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此经出自《大藏经》第51卷
平旦寅。狂机内有道人身。
穷苦已经无量劫。不信常擎如意珍。
若著物,入迷津。但有纤毫即是尘。
不住旧时无相貌。外求知识也非真。
日出卯。用处不须生善巧。
纵使神光照有无。起意便遭魔事挠。
若施功,终不了。日夜被他人我拗。
不用安排只么从。何曾心地生烦恼。
食时辰。无明本是释迦身。
坐卧不知元是道。只么忙忙受苦辛。
认声色,觅疏亲。只是他家染污人。
若拟将心求佛道。问取虚空始出尘。
禺中巳。未了之人教不至。
假使通达祖师言。莫向心头安了义。
只守玄,没文字。认著依前还不是。
暂时自肯不追寻。旷劫不遭魔境使。
日南午。四大身中无价宝。
阳焰空华不肯抛。作意修行转辛苦。
不曾迷,莫求悟。任尔朝阳几回暮。
有相身中无相身。无明路上无生路。
日昳未。心地何曾安了义。
他家文字没亲疏。莫起工夫求的意。
任纵横,绝忌讳。长在人间不居世。
运用不离声色中。历劫何曾暂抛弃。
晡时申。学道先须不厌贫。
有相本来权积聚。无形何用要安真。
作净洁,却劳神。莫认愚痴作近邻。
言下不求无处所。暂时唤作出家人。
日入酉。虚幻声音终不久。
禅悦珍羞尚不餮。谁能更饮无明酒。
没可抛,无物守。荡荡逍遥不曾有。
纵尔多闻达古今。也是痴狂外边走。
黄昏戌。狂子兴功投暗室。
假使心通无量时。历劫何曾异今日。
拟商量,却啾唧。转使心头黑如漆。
昼夜舒光照有无。痴人唤作波罗蜜。
人定亥。勇猛精进成懈怠。
不起纤毫修学心。无相光中常自在。
超释迦,越祖代。心有微尘还窒阂。
廓然无事顿清闲。他家自有通人爱。
夜半子。心住无生即生死。
生死何曾属有无。用时便用无文字。
祖师言,外边事。识取起时还不是。
作意搜求实没踪。生死魔来任相试。
鸡鸣丑。一颗圆珠明已久。
内外接寻觅总无。境上施为浑大有。
不见头,亦无手。世界坏时渠不朽。
未了之人听一言。只遮如今谁动口。
《志公禅师传略》
宝志(418—514),又称保志,南朝僧。世称宝公、志公和尚,金城(江苏句容)人,俗姓朱。金城在建康蒋山以北,世传有一朱姓汲井,闻鹰巢中有婴儿啼哭,故取而养之。
宝志年少出家,住建康道林寺,师事僧俭,修习禅业。刘宋泰始(465—471)初年,他忽然变得行为怪异,居止无定,饮食无量,经常蓬头垢面,发长数寸,执一锡杖,上挂铜境、剪刀之类,赤足出入钟山,往来都邑之间。至齐建元(479—482)中,始见异迹,或数日不食,而面无饥容;与人言语,始若难晓,后皆效验;时或赋诗,其言每似谶记,世称“志公符”。
京城中,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都对他很尊敬,争着向他询问祸福。齐武帝以其惑众,投之于建康狱中,但每天都有人见其游行于市里,若往狱中验视,却见他仍在狱中。有一天,宝志对狱吏说:“门外有两舆来,中有金钵盛饭,你可取之。”狱吏来到门外,果然见到文惠太子及竟陵王子良送来食物供养宝志。
建康令吕文显将这些怪异之事向齐武帝禀报,齐武帝乃迎宝志入华林园供养,但禁其出入,而宝志并不为所拘,仍经常游访龙光、宾、兴皇、净名等诸寺。一日,宝志在华林园忽头戴双重孝帽,也不知其孝帽从何处得之,不久以后就有传来豫章王和文惠太子相继去世的消息。
当时的僧正法献,欲以一衣赠送宝志,派人于龙光、宾二寺寻找,两寺的僧人都说:“志公昨夜在此住宿,早晨就离去了。”于是法献又派人到宝志常去的厉侯伯家寻找。厉侯伯对来人说:“志公昨日确在此行道,早晨睡到现在还未醒呢。”使者归告法献。人们这才知道宝志有分身三处的本领。
至梁武帝建国,始解其禁,下诏说:“志公迹拘尘垢,神游冥寂,水火不能憔濡,蛇虎不能侵慛。语其佛理,则声闻以上;谈其隐论,则遁仙高者。岂得以俗士常情,空相拘制,何其鄙狭一至于此?自今行来,随意出入,勿得复禁。”宝志自此得以自由出入禁内。梁武帝常与之谈,内容多为佛经义理。
相传洞为宝志开山时所居,井、泉为宝志以锡杖所掘。晚唐作家范摅著《云溪友议》,主要记载中唐至晚唐间诗人的诗歌唱和与遗闻佚事。书中有一则说:“梁代志公谶曰:‘两角女子缘衣裳,端坐太行邀君王,一止之月自灭亡。’解曰‘两角女子’,‘安’字也;缘衣,‘禄’字也;太行,‘山’字也;一止,‘正’字也。禄山果于正月死也。”宝志曾与梁武帝登钟山,指独龙岗说:“地为阴宅,则永其后。”梁武帝问:“谁当得之?”宝志答:“先行者当得之。”天监十三年(514)冬,有一天,他忽移寺内金刚像出置户外,对人说:“菩萨当去。”几日后,便于华林园佛堂内无疾而终,尸骸香软,形貌熙悦,时年九十七。
临终前,他亲手点燃一支蜡烛,交给后阁舍人吴庆。吴庆即时奏闻梁武帝。梁武帝闻言,叹息道:“大师不复留矣!烛者,将以后事嘱我乎?”于是厚加殡送,敕葬钟山独龙之阜,建五级浮图于其上,梁武帝并亲临致奠,忽见观音大士涌身云间,乃于墓侧建开善精舍。敕陆制铭辞于塚内,王筠勒碑文于寺门,谥号广济大师,并向民间传布其遗像,以示纪念。
后代续有追赠,如妙觉大师、道林真觉大师、慈应惠感大师、普济圣师菩萨、一际真密禅师等号。宝志有《十四科颂》十四首、《十二时颂》十二首、《大乘赞》十首等传世。《佛祖历代通载》称其旨趣与宗门冥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