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网站
返回上一页
希RA千措师父答小北疑(二)
Master Xrajantru answer Xiaobei's question (2)
作者:小北
发布时间:
2004-1-25
六、小北:1、“色身变得通透明亮”乃至光身,应该也是修行成就的人自见或与之修行有共性层次的人能见,是吗?
2、呼吸之业风转为智慧风,同时也完成心境清净的转化,这个时候可否还有标准的行相,还是仅仅是个概念呢?
3、令体内的精、血、风得以清净的风跟此呼吸风是一个风吗?
师父回复:答疑(3)
1、“色身变得通透明亮”乃至光身,应该也是修行成就的人自见或与之修行有共性层次的人能见,是吗?
成就相平时一般不显出来,若现出来众人也会看见,拍照时偶尔会出现,以前阿秋喇嘛有一张照片就是透明的光身,圆寂时出现的情况比较多。无论如何,显现的外相绝对不是衡量修行人成就与否的唯一标准,衡量成就的唯一标准是内在的修证——具足智慧悲心。
2、呼吸之业风转为智慧风,同时也完成心境清净的转化,这个时候可否还有标准的行相,还是仅仅是个概念呢?
如前所说,以具足智慧悲心来断定一个人成就与否,至于外相,因为每个修行者的情况都不尽相同,所以没有标准的行相。如《金刚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如云“各别自证自行境。”。
3、令体内的精、血、风得以清净的风跟此呼吸风是一个风吗?
相同。慈城罗珠堪布在《阿弥陀佛修法》中说:“藏密认为,我们每个人每天的呼吸次数是二万一千六百次(每分钟十五次),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是业气(不清净、起杂念的因素),智慧气(跟业气的定义相反)的成分很少。但在这些特殊的日子里,多数的业气就变成了智慧气,这就是在这些时候修行会有很大功德的原因。”
七、小北:顶礼师父!
1、这个智慧气我想就是清净的心所带来的,那么我们日常用功的时候,要保持自己的心干净和清静,我理解静就是要无念,修行需要专心对自己的心有这样的一段训练不?
2、师父讲成就的唯一标准是内在的修证——具足智慧悲心,看惯了社会的种种现象,也就逐渐的无动于衷了,这个会让自己变得冷漠不?因为事情发生就改变不了,慈悲不是攀缘。少去看些现象是不是对修行更好?
“二乘无有更起利益安乐有情事故不同如来”;我这样想我们在家修行应该懂得趋于无漏身心的方向,再转取大乘,否则在世俗中身心的漏失很难把握,如果有烦恼能做的“利益安乐有情”怕是很有限的。。是这样不?
师父回复:
三乘种姓修为:按《佛地经》所说:从常住安乐,究竟寂灭;不堕众数;不可思议这一点来讲,固定种姓声闻、独觉入灭尽定所证悟的空性与如来等同;但他们的证悟没有愿行菩提心等有为无漏功德作庄严,因此他们不愿意出定成办自他二利大事,这个与如来不同。
若是不定声闻种姓者,因曾经发起坚定菩提大愿,证得无学道阿罗汉果位时,不会永远趋入寂灭,而是继续留住身心修学大乘,直到证得十地末尾的金刚喻定,刹那灭尽一切细微习气障碍而证法报化三身无别。
因此,不定种姓的二乘人,先入有余涅槃,然后再趋入无余涅槃。即先“趋于无漏身心的方向,再转取大乘”。
大乘初学者重在发心,即发世俗愿行菩提心,尽管有烦恼能做的利益安乐有情怕是很有限的,但也要努力行持,如果没有世俗这个阶梯,岂能登上胜义高楼?
初学者日常用功的时候,要保持自己的心清净,但这只是发愿或修学状态,并非真正的境界。所谓静,《能断金刚论》云:定名静以得禅者说名寂静,寂静有二种,一心寂静,二身寂静。
心寂静指对诸法不起实执分别妄念,即是无念,身寂静指不耽著世法,行持正法。
因此,修行需要专心对自己的身心有这样的一段训练。
圣者菩萨看这世界悲心更切,然而初学者因社会的种种现象,也就逐渐的无动于衷了,这个会让自己变得冷漠,所以,少去看这些现象对修行更好。
八、小北:师父说两种寂静:身寂静与心寂静。通常修行人讲身心不二,那么身与心的关联是怎样的呢?我们在独初心静的时候,可以体察到身内并不是寂静的,这种身心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呢?我想虹光身是完成了心与身质的变化,心对身的影响,是单纯改变四大的范畴吗?
师父回复:
身心关系:整个显宗大乘包括两方面:胜义大中观和世俗唯识,胜义大中观即是般若空性;世俗唯识又分两种:名言(世俗)实相与名言现相。名言实相指世俗的一切万法是心的显现,二者是一个本体;名言现相指心和心所显现的万法是不同的现相,一者是有情心识,一者是无情法,二者是互相观待(相对),互相影响的能、所关系。
身心也一样,以名言实相衡量时,二者是同一个本体,即身体是心的显现;从现相讲,虽然身是心的显现,但身心并不相同,身是无情色法,心是有情心识,身心互相观待,互相影响。比如身体不好就会影响心情,身体是能影响,心是所影响;或者内心过于忧虑造成身患病疾,心为能影响,身体是所影响。
通常修行人讲身心不二,若未证悟空性,就只是名言实相,若以空性智慧摄持,才是真正的身心无二。
我们在独处心静的时候,可以体察到身内并不是寂静的,这是名言现象,还未达到身心无二境界。因为心还未寂静,所以能体察到身内并不寂静,体察即心动,心动则身不寂静。若心已静,怎会有体察,心不体察,怎会有身内的不寂静?这就是名言实相。
相对大成就者而言,虹光身是完成了心与身质的变化,单从现相解释心对身的影响,可以说是单纯改变四大的范畴,事实上是回归胜义本性:身心不二。
九、小北:1、因为凡夫能所具在,所以只是世俗实相,“以空性智慧摄持”,达到这个境界的圣人能所并不存在,不会有能所的互相影响,乃至不会有因果业力的增长,只是法性上的任运开展,也就是功德,我是这样理解的,对否?
2、身心皆寂静的状态我想那是一种止的状态啊,这个状态纵然存在也似无情,我把他理解为法的寂静相。师父说“若心已静,怎会有体察”这个如果不察是不是落入无知无觉了呢?
3、证悟空性,证和悟是刹那完成的对吗,但这个空性的运用(就是师父说的摄持)该是怎样的呢?任何一个存在都是有,空性存在于哪里呢?
4、单从现相解释心对身的影响,可以说是单纯改变四大的范畴,就是说虹光身具有转换四大的成就了,而这样的成就也必是建立在心的转化上的,所以成就者所体现的现象可以是多姿彩的,例如佛的很多弟子火光三昧入化也是虹化么?
师父回复:答疑(4)
1、因为凡夫能所具在,所以只是世俗实相,“以空性智慧摄持”,达到这个境界的圣人能所并不存在,不会有能所的互相影响,乃至不会有因果业力的增长,只是法性上的任运开展,也就是功德,我是这样理解的,对否?
正确。
2、身心皆寂静的状态我想那是一种止的状态啊,这个状态纵然存在也似无情,我把他理解为法的寂静相。师父说“若心已静,怎会有体察”这个如果不察是不是落入无知无觉了呢?
止的状态是明而无念的阿赖耶,比如专心看一张纸,看到发呆的时候根本不会察觉它动与不动,此时就是明(知觉)而无念。当然,这也是法性。
3、证悟空性,证和悟是刹那完成的对吗,但这个空性的运用(就是师父说的摄持)该是怎样的呢?任何一个存在都是有,空性存在于哪里呢?
证是证知,悟是悟解,证的同时即悟。以空性摄持就像一个人戴上墨镜后,所有的外境全部在墨色范围而变成墨色了,一个人若有证悟空性的智慧,对他而言,一切都未离开空性,这就是以空性摄持。
从双云而言,空性的存在就是显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故。
究竟般若空性完全远离一切相状,不仅显现不存在,空性也不存在,若有一个空相,就已经堕入断灭的无边了,依此无法获得解脱。
4、单从现相解释心对身的影响,可以说是单纯改变四大的范畴,就是说虹光身具有转换四大的成就了,而这样的成就也必是建立在心的转化上的,所以成就者所体现的现象可以是多姿彩的,例如佛的很多弟子火光三昧入化也是虹化么?
正是。
十一、小北:《金刚萨缍意镜续》和《句义宝藏论》我都没有在网上找到,不知道这个属于哪个部的经典。关于无余这2个字的意思是。。。
师父回复:《金刚萨缍意镜续》和《句义宝藏论》为密续(即密宗经典),故在网上找不到。
无余即是没有剩余,“无余微尘而成就”肉身连微尘许都不留下而全部消失。
《法相辞典》《佛地经论五卷二页》云:决定种姓声闻独觉、住无学位,乐寂灭故;发业润生诸烦恼障永灭除故;先业烦恼所感身心任运灭已,更不受生。无所依故。一切有漏无漏有为诸行种子、皆随断灭。唯有转依无戏论相离垢真如清净法界解脱身在。名无余依般涅槃界。常住安乐,究竟寂灭;不堕众数;不可思议;同诸如来。但无有为无漏功德所庄严故;无有更起利益安乐有情事故;不同如来。不定种姓声闻独觉,住无学位,虽无烦恼;乐菩提故;由定愿力,留身相续,修大乘行。乃至获得金刚喻定,一切障灭,证佛三身。虽有有为无漏功德;而无有漏身心在故;证无余依大涅槃界。依、谓三界有漏身心。若诸菩萨、断二障碍,得佛果时;即得说名证无余依大涅槃界,是故二乘、先入有余依涅槃界,后入无余依涅槃界。菩萨初证如来地时,顿证二种大涅槃界。一切有漏身心尽故;名无余依。犹有变化似有漏相身心在故;名有余依。悲智无断所证得故。亦名无住大涅槃界。涅槃即是真如体上障永灭义。
十二、小北:师父在《转有漏身为无漏光身》文章里提到“密宗瑜伽师依靠生圆次第的修法,能够令体内的精、血、风得以清净,打开导致迷乱之乱如麻团的脉结,从而净除胎生、卵生、化生、湿生等习气,令呼吸之业风转为智慧风。无相圆满次第大圆满依各种看式坐式,令体内佛光往外发射,随着修行力增上,。。。有漏五蕴身转为清净虹光身而获得成就。。。”这个似乎是讲密宗特有的有为教法,在密宗的教法修行里如果意到气到,这个“意”作用到了身体的某一部位,那么它一定是清净的吗?因为佛法里似乎是讲“意”的存在是一种执,那它应该也是污染的,道理何在呢?
师父回复:
密宗广大秘密真言发心: 《前行广释》云:关于密宗的特点,诚如《三相灯论》所云:“一义亦不昧,不难方便多,是为利根故,极胜秘密乘。”颂词中的“一义”,是指密宗与显宗在究竟成佛的目标上没有差别,都承认通过最初发菩提心、中间积累二大资粮,最后能现前色身与法身双运的佛果。然而,在见解、修行、行为、根基方面,密宗确实超胜于显宗。
这里讲了,密宗在四个方面胜过显宗,具体而言分别是:
一、“不昧”:见解方面不愚昧。见解分为胜义、世俗两种,在抉择胜义时,显宗虽然依中观理论承认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但并没有像密宗一样,如实抉择光明如来藏的本体;在抉择世俗时,显宗虽然承认万法如幻如梦、现而无自性,但并没有像密宗一样,通达一切显现是五智、五佛身的本体。所以在这方面,显宗不如密宗。
二、“不难”:行为方面不难。密宗依靠殊胜的直指方法,可将五种妙欲直接转为道用,不舍烦恼的同时证得菩提,地道顿时获得圆满。它不需经历极大苦行,就像国王恩扎布德那样,可以一边享受世间的欲妙,一边通达心的本性。这跟汉地禅宗非常相似。
三、“方便多”:修行方面具诸多方便。密宗有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生圆无二大圆满等许多不共修法,生起次第又分有相、无相之别,圆满次第又有风、脉、明点的观修方法,同时,上师们的窍诀开示也不胜枚举。这些方便方法,在显宗经论中并不明显,只是以隐藏方式叙述的。
四、“为利根”:根基方面是利根。“根”分为涅槃五根——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其中最根本的是信根。如果对上师和密法有强烈信心,弟子当下即可开悟,这类现象在密宗历史上非常多。
这四个方面,是显宗所不及的。乍听之下,对显宗闻思时间较长、对密宗道理不熟悉的人,可能有点接受不了,我也遇到过很多法师,他们讲不出什么理由,但就是不愿承认这种观点。不过也情有可原,这需要一个过程。其实密宗揭示的是显宗的隐藏义,若不借助密宗的窍诀,很难以揭示《华严经》、《妙法莲华经》等显宗甚深经典的隐藏义。一个人如果只精通显宗,不可能解释得了密宗;但一个人如果精通密宗,肯定能把显宗讲清楚。
若问:在密宗的教法修行里如果意到气到,这个“意”作用到了身体的某一部位,那么它一定是清净的吗?因为佛法里似乎是讲“意”的存在是一种执,那它应该也是污染的,道理何在呢?
如前所说,密宗在不舍烦恼的同时证得菩提,尽管意不清净,但缘其清净本体而修,最终也会达到清净的境界,这就是密宗的果转为道用。
此问题在显宗有相似辩论。
有实宗说:能分别(观察)的智慧和所分别(观察)的外境,二者相互观待依存,就像左和右等,一者不存在时,另一者也不存在。按你们中观宗“万法不存在”的观点,观察万法的智慧也不存在了,没有智慧,怎么建立“万法不存在”的观点呢?或者说,你们的观点是怎么得出来的呢?
中观宗说:我们中观宗并不需要像你们那样,安立一个实有的智慧去观察实有的外境,所有观察万法的智慧都是随顺世间的共同名称而安立的,真正实有的智慧并不存在。
有实宗说:以分析诸法空性的智慧,最终抉择诸法空性时,并没有将智慧抉择为空性,若此时又以智慧将智慧分析成空性,然后又以另外的智慧分析此智慧成空性……如此则有无穷无尽的过失。
中观宗说:不会有过失,当了悟明白所分析的诸法为空性后,能分析的理智(即智慧)就没有和它相互观待的所依了,没有了所依对境,能依智慧也不会产生。即是说,通过分析一切万法为空性时,观察的智慧不用分析也可以抉择为空性,因为智慧含摄在万法当中。应知没有能依所依的境界就是涅槃。
十三、小北:顶礼师父
1、“密宗在不舍烦恼的同时证得菩提。”坛经里也明确讲“烦恼即菩提”,只是我们也不总是在烦恼里烦恼,转化掉就是菩提果,不转化,就是有待突破的因缘吧。但是如果修行的方向搞错了,那么无论他在哪一个宗派也会有越修执越重的情况吧。
2、“尽管意不清净,但缘其清净本体而修,最终也会达到清净的境界,这就是密宗的果转为道用”,我是这样理解密宗的:修行的人立处何宗总是都没有离开自己的心,以一个污染的意去修行,可以加重这一污染方面种子力量的成熟,只要道心不退转,也是为自己的成就铺垫了资粮。
3、有实宗与中观宗乃至于后来发展的三论宗,为辩论产生的宗派,对法师们可能需要,对我们在家无大意义,呵呵。智慧的存在与否就象心的存在与否一样,以何框之?以何辩之?这个跟我成就与否没一毛钱关系嘛。
4“我也遇到过很多法师,他们讲不出什么理由,但就是不愿承认这种观点。”只要门派的存在,就有归属的分别,谁家孩子谁经管吧,祝愿天下修行人都成正果。不过我知道未知的领域需要开启,这也是大乘的精神吧。只是觉得自己的基础还没有完成,所以不敢多问些修法的问题,另外辛苦多年也逐渐懒于有为功德的做为,觉得心逐渐的轻松下来是一件很向往的事,不知道这样可否让自己的修行继续前进呢?
希RA千措师父回复:
答疑(5)
1、“密宗在不舍烦恼的同时证得菩提。”坛经里也明确讲“烦恼即菩提”,只是我们也不总是在烦恼里烦恼,转化掉就是菩提果,不转化,就是有待突破的因缘吧。但是如果修行的方向搞错了,那么无论他在哪一个宗派也会有越修执越重的情况吧。
“密宗在不舍烦恼的同时证得菩提。”与坛经所讲的“烦恼即菩提”,说明彼此的修行方向是一致的,但禅宗的“烦恼即菩提”并未包含光明如来藏的本体,即是说,他们仅仅证悟离戏大空性,未证光明如来藏。再说,抉择世俗时,禅宗同样只承认万法如幻如梦、现而无自性。禅宗从胜义空性(整部坛经说的都是胜义空性)而言,烦恼即菩提,他们是否认为,在世俗中烦恼依然是要对治、要转化,有待突破呢?
而密宗却通达一切显现是五智、五佛身的本体。因此,在抉择见解上,禅宗有两方面未能如理抉择,故不能说“不昧”,又因抉择的菩提相同,故说禅宗与密宗相似。
在显教,禅宗的确很殊胜!
2、“尽管意不清净,但缘其清净本体而修,最终也会达到清净的境界,这就是密宗的果转为道用”,我是这样理解密宗的:修行的人立处何宗总是都没有离开自己的心,以一个污染的意去修行,可以加重这一污染方面种子力量的成熟,只要道心不退转,也是为自己的成就铺垫了资粮。
真正的密宗行者不会以染污的意去修行,因为胜义和世俗已经平等清净,只要具足等净无二见,所有的言行都是修行,道心不仅不会退转,还辗转增上。
3、有实宗与中观宗乃至于后来发展的三论宗,为辩论产生的宗派,对法师们可能需要,对我们在家无大意义,呵呵。智慧的存在与否就象心的存在与否一样,以何框之?以何辩之?这个跟我成就与否没一毛钱关系嘛。
言之有理。
4 、“我也遇到过很多法师,他们讲不出什么理由,但就是不愿承认这种观点。”只要门派的存在,就有归属的分别,谁家孩子谁经管吧,祝愿天下修行人都成正果。不过我知道未知的领域需要开启,这也是大乘的精神吧。只是觉得自己的基础还没有完成,所以不敢多问些修法的问题,另外辛苦多年也逐渐懒于有为功德的做为,觉得心逐渐的轻松下来是一件很向往的事,不知道这样可否让自己的修行继续前进呢?
没有希求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修行就没有进步,向往自己的心性得到休息,很随喜!愿你即生获得究竟成就!
(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