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请教师父,佛教出于慈悲,奉行“是非以不辩为解脱”,对各种诽谤多半听之任之。稍稍说明,就被人说“不淡定”、“犯嗔戒”。其实,《瑜伽菩萨戒》明确说,对于恶声、恶称、恶誉,“若事不实,而不清雪,是名有犯,有所违越”。如果对于不实之词不避护、不清雪(即辨白清洗),即是违犯菩萨戒。---就是说,菩萨戒允许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滴啊?
答:什么事都要看场合,“是非以不辩”那是丛林规矩,降伏自己的执着,对于外界的非难,佛教也没有听之任之,提婆菩萨三个月破外道几百万,靠的是什么,听之任之么?大小乘戒开遮不同,小乘重自利,不辨也罢,大乘重利益众生,于众生有利则可行之,释迦佛前身杀盗贼救五百商主,则是两害取其轻的选择。学习戒法就是看护自己的三门,去观他人过失及己心不清净。当然慈悲心为使他人除恶行得利益可方便劝解。
佛教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所以对外道的看法不是敌视,而是慈悲。佛视一切众生为一子。所以自古都是外道找上门来,佛弟子不得已才与之辩论。对于外道的看法,佛教认为他们也具有佛性,也能成佛,只是现在还在迷茫,因缘还不具足,到因缘成熟也会回转趣入佛道,最终成就佛果。
注:梵云波罗夷(恶),此云他胜。善法为自,恶法为他。若善胜恶法,名为自胜。若恶法胜善,名为他胜。故犯重人,名为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