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网站
返回上一页
净土文摘(二)唯心净土和一相三昧
Don't obey to the outside of Taoist
作者:不详
发布时间:
2014-6-20
学佛的人,为了想速成念佛三昧,用摄心念佛来对治昏沉和散乱,其中以随息方法最为有效。将要静坐的时候,先想自己身在圆光之中,默观鼻端,注意出入息,每一息(一呼一吸)默念“阿弥陀佛”一声,随息长短,方便调整,不缓不急,念佛心和气息互相依傍,跟着出入,这样,在行住坐卧中’都可以做功夫,不要使它间断,经常密密行持,直至深入禅定,息和念都忘失了,这时身心似乎跟虚空一样。久久纯熟,心眼开通,三昧忽然现前,这就是唯心净土。
《宝王论》说:“修持一相三昧的,应该在行住坐卧中,把住佛念。不要忘失,即使到了昏沉瞌睡的时候,也要带着佛念去睡觉。待到一觉醒来,立即继续持念。”这就是说:佛念一刻也不能忘,不要被其它事情间断,不要为贪、嗔等烦恼间隔。如有违犯,随即忏悔。要做到不隔离这一念,不变异这一念。总之,不隔日,不隔时,念念常不离佛,念念清净圆明。这样,就是得了一相三昧了。
在家菩萨奉佛持戒,逐日要为生活,做各种工作和家务,不能一心修行,可是,必须早起焚香,礼敬三宝,随意念佛。每日晚上,也要这样礼念,定为常课。倘使因要事没有时间,第二天应该对佛忏悔说明。这一法门,不会妨碍本职工作:学者不妨碍修读。农民不妨碍耕种,工人不妨碍生产,经商的不妨碍买卖。他们在早晚功课以外,还可以在日间十二小时中,偷些空闲工夫持念佛号,不管百声千声,都是功德的积累,只要存心至诚,以预期生净土为目的就是了。
修净土的人,必须下绝大决心,一定要敌他生死,不是说了便休,应当考虑到无常迅速,时间是不会等待我们的。必须把念佛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如果能深信不疑,就得从今日开始,发大勇猛精进,不要问会与不会,见性不见性,只执持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象靠着一座须弥山一样摇撼不动。专一心意,或参念、观念、忆念、十念,或默念,专念、系念、礼念,念兹在兹,用心专一,常忆常念,念佛不离心,日日时时不要放舍,绵绵密密,象母鸡抱卵那样;常使暖气相接,这也就是“净念相继”。假使再加上智慧观照、就知道净土即是自心,也就是所谓“唯心净土”了。这是上智人修进的功夫。
这样,抱得定、做得主、靠得稳,即使遇到苦乐顺逆境界现前,也只是念“阿弥陀佛’,没有一念变异心、退惰心、杂想心,直至生命尽头,永远没有别的想念,决定要生西方极乐世界。假使能这样用功,那末,多生多劫的无明、生死业障,自然会消失了,尘劳习漏,也自然会清净了。将来亲见弥陀,不离本念,功行圆满,愿力资助,临命终时,必定能生到上品的。
若是念佛的人,尘垢还没有除净,恶念起来的时候,必须自己检点,是不是有悭贪心、嗔恨心、痴爱心、嫉妒心、欺诳心,人我心、贡高心、谄曲心、邪见心、轻慢心、能所心,以及由多种逆顺境界所带来的一切不善的心。当这些恶心念起来的时候,急须高声念佛,收敛恶念归于正念,不要使恶心相续,直下把它打消干净,永不再生;所有深信心、至诚心、发愿回向心、慈悲心、谦下心、平等心、方便心、忍辱心、持戒心、喜舍心、禅定心、精进心、菩提心、以及一切善心,应该经常保持守护,更要远离不属于清净梵行的活动,断除邪恶的律仪。鸡狗猪羊不要畜养,打猎捕鱼不应去干,必须跟随佛的德行学习,应以去恶取善为鉴戒。
真信修行的人,只要记得这一句“阿弥陀佛”,时刻放在念想之中,不教失落,念念现前,念念不离心。没事时这样念,有事时也这样念,安乐时这样念,病痛时也这样念;生也这样念,死也这样念。这样一念分明不昧,又何必再去问人家怎样修习佛法呢?(元、虎溪尊者莲宗宝鉴节要,现代语译意。)
念佛的微妙道理
心本来是没有念的,有念起来就乖离了心的理体。但是众生无始以来,习惯于妄想、不容易遣除,现在佛怜悯我们教我们念佛,是以毒攻毒、用兵止兵的无上极妙法门。
众生学佛,有无量修行的方法,其中念佛法门是最直接、最便捷的一路。而念佛一法又有多门,现在只要持名一法,就可以概括无量修行法门。因为持名就是持这一心,心包括千千万万修行法门,如四谛、六度……以至八万四千恒河沙数一切法门,没有不摄收在内的。
又因为佛有无量德性、无量功能,现在只用四字名号,足以概括这一切。为什么呢?那是由于“阿弥陀佛”四字名号的全体是一心,心包含着众德:如常乐我净、本觉始觉、真如佛性、菩提涅盘……百千万的名称,都是这一名所摄,包括在这一名之中。
持名有数种:一、明持,就是出声称念;二、默持,就是无声密念;三、半默持,就是微动唇舌念,也就是咒家所说的金刚持;还有,计数持和不计数持。在这些持念中,又各分事和理,不断的忆念,叫做事持;不断体究,叫做理持。
什么是忆念呢?听到佛的名号,就经常记忆经常想念,用心称念,字字分明,前句后句,相续不断,行住坐卧,只这一念,没有第二念,也不为贪嗔烦恼等念头所杂乱。如《成就光明定意经》所说:“在环境寂寞中是一心,在众多烦恼中是一心,甚至在称誉毁谤、利害得失、善恶等处都是一心。”这样,在事上是做到了,但在理上还没有彻透,所得到的,只是信力,因为还没有见道,所以叫做事一心。
什么是体究呢?听到了佛的名号以后,不但经常忆念,还随念反观,体察审究,寻究根源。体究到了极点,与自本心忽然契合。这中间,还有二种分别:一、如(真如、佛性)智不二。能念心之外,没有佛为我所念,这是智外没有如。所念佛外,没有心能念于佛,这是如外没有智。既不是如,又不是智,所以只是一心。(而这一心是,心空真如,妙用无穷。虽妙用无穷,而性常空寂。译者注。)二、寂、照难思(不可思议)。若说是有,那末,能念的心,本体是空的,所念的佛,了不可得;若说没有,可是能念的心,灵灵不昧,所念的佛,历历分明;若说也有也没有,可是有念无念都不见;若说,不是有,也不是没有,但是有念无念都存在。
不是有,所以常寂,不是没有,所以常照,不是也有也没有,不是有也不是没有,所以不寂不照,又照又寂。这一情况是言语说不清,思想搞不通的,没有办法来形容,只是一心罢了。到这里能所的情见消失了,有无的见解没有了,惟有清净本然之体,那又有什么能杂乱它呢?能见到这一真理的,叫做理一心。
由于事是依理而起,理是从事得到显现,所以事和理是交互为用,不可偏废的。然而着于事相,能念念相继,功夫是不会白费的。相反的,执理而还没有明心,又不重视实行,这就会受到落空的祸患。
心本不生,因缘聚合才生;心本不死,因缘离散而死。看来似乎有生死,原来并没有去来。从这里能理会到,就能生了随顺而来,死了安然而去,常寂常照,无忧无恼了。假使不能这样,便当全身放下,密密持念一句“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若是因缘还没完成,寿命还不到终了,就应加倍念佛。念佛决定会有大利益。古人说:“念佛法门是金仙氏(指佛)长生之术哩。”
生死不离一念,世间和出世间一切事事物物,意识形态,也都不离一念。现在就以这个念来念佛,那是多么切形和真实啊。如果能看破这一念的起处,那就是自性弥陀,就是祖师西来意。即使不能开悟,也能乘这一念的力往生极乐;而且这是横截生死,可以不再受轮回之苦,到了那面,见佛闻法,最后肯定是可以大悟的。
古人教人亲近明师,求善知识,其实善知识并没有什么口传心授的秘密法门,他们只是替人解粘去缚,把本来清净心上,被五欲杂秽所污染着束缚着的东西清除掉,这就是秘密。现在只要“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这八个字,就是解粘去缚的秘密法门,就是出生死的堂堂大路。为什么呢?因为念念念佛,就会使垢秽念念脱落,念念松缚。所以朝念暮念,行念坐念、念念相续,自然能成三昧,更不必另有所求了。念佛法门的微妙就在这里!(莲池大师《云栖法汇》节要。现代语译意)
念 佛 与 止 观
当念佛的时候,不可有别的想念,没有别的想念就是止(一念提起,万念止息);当念佛的时候,须了了分明,能了了分明就是观(听得分明,就是观得了了)。一念之中,止和观都具足了,并不是另外有止观。
止是定的因,定是止的果;观是慧的因,慧是观的果。一念不生,了了分明。是即寂而照,了了分明,一念不生,是即照而寂。(印光大师说,念极情忘,念即无念,声出于口,而入于耳,了了分明。)如果能即寂而照,即照而寂,那末,净业就必然成就,这样成就的净业,都是属于上品的。一人乃至百千万亿人,能这样修的,都能得到这样的成就。念佛的人,可以不从止而入,执持名号,摄心专注而念,无杂无间,精进不辍吗?
执持名号,就是牢持于心,而不暂时忘失,稍有一念间断或者夹杂,那就不能叫作执持了。念念相续,没有间断,没有夹杂其他念头,那才是真精进,精进不断。就逐渐能进入一心不乱,圆满成就净业了。若是到了一心不乱,还是精进不息,就可以开智慧、发辩才,得神通,成就念佛三昧,以至种种灵异瑞相都能现前了。不过,不可有希望得到效果的心,只应当致力于一心不乱的目标去用功。
念的时候。必须万缘放下,单单提起这一念,如救头然,如丧考妣,如鸡抱卵,如龙养珠,不要期望小的效果,不要求得速成,只一心经常地这样念去,这叫做无上深妙禅。这样用功,可使根身世界无形中随着念念转变,这不是凡心肉眼所能见到,所能觉知的,等到报尽命终,弥陀圣众忽然在前,或现异香、天乐种种灵异瑞相,世人才以为是净业成就,难道净业成就仅仅在这临终的时候吗?
还有,念佛当生四种心:一、无始以来造业直到现在,当生惭愧心;二、能够听到这一法门,当生欢喜心;三、由于无始业障,在过去多生中难得遇到这一法门,当生悲痛心;四、佛这样慈悲教化,当生感激心。这四种心中有了一个,净业就容易成就。念佛要有恒心,不可间断,时断时续,净业就不能有成功的希望。应当勇猛,不可疲怠。疲怠,净业也不能有成。长久不勇猛就要退,勇猛不长久就不能有进步。
因此,要想净业成就,必须放下万缘,孜孜不倦地念得没有别的想念,念得了了分明,念得止观具足,即寂而照,即照而寂,寂照不二,进入一心不乱。
念 佛 与 参 禅
学道没有其他伎俩,也没有什么诀窍,只是生处要熟,熟处要生,对生疏的念佛修善要熟练,而对习热的情爱五欲则要生疏。久久纯熟,打成一片,自然会念念弥陀,头头极乐了。
近来看到学道的人,只知道贪求玄妙,不知道向根本处下死功夫,所以到了荣辱、祸患、生死临头的时候,就手忙脚乱了,这不是佛教,或者教导他的人的错误,而是他自己的过失。
无论念佛参禅,都要一丝不留地断除生死根。什么是生死根呢?那就是我们的种种妄想,以及人我、憎爱、贪嗔痴等烦恼业。现在参禅,想顿悟断生死,应该首先自己审察酌量,是不是能一念顿除历劫以来的烦恼,象一刀截断乱丝一样?假使不能断烦恼,即使能够顿悟,也未必能出生死。对此,怎能轻忽看待呢?
应该知道,历来的诸位祖师们的顿悟,也是从多生积功渐修中得来的。所以顿悟这一着,说来似乎容易,实在是相当困难的,假使没有二三十年的死功夫,怎么能在世情热恼中,一念顿悟呢?所以要想参禅,必须正确知道自己是怎样的根器。
至于念佛一门,世人多不知其妙。都认为是浅近的法门。其实,念佛是步步踏着实地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有生以来,念念妄想攀缘,处处造生死业,哪里曾有一念回光返照自心?哪里曾有一念肯断烦恼?现在如果能用妄想的心转为念佛,那就念念能断烦恼了;如果念念能断烦恼,也就是念念在出生死了;如果能坚持念佛,一念不移,一心不乱,那就比参禅更有下落了,所以说,念佛是步步踏实地的!(实地就是下落)。再进一步说,参禅一定要死尽世俗心,不容许有一念妄想;而念佛是以净想转染想,以想除想,乃是转换的方法,根据我们的根器,是比较容易做到的。
修净土不必求悟明心性,而以专心念佛为正行,又以布施斋僧,济贫扶困,广种福田,作为庄严佛土的助缘。在念佛心中,虽发愿往生,但还应知道,先断生死的根,才能得到速效。所谓生死根,就是贪着世间种种受用,以及美色淫声,荤腥滋味,这一切都是苦本。其次,对于一切嗔怒忿恨、执着痴爱的心,和一切邪魔外道邪师所说教的法,都要尽情吐却,只笃信念佛一门,每日诵《阿弥陀经》两卷,念佛几千几万,或者不计数,只是心心不忘佛号。因为佛就是觉,假使念念不忘佛,就是念念明觉;心中如果忘了佛,便是不觉。若是念得梦中也能念,那就是常觉不昧。这个心,目前如能不昏昧,那末,临终时也不会昏昧。还应知道,这个心的不昏昧处就是下落。现今世俗的人,事务纷繁,决定没有条件参禅,只有念佛最好,不论闲忙动静,一切处都可以念,只是一心不乱,更没有别的巧妙办法。
参禅要离想,念佛在转想。由于众生很久很久沉浸在妄想中,要离开它,实在极为困难。现在不必离想,就将染想变为净想,这是以毒攻毒,将计就计、偷梁换柱的妙法哩。所以参究难悟,念佛易成,若果为生死心切,以参究心念佛,那又何愁一生不了生死呢?
念佛跟参禅一样,先须将自己胸中一切烦恼妄想、贪嗔痴爱,种种杂乱念头一齐放下,放到没有可放的地方,单单提起一声“阿弥陀佛”,历历分明,心中不断,如线贯穿着数珠,又象箭筈相拄着,中间没有一毫空隙的地方。这样着力靠定,于一切处不被境缘牵引打失,在日常生活中不杂不乱,寤寐一如。时时用心,刻刻在念,念到临命终时,一心不乱,便是超生净土的时节了。
念佛法门:第一要决定志,第二要放得下,第三要随得缘,第四要认得真,第五要厌苦切!(厌苦心切,则欲念自然消除,不会退屈了!),念佛人要用这五诀,单持一念。
在家念佛修行,不必拘泥陈套,不一定需要繁琐仪规,只要以念佛为主,每日早起礼佛。礼佛后诵《弥陀经》一卷,持数珠念“阿弥陀佛”名号三、五千声,或一万声,念完即对佛回向,发愿往生彼国。这是早课,晚课也可以这样。如此日日作为定课,不可减少。这种做功课的方法,能教眷属们同修更妙。若是为了末后一着大事,那末,做功夫更要亲切。每日除早晚二时功课外,还应该在十二时中,将一句“阿弥陀佛”牢牢记住,念念不忘,心心不昧,把一切世事都不思想,只将一句佛号作自己命根,咬定牙关,决不放舍,就是在饮食起居,行住坐卧中,也要将此一声佛时时现前。
若是遇到逆顺喜怒烦恼境界,心神不安的时候,就将这一声佛提起一拶,就能看到烦恼当下消灭。人们的念念烦恼是生死苦根,现在以念佛消灭烦恼,便是佛度生死苦处。若是在念佛时能消得烦恼,便可了得生死。为什么呢?若念佛在烦恼上作得主,就能于睡梦中作得主;若于睡梦中作得主,就能于病苦中作得主;若于病苦中作得主,那末,临命终时,便能分明了了,自知去处了。
这件事并不难行,只要了生死的一念心切就是了,因为方法很简单,仅仅靠定一声佛,不再向其他方面去寻思求索,蓦直念去就可以了。久久纯熟,自然得大安乐自在,得大欢喜受用,这不是世间五欲之乐可比的,除了念佛,更没有能超过这一直捷省事的法门了。(憨山大师《梦游集》节要现代语译意)
净 土 证 成
净土这一宗派,包含了佛的全部八种教法(藏通别圆,顿渐秘密不定),法门深远而广大,能普遍教化摄受上中下三根的学人。因为心就是土,土就是心。心外没有土,土外也没有心。所以《维摩经》说:“欲净其土,先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土既然是心,而心又是宇宙间最大的能量,大而无外,小而无内的。既然没有一物超越心量之外,那也就没有任何一宗能超出于净土之外了。因此,净土宗能高能下,可深可浅。
修行人心清净了,那末,一切土、一切处就没有不清净、没有不自在、十方世界没有不同时化为净土的。心如果不净,那即使在庄严佛土里,也会颠倒烦恼的。古德说:“心净阿鼻即为净土,心秽净土即为阿鼻。”至于“西方”,那是象征净土,就象日升于东落于西,结果得到圆成的意思。所以普贤大士以伟大的十愿,求生西方净土,来圆成佛果。
真修净土的,应该时时观照心念——或用念佛观,或用净土胜境和阿弥佛陀像作观,还可以把自身看作就是弥陀;但决不能念念攀缘住着于世俗杂务。才有念起,就立即凛然警觉,转而为空,或提起佛念化去妄念,不使相续。久久专注,努力用功,时节因缘到来,忽然能观与所观,能念与所念,顿时脱落,弥陀真性,灼然现前,亲见法身,那就是当下现生净土,花开见佛悟无生了。
如果想真正生到净土的话,正不必一定要待死后往生,就应该现生努力,当下能生,方有把握。《弥陀经》所说的“临命终时”,一般人都解作“等到气断死亡的时候。”其实,这都是依文解义,并不是佛经的精义。因为所谓“临命终时”,不是指死下来的时候,而是说:“等到生死命根终断的时候。”什么是生死命根呢?就是我们的颠倒妄想啊!所以经文在“临命终时”的下面,接下来就说:“心不颠倒,彼佛现前。”当我们用功作观或念佛用到着力时,行不知行,坐不知坐,孜孜兀兀,除佛念或所作的观想外,没有其他想念,这生死命根—一妄念,就将终断。到最后力极功纯,能观所观、能念所念,了不可得,湛寂灵明,就可证到净土,彼佛现前了。
到那时方知娑婆就是极乐,极乐就是娑婆,平日分东分西,说净说秽,都是白日作梦。所以说:真正生净土的,是生而无生,去而不去的。如果仍有娑婆极乐之分,净土秽土之别,正是心还没有清净,妄想还没有扫尽哩。
可惜现代人一般修净土的,眼光都向最下层看,修行是想从取巧处着手。他们异口同声说:“我们修净土宗,以生西为目的,而生西是仗佛慈力接引往生的,是他力修行,不是禅宗自力修行,要明心见性。”如果问他:“《弥陀经》为什么说要执持名号,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呢?”他们便会连说:“不须,不须!蕅益大师说过: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我们只要具真情切愿,临终自有弥陀佛来接引生西,只要能生西,就是下品下生,甚至是边地疑城,也已满足所愿了。因为既到西方,成佛不过时间快慢长短罢了,终究能得一生补处,成佛有一定希望了,这要比在娑婆沉沦六道,不知好几千万倍了。”
因为有了这一如意算盘,于是都把生西的责任,推到阿陀弥佛身上,自己不肯努力修持,勇猛精进,早晚除做二时功课外,一点也不遵照古人修持的办法,绵密提持佛号,用以打扫妄念,改造习气,净其心地,储备往生资粮。他们哪里知道,蕅益大师的话,是二句对合语,绝不可切开来断章取义。因为“信愿行”是净土宗修持的三要决,缺一不可,关于这一道理,净土大德说得很清楚:没有信固然不能生西,但没有行,就不能表示愿,更不能完成信愿,所以大师在上面说了信愿以后,接下来就郑重告诫:“品位高下须视持名之深浅。”这就是说,要上品上生,固要甚深的修持功行,就是下品下生也须有相当的修持,才能得到往生。因为修行不用力,正是信愿不真切的缘故。所以不是张三李四口里念佛而心里不净的人都能往生的。更何况大师上面的话。是针对当时以念佛求定,不思生西的人说的呢!
永明寿大师说:“行人净业成熟,心地清净,与佛相应,方见佛现前,接引生西。佛虽现前,实无来去。如月在天,千江万水,一时俱现,而月实无分。心犹水也,如心不净,犹水混浊,月虽在天,而不见影。故心颠倒混乱者,佛虽放光接引,犹生盲不能见日。”
如照密宗的说法,阿弥陀佛兴起的无缘大慈,是没有人不接,没有众生不救的。不问什么众生,在他们命终的时候,都一视同仁,放光普照,度他们生西,只因众生障重,不能见到佛来接引,甚至因佛光强热,畏而逃避,堕入恶道,怎不可悲可叹呢!
所以,我们要真正生西,非脚踏实地努力用功不可,绝不能贪便宜怕吃苦;不然《观经》为什么教我们种种入观的方法,《弥陀经》又为什么教我们执持名号至一心不乱呢?
观想或观相比较需要心细,功夫较持名念佛难,因此,晚近净土行人都只修持名。现在我们就持名念佛法门来谈一谈它的修法与奥妙。释迦文佛默察末法众生垢染深重,难以打开玄关识锁,离苦得乐。于是,从悲心中运用广大智慧,巧妙地设一念佛法门,将一粒清净佛珠——万德洪名,安放在众生妄染心中,密密转移其颠倒妄想,从切近处断其生死根株,而得心花开敷,见弥陀佛性,往生净土。因为一切唯心造,而心不能无念,不念佛、法、僧,必念贪、嗔、痴。(!!!!!!)所以,杀、盗、淫恶业是从念而起,生死轮回就没有止息的时候了。佛乃因势利导,抓住众生不能没有念的习气,善巧方便地用一佛念来代替妄念,使人于不知不觉中将妄念转为佛念,染心换为净心,从而轻而易举地往生净土,出离生死。古德说:“青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念安于妄心,妄心不得不佛。”莲池大师说:“念佛是就众生生死切近处作最亲切、最简易的转换。”我们如果不体察佛的深心和伟大的教导,认真以念佛的功行来改造自己,单靠依赖弥陀的愿力接引往生,又怎能达到目的呢?“单修——单靠弥陀愿力——生西难;双修——自己用功和佛力相应——生西易。”真是不朽的名言。
我们明白了念佛的作用,和生西的道理,就知道大势至菩萨教导我们念佛的方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是确切不移、无可改变的至理名言了。上中下三根,不问哪种人,都须遵照这明确的指示,内而身心,外而世界,一切放下,将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统统摄在这一句佛号上,绵密提持不绝,自然于不知不觉中将妄心转化为佛心,与西方弥陀感应道交,打成一片。所以说:“万修万人去!
念佛时,既不能操之过急,追赶次数,以致伤气耗血;也不能疏漏缓慢,让妄念有孔可钻;既不可追求一心不乱,以致妄上加妄,更不可认念佛成片为难,畏惧不前,我们果真能看破红尘,知一切是幻,丝毫没有挂念,就必定能死心蹋地地抓紧一句佛号,着力提持,而不致口念而心乱,妄想翻滚不歇了。念佛如能像推车上山一样用力,句句相接,字字分明地随着呼吸细细缓缓地念去(不用念珠。只以呼吸为数珠),虽下下根人也不怕念佛不能成片,心不开悟!因为念佛功夫,不在于懂得深奥玄妙的道理,而是贵在专一,心不外驰。今能一切放下,死心蹋地地一心念佛,久久功纯,妄心还怕它不融化,佛性还怕它见不到吗?所以说,念佛是三根普被的。六祖说:“下下根人有上上智。”因为下下根人虽不懂高深道理,只要能看破红尘,一切放下,专心念佛,就是上上智哩。
净宗大德嘱咐人们,不要管它是否一心不乱,只要安详、稳步、笔直念去,自然会水到渠成。大德们这样叮嘱,一是怕我们为了要求一心不乱而妄上加妄,反而误事;二是恐要求过高,胆怯众生望而生畏,知难而退,不敢进修;其用意并不是不要一心不乱。净宗是寓高深之理于平易实行之中,因此,上中下三根人平实念佛,都能获得成就。(元音老人《论明心见性》节要现代译语评意)
佛 法 平 等
参禅、念佛、持咒等一切法门,都是教众生破除妄念,显出自己的本心。因此,佛法是平等的,没有高下之别的。但是众生的根机有利有钝,为了适应众生的根机,佛法中以念佛法门最为方便稳妥。静坐念佛是教人返观自性的方便方法,他的要点在于把心念放在一句佛号上,心与心相契合,念与念相接续,由心而出,从耳而入,不要使地间断。如果能这样的话,就不会再有杂念进来了。这样,久久精进不退。越勤越专,越持越切,不分行住坐卧,也不觉动静闲忙,专真念去,便可一直到家,永远生在安养之中,如果在修法的时候,发觉有些定明澄彻的境界,就生心动念要保持他,执着他,那就不能进步了。
静坐合乎规定的方法,可使气血调匀,促进健康。如遇身体有病,应该适当调养,听任自然,不必勉强支持,因为修行用功并不拘泥于行住坐卧的。静坐修行的目的,是要了生死,所以应该戒除荤食,因为荤食势必杀害生命,违背慈悲的宗旨,还使人智昧神昏,增长贪嗔淫欲,增加无边生死;又使身后业案如山,冤债如海,偿还没有了日。这真象漏瓶盛油,虚劳精神。有智的人,应该加以审察了。
参禅和念佛在初发心的人看来是两件事,在久修的人看来是一件事。参禅提一句话头,横截生死流,也是从信心坚定而来。如果没有信心,话头把持不住,禅也参不成了。若是信心坚定,死抱着一句话头参去,直至茶不知茶,饭不知饭,等到功夫成熟,根和尘同时脱落,大用现前,这和念佛人功夫成熟,净境现前是一样的。到了这一境界,就理事圆融,心佛不二了,哪有差别存在呢?(虚云禅师法汇节要,现代语泽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