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奥古斯丁(公元354年11月13日-430年8月28日)是基督教神学体系的创立者,教父学的著名代表。他生活在罗马帝国末期,是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家,但是他的思想影响主要在西欧封建社会。他的主要著作《上帝之国》第一次为神权政治思想提供了系统的理论论证,并成为封建社会中教、俗两个集团相互斗争的思想工具。
奥古斯丁,天主教译“圣思定”、“圣奥斯定”、“圣奥古斯丁”,古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罗马天主教系统,他被封为圣人和圣师,并且是奥斯定会的发起人。对于新教教会,特别是加尔文主义,他的理论是宗教改革的救赎和恩典思想的源头。他是圣孟尼迦的幼子,出生于北非,在罗马受教育,在米兰接受洗礼。著有《忏悔录》、《论三位一体》、《上帝之城》、《论自由意志》、《论美与适合》等。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神学著作和《忏悔录》中。
奥古斯丁出生在北非塔加斯特城附近的一个小镇上,父亲是一名异教徒,母亲出身于贵族家庭,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她的信仰对奥古斯丁有一定的影响。
奥古斯丁青年时期,在迦太基求学。由于受摩尼教影响,成为该教的一名慕道者(未入教的信徒)。摩尼教宣扬善恶二元论,主张光明和黑暗是善和恶的本原,世界上存在着光明王国和黑暗王国的对立,光明王国必将战胜黑暗王国等。这些思想对奥古斯丁神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公元375年,奥古斯丁从迦太基的学校毕业后,先后在家乡和罗马教学。在此期间,他开始研究新柏拉图主义著作,深受其影响,促使他的宗教信仰发生重大变化。新柏拉图主义崇尚精神,鄙视肉体,主张上帝是世界万物源泉和归宿的唯心主义哲学观,后来成为他全部神学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384年,经他母亲介绍,奥古斯丁在米兰结识了教父学著名代表安布罗斯大教主,经安布罗斯为他受洗,于387年加入基督教。安布罗斯积极鼓吹宗教狂热,主张教权、俗权分立。他曾宣称,在精神事务方面,教会对包括国王在内的全体教徒拥有审判权,国王“在教会之内,不在教会之上”,国王的权力可以支配教会的财产,但不能干涉教会的事务,“宫殿属于国王,教堂属于主教”。这些思想也给予奥古斯丁以很大的影响。
388年,奥古斯丁返回北非,三年后成为希坡教会的神甫。由于积极迫害异教徒,他受到教会的赏识,395年被擢升为希坡主教,连续任职三十五年,430年,汪达尔人围攻希坡城时死于城中。
奥古斯丁一生有大量著作,主要有《教义手册》、《论三位一体》、《忏悔录》、《上帝之国》等,其中《上帝之国》是他耗时最长,论述其神学思想最成熟、最系统的一部著作。在这些著作中,奥古斯丁把新柏拉图主义和基督教经典《圣经》结合起来,对教父们提出的上帝创世说,三位一体说等教义从神学观的高度上给予系统的理论论证,并制定了“原罪说”和“预定说”等教义,全面发展了教父学,奠定了基督教的神学思想体系。他在《上帝之国》中阐述的“双国”理论开创了基督教神权政治理论的基本主张。
奥古斯丁和其他教父们一样,坚持把《圣经》作为绝对的至高无上的权威,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以此为根据来说明一切社会政治问题。奥古斯丁贬低理性的作用,使理性服从信仰,为信仰服务。在他看来,理性的作用不过是“用理解来将我们凭信仰所接受的牢固地把握着”,使人相信“至善的创造主所造的一切都是好的”。在西方,他是第一个提出理性必须服从信仰,哲学必须服从神学的思想家。
时间
思想肤浅的人徘徊于过去时代的印象中,觉得非常诧异,以为化成一切和掌握一切的全能天父、天地的创造者,在进行如许工程之前,虚度着无量数的世纪而无所事事:我希望他苏醒过来,认识他的诧异是错误的。
你既然是一切时间的创造者,在你未造时间之前,怎能有无量数的世纪过去?能有不经你建定的时间吗?既不存在,何谓过去?
既然你是一切时间的创造者,假定在你创造天地之前,有时间存在,怎能说你无所事事呢?这时间即是你创造的,在你创造时间之前,没有分秒时间能过去。如果在天地之前没有时间,为何要问在“那时候”你做什么?没有时间,便没有“那时候”。
你也不在时间上超越时间:否则你不能超越一切时间了。你是在永永现在的永恒高峰上超越一切过去,也超越一切将来,因为将来的,来到后即成过去;“你永不改变,你的岁月没有穷尽”。你的岁月无往无来,我们的岁月往过来续,来者都来。你的岁月全部屹立着绝不过去,不为将来者推排而去,而我们的岁月过去便了。你是“千年如一日”,你的日子,没有每天,只有今天,因为你的今天既不递嬗与明天,也不继承着昨天。你的今天即是永恒。你生了同属永恒的一位,你对他说;“我今日生你”。你创造了一切时间,你在一切时间之前,而不是在某一时间中没有时间。
于此可见,你丝毫没有无为的时间,因为时间即是你创造的。没有分秒时间能和你同属永恒,因为你常在不变,而时间如果常在便不是时间了。
时间究竟是什么?谁能轻易概括地说明它?谁对此有明确的概念,能用言语表达出来?可是在谈话之中,有什么比时间更常见,更熟悉呢?我们谈到时间,当然了解,听别人谈到时间,我们也领会。
那末时间究竟是什么?没有人问我,我倒清楚,有人问我,我想说明,便茫然不解了。但我敢自信地说,我知道如果没有过去的事物,则没有过去的时间;没有来到的事物,也没有将来的时间,并且如果什么也不存在,则也没有现在的时间。
既然过去已经不在,将来尚未来到,则过去和将来这两个时间怎样存在呢?现在如果永久是现在,便没有时间,而是永恒。现在的所以成为时间,由于走向过去;那么我们怎能说现在存在呢?现在所以在的原因是即将不在;因此,除非时间走向不存在,否则我便不能正确地说时间不存在。
我们说时间长短,只能对过去或将来而言。长的过去,譬如我们说百年之前,长的将来,譬如说百年之后;短的过去,譬如说十天之前,短的将来,譬如说十天之后。但不存在的时间怎能有长短呢?因为过去已经不存在,而将来尚未存在。为此,我们不要说:时间是长的;对于过去的时间,只能说:曾是长的;对将来的时间,只能说:将是长的。
我的天父,我的光明,这里你是否又要笑世人了?过去的时间,长在已经过去,还是长在尚未过去之时?一样东西能有长短,才能是长是短。既然过去,已不存在,既不存在,何有长短?
因此,我们不要说:过去的时间曾是长的;因为一过去,即不存在,我们便找不到有长度的东西了;那么我们更好说:这个现在的时间曾是长的。因为时间的长短在乎现在;既然尚未过去,尚未不存在,因此能有长短,过去后就人于无何有之乡,也就没有长短可言了。我的灵魂,你该追究一下,现在的时间能不能是长的,因为你有辨别快慢、衡量快慢的能力。你将怎样答复我呢?
现在的一百年是不是长的时间?先研究一下,一百年能否全部是现在?如果当前是第一年,即第一年属于现在,而九十九年属于将来,尚未存在;如果当前是第二年,则第一年已成过去,第二年属于现在,其余属于将来。一百年中不论把哪一年置于现在,在这一年之前的便属于过去,以后的属于将来。为此一百年不能同时都是现在的。
再看当前的一年是否现在呢?如果当前是正月,则其余十一月都属将来;如果当前是二月,则正月已成过去,其余十个月尚未来到。因此,即使当前的一年也并非全部属于现在,既非全部现在,则这一年也不是现在的。因为一年十二个月,当前不论是哪一个月,仅仅这一个月是现在,其余十一个月或已成过去,或属于将来。况且当前的一个月也不能说是现在,只有一天,如是第一天,则其余都属将来,如是末一天,则其余都是过去,如是中间一天,则介乎过去和将来之间。
现在的时间,我们认为仅有可以称为长的时间,已经勉强收缩到一天。我们再研究一下,就是这么一天也不是整个是现在的。日夜二十四小时,对第一小时而言,其余都属将来,对最后一小时而言,则其余已成过去,中间的任何一小时,则前有过去,后有将来。而这一小时,也由奔走遁逃的分子所组成,凡飞驰而去的,便是过去,留下的则是将来。设想一个小得不能再分割的时间,仅仅这一点能称为现在,但也迅速地从将来飞向过去,没有瞬息伸展。一有伸展,便分出了过去和将来:现在是没有丝毫长度的。
那末我们能称为长的时间在哪里呢?是否将来的时间?对于将来我们不能说它是长的,因为可以名为长的时间尚未存在。那末我们只能说:将是长的。但对当前而言,既然属于将来,不能是长的,因为还不可能有长短。假如说从尚未存在的将来,开始存在,即将成为现在,能有长的属性,这时间才是长的,则我们上面已经听到,现在的时间正在高喊说它不可能是长的。
奥古斯丁的《忏悔录》
《忏悔录》原名“Confessiones”,古典拉丁文本作“承认、认罪”解,但在教会文学中,转为承认神的伟大,有歌颂的意义。奥氏本来着重后一意义,即叙述一生所蒙天主的恩泽,发出对天主的歌颂;但一般都注重了第一义,因此我国过去都称此书为“忏悔录”,在欧洲则“忏悔录”已成为自传的另一名称。 本书共十三卷,以内容言,可分为两部分,卷一至卷九,是记述他出生至三十三岁母亲病逝的一段历史。卷十至卷十三,即写出作者著述此书时的情况(对于忏悔录的成书年代,据学者考证,应在400年左右,在奥氏升任主教之后,即395或396年,至401年之间)。 第一部分:卷一,歌颂天主,记述初生至十五岁的事迹。卷二、三,记述他的青年和在迦太基求学时的生活。卷四、五,记述他赴米兰前的教书生涯。卷六、七,记述他思想转变的过程。卷八则记述他一次思想斗争的起因、经过与结果。卷九是他皈依基督教后至母亲病逝一段事迹。 第二部分:卷十是分析他著书时的思想情况。卷十至十三,则诠释《旧约创世纪》第一章,瞻仰天主六日创世的工程,在歌颂天主中结束全书。 奥氏在书中不仅流露出真挚的情感,而且对自己的行动和思想作了非常深刻的分析,文笔细腻生动,别具风格,成为晚期拉丁文学中的代表作,列为古代西方文学名著之一。 在中古时代,欧洲印刷术尚未发明,本书传抄极多,欧洲天主教本笃会隐修院中所藏旧抄本尤为繁夥。1506年始有奥氏全集出版,以后重要的版本有:1576—1577年出版的比利时罗文大学本,1679年法国巴黎出版的本笃会本(后收入米涅辑的《拉丁教父集》Migne:PatrologiaLatina)和1896年奥地利维也纳出版的《教会拉丁作家丛书》本。至1926年法国拉布利奥勒(Labriolle)教授复据维也纳本,参考了十八种第七至十一世纪的古抄本和四种印本校订,出版了合校本,收入《法兰西大学丛书》,成为最完美的本子。38、上帝与人对受造物的认识方法不同
1.由于内心的怒火,能把一个人从人群中剔出去。
在Seven deadly sins中,Wrath(愤怒)就是其中一项。其实很多次我扪心自问,就觉得这七宗罪:色欲(Lust)、贪食(Gluttony)、贪婪 (Greed)、懒惰(Sloth)、愤怒(Wrath)、妒忌(Envy)、傲慢(Pride)
2.可见婴儿的纯洁不过是肢体的稚弱、而不是本心的无辜。我见过也体验到孩子的妒忌:还不会说话,就面若死灰,眼光狠狠盯着一同吃奶的孩子。
奥古斯丁认为婴儿也是有罪的,“我是在罪业中生成的,我在胚胎中就有了罪”
3.“没有妻室的人能专心事主,惟求取悦于主;有妻室的则注意世上的事,想取悦于妻子。”如果我能比较留心,一定能听到这些声音,能“为天国而自阉”,能更荣幸地等待你的拥抱。
4.我却愿意偷窃,而且真的做了,不是由于需要的胁迫,而是由于缺乏正义感,厌倦正义,恶贯满盈。因为我所偷的东西,我自己原是有的,而且更多更好。我也并不想享受所偷的东西,不过是为了欣赏偷窃与罪恶。我们所以如此做,是因为这勾当是不许可的。
5.罪恶是丑陋的,我却爱它,我爱堕落,我爱我的缺点,不是爱缺点的根源,而是爱缺点本身。我这个丑陋的灵魂,挣脱你的扶持而自趋灭亡,不是在耻辱中追求什么,而是追求耻辱本身。
6.懒惰自诩为恬静。
7.我得到了爱,我神秘地带上了享受的桎梏,高兴地带上了苦难的枷锁,为了担受猜忌、怀疑、忧惧、愤恨、争吵等烧红的铁鞭的鞭打。
8.于此可见,人们欢喜的是眼泪和悲伤。但谁都要快乐,谁也不愿意受苦,却愿意同情别人的痛苦;同情必然带来悲苦的情味。那么是否仅仅由于这一原因而甘愿伤心?
9.如果一人怀抱真挚的同情,那必然是宁愿没有怜悯别人不幸的机会。
10.爱好、追求、获致并坚持智慧本身。
11.他自会在书本中发现自己的错误和狂妄。
12.没有一人能丧失你,除非他离弃你,而离弃了你能走往哪里,逃往哪里去呢?不过是离弃了慈祥的你,走向愤怒的你。
13.把得自真理的一切,托付于真理,你便不会有所丧失。
14.一个爱良马的人,即使可能变成马,也决不愿自己变成马。
15.我背着光明,却面向着受光明照耀的东西,我的眼睛看见受光照的东西,自身却受不到光明的照耀。
16.我的聪明,我思想的敏锐,都是你的恩赐。
17.他们不崇拜奉事造物的主宰,反而崇奉受造之物。
出自《新约·罗马书》。
18.一件事不能因为说得巧妙,便成为真理,也不能因言语的朴拙而视为错误;但也不能因言语的粗率而视为真理,因言语典雅而视为错误;总之,智与愚,犹如美与恶的食物,言语的巧拙,不过如杯盘的精粗,不论杯盘精粗,都能盛这两类食物。
19.这种人哪里还有人格,他们“远离你而犯奸淫”,流连于时间所玩弄的浮影,贪嗜着沾污他们双手的粪土般的利益,拥抱着这个消逝的世界,却蔑视永久存在的你,正在呼唤并宽恕一切失身于邪恶而能迷途知返者的你。
20.责备具有智慧的人,他必然爱你。
21.我年龄愈大,我思想的空虚愈显得可耻。
22.为此,我设想你,我生命的生命,是广大无边的,你渗透着整个世界,又在世界之外,充塞到无限的空间;天、地、一切都占有你,一切在你之中都有限度,但你无可限量。犹如空气,地上的空气、并不障碍日光,日光透过空气,并不碎裂空气,而空气充满着日光。
23.既然天主是全能,为何不能把它整个转变过来,不遗留丝毫的恶?
24.我学会了“战战兢兢地欢乐”。
语出《哥林多前书》。
25.不要自以为聪明,因为谁自称为聪明,谁就成为愚蠢。
26.事前忧患愈重,则所得的快乐也愈大。
27.永远的真福在上提携我们,而尘世的享受在下控引我们,一个灵魂具有二者的爱好,但二者都不能占有整个意志,因此灵魂被重大的忧苦所割裂:真理使它更爱前者,而习惯又使他舍不下后者。
28.人生的其他一切,越不值得我们痛哭的,人们越为此而痛哭;而越应该使我们痛哭的,却越没有人痛哭。
29.爱则无所不信。
30.无论文学、论辩学以及各种问题,凡我所知道的,都藏在记忆之中。我的获知,不来自别人传授,而系得之于自身,我对此深信不 疑,我嘱咐我自身妥为保管,以便随意取用。但在我未知之前,它们在哪里?它们尚未进入我记忆之中。那末它们究竟在哪里?我何以听人一说,会肯定地说:“的 确如此,果然如此。”可见我记忆的领域中原已有它们存在着,不过藏匿于邃密的洞穴,假使无人提醒,可能我绝不会想起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