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八识规矩颂密释笔录--卢小兵 

   

作者:卢小兵主讲 自如整理     发布时间: 2010-10-16

 
 
智迷就是识,凡夫智弱,但两者穿梭往来无碍。互相依存,经验足够,转识成智识精细智全面,就不二,同一觉性。
 
智识一体二面,一法界总相法门体。
 
▲一心二门:心生灭门---相识,心真如门----性智
 
▲空有很多种,分四类:大乘真空,小乘偏空,顽空;外道恶取空
对于空的(错误)认识:
1、细的颜色看不见就认为空(细菌)
2、不愿意接受,断意识遮潜成空(无色界)
3、避开色法入空,认为生灭法涅盘
     4、生空,缘起性空,只不过虚空,生空后法空---大乘2个基本的修证
        生空证缘起;法空如实空,如实不空
     5、魔道认为因果也空
 
禅宗不经过四禅八定,四禅八定是世间定,是要经过禅定波罗蜜(正定)进入般若。
 
▲见性是以智证性,用识去缘就是相,同一个东西用不同的角度认识。
 
▲禅宗:初关—以意识为主导的,一刹那见到它但没有超越它,见山不是山
重关破初关后,属于入菩萨道,见山是山,不执着而已,才是正解。
过程朴素法身》修生法身》圆满一切智智
朴素法身是一种说法,就是说在本来面目基础上没有开发多少体性的状态
 
 ▲“果中犹自不诠真”,后得智没有断因缘所生法,十方如来加持月轮观。要离因缘法,断后得智,牵引的部分一定要修成文殊(辅助释迦说法),三昧耶一把慧剑断一切因缘所生法,各个方面看不同四种曼陀罗,所以文殊是诸佛之师。
牵引的部分是讲因缘法的因果力量因素
 
▲ 天人亦有三昧耶形,阿者梨有判断三昧真假的资格。达摩是观世音的等流身,六祖文殊的等流法身,相对受用身,是初步的。
 
▲ 前五识接触无量无边器世界,法界性生生不息,法身具有2种功能:1、吸收性(定力)。2、放射性(慧力)。
 
▲ 无漏成所作。以后得智为根据才能修道变相观空。
 
▲ 身体五大部位有巢穴,普贤从心部(第7识),观世音从喉部,从脑部开发虚空藏文殊(染净和合,第八识反应交汇于心部),根本在脐部。
 
▲ 渐法从后得智开始,无量劫的经历种性转染成净。
 
▲ 第六识自证分,清净相出一朵莲花。菩提道是有相的,本体是无相的。证自证分是莲花的背景,第七识是空,第八识是月轮,要有祖师印证。(六识自证后,妙观察智角度,得后得智
 
▲ 渐教带有很浓厚的意识痕迹,所以不可靠(积累学习而来,依教理而行,故有法执成分)。顿教不带情执,脱离意的攀缘,更容易契入法身。
 
▲ 意识跟不上般若,有时候直觉偏世间智,但有时候般若无所不知(带有执识的般若见有局限,不圆满。神通力所知非般若),应修习后得智。
 
▲ 7识见分(能见,所见相分),只能通带质境,被无明覆盖的无记性,表现的行相是很微弱的,相分带有一定带质境(有执,属污染),必带本质。
 
▲ 7识生出第6识,执持前五识,5、6依7为根本,自证分是空大。(断一切执即证空
 
▲ 谁在轮回?我执在轮回!
 
▲ 不同法门不同方法,众生不净感应带质境,容易着魔。
 
▲ 他受用身度地上菩萨入佛位
应(化)身,任何人可以看到普遍能够感应到的化身。如释祖,即身成佛,此类是可以的,性上圆满,相好还要修100劫,如定中感见观世音
随类身(等流身):感得善知识出现,只许家人自知。唐密是受用身法,成就应化随类,似以等流显现。
 
▲ 禅宗的空宗破一切相,遮情法门(佛魔皆斩),六祖直心性,真心体开,表德门
 
▲ 法眼宗祖师开悟:“若见诸相非相,则不见如来”
 
▲ 识之形相显著,易于了别者,名[有记],前识六属之。行相隐微难于了别者,名无记。7、8识属之,前六识与昏迷等心相应时,亦摄入此类。
 
▲ 以智证性,以识显相。以识认识显相的话,就有人我法,再加执着注意,放弃
 
▲ 常乐我净,种子相互关系(智的总体的用,法界总体就不见了,如世间万物了别)
 
▲ 五根是发自于第八识的相分出来的,本来是无碍的,第7识觉性污染后变成执,注意到某一个法上,法界流通就有障碍(否则就是自在任运流行,但也不起用,最初经验不足而有妄误,第8识是真和妄混合的(体相合,但无用)
大乘起信论,生灭(后天)与不生不灭()合合名为第8识
 
▲ 观虚空要有大心量,否则全妄
 
▲ 四禅八定是自横住---压住
正定:一片清清明明(不是啥也没有,不迷不染不惑不障),禅波罗蜜
 
▲ 意识的种类:1、五俱意识。2、独头意识。3、定中意识。4、梦中意识,大部分不能做主。5、分别意识。
 
▲ 境谓对境:分为 性境密切性理,不失真范
                  带质境---能所混杂,性理有亏
                  独影境并无实际,只属法尘
 
▲ 分别意识:五俱意识辗转起用缘虑不止,则离现量而入比量或非量,加入空间、时间就产生了分别,回归“总相”
 
▲ 性光是从心体内发生的,相光是六识演化的。融合得自证分,只有阿者黎能辨别。六识符号隐灭,就是禅宗破参的境界。
 
▲ 六根互用,般若以7识清净为主,不是一下子清净得妙平两智,不断上升,由下品》中品》上品,佛从六根破开始,但禅宗不从六根走(但楞严经讲“唯汝六根,别无他物”,那个时候六根已经净了,此时不染,唯觉性活用。
 
▲ 法相宗把大乘修行分五个位:1、资粮 2、加行 3、通达 4、修习 5、究竟
 
▲ 真如一法不立,二字亦废,之所以展现光明,是慧但是大空中光明的相分是不会失去真空。(不是一表而过,空有不二恒住)
 
▲ 7识与第8识的关系
7识见分对第8识见(相)分,产生我执的根本,8识影子流动,如果不相似,止不住。
7识能见,8识影子不断变化,来不及审虑周详,把一些相似连续的相执为我(误以为,本应当即明了,不以为真,而后注意而产生执
8识是恒常这样变的,第7识的特点是行相微弱,平等体现
 
▲ 6识分别执法,第7识俱生我执,第8识是法执—起心动念造成新的种子
 
▲ 7识对每个种子抓住就成一生,到种子灭掉,就是一生,抓住一段现象(种)
 
▲ 7识推动前5识,转出第6识,观察不断发展的前5识,五根就不断发展到人的身体,浮尘根(所以由最初形成质稀薄的光音天身,发展到浓厚的人身,然后通过修证在回归各个领域)
 
▲ 6识附前5连带而起,就叫五俱意识,一道相光加意识产生分别,审虑决定思成为种子。
 
▲ 烦恼心所20,前10种(昏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无惭无愧)不随轻安而起,轻安起就没有这10种烦恼。
 
▲ 对治法门用压,不彻底。轻安觉受的情况下,没有离开觉受,烦恼照起
 
▲ 于识于时,非必现行谓之别境,如欲在舍受之境则不生,胜解在犹豫境则不生,念在未经历境不生,定在不专注境不生,慧在不简择不生
 
▲ 善恶临时别配之,没有因缘不现形
 
▲ 6识可真可假,可通达带质、独影,色境一切境界,受,心三苦身三苦。
 
▲ 5识是第7识推动,第7识污染,前5识也是污染的。菩提心是第8识自证分,第7识抓住菩提心不动月轮就能脱离污染。能见、所见、相分融合,污染进入清净境界,第6识也转清净,六尘是净是染都在第7识上。保持菩提心不变就是功夫定力。
 
▲ 正定:禅波罗蜜不是四禅八定,四禅八定是邪定,世间定。得正定入月轮见8识,再进入三摩地,唯一的正路是闻思修,戒定慧对现在太困难。
 
▲ 意识的3个阶段:1、审虑思 2、动发思 3、达到造业的高峰
 
▲ 梦的种类:阿罗汉也有梦,因为他不去破8识。
1、四大不调 2、鬼神梦—护法 3、先知梦,因为意识薄弱,第8识部分种子能同时体现,回到现实,依然按照时间空间演习。4、白天熏习重,日思夜梦,余影未谢尽。3+4可以预知一些事件,带质境,非阿识(阿识是纯净的相,不杂意识的真实相,诸法相清净),有染。
 
▲ 小乘境界能发现五尘粗相,转出第6识要分段来看,时间空间智相能见、相续不断,假相就出来了。一切唯心造,物质力加意识刻画,浓厚成固体。。。液体,稀薄成气体,乃世界缘起。
 
▲ 6识是第7识转回来的,觉性是智性的一部分。第六是把第七放大了,第七的特点是微弱,不足以看清楚变化,所以就放大,第七识把观察范围变小,放大的能源来源于水大火大
 
▲ 六大无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主显面不同而已。回归智去观察,是性分的组合
 
▲ 山河大地都是如来色身,觉性是遍一切处的。由于末那识停滞不前-》见分-》失真-》各种识连通-》所见世间虚妄
 
▲ 如实空又不空,种种法性在结合,种种妙有在结合,在认识上的有 不是一回事,空中体现的妙观察智和平等性智慧
 
▲ 7识回到真如本体,本体具足无量真实自性,真实如如,无量种姓如如然,你和我和佛是连在一体的,起用—调功能力是要圆满的,根本智慧一样
 
▲ 8识依空大随缘发起据点,空不起用什么也看不见,六大潜势
 
▲ 据点与性海相连,入世经验幼稚起了识回不来了。降三世明王破初执着,第6识和第7识的障碍,因缘法打破,普贤菩萨的明王-》大圆镜体现无所有种子联系起来,成佛第一步。
 
▲ 禅三关:破分别 破我执 破法执
 
▲ 过去未来打破,全体根本体现,诸佛菩萨加持,回到胎藏界本有,经验具足》金刚界法身佛,不更为染,标志是平等性智
 
▲ 8识分三种异执(业因)
变细所执(6、7破识之前,烦恼障收藏的功能没有停止)
随业果报(业果,破所知障以前,才停止出现,否则还要分段变易生死)
执持力(成佛以后,执持作用更大,持一切种智,不一定是坏)
 
▲ 佛菩萨不挂不是不执,只是不迷而已
 
▲ 一切种智是根本智圆满,不是禅宗的朴素的根本智慧
 
▲ 金刚种执持一切净种,根身器,法轮,一切种子无所不具,特别圆满
 
▲ 7识三种义:1、人我义 2、法我义(微弱的分辨作用) 3、平等义(无所不在,平等体现,法空智)
 
▲ 渐悟是相似觉,不可靠。行蕴浓厚,把灵性都渐(拖)死了,这种特点进不了顿教的门。只能是三大劫的路。顿悟是正定觉才可靠,般若无知无不知(不用意识就知道),才彻底。
 
▲ 悟是见到本来面目,是第8识自证分,但6识没有作用。
 
▲ 禅宗的加持:1、受加持无明众生没有相应到,师父就来水就接,来饭就吃
               2、棒喝由身根,耳根进入心田的
 
▲ 神通是识量,在识量下发展,在污染中发展,但是众生有这个要求,8、7识粗细而已。没有破第7识以前可以有神通,真正的修行人不用神通,用道通。
 
▲ 道家比较显而易见,立刻就产生作用,跟密宗灌顶加持。。。
 
▲ 自力他力是一力不是二力是根本错误。
 
▲ 梵网经:释迦牟尼带着弟子给卢舍那佛顶礼,不拜佛是由于我执产生的。禅宗后来就比较难,佛来一刀,魔来一刀,加持力就少了,向上一路千圣不传(是没办法传,法不倒叩门)。
 
▲ 上了岸就换方法走路。判教:我们见自性就是见到卢舍那的一部分,所有佛菩萨的总合就是卢舍那佛。
 
▲ 不见身心是破身见,在8识自证分不达到也可以破身见
 
▲ 菩提心胜义菩提心,极无自性心(第7识)
 
▲ 心如琉璃,内外明澈,怎么说无心相
 
▲ 般若的3个特点:1、不笼统 2、不偏住 3、不堪予(不靠猜)。必须妙平同时出现,条理真实,般若才真出现,不是一个能知
 
▲ 禅宗大死一回,返尘归根,意识不起作用,见山不是山(境界标志),见到心体,初关,可以起用。内观六根出阿赖耶识,一心二门(大乘其信论龙树菩提心论金刚顶经)
 
▲ 阿识生灭、不生不灭和合,不一不二就是阿赖耶,它包含世出世间,如果觉性不停滞其间,就一道净气流行(一道净气是在释迦成就之前的境界)。如果停滞就成幻相,无明业即成,无明众生即成,法身菩萨始有所觉--始觉
 
▲ 8识污染才有气,性转化为气,气是构成色法的因素,具有放射与吸收(能力),互相交流,7识拿来看就成相,能见到观察这个功能,就是很微细的识。放慧。吸定,是众生的基本功能,觉与不觉都有,阴阳。。法性。。转成带迷的觉性参与。
 
▲ 阿识内成根身,外成器界。内——有内心发展的,由7识推断认识,第8识是色身之主。外——不是个人的,是共业来的。
 
▲ 主人公如何搬迁(就未见性者言之,实则只有改组而已),诸力(因果)配合,尚待一番组织功夫
 
▲ 不动地前才舍藏:禅宗未必是7地圆满,好比到了哈尔滨,不是哈尔滨通。顿教入初地跳级,压7识不行,直到7地破重关方圆满,渐教每地都要圆满。
 
▲ 所谓舍藏:谓不再收藏染种子,清净种子,照常受熏
 
▲ 阿识专表杂染部分(慈悲等绝对清净法皆不被摄)作用,故与末那识恒不相离
 
▲ 我相因第7识而有,人、众生、寿者因第六识而有,第六随七而转(我相是7识有,四相是6识有)
 
▲ 个人般若功夫深浅不同,禅宗悟就十地(7地上)。
见道位:见证月轮,收敛自如,放时一切众生心了了分别,收时,月轮圆明,胜义菩提心极则。见到或者刹那的光辉是见与证的区别。
 
▲ 十地菩萨还有两种烦恼,有漏浅种无漏浅行(丁点习气),任何因缘法不能牵制之。
 
▲ 无垢识,前5识持有,大圆镜智-遍照十方,能联系起来
 
▲ 大圆镜智未出现以前,八种证自证分皆有微疵点染,未能显示极端无垢境界,大圆镜智已起,八种识同时纯粹无漏,总证诸识之圆满自证分。即以诸识之清净集合体为相分,开出圆满报身,即果位毗卢遮那如来受用身即此。融归无相,即无相法身
 
▲ 显教讲到缘起性空就没有了,密宗不这样认为。
 
▲ 自证分:第八,地大,总体三昧耶形黄方
           第七,火大,总体三昧耶形红圆锥,平等性智,福德庄严受用身
           第六,水大,总体三昧耶形白圆
           第五,风大,总体三昧耶形黑钵
   自证分都是性来的,自身觉受。自证分是属于智的范围(这是从般若角度看,般若根本智)
 
▲ 应化身花100劫修32相80种好;等流身,没有修相好
 
▲ 兜率天弥勒是未来佛,原本特性就存在,而地本身是北方佛不断放射加持,天鼓雷音加持某一凡夫,相应后,那一凡夫就是弥勒,在世间看就是一个人成佛。(法由缘显,故加持之凡夫必具足种子,方能相应
 
补充
 
▲ 众生入世:1、运气 2、放光 3、声音
 
▲ 分别执就是分别我执、法执、认为我、法(客观)实有
 
▲ 7、8俱生我执无有间断,五蕴没有间断,6识对接触的所缘,若没有8识种子,外面的世界你看不到(境界相应的越多 三昧成就越广)
 
▲ 意志坚强也能决定自己的业力
 
▲ 俱生我执破了,分段生死就没有了,在世间表现还有,进入变易生死,变易身脱离了阿赖耶识,观世音成佛变易观音天
 
▲ 6识两种义:
一、 五俱义:与前5识同时生起来观察传回来的东西,从脑部开出的
二、 分别义:总归纳判断:方向、色质。。。经验熟了,立刻就判断它---妙观察智,世间法不算,算也是带有很浅的带染性的,很局部有障碍的判断
 
▲ 5识—五根,就算你破六识,五根很深的蕴(习气、积习、不容易解开,存蕴就不能事事成功,破蕴,所做之事能成办,不带情执,五识全舍,成所作智)
 
▲ 种子就是一种作用,是看不见的,必须很深宿命通观因缘的能力才能挖掘更深,后来人用现象来解决
 
▲ 神通,好多菩萨赶不上罗汉,罗汉修空,通力好。很多罗汉没神通,这段因缘神通种子没起来。永嘉证8地不出神通。
 
▲ 菩提道的相与内境判断
1、 从根身和月轮出来境相是真
2、 从脑袋(6识)开显的是妄相,没有觉悟出来的,定中意识也是
 
▲ 根身里讲的少,月轮假的多,要收发自如,才入菩萨位,充满宇宙
 
▲ 修行破三执(劫),微细的执很难破
 
▲ 法报化三身都是众生想出来的,三身恒有连带
 
▲ 华严经是度菩萨入佛位的
 
五种般若-术语解释
 
明了一切诸法皆空。离一切虚妄之相。故名实相般若。(梵语般若。华言智慧。)
 
二观照般若观照即般若之智用也。谓因观照明了法无相。悉皆空寂。以显即体之用。故名观照般若。
 
三文字般若文字是能诠之文。般若是所诠之法。能所合成。以语言文字。性本空寂。故名文字般若。
 
境界般若境界即诸法之境界也。谓境无自相。由智显发。以根本后得二智。照了一切诸法境界。悉本空寂。从境得名。故名境界般若。(根本智者。即菩萨亲证本有之智也。后得智者。谓证根本智后。所起化他之智也。)
 
五眷属般若眷属者。即暖。顶。忍。世第一。及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也。谓此诸法。皆是观照慧性之属。故名眷属般若。
 
(暖者。如木钻火。未见火出。先得暖相。以喻加行位人。未得智火烧烦恼薪。已见暖相。顶者。观行转明。如登山顶。皆悉明了。忍者。即忍可之义。于苦集灭道之法。忍可而乐修也。世第一者。于理虽未能证。而于世间最胜也。戒即戒律。暄即禅定。慧即智慧。解脱。解缚得脱。自在之谓也。解脱知见者。知谓智也。见谓眼也。智眼照了诸法皆空。无有障碍。得其五种般若自在也。)
 
 
了了尘世宿因缘,绽若桃花香满天。
娓娓扶指妙法意,亦兄亦友解惑难。
网路不虚印真旨,人事有实无常现。
愿以心香祝兄贤,义理密乘照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