。他婚后离家十三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而不进去。“三过家门而不入”和吃苦耐劳、克己奉公的忘我精神被传为千古佳话,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禹是中国古代历史传说中第一位杰出的卓有成效的治水专家。大禹治水,展现了我们祖先治理洪水斗争的生动画面,体现了劳动人民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他与洪水作斗争的大无畏精神和治水的伟大功绩,一直为后世广为传诵,鼓舞着历代劳动人民向洪水灾害作斗争。
大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之一,大禹治水所衍生出的丰富意义,是中华悠久历史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最为华彩的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