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阴阳失衡 百病始生 

  Imbalance of Yin and Yang ,All of the disease will be born  

作者:黄中平     发布时间: 2010-07-16


  《易传·系辞》中记载:“原始及终,故知死生之说”,“阴阳交合,物之始,阴阳分离,物之终。合则生,离则死”。《素问》中也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阴阳平衡一方面是健康的根本,但阴阳的失衡也是疾病的诱因,一旦人体的阴阳出现失衡,就会引发相对的病理反应。

  阴阳的失衡包括脏腑、气血、经络和营养等的失调,以及上下升降、表里出入等气机运动的失常,它是各种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内在依据。在病理上,阴阳失衡主要的表现有阴阳盛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转化以及阴阳亡失等,其中阴阳盛衰是最基本的病理反应,它又分为寒热两种症状。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记载:“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阳的盛衰指的就是其中一方的偏盛或者偏衰,具体来说,它又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阴胜则寒

  阴胜是由于体内的阴气过于亢盛而产生的病理变化,它多是由于感染风寒阴邪,或者食用了过冷的食物,寒湿中阻,阳不制阴而导致的阴寒内盛。

  阴的特点是寒、湿、静。因此,阴气偏盛产生的病变多表现为肢体寒冷、口淡不渴、脉迟、苔白等。同时,由于阴气过盛,相对的阳气就会出现偏衰,以致于引发腹痛、恶寒和溲清便溏等症状。

  2.阳胜则热

  阳胜是由于体内的阳气偏盛而产生的病理变化,阳主热,阳气的偏盛会引起身体功能的亢奋和代谢的亢进,增强身体的反应。

  阳的特点是热、燥和动。所以,阳气偏盛所导致的病变多表现为烦躁、发热、舌红苔黄、脉数、口渴、小便短少、大便干燥等。

  3.阴虚则热

  阴虚指的是体内的阴液不足,它多是由阳邪伤阴、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或者久病耗阴所引起。其症状主要表现为面红升火、五心烦热、骨蒸潮热、咽干口燥、舌红少苔、消瘦、盗汗、脉细数无力等。

  4.阳虚则寒

  阳虚指的是体内的阳气不足,它多是由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过劳、久病失养、饮食不当、过度受寒、药物过量等所引起。其症状主要表现为畏寒肢冷、舌淡、面色 白、脉迟、小便清长、下痢清谷、喜静蜷卧等。

  由此可见,阴阳的失衡是导致病变的根本原因,无论病理的变化再复杂,也都是由于阴阳的失调所致。所以,加强对阴阳两气的维护就是我们养生和保健的最大课题。

  《黄帝内经》中说:“五谷为养,五菜为充,五果为助。”人的一生都处在阴阳的不断消长和转化之中,生命储备是维持阴阳平衡的基础,而饮食又是维持生命的根本。中国人的饮食讲究药食同源,充满了养生的智慧,所谓“药食相配,食借其力,药助食威”,指的就是不同药理的食物有着不同的特性和作用,只有合宜的饮食搭配才能达到养生的效果。

  在饮食养生上,中医讲究荤素搭配、饮食有节、五味调和、烹调有方和四时宜忌等原则。饮食要注重对五脏六腑的滋养,所谓“民以食为天,人以食为养”,如果人体丧失了饮食的功能,就会对身体造成伤害。《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记载:“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从四季的属性上来看,春夏属阳,秋冬属阴,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四季不同的气候来选择不同的食物。在人体上,每个器官的属性各不相同,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则,在食物的选择上也是大有区别。

 

选自《黄帝内经》与《易经》里的养生之道

  掌握五色食谱才能延年益寿

  作者:黄中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