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孔子的“鬼神”观
Confucius's concept of "ghosts"
作者:不详 发布时间: 2011-10-02
|
其实孔夫子是个很狡猾的人,他可以骗你,也可以肆无忌惮地骂你,当然绝对也不排除,他会循循善诱地谆谆地教导你。可是,对于他不想告诉你的事,打死也问不出,但是,他绝对不会老老实实地告诉你,你不该问。而是,他很会一句话噎死你,叫你再也不敢问。比如就说这个古今中外皆莫能免的、对“鬼神”存在与否的大疑问,他就是这样子噎死你的。
林语堂先生称这类语言为“机警一类”,当然赞同,不机警能噎死人吗?哈哈哈。林大师是这样说的:“孔子真正属于机警(Wit)的话,平常读者不注意。最好的,我想是见于孔子家语一段。子贡问死者有知乎。孔子说,“等你死了,就知道。”这句话,比答子路“未知生,焉知死。”更属于机警一类。
现在就来还原还原这两句话。
第一次是高徒子路请教孔子,说:“老师,您能不能给我等讲讲怎么侍奉鬼神的事?”
孔子立刻正颜厉色道:“你还没能好好地侍奉活着的人,还问什么侍奉鬼的事?”一句话打发回去了,回去好好孝敬你的父母亲大人吧!
而这子路有点顽瞑,不让问这个事,那么我先问问这个人死是怎么回事吧?于是又开口道:“那么,老师,我敢问问死是怎么回事吗?”
孔子一听又来气了:“你连生是什么都还不懂,怎么能懂死?”
【原文】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
第二次是子贡又来碰钉子了。
子贡是个很聪明又很会说话的人,他拐弯抹角地请教孔子:“请问老师,人死了以后还有没有知觉?”
孔子对付这个脑子很灵光的学生,也自有一谈办法,不急不慢地说:“我要说人死了以后还有知觉,那些孝子们听了我的话,不更会拿着死者当生者那样侍奉?我要是说人死如灯灭,还有个啥知觉?那些不孝之子们也会拿着我的话当令箭,亲人死了就弃之荒郊野外而不埋葬。你说,叫我怎样回答你呢?”没错,脑子灵光的人会点头认同的。
于是老师话锋一转,说:“所以呢,赐啊,你不是想知道人死了还有没有知觉?不是你今天就该急着知道的事,以后该知道的时候会知道的哦。”或者就像林语堂大师说的,等你死了不就知道了吗?
【原文】子贡问于孔子曰:“死者有知乎?将无知乎?”子曰:“吾欲言死之有知,将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吾欲言死之无知,将恐不孝之子弃其亲而不葬.赐不欲知死者有知与无知,非今之急,后自知之.”(《孔子家语.致思第二》)
题外话:
诸位要说了,这么说孔子还真是个“无神论者”?我说那倒也未必。那他就是个“有神论者”了,我说那得看怎么说。他不是你等认为的“有神论”,准确地说,他是个“有道论者”。也就是说“神”和“道”是两码事,但也有相通之处而已。
孔子的思想来自《易经》。
《易经》告知人们,天地的最大的德行就是生出万物来。《中庸》说,天地的职责只有一个,那就是化育万物,万物之多不可测也。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中庸曰:“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万物到底都是什么?都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哪里是地球人类所能认知的?人眼看不到的,人耳听不到的东西,谁也不敢说它就是不存在的。所以,孔子不敢做一个绝对的无神论者。
但是,他又不同于那些世俗的有神论者,把人的命运交给鬼神来安排,请他们赐福,求他们免灾。因为在《易经》天生万物的观点看来,“神、鬼、人”不过都是天下万物之一类罢了,都要统一服从的是天道。在天道的统一准则下,各走其道,各守其则。也就是说神有神道,鬼有鬼道,人有人道。所以孔子一再地跟弟子说,做好人道先!
所以才有“子不语怪,力,乱,神” “敬鬼神而远之”《论语·述而》的语录深入人心2000余年。
但是,诸位要烦了,恁怎么又但是了?还有完没完。是的是的,我还没说完。这个但是,想说的是,孔子,真不懂天道?那就大错而特错了!“五十而知天命”知的是什么?“天道”也。
子贡有幸参加了一次这样的研讨会,兴奋不已地感叹道:“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论语.公冶长》)。孔子为什么不大张旗鼓地提倡?因为这些东西怎能以俗人的素质来验证?怎么解释都会给人们带来副作用,成为盲目崇拜的真正的“迷信者”,这对社会有百害而无一益,因此不如正确引导人们远离鬼神,做好自己该做的人事。对于有能力的人,也不反对去探索宇宙的神奇奥秘,所以他才在某些场合将这些事情。
孔老夫子这种对待鬼神的态度,实为沉迷鬼神文化的人们指点了迷津,革新了人们对神秘现象的认知态度,对于21世纪的今天来说,不也是很进步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