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准则
The Taoist thinking criterion "action through inaction"
作者:飘渺水云间 发布时间: 2007-12-04
《道德经》第37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48章又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又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矣,”两处都肯定了“无为而无不为”就是道;它既是“道”的本性,也是“道”的现象,同时又是“道”的作用。 在道教中以“无为而无不为”作为他们的思想准则。
《庄子.天地篇》中说:“古之蓄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
《列子.黄帝篇》中说, 华胥之国是顺自然而治的,他所说的“自然”,事实也就等于“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经》第2章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第37章又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无为而治,作为一种思想策略,是人君的“南面之术”,“无为”是指君主的无为、而不是指一般人的无为,我无为我好静、我无事、我无欲都与“无为”意见相通,其主体都是我(指诸侯王或君主),只要诸侯王坚持“无一为”,人民就可以自化、自正、自富、自朴,实际上是提供人民的“有为”的。一方面提出君主“无为”,另一方面要求人民“有为”, 这正是《老子》思想的精深博大之处。君主的“无为”,人民才可以“无不为”,因为君主“无为”就能顺民之性,因民之情而治,这样就可以放宽对人民的束缚,人民应可以相对的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八仙飘海,各显神通”,从而达到自化、自正、自富、自朴,这不正是“无不为”吗?
西汉初年,汉文帝和景帝(公元前179-141)曾以这种思想和主张来治理天下,实行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治,使战国以来严重的经济破坏获得好转,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后来,《太平经》中,更以“无为而无不为”,作为致太平的根本,它说:“上古所以无为而治,得道意得天心者”。又说:“ 垂拱无为,弃不祥”。它还将“无为而无不为”直接说成了“道”,它说:“王者行道,天地喜悦;失道,天地为灾异”。又说:“夫王者静思道德,行道安身,求长生自养。”很明显,它所说的“道”,就是老子的“道”,实在也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 提倡“无为而无不为”,同时也是反对诸侯王的胡作妄为,春秋战国之际,天下大乱,统治者大都昏庸暴虐。为所欲为,他们发动战争,争城夺地,杀人盈野,或者由于求生之 厚,无休止地搜刮民脂民膏,以满足自己的“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的奢侈生活,弄得民不聊生,国不得治。老子目睹这一社会现实,从理论上进行反思,认为根子在于诸侯王实行“有为而治”,他说:“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为此,针锋相对地提出“无为而治”和“无为而无不为”的主张。
老子用天道自然的思想作为理论依据,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又说,“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即无为而任自然,因此,人道应同天道一样,无为而自然。《道德经》第5章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和“圣人”都坚持不施仁恩,(即无为),分别把万物和百姓作为祭神用过的草狗,任其自生自灭,自作自息,毫无怜惜之意,这正是无为而任其自然的表现。 同时道教中还以“无为而无不为”作为他们处世哲学的主要原则,《淮南子.原道训》中说:“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文子.上仁篇》中说: “夫道退故能先,守柔弱故能矜,自身卑下故能高人,自损弊故坚实,自亏缺故盈全, 处浊辱故新鲜,见不足故能贤,道无为而无不为也”。
※浙江大学海纳百川站 来源:.飘渺水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