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证成现象即佛论》释义(下) 

“The phenomenon of provement is Buddha” annotation (B)

作者:慈诚罗珠      发布时间:2012-12-21

《证成现象即佛论》释义(中)

慈诚罗珠

3、观待道理

(1)观待道理的概念

所谓的观待,就是结果好坏与否,要观待或者依赖因的好坏。观待道理,也即相互观待、相互依赖的道理,具体而言,就是通过物质的因去了解物质的果。

作用道理是通过物质的果去推测物质的因。而观待道理,则是通过物质的因去推知物质的果。

日常生活当中,也经常会依靠这种推理。譬如大家都知道:前期工作做得好,就会有比较好的结果;只有有了正确的方法,并为之而奋斗才会成功。

(2)抉择万法清净

从观待道理去看,清净和不清净的世界是果,它的因法,是众生的心。《维摩诘经》里面说得很清楚:心清净的时候,外在现象自然会清净;反之,如果心不清净,看到的必然是不清净的现象,这就是因和果的观待。

当然,虽说心清净一切清净,心不清净则一切都不清净。这等于是在说,世上不存在什么客观的物体,一切都是主观的现象,但这与西方哲学的唯心主义完全是两回事。

关于心与外境的关系,从凡夫至八地菩萨之间的修行境界中也能看出——七地以下的菩萨虽然断除了大部分烦恼障,但因为烦恼障没有完全断除,所知障更没有断除,所以看到的仍然是不清净的现象。就现象而言,一地到七地菩萨所看到的世界,与我们现在看到的世界是一样的;但从内在境界而言,凡夫众生会认为世界是实有的,而菩萨却知道世界是如幻如梦的。但到八地以后,就是另一番景象了,此时的菩萨除了通达世界的如梦如幻与空性以外,在所感知的显像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清净的娑婆世界变得清净,就像东方琉璃光佛的世界,或西方阿弥陀佛的世界一样。

虽然八地以上的菩萨所看到的世界和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有着天翻地覆的差异,但实际上二者所见的本体都是同一个地球,并不是因为八地菩萨的修行好、心清净,就在地球以外,重新创造了一个新的清净的地球。二者之所见,只是一个世界的两种不同现象而已。

一个共同的世界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两种现象呢?学过《定解宝灯论》并能抓住其核心要领的人应该知道,其原因,就是因为两种现象中,一个是真实的,一个不是真实的。

谁对谁错?怎么去辨别呢?肯定佛菩萨看到的才是真理。因为我们罪障深重,故所见范围也很小、很狭窄;在没有修到八地之前,菩萨们看到的也跟我们看到的一样不清净,只是经历长时间的修行,心慢慢清净,并断除了所有的障碍、罪业以后,看到的才是清净的,证悟境界越高,看到的越正确。

如果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主导,只相信自己的感官,只承认感官所获得的信息——地球就是我现在看到的样子,不可能像西方极乐世界一样清净——就会将真实、准确的信息误以为是错的。

有个比喻说得好:在得一种胆病的时候,会将所有白色的东西看成是黄色的,但没有得这种病的人看到的,却是正常的白色。两个人看同一张白纸的时候,会看出两个不同的颜色。虽然客观上只有一张纸,却因为观看主体的不同,而产生了两个不同的现象。其中哪一个是对的?哪一个是错的?我们肯定会说看见白纸的是对的,把白纸看成是黄色的是错的,因为后者患有胆病。患胆病的人经过治疗,病慢慢好起来,眼睛视力也会随之慢慢恢复,他看到的白纸也越来越白,当他的病完全康复时,他看到所有颜色,都与正常人完全一样了。

八地以上的佛菩萨,就像没有得胆病的健康人;而八地以下的菩萨,特别是我们凡夫,就像得了胆病的患者。从凡夫到八地之间的过程,就如同胆病患者从生病到康复之间的阶段。通过这个比喻,可以非常顺利地证明这个世界的本体是清净的。

有人可能还会反驳:这怎么可能呢?佛也说娑婆世界是不清净的呀?我们看到的也是不清净的,怎么可以说这个世界是清净的呢?

这就如同得了胆病的人与正常人的辩论一样,其中谁是谁非,明眼人自然心知肚明。

就凡夫五种感官所捕获的世界而言,我们今天看到的一切,可以分成正确和错误的两种感知;但如果再提高一个层次,到了佛或者八地菩萨的境界时,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一切都是错误的,这就叫做观待道理。

这个道理的密宗修法,就是生起次第。倘若根基非常成熟,则即使是刚刚学密的资粮道或加行道的修行人,若能认真精进修持生起次第法门,在短短的六个月当中,就能看到清净的现象。但从显宗的角度来说,则要修到八地以后,才能看到这些现象。

但我们不能自认为自己是上等根基,那样的人是很难得罕见的,我们这种人连中等根基是不是都成问题,想用六个月修成,恐怕更是痴心妄想了。对我们而言,逐渐引导的方法才是契合根机的,通过锲而不舍地努力修持生起次第,或许此生能够看到清净的现象。

因为显宗没有这种修法,故而需要长劫苦修、积累资粮,等到八地之际,方能显现出这些现象。由于密法有很多具针对性的具体修法,所以也称为方便道。

(3)清净的内涵与不同层次

清净的现象是什么样的呢?

先举一个例子,小乘有一种白骨观修法,是将整个世界观成骷髅白骨。假使观想成功,则在入定以后,会看到世界真的是累累白骨。通过这种修法,可以控制对世间万物的贪欲心。

这是不是说明世界的本体就是白骨呢?当然不是,这只是临时性的一种现象,经过长时间的锻炼,让内心出现这种幻觉,以便利用这种幻觉控制烦恼,如同以毒攻毒的道理一样。

八地菩萨看到一切都是清净的,那佛的境界是什么样的呢?在佛的境界当中,不存在凡夫概念中的清净和不清净。所谓的清净,也只是一种临时性的相对清净,不是真正的清净,这种清净在佛的境界中也会被推翻。因为清净和不清净这两个名相,是我们凡夫发明的。凡夫的语言能够表达的所有东西,都属于凡夫感官所感知的范围,而佛的境界已经超越了凡夫的分别,虽然可以用光明、如来藏、空性、常住不灭等等来表达,但这种光明,并非凡夫所能看到或想象到的光明。以凡夫的语言,永远无法真正直接地诠释实相的状态。

譬如说,相对于我们这个世界而言,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是清净的,但它也不是真正最终的清净,因为它也是无常的有为法,也是有东南西北上下等各种分别的。

但我们仍然可以说,光明如来藏是清净的。因为它不是不清净的;如来藏是常住的,因为它不是无常的;还可以说如来藏是实有的,是存在的,因为它不是不存在的。但实际上在佛的境界里,不要说我们现在的各种观念,连八地菩萨所看到的清净现象也会被推翻。最终的清净,只能是佛的光明境界。

证悟空性、大圆满,或者证悟禅宗明心见性境界的人,能够心中有数,稍稍知道一点点光明的内涵。而没有证悟空性的人即使天天都在说光明、空性,但实际上却无法感知真正的光明和空性,因为凡夫的语言与五种感官,都无法接触到光明。

有些书里讲过,越是接近真理,接近一切法的本质,就越没有语言可以描述;越是远离物质的本质,远离真相,就越是千言万语也描绘不尽。

当年达摩祖师准备回去之前,曾召集各位弟子,让他们一一讲述自己的境界,但每个讲述者的内容都没有得到他的印可。他的回答,无非是“你只得到一点点皮毛”、“你只得到一点点血肉”而已,只有一个弟子在达摩祖师的前面一句话都不说,伫立良久,达摩祖师却宣称:“你得到了我的骨髓”。

当然,如果什么都不说,是不是就一定证悟了呢?当然不一定,但像达摩祖师这样的圣者,却知道弟子无言以对背后的境界,所以才会予以认可。

虽然八地菩萨的境界与修生起次第的境界不是最终的光明,但通过这些修法,却可以断除我们现在的不清净观念。即通过类似以毒攻毒的方法,首先把我们不清净的观念断掉,之后就与现证如来藏仅一步之遥了。

譬如说,佛经中讲,极乐世界的地面,不像我们现在所在的地球,不是由坚硬的泥沙石头构成的,而是由富有弹性的蓝宝石镶成的,就像沙发一样,踩下去的时候柔软而有弹性。

果真像沙发一样有弹性的蓝宝石地面就是清净,就是离本体很近吗?当然不是。只是因为凡夫喜欢这样的东西,所以佛的刹土中会如此显现。当最后把这些清净的执着也否定以后,才能浮现出真实的如来藏光明境界。

4、证成道理

(1)概念

证成道理”也称为“证成因”。

因明中有一个部分,叫做因类学。其中讲述了“因”的概念、分类、成立方式,以及准确的“因”与不准确的“因”的界定等等。此外,中观里面也讲了很多推理方法。无论是中观还是因明的推理方式,都叫做“证成因”。

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前三个道理也可以包含在证成因当中,所以证成因包含了所有的道理和证据。除了前三种因以外,并没有单独的证成因。但此处还是把证成因单独划分开来,独立作为一个道理,因为证成因与前三个道理在表达、描述与抉择方法上,还是有所区别:前三种道理讲得比较简略,而证成因却是通过全方位的抉择,从而得出结论的,故而讲得比较广。

大家要明白,如果通过前三种道理,就已经能通达“一切现象都是佛的坛城”,则证成因就可有可无了;但在听闻前三个道理之后,仍然云里雾里、不知所以,固守不清净的“防线”不放,那就需要“证成因”的进一步论证。因为从无始以来到现在,这个观点在我们心里已经根深蒂固了。我们一直认为,只有这个观点,才是唯一准确的真理,所以想猛然放下这种观点,还是不太容易。对于根机不太成熟的人来说,证成因就是不可缺少的。

如果要广讲证成因,则需要学因类学,故此处只能笼统地稍作分析。简单地说,佛教证成因的推理方式与西方哲学的推理方式有点相似,但其深度与精确度却有着天渊之别。所谓的因明或逻辑,也是针对某种群体的人或众生而言的,在特定范围内是正确的,所以也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虽然因明的推理方法有时也会出一些纰漏,但这些纰漏都出自于我们感官的漏洞。

什么叫做感官的漏洞?譬如说,一般人都认为,燃烧的火温度很高,其灼热程度足以伤人。对普通人来说,这个结论并没有错,但对个别众生而言,火的温度不但不高,而且很舒适。对这种众生来说,前面的结论就不成立。这就是来自于感官的漏洞。

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与我们的感官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人类的眼睛不是现在的这样,那我们看到的世界也不会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模样。人类的感官与世界是相互观待的,当感官结构有所变化的时候,外面的现象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佛教经论中经常会举一个例子:患某种胆病的时候,虽然外面的物体没有改变,但患者却会把原本白色的物体看成是黄色;另外一种病,又会让患者把白色的东西看成蓝色。虽然这些变化都不是在外在事物本身上真实发生的,但因为观察者内在因素的改变,从而导致了这些所谓的变化。

四禅八定修法中也讲,通过禅定的力量,可以改变修行人的眼根,也即让修行人的眼根提升到色界天人的级别。在那个时候,修行人的眼睛就像显微镜一样,平时看不见的细微物质能看得明明白白;耳根也像加了功率强大的助听器,平时听不见的声音,也能听得一清二楚。

再例如:七地以下的菩萨,或是普通众生所能看到的,就是目前这个世界的现象;而地狱、饿鬼道的众生看到的世界,就更不清净;到了天道的时候,虽然天人们不是成就者,也没有证悟,但因为天人的业障比较轻,所以他们看到的水不是水,而是甘露;山河大地也不是由粗糙、坚硬的泥土、石头组成,而是金银珠宝构成的。

这些改变都源于心的变化——我们欲界众生的内心始终动荡不安,所以我们的世界也是最粗糙的;而色界众生的心相对来说比较平静安详,所以他们的世界也比较细微

所谓的“细微”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虽然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就像不可见光、暗物质、电磁波等等一样。

至于无色界众生的心,就更是极度平静到偏于寂静、寂止的一边了,所以在无色界没有任何物质——不但没有欲界的粗大物质,也没有色界的细微物质。

物质有粗细之别,众生的身体也有粗细之分。粗细的根源,都是心的差别。

《俱舍论》中讲到,五蕴当中的色蕴,是由显色和形色,也即红、黄、白、绿等颜色和方、圆、长、短等形状组成的。除了形状与颜色以外,没有其他单独的物质。

而现代科学已经证实,红、黄、白、绿等颜色实际上并不存在。我们看到的颜色,是根据物质反射出来的可见光波段的长短而定的。在可见光通过我们的眼睛,将信息传输到大脑,大脑经过分析以后,就看到这样一个有颜色的世界。

有些动物的眼睛不能辨别光波的长短,所以在他们的眼里世界没有颜色;而X光照出来的人体都是骨架,也是和光的变化有关。

外在世界与众生感官的密切关系,佛教很早以前就讲得很清楚、很深入了。当感官结构发生改变的时候,外面的世界也会有所变化。

为什么米拉日巴之类的修行人可以穿越墙体?为什么成就的高僧大德可以在石头上留下脚印、手印等等,都是因为这个原因。

在世俗谛的狭窄范围中,我们的五种感官是具有权威的——它说有就是有,它说没有就是没有。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的逻辑始终徘徊在这个非常狭窄的范围内,我们既不需要、也不可能冲出这个范围。但只要跳出感官的苑囿,我们就能感知到很多感官接触不到的东西。

释迦牟尼佛在显宗的《三摩地王经》中云:“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若诸根是量,圣道复益谁?”不单眼、耳、鼻、舌、身是不准确的,而且包括意识也是不准确的。实际上,凡夫的眼耳鼻舌身所感觉到的一切外界,都是不存在的,都是我们自己创建,而不是真实存在的。可凡夫却始终执着于这些虚幻不实的东西,并为之患得患失、喜悲不定。

在这一点上,现代科学对初学者了解佛教的帮助很大。通过科学与佛教两个不同的渠道,最终得出的很多结论是不谋而合的。虽然没有科学的证明,佛教仍然有一整套的推导方式。而佛教本身,也远远超越了现代科学、哲学等一切世间学问,但利用科学的发展,能使更多的人接受佛教。

(2)证成因的推理方法

那么,因明的推理方法是怎样的呢?简单地说,假如我们看到远处在冒烟,但还没有看到冒烟的地方到底有没有火,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由冒烟的现象推导出火的存在。

当然,如果已经亲眼看到火的存在,那就不需要推理;如果没有看见某个地方在冒烟,就没有办法推理,因为没有证据。

如何推理呢?比如说,“凡是冒烟的地方一定有火,远处的山上在冒烟”。其中“有火”这个观点叫做“立宗”;“冒烟”是证据,也叫做“因”;凡是冒烟的地方一定有火的存在,这叫“同品周遍”。凡是没有火的地方绝对不会冒烟,这叫“异品周遍”。如果它们都成立的话,可以判断出最终的结论“远处的山上有火”。这个跟形式逻辑间接推理的基本形式——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三部分比较接近。比如:“一切金属都能导电,铜是金属,所以铜能导电。&rdquo

下面进一步再看,这个理由存不存在或成不成立呢?首先要看是不是远处有冒烟。如果没有冒烟,就是证据或因不成立。

因明也讲过,夏天有种蓝色的花,从远处看起来,很像是在冒烟,但实际上并不是烟;还有,在有雾的地方,看起来也比较像冒烟,但这也不是冒烟;另外,在一些大蚂蚁窝的上方,也有类似烟尘的现象,那是蚂蚁排放出来的气体,但它也不是烟。

一定要看清楚,自己究竟搞错没有。如果不是烟,而是雾气、花或者蚂蚁窝里排放出来的气体,就是因不成立。

如果因成立了——的确是在冒烟。就需要再考虑“同品周遍”和“异品周遍”的问题。

简单地说,“同品周遍”在这里的意思,就是:“凡是冒烟的地方,一定会有火的存在。&rdquo

事实是不是这样呢?这就需要我们去观察:我们有没有看到过这种情况,“有些冒烟的地方并没有火”。如果我们听到过,或者是看到过“虽然冒烟,但烟却不是来自于火,而是来自于其它东西,冒烟也不一定有火的存在”的情况,则“同品周遍”不成立。如果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冒烟没有火的情况,则可以得出“同品周遍”成立的结论。

异品周遍”则是反过来推导:“凡是不存在火的地方,肯定不会冒烟”。如果我们发现,没有火的地方也会冒烟,那这个推理就失败了;但如果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或者一致公认“凡是没有火存在的地方,绝不可能冒烟”,那这个观点就已经成立了。

推理的方法还有很多种,有兴趣者可以自己学习因类学。我个人觉得,因明推理的精确度,与西方的逻辑学相比,还是要高出不止一筹的。虽然也存在着感官的漏洞,因为有没有冒烟等等还是要由我们的感官去决定、证实。但在相对的情况下,因明的推理还是经得起推敲的。

(3)证成因推证万法即佛的坛城

ldquo;凡是佛的境界中所看见的一切显现都是正确的,这个世界在佛的境界中是清净的显现”。这叫做根本因,最根本的证据。这个因的同异品周遍都是成立的。第一,没有人能否定佛的境界中所看见的一切显现都是正确的,并且能提供有力的证据证明佛的境界中所看见的一切显现都是正确的,所以同异品周遍都成立了;第二,《维摩诘经》等显宗的经里很清楚地说:这个世界在佛的境界中是清净的,所以,因也成立了。

我们要通过这种推理方法得出“世界的真正面目是清净的佛的坛城”的论点。对大多数初学者来说,最好的工具就是因明。若不懂得因明的思维方式,更不进一步思维,证悟空性就是一纸空谈。

首先,我们要引述一个正反两方都承认的教证,显宗的《智相庄严论》云:“恒时无生,即是如来。”从无始以来一直不生不灭的法,就是如来。

这就说明,在我们的境界中,没有佛的存在,因为我们所知遇的现象都是有生有灭的,包括化身形象的释迦牟尼佛在内,也是有生有灭的,所以也不是最究竟的佛。

接下来,是“诸法似如来”,我们今天看到的一切虽然有生有灭,但其本质也像如来一样不生不灭。

恒时无生,即是如来。”认为仅仅是空性,是自空中观,也即第二转法轮般若波罗蜜多的观点。这也是自空中观最大的漏洞或缺陷。

因为倘若承认佛陀有生有灭,则属于三苦当中的行苦,万般无奈之际,自空中观就必须承认佛还没有远离痛苦。所以,在没有涉及如来藏的情况下,为了证明佛陀已经超离了痛苦,所以大乘佛法不承认佛陀有生灭。

但另一方面,大乘显宗又承认:凡夫的心,是不清净的阿赖耶识;通过修行最后可以转化为佛的智慧(这是一般显宗比较主流的一个观点)。就会有人提出疑问:“永恒的东西永远无法转变,也没有必要转变;只要能够转变的东西,都是无常的法。这样一来,佛的智慧也是生生灭灭的无常之法了!

因为缺乏了如来藏的观点,为了自圆其说,某些论师不得已,只好选择承认“佛陀没有智慧”的结论——认为通过修行,轮回的一切现象会慢慢消失无踪,最后一无所有,包括佛的智慧都不存在。

如果又有人提出:假如佛陀没有智慧,又怎么样度化众生呢?

这时他们会说:佛虽然没有智慧,但在学道期间(即尚未成佛之际),在最短三个阿僧祗劫(即无数大劫)中发菩提心,积累广大资粮的能量是存在的,所以谁祈祷佛,就能得到佛的加持;谁的根机成熟之际,就能看到佛的现象。但这些现象只是佛的化身,并不是真正的佛。

但这些都是十分牵强的说法,假若深究其理由,是无法以理服人的。连三转法轮的经典都不认同这一点,密宗就更不承认了。

下面言归正传,继续前面的探讨:

首先我们要让对方理解并适应这个说法:众生即是佛。因为这是对方承认的经典里面早就说过的。

反方马上反击道:“我们的经典所指的,是法性、空性;而你此处说的,是现象。若说现象是清净的,你要拿出依据来证实。

论典首先提出立宗——“一切法都是如来”,其理由,是“恒时无生,即是如来。”,“诸法似如来”。一切万法虽然表面上有生灭,但其本体都是不生不灭的,所以是如来。

同品周遍:凡是永远无生无灭的法,是否都是如来呢?是的。这是自空中观自己也无法反驳的。一切法当下就是不生不灭的,故而当下就是如来!

此处要注意一点:如果万法当下就是如来,那我们看到的生生灭灭之法又是什么呢?其实,我们看到的生生灭灭的现象,是错误的幻觉。在生生灭灭的现象背后,隐藏着不生不灭的物质真相。谁也不能说:“因为我看见了万法是不清净的,所以万法就是不清净的”。否则应成真相有生有灭。这是与双方共同承认的经典内容相背离的,这样对方也不得不承认我们的观点。

简言之,第一步,要证实“一切现象都是佛”;第二部,要证明“因为看到万法有生有灭,故而推断万法不清净”的想法是错误的。承认了这两个观点,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等到下面我们讲“一切法都是清净的”时候,对方就无力反驳了。

大家务必要搞清楚一个定位:这里所说的“对方”,千万不要理解为真的有一个外在的辩论双方存在,而我们自己是毫不相干的旁观者。其实我们既不需要也不是在和别人或别的宗派辩论,而是在和我们自己心里潜藏的念头辩论。不清净的观点就是我们自己观点的代表,难道我们不是这么认为的吗?!

即使我们现在承认一切万法都是佛的坛城,那也是以前学过一点密宗知识得来的,并不可能先天就有。所有凡夫的观点,就是认为一切现象都是不清净的,不可能背后还有第二个清净的本质。

我们要好好想想,不要稀里糊涂地以为是别人错了,自己是正确的。任何一个修行人,都要敢于无情地撕下自己佯装智者的面具!

中观的诀窍也在于此,任何一个辩论者,都不是要着力推翻小乘佛教一切有部、经部,或者大乘唯识宗与中观自续派的观点。其实,从外道到中观自续派之间形形色色的观点,都是我们自己内心演化出来的千奇百怪的念头中较为典型的部分。表面上对他宗的批驳,实际上是对自心无明的宣判。

(4)直接和间接证明所针对的不同人群

接着反方又说:证成现象即佛的坛城实在难以理解。

回答:针对两种根机的人,论典采用了直接和间接两种证明方式。

哪两种人呢?一种是对自己现在看到的世界或现象有非常严重的执着。他们认为,主观与客观之间没有什么关系,主观根本无法改变客观存在的东西。

在我们没有学佛,没有学因明、中观,更没有学第三转法轮或者密宗的深奥理论之前,虽然在大学里学过一点点物理,但却是浮光掠影般的表面内容,从来没有专门下大功夫地学过量子力学、相对论这样比较先进的现代物理,而只是知道一些简单的公式,根本不能解决实质性的问题。所以我们也属于顽固派,一听到有人说“一切现象是佛的刹土”等等,就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再严重一点,甚至会说 “这个人的精神出了毛病”等等。

他们认为,世界只能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地球永远是一个球形的天体,而宇宙也是天文望远镜看到的模样。从来不认为这个世界还有其他的形式。

对于这种顽固派,就需要间接地证明:首先讲一个道理,再讲另外一个道理,这样慢慢说服对方,最后才甩出“一切万法是佛的现象”的结论。

第二种人,是有一定的唯识和中观等显宗基础的人。虽然不知道一切都是佛的显现,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有一些悟性,至少知道世界是可以改变的。

他们也承认,人类感官所接触的世界,不一定是千真万确、唯一真实的。因为他们自己也很清楚地知道,当观察者的感官结构有所改变的时候,外面的景象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他们不是那么顽梗不化。

这种人虽然还没有接触过密法,也不一定接触过《维摩诘经》、《大涅盘经》、《解深密经》、《楞伽经》以及《大方广佛华严经》等第三转法轮中非常着名的经典和其中所讲的深奥道理。但他们有一些这方面的知识。不管这些知识来自于物理也好,或者来自于显宗唯识宗或者中观的经典也好,毕竟接触过一部分比较大众化的显宗经典,基本上也知道眼耳鼻舌身的结论是不准确的,世界是千变万化、瞬息无常的,下一刹那的世界发生各种变化的可能性都存在。也知道“哪怕我现在看到的现象的确是这样,但如果说世界的本质就是这样,我认为是说不过去的”。

对于这种人,我们就可以直接断言:“一切万法都是佛的坛城”。

(5)直接证明

直接证明的公案说:有几个人来到恒河边聊天、探讨。其中一个人说道:在地狱众生看来,我们现在看到的恒河,是由铁汁、铜汁组成的;而在饿鬼道众生看来,又是血、脓等肮脏的液体…&helli

这时,有几个饿鬼道的众生也来到河边探讨。一个饿鬼说:虽然在人的眼里,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条血脓之河,是由水组成的,但我仍然认为,河流组成物的本质不是水,而应该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血和脓。

另外一个饿鬼说:我持相反观点,我认为,我们现在看到的脓血是一种业力显现,是不正确的,河流的本质,应该是人看到的样子。

这时,旁边又有一个比较有知见,可以用证成因来推理的饿鬼道众生开口了,他说:实际上,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条河流,它的本质就是水,因为在人类将善根功德回向给我们的时候,我们也能够看到是水。

同品周遍:如果人类回向给我们的时候,我们能看到它是水,那它的本质一定是水。因为之前我们的业力太重,致使自己看不见它本质是水,修行比较好的人通过禅定与菩提心的回向,使我们业力减轻之后,我们才能稍稍看到一点河水的本性。

这个理由是成立的。饿鬼道的众生看不到水,是因为他的业力。相对来说,人类的业障要浅一点,所以人类之所见也比饿鬼道的众生看到的要高一个层次,与物质的本性稍微接近一点。

打个比方,假如有人说,天空是蓝色的。虽然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地方平时看不到蓝色的天空,但在天气比较好的时候,还是可以看到天空的是蓝色,只是因为时常有乌云遮蔽了天空,所以看不见澄明碧蓝的天空,但谁也不会否认天空是蓝色的。

同样在河边,不同境界的人之间,也可以有这样的对话。

凡夫:密宗认为,水的本体不是水,而是甘露 。但我不这么认为,因为我现在看到河里流的就是水,所以水才是它的本体。

另外一个人反驳道:河水的本体不是水,而是甘露,不仅密宗认为它是甘露,而且八地菩萨看到的也是甘露。甘露的结论才是准确的,我们现在看到的不准确。

此时,旁边的第三者利用证成因来判断了二人的对错。他说:我的立宗是,这条河水的本质是甘露。虽然从我们五种感官的角度去看,河水永远是水,不是甘露。但密宗修行人在成就本尊悉地,得到佛菩萨加持的时候,就能看到清净的显现——甘露。在没有成就的时候,因为业障深重,所以他看到的是河水;业障适当减少以后,就能看到甘露。如果这条河的本体不是甘露,那他即使成就了,也不可能看到甘露。

同品周遍:因为,修本尊法或其他法门成就的时候,所看到的水是甘露;从显宗的角度来说,在八地菩萨的境界中,我们看到的水在他们看来就是甘露,所以甘露是它的本体。

任何人都会承认,没有业障的时候,或证悟之后的所见是真实的;有业障之际的所见是不真实的。如果证悟以后所看到的,竟然比没有证悟时候所看到的还不准确,越证悟越颠倒,那是说不过去的。

总而言之,相对下层众生来说,上层众生的境界更为准确,但除了佛的境界以外,其他所有的显现都不是绝对准确的,只有佛的境界才是真正绝对准确的。这就足以证明,任何物体都有不同的显现,这不仅是大乘显宗和密宗公认的,而且也是小乘佛教的观点。

譬如,小乘佛教经典中有这样的记载:目犍连的母亲堕地狱的时候,目犍连通过神通和佛的加持,把她从地狱里面救了出来。但当她来到人间以后,却看到恒河的水仍然是她在地狱里面看到的景象,虽然她已经脱离了地狱,但她的业力仍然会呈现出地狱的显现,即使救出来了也没有用。

其他小乘经典中也记载:一位圣者到饿鬼道去救度众生,他举步进入一座无量宫殿,发现里面有一位美女饿鬼,其椅子的四条腿上拴着四个饿鬼。美女饿鬼供养尊者一些食品,并且再三嘱咐:“如果这些饿鬼向您要食物,你千万不要给它们!”说完她就出去了。之后,四个饿鬼果然向他讨要食物。尊者顺手给了一个饿鬼一点食物,没想到食品却变成糠秕,当给另一个饿鬼的时候,食物变成了铁锤,尊者接着抛给剩下的两个饿鬼,食品到了它们的手中,分别变成了她自己的肉与脓血。

圣者手里的食品,却在饿鬼众生的手里变成了另外的东西,这都是业力的显现。

显密公认的《维摩诘经》中讲得很清楚,八地及八地以上的菩萨看到的,都是清净的显现。

如果物质的本体不是清净的,那不是成了八地菩萨看到的都不是物质的本性,而是一种幻觉了?!这显然是不成立的。

释迦牟尼佛在显密经典中,描述了各种各样的世界。显宗《俱舍论》所讲的宇宙结构,与密宗《时轮金刚》所讲的宇宙世界截然不同。都是佛宣说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

《时轮金刚释》中讲得很清楚:其原因有两个,一、从胜义谛的角度来说,无论《时轮金刚》里面讲的宇宙,还是《俱舍论》里面讲的宇宙,都是不成立的;二、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说,两个世界本来就是心的显现,随时有可能发生改变——有些众生在某个时间和空间中,有可能看到的世界像《俱舍论》里面所讲的一样;而另外一些众生在另外特定的时间空间中,又有可能看到的是《时轮金刚》里面讲的样子。为了让众生断除对宇宙世界的执着,所以佛陀才随顺当时的学者和外道,宣讲了不同的世界。

佛的真正用意,是让我们觉悟——看清世界的本质而不是现象,“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才是佛陀的宗旨,其他无关紧要的东西根本不需要争论。

大家要清楚,《时轮金刚释》是着于一千多年前的文献,那时候的天文学没有如今这么发达,那时候也没有人对世界观的不同提出质疑,所以这种说法不是临阵磨枪的敷衍,而是佛陀有意而为之的。

大家都认为,地球是一个球形的物体。对目前在地球上生存的60多亿人来说,这样的宇宙观是准确的。如果谁敢说地球是其他的形状,立刻会有人起来反对:“这是一派胡言!&rdquo

不同的众生去看同一个世界,同一个物体,其结果是不一样的。这是佛教的重要观点,除了佛教以外,其他无论哲学还是自然科学中的证据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没有色盲的人看这个世界,是有颜色的;而色盲看这个世界,却是没有颜色的。如果60多亿人当中只有1亿人不是色盲,而另外60多亿人是色盲,则肯定会得出这个世界是没有颜色的结论,如果有人胆敢说这个世界有颜色的话,那肯定会受到嘲笑,因为多数人的观点与其不一致,所以极少数人的所见是不正常的。另外,人类肉眼能够辨别的一些光和波长,其他一些动物却不能辨别,如果人类和这些动物同时去看相同的物体,就会得出相对而言“正常”与“非正常”的结论。

一般而言,界定正常和不正常的界限,是以大多数人为依据的,若是少数人在特殊的空间与时间看到的,都叫做不正常。但这种分析方法是错误的。

(6)间接证明

间接证明“一切现象是佛的坛城”有两个步骤:第一步是说,无论外在或内在的一切显现,都是我们的心创造出来的;第二步,凡是心创造出来的显现,会随着心的变化而变化。

第一,首先我们要了解,一切显现都是心的现象,是非常不稳定的。

这一点不仅佛教讲得非常清楚,也有逻辑推导过程。甚至包括物理学也讲得很清楚——在一秒的万分之一或者百万分之一的刹那间,一切现象都在不断地生生灭灭。一个粒子从诞生到最后消失的寿命短到无法确认,因为其生灭几乎是同时的。

在宏观概念当中,任何一个东西,都会经历生、住、灭的过程——首先是诞生,然后存在,最后是灭亡。但就微观世界的次元而言,生灭却是同时的。在前一个粒子灭亡之际,又诞生了另外一个粒子,就这样你生我灭、循环不止,但在每一个看似相邻的粒子之间,却没有任何关系!因为同时存在的东西,不会有任何关系;而不同时存在的东西之间,也无法建立任何关系,所以这个世界是一个没有任何关系的共同体。

但一进入宏观体系,到了人类感官能够体察的次元,万事万物都变得有关系、有因果、有生灭、有动静了,但我们要清楚,真正的物质本体,存在于微观世界。

无论科学和佛教因明都知道,这些都是错觉。错觉由何而生呢?生于精神的层面。没有精神的无生物——石头、木头等等,是不会有感受的。

很多科学家虽然知道世界刹那生灭的实相,但他们不会往这个方向考虑,因为他们希望这个世界一直存在发展下去,似乎这样他们才有根植于其间的实在感,这就是令凡夫始终甩不掉的实执不断衍生的温床。

而佛教却让这些坚实的基础化为了泡影,明确地告诉我们,我们的精神出了问题,我们生存的世界,完全是虚幻的。

但为什么很多人已经知道世界的虚幻实质,却还要去贪着、执着、追求呢?这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证悟,只是理论上知道,或即便是证悟了,但修行还不到位。无论如何,有了证悟的感受以后,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肯定会比完全不懂的人要高明许多。

大家都知道,物质有两个层面,实在与现象,也即佛教所讲的胜义谛与世俗谛。罗素在《哲学问题》的第一章中,就论述了“现象与实在”。虽然没有佛教中观讲得那么深刻,但从这两个词的意义上去理解世界应该是恰当的。

凡夫永远无法看到物质的实在。譬如说,相对于凡夫而言,运动是物质的本体或实在,这是物质比较真实的一面。但因为物质运动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从物理的角度讲,电子围绕电子核运动的速度每秒钟可以达到600英里左右,这是我们的肉眼根本无法洞察的;从佛教的角度来说,任何物质都不断地生生灭灭,不是先有生后有灭,而是生灭几乎同时。因为生灭速度如此之快,所以常人的肉眼根本无法触及。在普通人看来,大多数物质不是运动的,而是静止的。正因为如此,所以人们会认为静止才是物质的本质。

我们还认为,太阳从东山上一出来,我们就能真正看到当下的太阳。

但天文学常识告诉我们,这只是八分钟之前的太阳,因为阳光从太阳发射出来到达我们的眼球壁时,需要八分钟的时间。我们在任何时候看到的太阳,其实已经不存在了,因为那是八分钟之前的景象。

同样,我们看到的很多星星,甚至有可能是几十万光年或者几百万光年之外的东西,换句话说,我们当下所见,已经是几百万年或者几十万年之前的情景,现在早已不复存在了。

其实,哪怕距离再近,中间也不可能是零距离。只要物体的图像传送需要一点点时间,那在眼睛看到的时候,物体本身就已经不存在了。

以此类推,不仅眼睛的视觉有错觉,包括耳、鼻、舌、身的感觉都是有错误的。

超出一定范围,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会漏洞百出。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我们的五官没有任何说服力。

只是因为我们很愚昧,从来都没有观察过,一直盲目地相信自己的五种感官所提供的信息。实际上这些都是经不起任何考验与推敲的观点,轻而易举就可以被推翻。

尽管世界本身如此虚幻,但对我们来说,却非常实在。谁也不敢说,因为一切都是心的现象,像做梦一样,所以我从楼上跳下去都无所谓。从凡夫的视角而言,痛苦真实鲜活、实实在在。因为我们的阿赖耶识上的习气已经根深蒂固,在没有超越的时候,还是要客观一点,要谨慎因果取舍。

当越过这个范围,即使从楼上跳下去也没有问题,怎么样都不受外在影响以后,就可以真正无所谓了。

第二,凡是心的现象,就随时可以改变,不是物质本体上的变化,而是因精神上的变化而导致的外在变化。虽然是一种物体,但不同感官结构的人或其他异类生命看到的,却是全然不同的。

当感官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外在世界也一定会有很大的变化。这一观点虽然在某些哲学与科学论着中稍有提及,但却远远不及佛教中讲得这么深刻而有理有据。这是佛陀的重大发现,但却不是佛陀创造的。佛教从来不认为世界是由某个创世主创造的,而是认为,每个众生的世界,都是由他自己创造的。

我们这个世界是非常靠不住的,因为它跟我们内在阿赖耶识上的种子有关系,种子随时都有可能在根本上发生动摇,以致引起外在世界的巨大变化。精神上出了一些问题的时候,虽然眼根完好无损,但也会出现一些幻觉。只要身体一换,世界就会变成另外一番模样。甚至无需换一个肉体,哪怕在一生当中,通过修行,也能随心所欲地让世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果物质是外在的东西,肯定不会有什么变化的。但因为它是内心的现象,所以随时都会改变的。比如说,虽然我们现在是人,到河边一看,看到的都是水,但再过十多年以后,我们再来看这条河,有可能看到的不再是水,而是血、脓、铁汁、铜汁或者甘露了。

欲界、色界、无色界众生的环境 、身体也是越来越细微,这也与他们内心的平静程度、禅定深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世俗谛也分正世俗谛和倒世俗谛,譬如说,正常人看白纸是白色的,就是正世俗谛;胆病患者将其看成黄色的纸,就是倒世俗谛。

但正和倒也只能存在于一个非常狭窄的范围当中,还没有到佛的境界之前,所有的胜义谛、世俗谛,清净、不清净都是相对的、不准确的。

就像前面那个有智慧的饿鬼说的一样,我们今天看到的,的确是不清净的世界,但它实际上应该像八地菩萨、九地菩萨、十地菩萨所看到的一样清净。因为不但密法认为一切都是清净的现象,而且修行人修到一定层次的时候,也能亲身体会到一切都是清净的现象。因为我们有业障,所以看不到物质的本体。

凡夫所见的真实与八地菩萨相比,凡夫的真实就成了现象,而菩萨看到的才是实在。以此类推,上地菩萨之所见,也优于下地菩萨之所见,而菩萨之胜义谛与佛的境界相比,则又成了世俗谛,唯有佛看到的,才是唯一的真实。

在十地菩萨阶段,都还有细微的胜义谛和世俗谛的分别。最后达到佛的境界时,就没有什么显现和实在的区别了,因为佛所证悟的境界没有任何显现,一切都是真实的本质。它有很多名字——佛性、如来藏、光明、空性、明空无别、心的本性、佛的坛城。

在佛的境界中,无论胜义谛和世俗谛、清净和不清净,所有一切的概念,都将彻底瓦解。

出处参考:http://www.foyuan.net/article-3734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