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奥古斯丁论著关于时间的论述 

  Augustin's discourse about time  

作者:奥古斯丁     发布时间: 2012-01-20

注: 奥古斯丁(公元354年11月13日-430年8月28日)是基督教神学体系的创立者,教父学的著名代表。他生活在罗马帝国末期,是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家,但是他的思想影响主要在西欧封建社会。他的主要著作《上帝之国》第一次为神权政治思想提供了系统的理论论证,并成为封建社会中教、俗两个集团相互斗争的思想工具。

 奥古斯丁,天主教译“圣思定”、“圣奥斯定”、“圣奥古斯丁”,古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罗马天主教系统,他被封为圣人和圣师,并且是奥斯定会的发起人。对于新教教会,特别是加尔文主义,他的理论是宗教改革的救赎和恩典思想的源头。他是圣孟尼迦的幼子,出生于北非,在罗马受教育,在米兰接受洗礼。著有《忏悔录》、《论三位一体》、《上帝之城》、《论自由意志》、《论美与适合》等。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神学著作和《忏悔录》中。

  奥古斯丁出生在北非塔加斯特城附近的一个小镇上,父亲是一名异教徒,母亲出身于贵族家庭,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她的信仰对奥古斯丁有一定的影响。

  奥古斯丁青年时期,在迦太基求学。由于受摩尼教影响,成为该教的一名慕道者(未入教的信徒)。摩尼教宣扬善恶二元论,主张光明和黑暗是善和恶的本原,世界上存在着光明王国和黑暗王国的对立,光明王国必将战胜黑暗王国等。这些思想对奥古斯丁神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公元375年,奥古斯丁从迦太基的学校毕业后,先后在家乡和罗马教学。在此期间,他开始研究新柏拉图主义著作,深受其影响,促使他的宗教信仰发生重大变化。新柏拉图主义崇尚精神,鄙视肉体,主张上帝是世界万物源泉和归宿的唯心主义哲学观,后来成为他全部神学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384年,经他母亲介绍,奥古斯丁在米兰结识了教父学著名代表安布罗斯大教主,经安布罗斯为他受洗,于387年加入基督教。安布罗斯积极鼓吹宗教狂热,主张教权、俗权分立。他曾宣称,在精神事务方面,教会对包括国王在内的全体教徒拥有审判权,国王“在教会之内,不在教会之上”,国王的权力可以支配教会的财产,但不能干涉教会的事务,“宫殿属于国王,教堂属于主教”。这些思想也给予奥古斯丁以很大的影响。

  388年,奥古斯丁返回北非,三年后成为希坡教会的神甫。由于积极迫害异教徒,他受到教会的赏识,395年被擢升为希坡主教,连续任职三十五年,430年,汪达尔人围攻希坡城时死于城中。

  奥古斯丁一生有大量著作,主要有《教义手册》、《论三位一体》、《忏悔录》、《上帝之国》等,其中《上帝之国》是他耗时最长,论述其神学思想最成熟、最系统的一部著作。在这些著作中,奥古斯丁把新柏拉图主义和基督教经典《圣经》结合起来,对教父们提出的上帝创世说,三位一体说等教义从神学观的高度上给予系统的理论论证,并制定了“原罪说”和“预定说”等教义,全面发展了教父学,奠定了基督教的神学思想体系。他在《上帝之国》中阐述的“双国”理论开创了基督教神权政治理论的基本主张。

  奥古斯丁和其他教父们一样,坚持把《圣经》作为绝对的至高无上的权威,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以此为根据来说明一切社会政治问题。奥古斯丁贬低理性的作用,使理性服从信仰,为信仰服务。在他看来,理性的作用不过是“用理解来将我们凭信仰所接受的牢固地把握着”,使人相信“至善的创造主所造的一切都是好的”。在西方,他是第一个提出理性必须服从信仰,哲学必须服从神学的思想家。

时间

     思想肤浅的人徘徊于过去时代的印象中,觉得非常诧异,以为化成一切和掌握一切的全能天父、天地的创造者,在进行如许工程之前,虚度着无量数的世纪而无所事事:我希望他苏醒过来,认识他的诧异是错误的。

  你既然是一切时间的创造者,在你未造时间之前,怎能有无量数的世纪过去?能有不经你建定的时间吗?既不存在,何谓过去?

    既然你是一切时间的创造者,假定在你创造天地之前,有时间存在,怎能说你无所事事呢?这时间即是你创造的,在你创造时间之前,没有分秒时间能过去。如果在天地之前没有时间,为何要问在“那时候”你做什么?没有时间,便没有“那时候”。

    你也不在时间上超越时间:否则你不能超越一切时间了。你是在永永现在的永恒高峰上超越一切过去,也超越一切将来,因为将来的,来到后即成过去;“你永不改变,你的岁月没有穷尽”。你的岁月无往无来,我们的岁月往过来续,来者都来。你的岁月全部屹立着绝不过去,不为将来者推排而去,而我们的岁月过去便了。你是“千年如一日”,你的日子,没有每天,只有今天,因为你的今天既不递嬗与明天,也不继承着昨天。你的今天即是永恒。你生了同属永恒的一位,你对他说;“我今日生你”。你创造了一切时间,你在一切时间之前,而不是在某一时间中没有时间。   

  于此可见,你丝毫没有无为的时间,因为时间即是你创造的。没有分秒时间能和你同属永恒,因为你常在不变,而时间如果常在便不是时间了。

    时间究竟是什么?谁能轻易概括地说明它?谁对此有明确的概念,能用言语表达出来?可是在谈话之中,有什么比时间更常见,更熟悉呢?我们谈到时间,当然了解,听别人谈到时间,我们也领会。

  那末时间究竟是什么?没有人问我,我倒清楚,有人问我,我想说明,便茫然不解了。但我敢自信地说,我知道如果没有过去的事物,则没有过去的时间;没有来到的事物,也没有将来的时间,并且如果什么也不存在,则也没有现在的时间。

    既然过去已经不在,将来尚未来到,则过去和将来这两个时间怎样存在呢?现在如果永久是现在,便没有时间,而是永恒。现在的所以成为时间,由于走向过去;那么我们怎能说现在存在呢?现在所以在的原因是即将不在;因此,除非时间走向不存在,否则我便不能正确地说时间不存在。

  我们说时间长短,只能对过去或将来而言。长的过去,譬如我们说百年之前,长的将来,譬如说百年之后;短的过去,譬如说十天之前,短的将来,譬如说十天之后。但不存在的时间怎能有长短呢?因为过去已经不存在,而将来尚未存在。为此,我们不要说:时间是长的;对于过去的时间,只能说:曾是长的;对将来的时间,只能说:将是长的。

  我的天父,我的光明,这里你是否又要笑世人了?过去的时间,长在已经过去,还是长在尚未过去之时?一样东西能有长短,才能是长是短。既然过去,已不存在,既不存在,何有长短?

  因此,我们不要说:过去的时间曾是长的;因为一过去,即不存在,我们便找不到有长度的东西了;那么我们更好说:这个现在的时间曾是长的。因为时间的长短在乎现在;既然尚未过去,尚未不存在,因此能有长短,过去后就人于无何有之乡,也就没有长短可言了。我的灵魂,你该追究一下,现在的时间能不能是长的,因为你有辨别快慢、衡量快慢的能力。你将怎样答复我呢?

  现在的一百年是不是长的时间?先研究一下,一百年能否全部是现在?如果当前是第一年,即第一年属于现在,而九十九年属于将来,尚未存在;如果当前是第二年,则第一年已成过去,第二年属于现在,其余属于将来。一百年中不论把哪一年置于现在,在这一年之前的便属于过去,以后的属于将来。为此一百年不能同时都是现在的。

  再看当前的一年是否现在呢?如果当前是正月,则其余十一月都属将来;如果当前是二月,则正月已成过去,其余十个月尚未来到。因此,即使当前的一年也并非全部属于现在,既非全部现在,则这一年也不是现在的。因为一年十二个月,当前不论是哪一个月,仅仅这一个月是现在,其余十一个月或已成过去,或属于将来。况且当前的一个月也不能说是现在,只有一天,如是第一天,则其余都属将来,如是末一天,则其余都是过去,如是中间一天,则介乎过去和将来之间。

  现在的时间,我们认为仅有可以称为长的时间,已经勉强收缩到一天。我们再研究一下,就是这么一天也不是整个是现在的。日夜二十四小时,对第一小时而言,其余都属将来,对最后一小时而言,则其余已成过去,中间的任何一小时,则前有过去,后有将来。而这一小时,也由奔走遁逃的分子所组成,凡飞驰而去的,便是过去,留下的则是将来。设想一个小得不能再分割的时间,仅仅这一点能称为现在,但也迅速地从将来飞向过去,没有瞬息伸展。一有伸展,便分出了过去和将来:现在是没有丝毫长度的。

  那末我们能称为长的时间在哪里呢?是否将来的时间?对于将来我们不能说它是长的,因为可以名为长的时间尚未存在。那末我们只能说:将是长的。但对当前而言,既然属于将来,不能是长的,因为还不可能有长短。假如说从尚未存在的将来,开始存在,即将成为现在,能有长的属性,这时间才是长的,则我们上面已经听到,现在的时间正在高喊说它不可能是长的。

奥古斯丁的《忏悔录》  

   《忏悔录》原名“Confessiones”,古典拉丁文本作“承认、认罪”解,但在教会文学中,转为承认神的伟大,有歌颂的意义。奥氏本来着重后一意义,即叙述一生所蒙天主的恩泽,发出对天主的歌颂;但一般都注重了第一义,因此我国过去都称此书为“忏悔录”,在欧洲则“忏悔录”已成为自传的另一名称。
  本书共十三卷,以内容言,可分为两部分,卷一至卷九,是记述他出生至三十三岁母亲病逝的一段历史。卷十至卷十三,即写出作者著述此书时的情况(对于忏悔录的成书年代,据学者考证,应在400年左右,在奥氏升任主教之后,即395或396年,至401年之间)。
  第一部分:卷一,歌颂天主,记述初生至十五岁的事迹。卷二、三,记述他的青年和在迦太基求学时的生活。卷四、五,记述他赴米兰前的教书生涯。卷六、七,记述他思想转变的过程。卷八则记述他一次思想斗争的起因、经过与结果。卷九是他皈依基督教后至母亲病逝一段事迹。
  第二部分:卷十是分析他著书时的思想情况。卷十至十三,则诠释《旧约创世纪》第一章,瞻仰天主六日创世的工程,在歌颂天主中结束全书。
  奥氏在书中不仅流露出真挚的情感,而且对自己的行动和思想作了非常深刻的分析,文笔细腻生动,别具风格,成为晚期拉丁文学中的代表作,列为古代西方文学名著之一。
  在中古时代,欧洲印刷术尚未发明,本书传抄极多,欧洲天主教本笃会隐修院中所藏旧抄本尤为繁夥。1506年始有奥氏全集出版,以后重要的版本有:1576—1577年出版的比利时罗文大学本,1679年法国巴黎出版的本笃会本(后收入米涅辑的《拉丁教父集》Migne:PatrologiaLatina)和1896年奥地利维也纳出版的《教会拉丁作家丛书》本。至1926年法国拉布利奥勒(Labriolle)教授复据维也纳本,参考了十八种第七至十一世纪的古抄本和四种印本校订,出版了合校本,收入《法兰西大学丛书》,成为最完美的本子。

图书目录

  第 一 卷
  1、赞美主的意志是由主而来
  2、如何寻求主,使他在自身里面,同时使自身在他里面
  3、上帝以人所不知的方式充塞于天地之中
  4、上帝的伟大与完美无法完全描绘出来
  5、祈求上帝的爱和赦免
  6、叙述幼年时代。赞美上帝的唯一与永恒
  7、幼年时代罪恶已存在
  8、儿童如何学习说话
  9、讨厌功课,喜欢游戏,孩子们惧怕鞭打
  10、喜欢玩耍和看戏,疏忽功课
  11、病重请求洗礼,因病情豁然而愈故延缓
  12、被强迫做学问,上帝也善用这事
  13、求学期中最热爱的课程
  14、讨厌拉丁语课程
  15、向上帝祈祷
  16、指责青年教育的方法
  17、热衷文学
  18、人们注重文法,却对遵守上帝的戒律漠不关心
  19、成长
  20、感恩
  第 二 卷
  1、回忆与忏悔
  2、耽溺情欲
  3、游学
  4、偷窃
  5、犯罪之因
  6、唯上帝是至善
  7、感恩
  8、结伙为乐
  9、近墨者黑
  10、上帝的光辉
  第 三 卷
  1、重为爱欲所俘
  2、喜好悲剧
  3、痛恨不良学生的粗暴行为
  4、读西塞罗《荷尔登休斯》,热衷哲学
  5、对圣经的文体单纯感到失望
  6、被摩尼教教义所惑
  7、摩尼教教义不合理之处
  8、反对摩尼教。谈恶行
  9、罪恶的区别,上帝审判和人审判之不同
  10、摩尼教的邪说--地的果实
  11、母亲的感叹与梦境
  12、母亲得知儿子会悔悟
  第 四 卷
  1、诱惑他人入迷途
  2、教雄辩术,有了情妇。轻蔑地向他保证胜利的占卜师
  3、醉心占星术与觉醒
  4、谈朋友的病与洗礼。为和自己一样陷入错误里的朋友之死亡悲伤万分。洗礼的密迹具有惊人效果
  5、为何哭泣对于可怜的人们是甜美的
  6、朋友的死造成极大的悲伤
  7、改变住处,减轻心痛
  8、随时间流逝,从与朋友的交往中缓和悲伤的心情
  9、关于人类的友情。爱上帝的人是幸福的
  10、受造物转眼即逝,灵魂不能在其中获得平静
  11、一切的受造物皆无常,只有上帝是永恒
  12、只要在所爱的各事物中爱上帝,爱当不致受责罚
  13、爱从何处诞生
  14、将《美与均衡》一书献给希埃利乌斯。为什么敬爱这个人
  15、被物体的形象蒙蔽的人,当无法理解灵性的事物
  16、以自己的能力理解亚里斯多德的《范畴论》和有关自由学艺的书
  第 五 卷
  1、提起精神赞美神
  2、不义之人不能逃避上帝的眼睛,必须回到他身边
  3、关于摩尼教徒法斯托斯,及被造物而不承认创造主的哲学家们之盲目
  4、唯有认识上帝才能获得最大的幸福
  5、由于摩尼教对天体一无所知,揭穿了它在其他方面也不可信赖
  6、法斯托斯虽然雄辩,但关于自由学术是无知的
  7、脱离摩尼教
  8、违逆母亲的意思前往罗马
  9、罹患热病,呈弥留状态
  10、接受福音之前的错误
  11、与天主教徒交往的情形
  12、罗马学生的狡诈程度
  13、派往米兰教雄辩术,受到安普罗休斯的欢迎
  14、听过安普罗修斯的话后,逐渐脱离错误
  第 六 卷
  1、不是摩尼教徒,也不是天主教徒的圣奥古斯丁
  2、殉教者坟墓的贡物和聚饮
  3、安普罗修斯的忙碌与研究
  4、从安普罗修斯的传教中了解教会的教诲
  5、关于圣经的权威及其必要性
  6、以愉快的乞丐为例,说明为野心奔走得人们如何悲哀
  7、使对斗剑狂热的亚里比斯清醒
  8、亚里比斯对以前厌恶的斗剑疯狂般的热爱
  9、亚里比斯以盗窃罪嫌被逮捕
  10、亚里比斯的品德完整性,以及涅布里迪斯的到达
  11、不安而企图重建生活
  12、与亚里比斯争论有关结婚和独身生活
  13、母亲为儿子觅亲
  14、企图与朋友们共同生活
  15、与情妇分手后又有新爱人
  16、对死亡和审判的恐惧未消失
  第 七 卷
  1、认为神是在无限空间里扩展的某种物体
  2、涅布里迪斯反驳摩尼教徒的论据
  3、罪恶的根源是自由的意志
  4、上帝是永恒存在的
  5、继续探讨罪恶从何处产生,其根源在何处
  6、排斥占星家
  7、寻求罪恶之源,同时非常痛苦
  8、上帝的怜悯与用什么方法援助
  9、在柏拉图派的书中发现永恒的寓言有神性,可是未发现道成肉身的寓言有人性
  10、比以前更清楚的了解神圣的事物
  11、受造物在何种意义下存在或不存在
  12、一切存在的东西皆善
  13、一切被创造的东西都赞美主
  14、有健全理性的人,对上帝的任何被造物都不会产生不满
  15、真实与虚伪以什么方式存在受造物中
  16、一切的事物皆善,即使是不适合的事物也一样
  17、妨碍认识神性的事物
  18、基督是获救的唯一道路
  19、对基督之道成肉身有何看法
  20、柏拉图派的书增长知识,但同时也助长傲慢
  21、什么是柏拉图派的书中找不着,而能在圣经中找到的
  第 八 卷
  1、受到想改善生活的热情驱使,决心去找辛普利亚努斯
  2、关于雄辩学家维克托利努斯的悔悟
  3、对罪人的悔悟,上帝与天使都非常高兴
  4、为什么对高贵人的悔悟应更高兴
  5、什么事使悔悟缓慢
  6、朋提齐亚努斯谈安东尼的生涯
  7、因朋提齐亚努斯的话而苦恼
  8、逃到庭院后发生的事情
  9、灵魂对自己下命令,可是又遭到自己的反抗,为什么呢?
  10、驳斥摩尼教认为有两个相反意志,故有两个相反本性的主张
  11、内心产生灵与欲的搏斗
  12、听到某声音而完全悔悟
  第 九 卷
  1、一面看到自己的惨状,一面赞美神的恩慈
  2、辞去修辞学教职一事,延至葡萄收获季的假期
  3、借用维尔坤都斯的山庄
  4、关于在卡西奇亚克姆写的书,及写给涅布里迪斯的信件。虔诚的朗谈《诗篇》时,剧烈的压痛突然消失
  5、与安普罗修斯商谈应读的书
  6、与亚里比斯、亚德奥达托斯一起去米兰受洗
  7、在米兰成立教会圣诗班。发现普罗达西斯与格尔瓦西斯的遗体
  8、西渥鸠斯的悔悟,谈幼年时代母亲的教育
  9、继续谈母亲值得赞美的行为
  10、与母亲交谈天国的事情
  11、母亲之死
  12、悲恸母亲之死,追悼死者
  13、为去世的母亲祈祷
  第 十 卷
  1、惟有上帝能带来希望和喜悦
  2、上帝知道隐瞒的事情,那么为何还要向上帝坦承一切
  3、其次,为什么告白的不是自己过去是什么人而是现在是什么人
  4、这样的忏悔也有很大的效果
  5、人无法完全了解自身
  6、在爱上帝时,人的爱是什么?是否能从受造物中认识上帝?
  7、以身体的感觉性能力无法发现上帝
  8、记忆力
  9、关于学问的记忆
  10、各种学问不是从感觉进入记忆中,而是从记忆深处取出来
  11、所谓学习是什么
  12、关于数学的记忆
  13、我们用记忆记住记忆的事情
  14、记忆以何种方式包含感情?在我们不高兴时,用什么方法想起高兴的事
  15、我们记忆现在不存在的事情
  16、也有忘却的记忆
  17、记忆力虽然伟大,但为了体悟上帝的存在,必须超越记忆前进
  18、如果不能保存在记忆中,失去的东西将找不回来
  19、所谓想起是什么情形呢?
  20、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幸福,因此首先要了解幸福的意义
  21、什么样的记忆方法能使幸福的生活存在于记忆中
  22、所谓幸福的生活是什么情形,它又在哪里
  23、更进一步追求什么是幸福的生活,以及在哪里的问题
  24、感谢和喜悦自己的记忆中有上帝存在
  25、在记忆的哪一阶段能发现上帝
  26、何处能发现上帝
  27、上帝的美如何占据人心
  28、此世的生活悲惨
  29、一切的希望在上帝
  30、忏悔受到情欲的诱惑
  31、对食欲的诱惑应采取何种态度
  32、对嗅觉的诱惑应采取何种态度
  33、对听觉的快乐应采取何种态度
  34、对视觉的诱惑应采取何种态度
  35、对第二种诱惑,也就是好奇心的诱惑应采取何种态度
  36、对傲慢这第三中诱惑,应采取何种态度
  37、对人们的赞美会如何动心
  38、出于虚荣的德行是危险的
  39、自爱的力量与本性
  40、在自己的内心及其他事物中
  41、三种欲望
  42、很不幸的,有些人认为魔鬼是回到神身边的中介者,所以跑到魔鬼的身边
  43、基督才是真正的仲介者
  第 十 一 卷
  1、我们为什么要向知道一切的上帝忏悔
  2、向上帝祈求了解圣经的力量
  3、如果没有上帝的恩赐,就无法了解摩西记载的关于创造天地之事
  4、受造物呼求创造主上帝
  5、世界是从无创造出来的
  6、为了使世界诞生,上帝用什么方法谈话
  7、上帝的道和上帝永远共存
  8、上帝之道是我们学习一切真理的原始依据
  9、上帝之道如何进入心里
  10、人们反问上帝在创造天地之前做什么
  11、以上帝的永远是不知道时间的异论作为回答
  12、在创造天地之前,神完成什么事
  13、上帝在创造时间之前,没有任何时间
  14、时间的三种差异
  15、时间的尺度在何处
  16、何种时间能测量,何种时间不能测量
  17、所谓过去的时间和未来的时间在何处
  18、所谓过去的时间和未来的时间为何是现在
  19、无从了解上帝告知未来的方法
  20、对于时间的差异应如何命名
  21、怎样才能测量时间
  22、向上帝祈求解开这个谜
  23、何谓时间
  24、时间是用来测量物体的运动
  25、再一次向上帝祈求
  26、我们如何测量时间
  27、如何测量继续存在于思想里的时间
  28、我们用思想测量时间
  29、向时间性事物分散的自己,希望在上帝那里集中统一
  30、再度驳斥对上帝在创世之前做什么事有异议的人
  31、上帝是以何种方法了解,受造物是以何种方法了解
  第 十 二 卷
  1、探讨真理是很困难的
  2、天与地的双重意义
  3、黑暗的深渊之上是何物
  4、什么是眼睛看不到而无法形容的「地」
  5、对无形物质的称呼有何想法
  6、关于无形物质,曾和摩尼教义有何共同想法,现在又有何想法
  7、上帝从无中创造出天,即天使们,以及地,即无形物质
  8、从无中诞生无形物质,又从这个物质诞生一切可见的事物
  9、没有提到创造天地的日期,仅记载「起初上帝创造天地」,其原因何在?
  10、向上帝祈求教诲
  11、从神处学到的事情
  12、无时间性的两个受造物
  13、圣经未提及日期,仅记载「起初上帝创造天地」,这是为什么?
  14、圣经的深奥
  15、反对者也不能否认圣奥古斯丁对上帝、天使、无形物质所持的观点
  16、不想和反对上帝真理的人们争论
  17、天和地有各种意义的解释
  18、在对圣经的解释中,何种错误是无害的
  19、清楚而真实的事情
  20、「起初上帝创造天地」含有各种意义
  21、所谓「混沌空虚的地」,也可做各种解释
  22、对圣经的解释有两种不同意见
  23、《创世记》中并没谈及关于其创造,但可肯定的是上帝创造了一切事物
  24、不可武断地认定摩西有什么想法
  25、反驳轻易排斥别人的解释方法的人们
  26、何种话适合圣经
  27、谦虚而单纯的话适合圣经
  28、圣经只能由有教养的人做各种意义的阐释
  29、谈论圣经的人们意见虽不相同,但对爱与真理的热情必须一致
  30、在那句话中发现的所有真理,应可认为是摩西的意见
  31、圣经的真正意义是由圣灵给予启示
  第 十 三 卷
  1、呼求上帝承认上帝的善是在自己之前
  2、受造物是由于上帝本性的善得以完成、存在
  3、一切来自上帝的恩典
  4、上帝是不需要被创造的
  5、从《创世记》第一章的话中理解上帝的三位一体
  6、为什么说灵是运行于水面上
  7、圣灵的果效
  8、对理性的受造物而言,次于上帝的任何东西均不足以作为幸福的安息
  9、为什么只有圣灵运行在水面上
  10、一切事物是从上帝的恩典中诞生
  11、在人类内在的三位一体之意义
  12、创造天地是预先表示教会之形成
  13、活在这个世界里的人还没有完全新生
  14、信仰和希望能使我们坚强
  15、什么是天,上面的水又是什么
  16、惟有上帝本身才能完全了解上帝
  17、说明什么是海,什么是陆?
  18、划分昼和夜的光体
  19、关于「光体的诞生」
  20、什么是有生命的物?什么是飞鸟?
  21、解释「有生命的灵魂」
  22、解释「照我们的形象造人」
  23、解释「管理海中的鱼」
  24、解释上帝教人类「生养众多,遍满全地」
  25、解释「我把所有的……给你们作食物」
  26、从对邻居的善举,产生喜悦和利益
  27、「鳞介和鲸鲵」代表什么意义
  28、 解释「上帝看著一切所造的都甚好」
  29、神将其所做的工,八次看出善,这应该怎么解释
  30、摩尼教徒们的妄想
  31、虔诚的人们认同上帝认为善良的一切东西
  32、概略叙述上帝所做的事
  33、万物从无诞生,还是从同时创造的物质中诞生
  34、对天地的创造做比喻性说明
  35、祈祷平安
  36、为什么第七天没有晚餐
  37、上帝为了我们何时休息

  38、上帝与人对受造物的认识方法不同

奥古斯丁《忏悔录》名言

1.由于内心的怒火,能把一个人从人群中剔出去。
在Seven deadly sins中,Wrath(愤怒)就是其中一项。其实很多次我扪心自问,就觉得这七宗罪:色欲(Lust)、贪食(Gluttony)、贪婪 (Greed)、懒惰(Sloth)、愤怒(Wrath)、妒忌(Envy)、傲慢(Pride)

2.可见婴儿的纯洁不过是肢体的稚弱、而不是本心的无辜。我见过也体验到孩子的妒忌:还不会说话,就面若死灰,眼光狠狠盯着一同吃奶的孩子。
奥古斯丁认为婴儿也是有罪的,“我是在罪业中生成的,我在胚胎中就有了罪”

3.“没有妻室的人能专心事主,惟求取悦于主;有妻室的则注意世上的事,想取悦于妻子。”如果我能比较留心,一定能听到这些声音,能“为天国而自阉”,能更荣幸地等待你的拥抱。

4.我却愿意偷窃,而且真的做了,不是由于需要的胁迫,而是由于缺乏正义感,厌倦正义,恶贯满盈。因为我所偷的东西,我自己原是有的,而且更多更好。我也并不想享受所偷的东西,不过是为了欣赏偷窃与罪恶。我们所以如此做,是因为这勾当是不许可的。

5.罪恶是丑陋的,我却爱它,我爱堕落,我爱我的缺点,不是爱缺点的根源,而是爱缺点本身。我这个丑陋的灵魂,挣脱你的扶持而自趋灭亡,不是在耻辱中追求什么,而是追求耻辱本身。

6.懒惰自诩为恬静。

7.我得到了爱,我神秘地带上了享受的桎梏,高兴地带上了苦难的枷锁,为了担受猜忌、怀疑、忧惧、愤恨、争吵等烧红的铁鞭的鞭打。

8.于此可见,人们欢喜的是眼泪和悲伤。但谁都要快乐,谁也不愿意受苦,却愿意同情别人的痛苦;同情必然带来悲苦的情味。那么是否仅仅由于这一原因而甘愿伤心?

9.如果一人怀抱真挚的同情,那必然是宁愿没有怜悯别人不幸的机会。

10.爱好、追求、获致并坚持智慧本身。
 

11.他自会在书本中发现自己的错误和狂妄。
 

12.没有一人能丧失你,除非他离弃你,而离弃了你能走往哪里,逃往哪里去呢?不过是离弃了慈祥的你,走向愤怒的你。

13.把得自真理的一切,托付于真理,你便不会有所丧失。

14.一个爱良马的人,即使可能变成马,也决不愿自己变成马。

15.我背着光明,却面向着受光明照耀的东西,我的眼睛看见受光照的东西,自身却受不到光明的照耀。

16.我的聪明,我思想的敏锐,都是你的恩赐。

17.他们不崇拜奉事造物的主宰,反而崇奉受造之物。
出自《新约·罗马书》。

18.一件事不能因为说得巧妙,便成为真理,也不能因言语的朴拙而视为错误;但也不能因言语的粗率而视为真理,因言语典雅而视为错误;总之,智与愚,犹如美与恶的食物,言语的巧拙,不过如杯盘的精粗,不论杯盘精粗,都能盛这两类食物。
 

19.这种人哪里还有人格,他们“远离你而犯奸淫”,流连于时间所玩弄的浮影,贪嗜着沾污他们双手的粪土般的利益,拥抱着这个消逝的世界,却蔑视永久存在的你,正在呼唤并宽恕一切失身于邪恶而能迷途知返者的你。
 

20.责备具有智慧的人,他必然爱你。

21.我年龄愈大,我思想的空虚愈显得可耻。
 

22.为此,我设想你,我生命的生命,是广大无边的,你渗透着整个世界,又在世界之外,充塞到无限的空间;天、地、一切都占有你,一切在你之中都有限度,但你无可限量。犹如空气,地上的空气、并不障碍日光,日光透过空气,并不碎裂空气,而空气充满着日光。

23.既然天主是全能,为何不能把它整个转变过来,不遗留丝毫的恶?
 

24.我学会了“战战兢兢地欢乐”。
语出《哥林多前书》。

25.不要自以为聪明,因为谁自称为聪明,谁就成为愚蠢。


 26.事前忧患愈重,则所得的快乐也愈大。

27.永远的真福在上提携我们,而尘世的享受在下控引我们,一个灵魂具有二者的爱好,但二者都不能占有整个意志,因此灵魂被重大的忧苦所割裂:真理使它更爱前者,而习惯又使他舍不下后者。

28.人生的其他一切,越不值得我们痛哭的,人们越为此而痛哭;而越应该使我们痛哭的,却越没有人痛哭。

29.爱则无所不信。

30.无论文学、论辩学以及各种问题,凡我所知道的,都藏在记忆之中。我的获知,不来自别人传授,而系得之于自身,我对此深信不 疑,我嘱咐我自身妥为保管,以便随意取用。但在我未知之前,它们在哪里?它们尚未进入我记忆之中。那末它们究竟在哪里?我何以听人一说,会肯定地说:“的 确如此,果然如此。”可见我记忆的领域中原已有它们存在着,不过藏匿于邃密的洞穴,假使无人提醒,可能我绝不会想起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