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 the born equal? The Kongzi master said, when the unequal, cannot equal
作者:允执厥中 发布时间:2012-6-22
(七十六)【人平等乎】子曰:平
现代人要求“平等”的声浪见日见增。是谁发明了这个“平等”?
据查,首先在美国的“独立宣言”里,1776年7月4日,由托玛斯·杰斐逊起草,提出了“人人生而平等”。1789年8月26日法国《人权宣言》是以《独立宣言》为蓝本,揭示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
又据查,他们也许大概是,孔二先生穿越千古,远涉重洋,跑到法国去教出来的法国徒弟。举证如下:
在《孔子与中国之道》(美国汉学家顾立雅著)一书中,看到了这样的字迹:
“在欧洲,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民主思想的发展中,孔子哲学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通过法国思想,它又间接影响了美国民主的发展......”
又在《人权宣言》的起草人,法国大革命的精神领袖米拉波的言论里,发现了这些对孔子赞美的
语录:
“孔孟圣贤以人道主义作为所有道德的基础。这里的‘人道’一词确实比较含糊地表达了中国人的‘仁’之意义”。
以上是否可以为凭?在下不论。
要说的是孔二先生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一个“并”字就将“平等”二字都包括了。而且不光是“人人生而平等”,连人类之外的其他生灵,也都囊括了,“万物并育”啊!
这个保护环境保护动物保护大自然的观念,不是到了20世纪50年代,现代人才懂得的吗?
此说之“上达”可达到中国易经的哲学层面。
诸位摇头,中国易经有什么哲学可言?那不是算卦的东东吗?在下只能万分遗憾地告诉您,您的确有所不知了呀!
何为哲学?词典曰: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重点的语汇就是“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
那么,中国易经就太符合了!“世界的本源、本质”之“万物的来源”是什么?算不算?
那好,就请诸位来看看中国易经对万物起源的说法吧!
达尔文说:猴子变人;宗教们说:万物是他的神创;我们中国人说“万物是由天来生”。证据呢?在《易经》啊!请看易经的第一卦《乾卦》吧。
卦辞:元亨利贞。
“乾”乃“天”也。“天”的本性就这四个字。元为起始;亨为亨通;利为有利;贞为纯正。
所谓起始,谁可例外,也即万物之起源也。
孔子在《彖曰》里解释了这个“起始”的意思:“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
他说,伟大啊,天的创始!(大哉乾元。)由于你的诞生,宇宙间才生出了门类不同的各等万物(万物资始)。所以你是万物的统帅,(乃统天)。
无形无状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天”,怎么会生出万物来呢?是很匪夷所思。
孔子很有想象力了,他说:没错,伟大的天。然而你并不显山也不露水,你像那无声无息的云在静静地流动。在静静地流动之中,由云的无声无息的变化而生成了普降大地的或绵绵细雨或滂沱大雨。(云行雨施。)
而您,伟大的天,就是这样,各门各类的、纷繁庞杂的万物,就在您这川流不息的流动变化之中,万物就是这样,成就了有形的物质的形体(品物流形)。
孔子形象地描述了有形的万物怎样从无形的天中幻化出来;同时揭示了天也是有始有终的,是有生命的。
如果,诸位认为这样解释太牵强附会,那么请再看《系辞(下)》,明确地说:“天地最大的德行就是‘生’了。(天地之大德曰生。)”还有更确切地说:“天地絪緼,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天地之间,阴阳二气弥弥漫漫,互相作用发生变化,就会生化出极完美的万物。雌雄交媾,发生变化,万物也就生成了。
子思同学在《中庸》里,对这个“天地生万物”的结论做了进一步阐释:
“不想让人看见却已经彰显了,自己没有行动却已经有了改变,没有想去有所作为,却已经有了成就。这一句话就把天地生化万物的本性,都说尽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所以说,天地之道的本能,就是生育万物,他们生育出来的万物,多的无法计数。(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至于诸位达人们能否认同,就不管我事了。我敢这么自以为忠实于原著地介绍出来,就很OKOK地了。
说了半天,回归“人人生而平等”之主题。
既然万物都是老天爷这一个妈生的,那您说该有等差吗?当然就该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了,这不是“天赋人权”“生而平等”的哲学意义上的,最终解释吗?
反观宗教的神创论,你妈是耶和华,我妈是安拉,他妈又是谁谁谁的神。能一样吗?佛教人们不要有分别心,这一出生就“分别”了耶!谁高谁低,谁来认定,只好自己说自己最高了。分别心一起,争执心就来,争得不可开交就得打起来,那谁和谁打了一千来年了,这不还在打?再有几部“人权法”出世,才能真平等呢?
以上就是在下所理解的“人人生而平等”的内涵。
可是,孔子还有另一面:“不平等”-----
(七十七)【生而平等乎】子曰,该不平时就不平
上篇说了人人生而平等,绝对是中国易经的基本理念。
但是事实上,人类哪里平等了?什么黑白歧视、白黄歧视、宗教歧视、国别歧视、族别歧视、本土外来歧视、强弱歧视,甚至性别歧视、职业歧视,这领哪领的歧视等等等等,哪里有平等可言?这就是地球人类自身的大大地不是了。
可是还有一些不平等,比如职位、辈分的不同,享受到的待遇、礼遇随之不同,这些不平等,那就该不平了。这也是子曰的。证据?还是中国易经!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系辞上》)
就这十六个字,就把这个万物为什么会有些不平等,讲全了。
首先按照易经的宇宙架构图,认定“天在上,地在下”。
然后按照中国语言表达的惯例,“上者为尊,下者为卑”,故曰“天尊地卑”。
又《易经》以乾卦象征天,以坤卦象征地,替代一下就是这句话了:“乾上坤下,乾尊坤卑”了,天地乾坤的位置性质的概念,就这样定下来了,故曰“乾坤定矣”。
然后就转入到另一个课题,在这样一个”乾坤定矣”的天地之间,天和地是怎样生万物的呢?
乾卦所讲的“云行雨施,品物流形。”的过程,不再重复,而是要讲清楚的是,天地生出这么多这么多的,无法计数的这么多的万物,在天地之间,是怎样安排的呢?别愁,孔子老人家的想象力实在是丰富!
他说,在茫茫的天地之间,宇宙万物依次诞生,注意,不是呼啦一下子喷涌而出的。
而且依次诞生后,不是无序的,而是“卑高以陈”,即在天地之间由上到下,也就是由高贵到卑下的杂然并陈、井然有序。
由这种“上下高低”不同的自然序列,就形成了贵贱不等的宇宙地位,即“贵贱位矣”。
请注意,古文言倒装句的习惯,并不是把天生贵的摆在高处,天生贱的放在低处。天地生发万物,总是按照一定顺序,比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总有个一、二、三的时间顺序;总要按照出生的时间,做一个先来后到的空间的安排。因此怎么能够说“先生者贵,后生者贱”呢?
所以,这个贵贱的概念,与今人所认定的“富贵贫贱”的概念不同,也不存在“褒天贬地”的含义。正如“上北下南”一样,能说“北”比“南”高贵吗?
比如孔子曰:“大哉乾元!”“至哉坤元!”他赞叹伟大的天同时也赞叹伟大的地。天和地同样伟大,那是因为 “天地之大德曰生”—— 天和地共同担负起创生万物的职责。
正因为天和地都是伟大的,由天地所生发出来的万物,也是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的,因为他们都是“天地的孩子”。这个宇宙观决定了孔子的人文思想是平等、自由和博爱的。因此孔子提倡“仁者爱人”、主张“王道仁政”;坚持“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和而不同”。
但是万物终究是有区别的,这个不同的区别是什么呢?
就是因为出生的时间顺序不同,在宇宙天地中所处的空间位置不同。
正因为时空交集点的不同,才决定了该事物的性质不同、功能不同而已。
比如“天刚地柔”说明了天地的性情正好相反,而“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则告知了天的功能是掌握伟大的创始,地的功能是继承天的创始,完成有形的生命。
万物也同样如此。万物在共同的母亲的照料下共存于宇宙天地之间。这个母亲给你阳光雨露,给你空气水分,给你大地所蕴藏的丰富的宝藏,并且给你一定的空间和位置。
只是由于时空点的交集不同,而各有各的形态各有各的习性,同时也各有各的职能各有各的权益。
重要的还有,这个位置一旦形成,就必须安于其位,既不能平起平坐,更不能颠倒错位,不然宇宙必将乱套。
如果太阳系的行星们,都要与太阳在一条轨道上瞎撞,能行吗?
一个家族,有辈分之别,“敬老爱幼”是高智商的人类本能的心理需求,倒过来爷爷对小孙子毕恭毕敬,小孙子对爷爷慈祥有加,不很滑稽可笑?
一个社会,有社会职能的分工,各负其责的责任大小不同,难道都发一样的工资?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不平等的待遇差别,是由“责权利”统筹兼顾的,不存在也是不可能的。当然兼顾的合不合理,贫富差别大不大,那是执行者的问题,不是中国哲学的问题。
正因为孔子的宇宙观是这样的,所以才有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被世俗认为不平等的封建礼教。但是,不这样,社会不很乱套吗?想想60年代就行了。
而人人生而平等的是什么呢?是人权,是人格。
像孔子说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就是最基本的人权了,包含了养生送死的生存权、下一代的受教育权,社会安定和谐没有尔虞我诈的人身保护权。这些一定是要平等的。您同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