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激这份工作】
在一家酒店里,有一位保洁员,她是一个快乐地工作的人。不论什么时候,在她的脸上总是挂着灿烂的笑容,让人如沫春风,也让她显得举止高贵、气质优雅。虽然她的身份只是一个保洁员,人们也对她肃然起敬。
一天,在她下班的途中,一个外国客人拦住了她,打听另一家酒店的位置。她耐心地把路线解释给对方听,外国客人非常感激,向她道谢,她微笑着回答说:“不客气,我相信那家酒店的服务会让你非常满意,因为我的徒弟在那里做保洁员。”
“我没有想到你还有徒弟,这太好了!”
“我做保洁员的工作已经快10年了,我培养了很多徒弟。我可以向你保证,我的每一个徒弟都是最棒的保洁员。”
外国客人疑惑地问她:“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你这么喜欢自己的工作,这么快乐呢?”
这位保洁员仍然是面带笑容,“因为这份工作,我有了生活的保障,也让我体验到工作的乐趣。所以,我很感激这份工作,这就是我的动力。”
职业指导专家理查德·博尔斯说:“我发现,当人们真正感到他们的工作是份礼物时,他们就能从工作中得到乐趣……他们也就会对自己所干的工作充满活力和激情。他们会有一种感觉,就是自己要向这个世界贡献一种独特的东西。”为美国经济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新教徒是这样看待工作的:为了能够进入天堂,就要勤奋工作。劳动是上帝赋予每个人的神圣义务,也是人们进入天堂的通行证。逃避劳动的义务,天堂的大门也就关闭了。和修道院里的修行生活一样,世俗的劳动同样使生命变得有意义,使人成为上帝的子民。
古罗马哲学家们也曾经说过:没有卑微的工作,只有卑微的工作态度。如果一个人看不起他自己的工作,那么他就会将自己的工作做得一团糟。如果一个人认为他的工作辛苦、烦闷,那么他就绝不会做好工作,在这一工作岗位上也无法发挥他内在的特长。一个人想要成功,在职场上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就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热情、善意地对待工作和与自己一起工作的人。一个知道感恩的人,才能得到其他人的关心和支持,把握住成功的机遇,就像雷锋那样。
一个刮着北风的寒冷夜晚,路边一间简陋的旅店迎来一对上了年纪的客人,不幸的是,这间小旅店早就客满了。
“这已是我们寻找的第16家旅社了,这鬼天气,到处客满,我们怎么办呢?”这对老夫妻望着店外阴冷的夜晚发愁。
店里的小伙计自幼是个孤儿,20年前被一对住店的老夫妇养大,因此常常怀着感恩的心对待身边的人,他不忍心这对老年客人受冻,便建议说:“如果你们不嫌弃的话,今晚就住在我的床铺上吧,我自己打烊时在店堂打个地铺。”
老年夫妻非常感激,第二天要付客房费,小伙计坚决拒绝了。临走时,老年夫妻开玩笑似的说:“你经营旅店的才能真够得上当一家五星级酒店的总经理。”
“那敢情好!起码收入多些,可以养活我的双亲。”小伙计哈哈一笑,随口应和道。
两年后的一天,小伙计收到一封寄自纽约的来信。信中夹有一张来回纽约的双程机票,并邀请他去拜访当年那对睡他床铺的老夫妻。
小伙计来到繁华的大都市纽约,老年夫妻把他带到第45号大街和34号街交汇处,指着那儿一幢摩天大楼说:“这是一座专门为你兴建的五星级宾馆,现在我正式邀请你来当总经理。”
年轻的小伙计因为一次举手之劳的助人行为,美梦成真。这就是著名的奥斯多利亚大饭店经理乔治·波菲特和他的恩人威廉先生一家的真实故事。正是因为有一颗善良热情的、懂得感恩的心,才让乔治幸运地扣开了成功的大门。
【你在做什么】
有一位主教来到一个建筑工地,询问三位正在砌砖的工人:“你们在干什么?”
第一位工人回答道:“正在砌砖。”
第二位工人回答道:“正在砌一堵墙。”
第三位工人回答道:“正在建一座教堂。”
这第三个工人就是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人之一:约翰·加尔文。
这就是目标产生的伟大力量。毫不夸张地说,目标是成功的一半。目标代表着对于所期望成就的事业的真正决心。没有目标,不可能发生任何事情,也不可能采取任何步骤。如果一个人没有不断递进的目标,就只能在人生的旅途上徘徊,永远到不了任何地方。
哈佛大学曾经作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研究。该研究选择了一些智力、学历、环境都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表明,27%的人对于未来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的短期目标,3%的人则有着很清晰的长期目标。25年后,那些有清晰的长远目标的人,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他们当中不乏成功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那些有清晰的短期目标的人,多数成为各行各业中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那些有较模糊目标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面,他们能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那些完全无目标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的生活都过得很不如意,常常失业,穷困潦倒。
西方有一句谚语说:如果你不知道你要到哪儿去,通常你哪儿也去不了。同样,一个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的人通常什么也干不好。所以,确立一个具体的职业发展目标和方向,清楚地知道自己未来想干什么,是一个人事业有成的前提条件。
【超越生命的宽容】
二战期间,一支部队在森林中与敌军相遇,经过一场激战,有两名来自同一个小镇的战士与部队失去了联系。他们俩相互鼓励,相互宽慰,在森林里艰难跋涉。十多天过去了,仍然没有与部队联系上。他们靠身上仅有的一点鹿肉维持生存。再经过一场激战,他们巧妙地避开了敌人。刚刚脱险,走在后面的战士竟然向走在前面的战士安德森开了枪。
子弹打在安德森的肩膀上。开枪的战士害怕得语无伦次,他抱着安德森泪流满面,嘴里一直念叨着自己母亲的名字。安德森碰到开枪的战士发热的枪管,怎么也不明白自己的战友会向自己开枪。但当天晚上,安德森就宽容了他的战友。
后来他们都被部队救了出来。此后30年,安德森假装不知道此事,也从不提及。安德森后来在回忆起这件事时说:战争太残酷了,我知道向我开枪的就是我的战友,知道他是想独吞我身上的鹿肉,知道他想为了他的母亲而活下来。直到我陪他去祭奠他的母亲的那天,他跪下来求我原谅,我没有让他说下去,而且从心里真正宽容了他,我们又做了几十年的好朋友。
【助人就是助己】
夜色中,乔沿着一条乡间小路开车回家。他的心情很糟糕,因为他失业了,几乎一贫如洗。突然,他注意到了前方路边一辆抛锚的汽车,一个老妇人孤独无助地站在路边,眼巴巴地看着从面前一驶而过的汽车。
乔把车停了下来,上前帮忙。但老妇人看起来有点儿紧张,因为她已经站了快1个小时了,从来没有人愿意停下来帮她,大家都想在这个寒冷的夜晚早点回家。“可这个年轻人看上去有点不对劲,他的穿着寒酸、外边邋遢,会不会抢劫我呢?”乔也察觉到了,老妇人在犹豫,他想让她有点安全感,“您好,我叫乔,我只是想看看能不能帮上点儿忙。如果你不介意的话,可以到我的车里去先呆一会儿,我帮你把车修好。”
老妇人的车爆了胎。乔把千斤顶安好,把轮胎换上,问题很快解决了。老妇人有些愧疚,她告诉乔:自己不知道该如何感谢他。“我该付多少钱?你说个数吧,我很乐意支付!”乔注视着她,微笑了一下,“如果下次看到有人需要帮助的话,请你也帮助他们,这就是对我的回报。”老妇人离开之后,乔踏上了回家的路,现在他的心情愉快多了。
老妇人开了一段路之后,在路边看到一家小餐馆。她停下车,走了进去,想喝杯咖啡振作精神。餐馆很冷清,一幅萧条的景象,生意看上去不怎么样。女侍者——看上去就是老板,因为这里只有她一个人——微笑着走过来招待她,殷勤地为她端上一杯咖啡。但老妇人看得出她眉宇间疲惫的神色,而且她已经怀孕了,应该马上就要临产,却还在操劳。老妇人想起了乔,她悄悄地在餐桌上留下一沓钱,安静地离开了。
女侍者收拾桌子的时候,发现了那笔钱,还看见了几句写在餐巾上的小诗——
你不欠我什么,
我也曾和你一样;
有人曾帮助过我,
就像我帮你一样。
如果你有心回报,
我这里有个主意:
不要让爱心之链,
在你这里中断。
女侍者的眼睛湿润了,对这个好心人满怀感激。这位不知名的好心人又怎么知道她和丈夫现在正处于窘困当中呢?丈夫失业了,孩子马上就要出生,他们正不知道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下去,他们真的太需要这笔钱了!
回到就在餐厅后面的卧室,拖着疲惫的身子躺到床上,她的脑海里仍然是那个慈祥的老妇人的样子。不知不觉间,生活又充满了希望。她轻吻着已经熟睡的丈夫,“亲爱的,会好起来的,乔。”
【日本人眼中的“小”】
记得有一本书叫《日本人眼中的“小”》。日本人很懂得“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这句话。他们不寄希望于惊天动地的发明创造,而是把眼睛盯在细节上,通过细节的完善和点点滴滴的改进,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这不仅是日本企业界的管理风格,也是日本国民的普遍意识。
怎样才能让在洗衣机里洗过的衣物不黏上小棉团之类的东西?这一直是个让研究人员感到非常头痛的问题。现有的各种方案虽然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但都涉及到复杂的结构改进和增加新的设备,导致成本大幅上升,从而失去了可操作性。有一位日本主妇也在为这个问题而苦恼,她希望自己能够找到一个解决的办法。
一次,她猛然间想起小的时候在田野中捕捉蜻蜓的办法——用一个小网把蜻蜓网住,那么,如果在现在的洗衣机里面安装一个同样的小网,是不是也可以把水流中的小棉团一类的杂物网住呢?这样的话,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为此,这位主妇开始了自己的试验,在3年的时间里,她动手制作了无数个小网,经过反复的改进,终于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把这个小网安装在洗衣机里,随着水流的转动,小棉团一类的杂物就从水中被过滤了出来,留在了网里。洗完衣服之后,可以很方便地把网里留下的杂物清除干净。由于小网的成本低廉、使用方便,非常受人们的欢迎。而这位家庭主妇因此也获得了高达15亿日元的专利费。
【上帝的无奈】
有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在公司裁员时失业了,于是整天在家长吁短叹,埋怨公司不识英才。并虔诚祈祷,请求上帝降恩赐给他一份工作。但一晃半个月过去了,上帝似乎没有应许他。
天使不忍便问上帝:“此人如此虔诚,为何你却不帮助他呢?”
上帝回答:“我已在他所在社区的每一个机构、工厂、商店都为他预备了一个工作位置,但他从来没有向这些机构递交一个申请,而是在家里等待我赐给他工作,他不走出家门,我怎么帮助他呢?”
【微笑的魔力】
拿破仑·希尔也谈到过微笑的魔力:一天,秘书走进希尔的办公室,告诉他一位老妇人来要求和他面谈,并递上了她的名片。来拜访希尔的人实在太多了,他像平常一样走了出去。老妇人站在走廊里,看到他走出来了,脸上绽放出微笑。拿破仑·希尔看到过各种各样的微笑,但他从没有见过有人笑得像这位老妇人这般甜蜜。受到感染的他,也不由自主地微笑起来。
老妇人伸出手来和他握手。按照拿破仑·希尔的做人准则,对于第一次来拜访他的人,不应该太友好,否则的话,当对方提出要求的时候,将无法拒绝。但当他伸出手去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无法坚持抵抗了。老妇人不仅仅有一个迷人的笑容,还有一种神奇的握手方式。她用力地握住希尔的手,但握得并不太紧。不过,她向希尔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息:能见到他,真的很荣幸。
拿破仑·希尔与成千上万的人握过手,但这位老妇人却是其中最精通握手艺术的人。在他们握手的那一瞬间,拿破仑·希尔缴械投降了。他告诉自己,无论这位老妇人提出什么样的要求,自己都会竭力满足。老妇人从容不迫的态度,给人的感觉是她拥有无穷无尽的时间,没有丝毫拜见名人的局促感。她告诉希尔,“我之所以到这里来,就是想告诉你(一个在拿破仑·希尔看来漫长的停顿),在我看来,你所做的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工作!”每说出一个字,她都会用力握一下拿破仑·希尔的手,注视着拿破仑·希尔的眼睛,仿佛一直看到他的内心深处。
在老妇人迷人的风度面前,拿破仑·希尔终于恢复了神志,殷勤地打开办公室的门,彬彬有礼地鞠躬道:“尊敬的女士,请进。”在后面的45分钟时间里,拿破仑·希尔安静地聆听了这位老妇人充满智慧的谈话,一次也没有打断过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