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全真戒律与龙门律宗
The commandments of Quanzhen and The law-sect of Longmen
作者:不详 发布时间: 2010-09-02
《道教戒律总说》
道教约束道士思想言行,防止“恶心邪欲”,“乖言戾行”的条规。初期戒律简约,主旨为戒贪欲、守清静。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上清派、灵宝派、新天师道等沿袭佛教戒律,并汲取儒家名教纲常观念而制定"五戒"、“八戒”、“十戒”和其他戒律。其内容除五戒、八戒与佛教基本相同外,十戒中尚列有"不得违戾父母师长"、“不得杀生屠害”、“不得叛逆君王”、“不得淫乱骨肉”、“不得毁谤道法”、“不得污漫静坛”等。《老君想尔戒》为早期天师道戒,《说十戒》和《思微定志经十戒》为上清、灵宝派之戒律,《老君说一百八十戒》为新天师道之戒律。
金代全真道出,邱处机开创传戒制度,公开设坛说戒,广收门徒。凡愿入道者必须受戒方能为道士。清初,全真龙门派传戒道士王常月撰《初真戒律》,与《中极戒》、《天仙大戒》合称“三堂大戒”。凡从他受此三戒之道士,须经百天戒期。
元明之际,戒律之外又出现清规。戒律为警戒于事前的行为准则,清规则是对犯律道士的惩处条例,它仍袭于佛教。《正统道藏》和《道藏辑要》所收《全真清规》与清代北京白云观所订清规,均按道士所犯过失之轻重,分别处以跪香、催单(劝离)、革出(逐出)、杖革(杖责逐出)以及火化(处死)等。
现存道教戒律主要收入《正统道藏》三洞之戒律类。《云笈七签》和《道藏辑要》亦有收录。较著者有《太上经律》、《洞玄灵宝天尊说十戒经》、《太上老君经律》、《天仙大戒》、《初真戒》、《中极戒》等。
《全真派戒律》
全真派戒律的形成:全真派指的是金代初年由王重阳创立的道教新宗派,与元代大德年间形成的正一派同称为道教的两大教派。王重阳创立的全真派,针对宋末天师道出现的种种弊端,借鉴佛教的思想和制度,提出三教合一的宗旨,提倡苦己利人,主张以内丹修炼为手段,达到修真成仙的目的。王重阳创教之初,就对全真派的立教原则作了阐述,有《重阳立教十五论》传世,其中对全真道士的信仰生活和行为准则作了全面的规定。王重阳的几名弟子,如马丹阳有「十劝」语录,劝勉门人的行为举止;邱处机仿照佛教的三戒之制,立「三坛大戒」。元明之际,全真派有较大的发展,创建了一系列全真道观。随著道派和道观的增多,全真派参照佛教寺庙的管理,制订了《全真清规》。清代全真派高道王常月在主持北京白云观期间,按照邱处机制订的「三坛大戒」制度,在白云观开坛传戒,广度弟子,於是全真龙门派大振,而龙门派的传戒制度也一直施行至今。
《重阳立教十五论》的戒律内容:《重阳立教十五论》中有关全真道士修持生活的内容,包括住庵、云游、学书、合药、盖造、合道伴等等。规定道士所住茅庵草舍,不得大殿高堂和雕梁峻宇,只要「身有依倚,心渐得安,气神和畅」即可。至於学书,则反对「寻文而乱目」,「只欲记多念广,人前谈说夸才俊」。对於交友,则「不可顺人情,不可取相貌」等等。《重阳立教十五论》中的戒律内容既反映了王重阳从严治教的思想,也为全真教派的戒律奠定了基础。
《全真清规》的内容:明代正统《道藏》中收有出於元明之际的《全真清规》。原题作元朝全真道士通玄子陆道和编集。《全真清规》一书共十二篇,包括有礼仪、杂文和规戒等。其中《教主重阳帝君责罚榜》十条,规定道士如犯过失,要按照轻重,分别给予「迁出」、「罚出」、「罚斋」、「罚香」、「罚油」、「罚茶」、「罚拜」等处罚。《长春真人规榜》则列举邱处机所定的教规,规定不可贪求、不起嗔心,不泥於声色等等。
《三堂大戒》的内容:三堂大戒,又称三坛大戒,指的是由「初真戒」、「中极戒」、「天仙大戒」组成对全真教派的传授戒法。据全真龙门派第七代律师王常月的《钵鉴》称,三坛大戒源自全真龙门派祖师邱处机。邱处机按照佛教的沙弥戒、比丘戒和菩萨戒的三戒制度,制订了全真教派的传授戒法。不过只是单传秘授。王常月主持北京白云观时,改变了邱处机的做法,创立戒坛,公开传授,自顺治十三年(1656年)起,广收弟子,登坛说戒,度弟子千馀人。一时全真龙门派之声威大振当时受戒道士需经过一百天的戒期,因此,三堂大戒又称「百日圆满三坛大戒」。辛亥革命以後,道教全真教派的传戒由於种种原因而停止。公元1989年11月12日北京白云观重开戒坛,全真教派恢复了停止有半个世纪的传戒活动。
《全真道三堂大戒》
三堂大戒是全真道授受传承之根本戒律。亦称三坛大戒。
由“初真戒”、“中极戒”与“天仙大戒”三部分组成。由于受戒道士须经一百天 戒期,故又称“百日圆满三坛戒”。 《道藏辑要》收录戒律全文。
全真道创立之初,并无繁复戒条。传授戒法,始于邱处机。他订立传戒仪范,迄今 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据全真龙门第七代律师王常月《钵鉴》载称,邱处机采摭道教传统 戒律,乃仿佛教沙弥、比丘、菩萨三戒之制,定初真、中极、天仙“三坛大戒”,惟单 传秘授,不得广行。邱处机门下赵道坚为龙门第一代律师,赵传张德纯,张传陈通微, 陈传周玄朴,周传张静定、沈静圆,于是龙门律宗遂分张、沈二支流衍,张传赵真嵩, 赵传王常月,王常月又传伍守阳。其时,玄门多不知全真有三坛大戒。至明末清初王常 月创全真丛林,遂一改旧制,公开传授。顺治十三年(1656),“奉旨主讲白云观,赐 紫衣凡三次,登坛说戒,度弟子千余人。”①康熙二年(1669),又率徒南下,立坛授 戒。当时在全真道中,龙门派的社会影响远超其他各派。
初真戒本王常月所撰之《初真戒律》,立持戒、出入、事师、视听、言语、盥栉, 饮食、听法、出行、起立、坐卧、作务、沐浴等“威仪”十三种、二百条,从各方面对 受戒者加以约束。得受初真戒者称妙行师。只有得称妙行师者,才可进而受中极戒。 中极戒本托称太上老君降授之《中极上清洞真智慧观身大戒经》,戒文凡三百条, 故通称“太上老君中极三百大戒”。
据《初真戒律》规定,习初真未熟,不得躐等受中极戒。中极三百大戒中有将近百条与“老君说一百八十戒”同,余二百戒亦与上述威仪等 多有雷同之处。从正念修持以至接人待物,俱有种种规定。有些规戒属于一般社会公德 的范围,且多与儒家伦理纲常相一致。如不得恚怒师长、不得不忠其上、不得罔略其下、 不得欺罔老幼、不得轻慢老人、不得持人长短更相嫌恨、不得闻人恶事猜疑百端、不得 面誉世人阴毁善人、不得恃威势以凌世人,等等。也有些规戒似与佛教戒律相通。如不 得杀害一切众生物命、不得饮酒、不得绮语两舌不信、不得恶口骂詈、不得窥视妇女稍 生淫念,等等。当然,更多的规戒则是从道教教义出发规定的道德尺度和价值标准。如 不得傲慢三宝轻忽天尊、不得信外道杂术邪见以及当忍人所不能忍、当断人所不能断、 当学人所不能学、当容人所不能容,等等。若能“行戒不犯,犯即能悔,改往修来,劝 人奉受,念戒不念恶,广度一切,自感神真,吉无不利,保汝成真。”②得受中极戒者 称妙德师,并可为证盟大师(指授经忏、教典、威仪、规范,调御戒子身心,制谴七情 六欲)和监戒大师(监察入戒者,不许犯戒违律,如有不法者,量律轻重,以戒尺责罚 忏悔)。
天仙大戒本清柳守元所撰《三坛圆满大戒略说》。道教认为,仙有九品:一曰混元 无始金仙,一曰洞天太初金仙,一曰灵元造化金仙,人世修证,则有天仙、地仙、水仙、 神仙、人仙、鬼仙。凡有性灵,莫不成真。而要成真,当遵初真、中极戒律,谨慎修行, 至天仙大戒,则心地光明,德充道极,无戒可说,无律可持。如是“戒无不戒,不戒乃 戒,戒无所戒,乃为真戒”。③又认为,三界诸法,皆从道生,若欲求道,当修观慧诸 法。如运身行法、离口过法、除恶想法、拔逮根法、绝声色法、俭爱欲法、放玩习法、 洗垢秽法、无昏惑法、不淫想法、不追怀法、无犹豫法、忍不可忍法等共二十七法。每 法又分智慧、慈悲、含辱、行功、修心、善业、精进、饰身、遣情、普心十类,合计二 百七十法。受持此法,即“得生无量智慧,增无量善因,灭无量业障,消无量烦恼,延 无量寿算,长无量福田,”④位证天仙。是为“不戒乃戒”之“天仙”大戒。得受天仙 戒者称妙道师、传教本师乃太上继宗演教接化大德之师。不受天仙戒者不得传戒。
1989年11月12日至12月2日(农历十月十五日至十一月五日),全真道在北京白云观 重开戒坛。白云观方丈主坛,设证盟、监戒,保举、演礼、纠仪、提科、登箓、引请八 大师协理戒坛事项。传戒受戒,目的在益善止恶,归真舍妄。据《中国道教协会关于全 真道传戒的规定》,律条以《初真戒》为基础,参照《中极戒》《天仙大戒》为备存戒 条。沿用过去的戒条,以不与国家宪法相抵触为原则。全真各派统一传戒,统一律条。 受戒弟子须本人自愿和宫观推荐。字辈仍按照原派谱系。受戒者必须住庙出家三年,爱 国爱教,信仰虔诚,蓄发大领,威仪整洁,能诵《早晚功课经》。此次授戒,全国各地 名山宫观举荐受戒道士七十五人,其中有乾道也有坤道。戒期中进行了迎师礼、演礼、 考偈,审戒、诵皇经、礼斗忏,讨论戒条、传授衣钵、发放戒牒、普表谢神、铁罐施食 道场等仪式。中间穿插以讲授《道德经》《太上感应篇》《邱祖垂训文》等。
《王常月与清初全真龙门律宗的复兴》
王常月是全真龙门派第七代律师,被誉为“中兴之祖”。他在长期的宗教活动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点的道教教育思想。
公开传戒 因人施教
这是王常月道教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据王常月《钵鉴》记述,全真龙门派传至明代,出现以戒律密传的“龙门律宗”。此宗以丘处机门下赵道坚为龙门第一代律师,赵传张德纯,张传陈微通,陈传周玄朴,传至王常月为龙门第七代律师,七代律师,代代都是“单传秘授”。这种师徒授受,口口相传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道教龙门派的发展。龙门派传至第四代律师周玄朴时,已十分凋零,“玄门零落,有志之士皆全身避咎,因隐青山,不履城市五十余载,弟子数人,皆不以阐教为事,律门几至湮没”。后历经两代律师的努力仍一片沉寂。王常月受命后为改变“玄风颓敝”的局面,决心改变秘传旧制,实行公开传戒。采用因人施教的方法广传弟子,振兴龙门教派。
1,公开传戒,广度弟子。
顺治十三年,王常月以方丈的身份住持北京白云观。在二十余年的时间里,他为全真道公开授戒,广度弟子,努力不懈。他在白云观发起举办了三次公开传戒活动,度弟子千数人。这在全真龙门史上是罕见的。白云观当时住观道士经常达二三百人,香火不断,成为龙门派的大本营,是白云观沿革史上的一段辉煌。王常月公开传戒并不局眼在北京白云观,他还云游各地,四处授戒,极力扩大全真教的影响。1669年他走出京城,率弟子詹守椿、邵守善等长途跋涉,先后在江苏茅山、南京、浙江杭州、湖州金盖山和湖北武当山等地设坛授戒,皈依者甚众。王常月鼓励弟子开山授戒,在其授戒弟子中,许多人于各地自立道院,创立支派。据统计,清代龙门派传戒弟子多达一万余人。其足迹遍布华北、华东、华中,乃至甘肃、云南、辽宁等地,使龙门派势力大振。其中得到王常月衣钵的谭守诚后来住持京师白云观,成为白云堂上第八代嗣师,《留溪外传》称:“其徒从者几千人”。另外还有不少弟子或隐居一地修炼,或云游四方传道,全真龙门派从此流传各地,教徒遍天下。
2,因人施教,成就众生。
王常月的教学方法是因人施教,“遇大器讲天仙,遇中器讲地仙,遇小器讲人仙。而其于人也,遇上等讲道行,遇中等讲因果,遇下等讲报应,因人以施教,直欲就海内众生而各成就之。”因人施教针对性强,易于接受,故“从学者颇众”,使龙门教风大振。
持戒为本 清整戒律
元末以来,全真教团内部日趋松弛。明末王常月云游各地,目击玄门多不知全真有三坛大戒,这使他十分痛心。他决心清整戒律,提出了持戒为本的主张。他宣称“戒是全真第一关”。“万法千门”,“守戒第一。他把戒比喻为降魔之杵,护命之符,升天之梯,引路之灯,仙舟宝筏。为了让道徒严格遵守,他认为戒律是为天制神司的绝对命令,说“戒律就是玄都禁约,乃三清上圣所定科条”要戒子“持戒在心,如持物在手”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不得稍为放松。否则,就不能得到道法要诀的真传,目不得入“登真录”。王常月把持戒作为学道的基础,入道的门径,说“戒律拘制,狂身变为法躯。”
王常月所传戒律的主要内容是“三坛大戒”,即初真戒、中级戒、天仙戒。他从约束人的伦理行为到衣着打扮,以及饮、食、坐立礼仪出发,细及心念之功。戒条虽极其繁琐,其实质都是本着离尘超世的宗教信条。王常月在北京白云观亲自开坛说戒,为受戒道士演说戒律、并深入到全国各地广泛宣传。他还撰写《全真说戒威仪科》、《龙门心法》等书作为讲义,这些书籍是对全真道影响很深的道书,成为清代龙门教派的经典文献和持戒教学的教科书。随着他的教学和著述活动,其持戒为本的教育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清代全真道的发展由偏重丹法清修而转向以严持戒律为主的教风了。这是全真道历史上一大演变,也是王常月持戒为本教育思想的一大成果。
博采众长 兼容并蓄
王常月的道教教育思想中也吸收了儒释二家之思想,他倡导最力的戒律中便吸取了儒家的五常八。《龙门心法·序》中说:“道原自有正脉,万法不出一心”,还说“殊未解理贵专心,法求一贯”,以修炼心法为要。《龙门心法》的基本教义是皈依三宝,而他对皈依三宝的宣传无处不流露出兼容并蓄的思想。他说:何谓“真三宝”?即自己的身、心、意。他认为人“体”,可以眼视耳听、手动足行、口说舌尝,“善用者则成仙成佛成圣成贤;不善用者则成魔成怪成鬼成畜生。”人“心”,“险恶异变,不可测度”,要制止狂心,须是持戒入定。此心无明火发,烈焰熏烧,非水不能,定则为水,专制狂炎,“心火正炽,定水潜降,化烈焰为慧风,变无明为良知,转声色为空虚,改灾难为吉祥。”人“意”,“奇幻变伪,千谋万虑。”善用者“可以成真入圣,治国安民。三纲五常,皆从此出,三教九流,俱从此起,忠孝节义,皆从此生,性命轮回,皆从此定。不善者“流浪欲河,沉沦苦海。”因而“必须慧光朗照,明了觉悟,一念未动之前,定水澄清,一念已萌之际,灵光不昧。机由枢转,星随斗移。执生死之权,先诚此意;掌轮回之柄,先诚此意。”所谓皈依“真三宝”就是用宗教道德以制身制心、制意,就可“成仙成佛成圣成贤”,儒释道三者的修炼都是同途殊归。另外,他主张的“爱可割,而恩不可忘”、“出世之法”等,都渗透着三教兼蓄的浓厚色彩。他所宣传的戒律,正如吴太一所说:“吾观戒律者,于三教典籍本一也。”
王常月为什么会如此主张三教合一思想呢?主要是时代和自身条件所决定的。明清之际,理学的地位被统治者愈抬愈高。王常月博采众长,兼容并蓄,顺应了时代潮流,适应了社会需要。另外,王常月自身对儒释道三教皆有较深的研究造诣。他“幼精性理,明佛三昧,年二十举明经,志在成仙,不入仕籍。”这为把博采众长打下了基础。故在传道教学中他对三教运用自如,能“遇儒言儒,遇释言释,遇道言道”,“慈悲普渡”。
王常月的教育思想得到了清统治者的支持。顺治帝封其为国师,令他“主讲京师白云观,赐紫衣”⑽,康熙帝也曾受方便戒皈依于他的门下。清廷两次用国币修建白云观,并废除僧道度牒制,龙门教从此获得了较大发展。
综上所述,王常月的道教教育思想特点突出,影响深远,它不仅中兴了龙门教派,对整个道教的发展也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昆阳祖师戒律要义》
王常月撰有《初真戒律》一卷,后人将他在南京碧苑说戒的语录整理为《龙门心法》,一称《碧苑坛经》二卷,此书按入道修炼的程途,分归依三宝、忏悔罪业、断除障碍、舍绝爱缘、戒行精严、忍辱降心、清净身心等二十节,系统表述了复兴龙门的思想宗旨,为清代龙门派教义的经典性文献。王常月宗教思想的特点,在于针对教团积弊,重弹初期全真教义的“祖调”,力倡实践功行,以精严戒行为先,明心见性为主,欲图复兴全真初期教风,并顺应时代思潮,调和儒、道,表现出向儒学靠拢的倾向。
1、强调戒行为先。
元末以来,全真教团腐化日深,戒律松驰。明末,王常月云游南北,目击“玄风颓败,邪说流行”的景况,为之浩叹。他针对本教积弊,以清整戒律为中兴龙门的关键性措施,强调精严戒行为学道之首务,其《初真戒律·行持》诗说:“戒是全真第一关”。《龙门心法》强调“万法千门,……守戒第一”,喻戒为降魔之杵、护命之符、升天之梯、引路之灯、仙般宝筏。并把戒律神化为天制神司的绝对命令,要戒子“持戒在心,如持物在手”,任何时处皆不可稍为放舍。
王常月所传“三坛圆满天仙大戒”,分初真戒、中极戒、天仙戒三级。初真戒包括“太上老君所命积功归根五戒”、“虚皇天尊所命初真十戒”、“女真九戒”,中极戒有三百条,这两级戒为南北朝道士仿佛教戒律而制。第三级“天仙大戒”,包括“元始天尊说天仙无极大戒”等。三级大戒系仿佛教沙弥、比丘、菩萨三级戒制而立,赵真嵩、王常月很可能即是实际编制者。王常月把持戒作为实践真功、也彻性命彻始彻终的基础。《龙门心法》以佛教“戒定慧”三字总摄全真道真功,以依次持三级戒为依次修戒定慧。又说三级大戒无非为制心而设,从粗入细:初真戒“拘制身体不许妄乱动行”,中极戒“降伏幻心不许胡思妄想”,天仙戒“解脱真意不许执着粘缚。”三级戒把全真道真功的宗旨具体化为行为乃至心理活动的规范,确实也包括了真功的实质性内容。
“三坛大戒”从约束人的伦理行为为至衣着饮食、坐立礼仪,细及心念之动,戒条虽极繁琐,然其实质无非本之于封建纲常及离尘出世的宗教僧侣主义信条,其中多与儒教五常八箴等相一致。如初真十戒首条为:“不得不忠不仁不信,当尽节君亲,推诚万物”,女真九戒首条“孝敬柔和慎言不妒”,第二条“贞洁持身离诸秽行”,中极戒第十六条“不得不忠其上”,第一百十七条“不得与父母兄弟别门异户”,第二百十一条“当念天子圣明宏道”,第二百四十二条“当念台辅贤良,常保有道”等,皆与三纲五常相符契。正如吴太一《初真戒律说》所说:“唤是道教,恰是儒规,唤为道法,即是王法,……明有王法,幽有道法,道律治己,王律治人,二者表里,以扶世教。”王常月宏宣道戒,正是向儒学靠拢,自觉辅助儒学宣扬封建伦理,以适应清政府巩固封建社会秩序的需要。
2、强调见性为主。
元代全真道与南宗合流后,受南宗先命后性之学的影响,全真教团在宗教修持方面渐有重命术而轻性功的倾向。针对这种现象,王常月强调真功履践须以全真初期所倡明心见性为主。并谓“真心”人人皆具,个个圆成,“悟之即在眼前,迷之落它井底”,乃人人身中本具能知善恶、是非、邪正等而却不自着相的“一点虚灵不昧的理性”,儒门唤做“良知”者。他规诫道徒:把诵经礼拜、济死度幽、烧铅炼汞、呼神召将、炮制丹药、服食采取等“不急之务”放在一边,急急“参究玄微”,“看透父母未生我之前何方立命”。指出了悟真心,要在回光反照,参悟自己良知良能。《龙门心法》说:
“绝念忘情,要参悟得这念从何处起,情从何处来,拿得定,提得稳,认得真,指得实,方才了手去绝,下手去忘。且问你这会拿会提会认会指、会下手、会绝念忘情提个什么?……以念绝念,唤作头上安头;以情忘情,唤作拿贼放贼。不若连这个忘情的忘法都忘,绝念的绝法都绝,两机俱忘绝,入众妙门,方是个上乘道理也”。
这种参悟心源之说颇近禅宗参究之道。王常月与禅宗及全真初期教旨不同之处,是强调见性功夫须从持戒摄心的日用常行中“老实做去”。《龙门心法》指示参悟真心者应“先去受初真十戒,降伏身心,使方寸不乱,则能见圣贤仙佛之心了;然后进中极戒,开辟性灵,使玄关通彻,则能明圣贤之理了;然后进天仙大戒,精研妙义,使圆通智慧,则能悟圣贤仙佛之法了”。这显然受理学格物致知说的影响。
王常月尤力斥拘泥于炼化精气的内丹命术者为“着相修行”。《龙门心法》说:“烹铅炼汞的抽添火候,比效卦爻,把一个太极混沌,穿残凿破,认假名而为实用,指譬喻而作功夫,妄论三田精气,盲猜九窍枢机,……等到九年,还是个不知死的老作孽。”他从真心一元论出发,认为“命在性中”,只要了性,不愁不了命。淫心息则真铅升,嗔心息则真汞降,妄念不动则法身生,法身一清则天机动,自然精炼气化,“火候熟时,一悟到底”。若不明真心,以妄念搬弄精气,则成有为着相的假法。他称出世大道只论见性为主,名“王道”,而非拘拘于气功命术的“霸道”、“下乘小道”,规诫道徒“只求明心见性,不图效应”,对修炼中精气运化所生发凉发热、见光明、睹幻相等效应,皆须置之不顾,更忌刻意追求。
王常月尤力斥欲图通过内丹命功修炼而健身延寿、乃至长生不死者为着相迷假,他重弹王重阳、丘处机等全真祖师的论调,强调全真本宗所说延生非却病延年、长生不死,而是求亘古长存的“法身棗亦即真心,谓天地间唯此物长存不坏,死而不亡,故名长寿、无量寿”。他否认肉体长生的可能性,认为肉身修炼与否都难免一死。《龙门心法》说:肉身若“修养起来,亦多活几年,不过死得迟些罢了,总非真道。”甚至说:“色身纵留万年,止名为妖,不名为道,法身去来常在,朝闻道夕死可也。”否认肉体长生的价值,说求道者应求明心见性,死得明明白白、脱脱洒洒,去来自在,“元神”飞返青虚,“留下一个仙名于人间,传下一部道言于藏内,使千百年后知有某人,这便是死而不亡者寿。”在全道传统的元神飞升、法身不死的信仰中又加进了些儒家立言立德说的成份。
3、调和出世与入世。
元明以来,理学的地位被统治者愈推愈高,屡受理学家所攻讦的佛、道出世思想,与统治者的需要和日益深入民间的儒学伦理越来越不能适应,于是佛道二教中人皆不得不向儒学靠拢,和会儒学,调和出世与入世。这在王常月的说教中也有明显的表现。《龙门心法》虽重弹全真祖调,要出家道士先须斩断爱缘,但又把忠孝等伦常作为出家者也必负的伦理责任,教诫他们必须报天地、日月、父母、君师四恩,谓“爱可割,恩不可忘”。强调报四恩须从尽子职臣节始,能孝父母忠君王,则心地必然光明正大,性情必然宽厚广博、仁慈普利,自然就报了天地、日月之恩。《龙门心法》还力图把出世法与入世法统一为一,谓出世之法“即世法转身,……世法出世法只在一心,所用顺逆不同,其实只是一法”。既能出世又入入世,方为全真倡行的至道。而出世入世不二的至道,终归统一于孝弟忠信等封建伦理的实践。他夫规诫道徒:
“你们要修清静无为出世的妙道,只要有志气做那世法。若世法行得去,则出世法在世法之中。……祖师云:欲修仙道,先修人道,人道不修,仙道远矣。释门宗旨云:‘恒尽凡心,别无圣解’,这两句妙。什么唤作凡心?孝弟忠信、礼义谦耻,日用平常之理是也。你们若能了将此八个字,才唤作个人,若不了此八个字,人道就不全了,如何进得仙道!”
对未出家的道徒,《龙门心法》更是劝诫他们:“且莫去行出世之法,只该先去慎独存诚,孝父母,忠君王,仁义存心,纯良尽己”。这完全是道学家口气。
王常月复兴全真的宗旨顺应时代思潮,适应后期封建社会的需要,在龙门教派中影响颇为深远,教风为之一振。清初龙门道士多遵依王常月教旨,重持戒明心的真功履践。虽然象全真“七真”那样以苦行惊世者不再多见,但笃实修行者颇有其人,如沈一炳所标榜:本宗代代“皆奉元始度人无量之心,修其内观无心之法,……不重法力神通、长生不死,唯炼性淳心净,大道同风。”他们矻矻参究、云游参学,相互间机锋对答,有若唐宋禅师。如金静灵投周太朗门下参学,周先令他运水,以抑其傲气,金“夜则长立不寐,倦则跪拜拜,如是有年”,周方呼入,告曰:“道以无我而澈,佛以无住而生。遂为目顾而掌示之,乃大悟。”沈一炳于无锡正气庵“百壁三年”,参究玄微。范太青遇恶少年戏殴之而不怒,并有能数日不食、冬葛夏裳、“年逾百岁而状如四五十许”的气功效应。王常月、沈常敬、高东篱、王永宁(1597-1721年)及龙门西竺心宗的王清楚、白马李(1615-1818年)等,皆以养生而达百余岁以上的高寿。
《龙门临济半天下》
龙门律宗除王常月门下诸派外,还有与王同辈的沈常敬(1523——1653)所传派系。沈常敬隐居江苏茅山,门下有孙守一、高守圆等大弟子。孙守一弟子周太朗,开创栖霞金鼓洞支派,四方从学者达千余人。孙氏另一弟子范太清,住持天台山崇道观,为东南龙门派一大道场。周太朗再传弟子沈一炳、闵一得,均为清代道教内丹术著名学者。闵一得住持金盖山纯阳宫,撰《金盖心灯》八卷,详记明清龙门派传承历史。又编辑《古书隐楼丛书》,收明清道书28种,多为内丹学著作。
除东南地区外,清初至乾嘉年间,全国各地,甚至全真道历来影响甚微的东北、西北、西南地区,也都出现龙门派活动的踪迹。在东北,有辽阳道士郭守真于明末赴马鞍山师事龙门第7代道士李常明,后返归辽东,隐居本溪铁刹山八宝云光洞修道30余年。康熙初年应盛京将军乌库礼之请,住持盛京(今沈阳)太清宫传戒,受戒者先后达数百人。
在西北,有龙门派第11代道士刘一明,隐居甘肃金县栖云山修炼多年,往来于兰州,陇上士庶多与之交往。刘精通内丹易学,著有《道书十二种》,流传颇广。在江西有龙门第八代道士徐守诚,隐居西山修炼,门下有谭太智、张太玄、熊太岸等弟子。在广东有龙门派第11代道士曾一贯,于康熙年间入罗浮山任冲虚观住持,其徒柯阳桂门下弟子百余人。在四川有龙门第10代道士陈清觉,于康熙初年从湖北武当山来到青城山,后住持成都二仙庵,开创龙门碧台丹洞宗。二仙庵与武昌长春观、西安八仙庵并称为天下龙门派大丛林。
在云南鸡足山,还有被称作“龙门西竺心宗”的特殊道派。该派创始人鸡足道者(原名野怛婆阇),本为月支国人,自称元末从印度来滇,精通“西竺斗法”,常诵咒不绝。顺治十六年(1659年)鸡足道者赴北京白云观皈依王常月门下,受龙门戒法,改名黄守中,成为龙门派8代弟子。后归鸡足山,创“龙门西竺心宗”。直至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闵一得游历鸡足山,还曾见到黄守中,并从他受西竺斗法而归。
此外,湖北武昌长春观,在清末,“著屋千间,道友万数”,与西安八仙庵、成都二仙庵等并称天下龙门大丛林。山东福山县道士张宗璇,为龙门派第二十三代,于光绪十年(1884)赴白云观传法,开霍山派。又有龙门派第八代徐守诚(1632~1692),于清初去江西南昌西山,兼传净明道,成为当时净明道的重要传人。
总之,自明末清初至清代中叶,龙门派遍传全国各地,其势力远远超过正一道派及其它全真道派,与佛教禅宗五派中的临济宗地位相当,故世有“龙门、临济半天下”之说。
龙门派承其祖派全真道之余绪,以精于内丹学著称于世。
其门下拥有许多著名内丹理论家,如伍守阳、谢凝素、柳华阳、刘一明、闵一得,为其中的佼佼者。他们所著的内丹书,较其前辈,有承袭,也有发展,总的特点是功法更细致,更浅明。
龙门派传播的中心在江南(与初期全真道在北方不同),不能不受南方本位道教正一道的影响,表现出与正一道融合的倾向。如铁竹道人施亮,本从王常月受戒,为龙门第八代,后改宗正一,启苏州穹窿山支派。八代孙守一门下阎晓峰,住茅山乾元观,其所传后人改皈茅山派。八代徐守诚,参礼南昌西山净明道士孔玄微,兼传净明道,其徒张太玄亦兼师净明道士周德峰。十代王洞阳晚住余杭大涤山,济人作福无虚日,延请祈祷无不立应,《金盖心灯》谓其“名誉籍甚”。十一代徐嶐岩,后归正一道,法名汉臣,精于道法,其徒蒋雨庵、陈樵云、朱春阳,皆得正一法,蒋雨庵并传承正一派。其后还有沈一炳、闵一得、曾一贯、王来因、陈来干等等。至清末,各地全真派龙门道士,大都兼行祈禳斋醮,以香火收入为谋生之一途,全真与正一在宗教行持方面渐无多大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