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孔子的孝道与曾子的愚孝 

  Confucius's filial piety and zengzi's folly 

作者:不详     发布时间: 2011-10-17

一个“孝”字,后世大儒们也把个孔子捧上了天,什么思想什么学说什么纲领,只要是中国人造的,都敢打上孔子的印记!孔子,真是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的,一张名片!

   反正在下翻阅了些古籍,仅就这个“孝”字而言,就不是民间广为流传的那个意思耶!这篇就讲个《孔子家语》里的小故事:曾子耘瓜。


曾子在瓜地锄苗松土,不小心锄断了瓜苗的根。

他老爹曾皙大怒,举起大木棍来就来打他的背,曾子倒地不醒人事。 

良久,才醒过来。然后高高兴兴地从地上爬起来,跑进房里向父亲大人告白道:"刚才参得罪了父亲大人,父亲用尽力气教训参,该不会累病了吧?" 再然后从父亲那里退下来,回到自己房里,立刻就抱起琴,弹着琴唱起歌,想要让曾皙听到,知道他身体健康无恙,好让爹爹放心。

所以因此曾子孝名天下扬,以至于到了21世纪了,在2003年出版的《孔里论孔》中,仍然这样赞道:“曾子本人便以实际行动实践孝道。如曾子耘瓜的故事,又如曾子父母死后,他‘泪如涌泉,水浆不入口者七日’等等。”

可是就在当时,公元前480多年的时候,曾子的老师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后气了个七窍生烟!他十分十分地生气,甚至发怒了,对门下弟子:"如果曾参来了,不要让他进来。我不想见他!"

曾参听到这句话了,莫名其妙,怎么想也想不通,我都这样了还说我做的不好,到底我还该怎么做?于是就托人去向孔子请教。

孔子发话了,说:"请你带我问他:你难道不知道舜的故事吗?舜对待他的父亲瞽瞍的暴行,是像你这样吗?舜是多么地讲究分寸,他知道他的父亲想杀他,他就躲起来,不让他得手。瞽瞍若用小棰打他,因为不会出大的危险,舜就任其他打,但是若用大杖打,他绝对要逃走。”

然后再耐心地分析舜这样做的理由:“你知道舜为什么这样做吗?这样做瞽瞍就犯不了不父之罪,而舜却不失完美的孝道。而今你今天所谓地孝顺父亲,就拿自己的身体让他发泄自己的暴怒,以致被打昏死也不知要躲避,还以为自己这是真孝顺了?你知道如果你真的死了,那你爹不就是犯罪了吗?这不就是你亲手陷你父亲于大不义,这不是极大的不孝吗?你难道不是天子之民吗?你的父亲杀了天子之民,难道无罪吗?”

曾参闻之,惊道:“我的罪过实在太大了!”遂登府拜访孔子专表谢过。
 
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皙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皙曰:"向也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皙闻之,知其体康也。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内。"曾皙自以为无罪,使人请于孔子。子曰:"汝不闻乎?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蒸蒸之孝。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参闻之,曰:"参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谢过。——《孔子家语·卷四.六本第十五》

看了这个小故事,我就不懂了,明明孔子在这里怒斥了曾子的所谓“孝行”,怎么后人就不要问问清楚孔子先生,孝道究竟是什么?非要说“父为子纲”不说,还变本加厉成“父叫子死,子不得不死”呢?还非得说是孔子制造呢,又一大怪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