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无伪的温情[故事集九]
Sincere warmth [tales 9]
作者:不详 发布时间:2010-8-9
笑的故事
足 迹
三个筛子
爱心不是偶然的
心灵富有
无伪的温情
睡莲花开的声音
童话故事中的爱
风雨夜可好?
小女孩的眼睛
人间也有纯净的快乐
(慈悲)
人心多愁苦,佛心就不一样。在你本该愁眉苦脸、气愤填膺的时候,有了佛心,你也就有了笑容,有了洒脱。一切烦恼与痛苦,也在笑声中,被轻轻地化解掉了。
笑的故事
由一个故事想到的
上学的时候,听老师讲过一个故事。从前有个书生在雨中泥泞的街道上行走,突然跌倒,此时在街旁门楼底下避雨闲聊的村民一起大笑,书生气愤异常,顿时出口成诗:“春雨贵如油,下得满地流。跌倒穷书生,笑死一群牛。”
故事很简单,对这个故事的评论,有诸多的观点,也反映出评论者自身内心境界的高洁与低俗,但人们内心的善良都在渴望这样的世界:一个人跌倒了,许多人从四面八方冲进雨中相助;有谁犯了错,甚至伤害了大家,人们会用宽容和慈爱温暖那颗被怒怨、仇恨扭曲了的心,使他归正、变善。这才真正是人的社会。
别忘了笑自己
上学的时候,学了“拔苗助长”的故事,我就笑那个蠢人,一笑笑了几十年。可今天,我看见一座高山的背面有出于污泥而不染的莲花,数年似开不开,我急啊!于是想掰一掰她的一个瓣。我是那样的耐心,怕手热,与她的体温不一致,就把自己的手伸进水中凉透,然后小心翼翼的掰开了她的一个瓣。然而,这个花瓣很快落了。我苦笑自己,知道不能“拔苗助长”,怎么又“掰瓣助开”呢?
上学的时候还学了“对牛弹琴”的成语,笑那牛笑了十几年,后来觉得不对,是人蠢,又笑那弹琴的人笑了十几年。今天我发现对牛弹琴可以,牛能听懂,只是它对琴声的理解与人的理解有差距而已。我苦笑我,不该笑那牛,也不该笑那弹琴的人。
在世之人,想笑别人时,定是应笑自己了。
神的笑是慈悲
名山庙门上常有一副对联:“开口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这个笑是什么笑?欢笑?讥笑?冷笑?……都不是,神,没那么多不好的心。我倒是觉得这个笑是“哭”,是神对迷中世人的慈悲。慈悲是什么?是极高境界中超越爱与恨的升华,是对生命的珍惜和爱护。
名山庙宇中,总有世人去旅游。笔者亲眼目睹过一对夫妇在僧人的诵经和木鱼声中反目而吵,为进香。男的要大笔花钱,多买香,以示有钱还是对佛有大求之心而不得知,可能两人甚至更多的人心都有。女的又舍不得花那么多钱,要少买。佛是敬,是礼,不是求,更不该到庙门向佛行贿。烧的香多,佛就保你平安,这不与给贪官行贿越多越好办事一样了吗?烧香是礼仪,佛要的是人心,而不是形式。上面所说的那一幕,佛在另外空间看着,他在难受,难受这对夫妇把强烈的贪欲和浓重的吝啬带进佛门净地。
佛在笑,让人迷中醒;佛在笑,更为世人愁。
评:如果遇到笑不出来的事,你只要想一下,佛在笑自己呢。我有什么可笑的?可气急败坏、脸红脖子粗的样子,还不可笑吗?这样大动肝火,归根结底,又到底是为了什么?
神佛为什么让好人受苦?可如果一点苦都不受,一点亏都不吃,在现实的社会中,他得伤害多少人呀?他还能算是好人吗?
足 迹
一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在梦中,我和神正在沙滩上同行。
这时天空浮现了我一生所度过的光景。在那一幕幕中,我看到有时沙滩上有两行脚印,一行是我的,一行是神的;有时,只有一行脚印,而那些时候正是我一生中低落、哀伤的时刻。
我问神:“神啊,当我决定跟随您的时候,您不是应许我,您要一路与我同行吗?可是,为什么在我人生最难过的时刻,沙滩上只有一行脚印。我不明白,为何在我最需要您的时候,您竟离我远去呢?”
神回答我说:“我亲爱的孩子,在你受考验的时刻,我从未离开过你,你看到的那一行脚印,正是我抱着你走过的。”
评:人间的苦难总要有人承受,你受苦,难道不是一种对别人的付出?你真愿意让亲戚朋友替你承受所有的痛苦,自己在旁边图个清闲?而苦难也是考验,它越深重,就如同考试的题目越难,考试之后你得到的,当然也会更大、更好。
(慈悲)
如果你希望从别人那里得到的,都是善意和积极的帮助,那么就请你从自己做起,做一个没有恶意的人,做一个有建设性的人。
三个筛子
一个人急急忙忙地跑到一位哲人那儿,说:“我有个消息要告诉你!”
哲人打断了他的话:“你要告诉我的话,用三个筛子筛过了吗?”
那个人不解地问:“三个筛子?哪三个筛子?”
“三个筛子。第一个叫真实。你要告诉我的消息,是真的吗?”
那人说:“不知道,我是从街上听来的!”
哲人说:“现在你再用第二个筛子去审查。你要告诉我的消息如果不是真实的,至少也应该是善意的。”
那人踌躇地说:“不,刚好相反!”
哲人又打断了他的话:“那么我们再用第三个筛子。我要再问,使你如此激动的消息是重要的吗?”
那人很不好意思地回答:“并不重要。”
哲人说:“既然你要告诉我的事,既不真实也非善意,更不是重要的,那么就别说了吧!如此,那个消息便不会困扰你我了。”
不要轻信别人所说的任何人的坏事,除非你确实的知道那事是真实的。纵然你确实的知道了,也不必将这事告诉别人,除非你觉得这事是绝对必须说的。
评:我们的话语是否常常使人得到益处?或使人受伤害呢?若能自我先过滤一下,你会发现很多话,是不必说也不用说,更是不该说的。
(慈悲)
谁都希望碰到好事情,可是,你为好事播下种子了吗?
爱心不是偶然的
在波斯尼亚的一个小村庄里,住着一个名叫弗西姆的妇人,她有两个可爱的儿子和一个善良的丈夫。她的丈夫在奥地利工作。有一天,她丈夫从奥地利带回两条金鱼,养在鱼缸里。
不久,波斯尼亚战争爆发了,弗西姆的丈夫为国家献出了生命,而战火也毁灭了他们的家园,弗西姆只好带着孩子到他乡逃难。临行前,弗西姆并没有忘记那两条金鱼,因为那也是两条生命啊,而且还是丈夫给自己和孩子的礼物。她把金鱼轻轻地放入一个小水坑里,然后出发了。
几年以后,战争结束了,弗西姆和孩子们重返家园。而家乡仍是一片废墟。弗西姆不知道,怎么才能使自己的家重现生机。
忽然,她发现在她曾放入金鱼的小水坑里,浮动着点点金光,原来是一群可爱的小金鱼。它们一定是那两条金鱼的后代。弗西姆突然间看到了希望,她好像看到了丈夫的鼓励。她和孩子们精心饲养起那些金鱼来。她相信,生活会像金鱼一样,越来越好。
弗西姆和她的金鱼的故事逐渐流传开来。人们从各地赶来,观赏这些金鱼,当然,走的时候也不会忘记买上两条带回家。也许,那金鱼象征着希望。没用多长时间,弗西姆和孩子们凭着卖金鱼的收入,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我们无法预言金鱼的繁衍,那是偶然的,但是,爱心不是偶然的。爱心不管在哪里开花,终究有一天会在那里结出果实。
不要放弃任何表达爱心的机会,哪怕只是拯救两条金鱼。
评:一个人的善良与爱,就是一颗种子,它可以成长,可以传播,可以温暖一群孤寂的心。
有些无法用钱买到的东西比钱更值钱,比如心灵的富有。
心灵富有
在1946年时,我爸爸已经过世五年。他没留下什么钱,兄姐也都已结婚、另组家庭,家里只剩下妈妈和我们三个小女孩。
记得在复活节的前一个月,教会牧师宣布,希望大家都将身边的钱节省下来,作特别的奉献,去帮助教会中一个贫困的家庭。所以,回家后,我们三姊妹就商量好,节省家中不必要的开销;同时,姐姐也去做临时清洁工,我和妹妹则做些简单的手工艺品到街上贩售,盼望能对那不知名的“贫穷家庭”有些许的奉献。
在那个月之中,我们三姊妹共赚了 70 元,也是我们收入最高的一个月。复活节的前一天,我们将所赚的许多零钱,换成 3 张二十元及 1 张十元的新钞;那一夜,我们三姊妹兴奋得难以入眠,一直迫不及待地想到教会,去奉献那“辛苦赚来的70元”。
星期天早上,突然下起大雨,我们没有带伞,所以全身被雨淋得湿透,鞋子也因破洞而积满了水;但是我们走了超过一里路,到达教会后,很兴奋、也很骄傲地奉献出那“70元”!当时,我真的感觉到,自己是非常的富足啊!
从教会回家后,妈妈对我们的行为感到高兴,特别买了一打蛋,也炸了薯条给我们吃。当天傍晚,牧师开着车子到我们家来,给妈妈一个信封袋;当袋子倒出来时,发现里面是3 张二十元、1 张十元的新钞,以及17张一元的钞票。妈妈低着头,把钱放回信封内。那时,我们三姊妹都没说话,只低着头看着地板,我的眼泪掉落到地板上——我们才知道,牧师宣布的贫困家庭,竟然就是我们家。
我低着头,看着拆缝过的衣服和磨破的鞋子时,我突然感到好羞愧——我不想再去教会了,因为大家都知道,我们是教会中“最穷的家庭”。
在一星期中,我们家没有人谈论这一话题,直到周六,妈妈才打破沉默,问我们要如何使用这笔钱?我们不知道,因我们觉得“自己不是穷人”,不晓得“穷人会如何使用这笔钱”?然而,我们只知道,我们不想再去教会了,不想去被别人当成穷人看!可是,妈妈还是强迫我们一定要去。
隔天,星期日,虽然出太阳,可是我们三姊妹徒步走到教会,一路上都没说话,心情很坏、很沉重、很冰冷!
那天,教会来了一位传教士。他说,非洲的教会是用晒干的土块建造,但需要钱“买屋顶”;只要 100 元,就可以为非洲教会铺盖一个屋顶。宣教士在台上对大家说:“我们能不能献出金钱,来帮助贫穷的非洲人?”
这时,我们一家人相互注视,并露出这星期来的“第一次微笑”。在奉献时,妈妈把上星期牧师给我们装有87元的信封袋,全数投入奉献袋中。清点奉献后,牧师宣布:今天奉献,超过一百元一点点。传教士很兴奋,因他原本并不期望,会在我们小小的教会,获得这么多的奉献。所以,他在讲台上大声地说:“你们教会中,一定有人很富有!”
听到这句话,我妈和我们三姊姊,都泛着泪光——原来,我们是这个教会中“最富有的家庭”!传教士不是这么说吗?从那天起,我和我的家人,都不再是穷人了!
一个人是否“富有”,往往不在于钱财的多寡,而在于心灵是否快乐、饱足。我们看到大家眼中的有钱人,拥有那么多东西时,常会羡慕、嫉妒他;但如果我们想到他的心灵享受那么少,又怕被偷、被抢、被绑架,天天提心吊胆时,则又会可怜他了。
所以,每个人都知道,“施比受有福”。当我们将手中拥有的,奉献给更需要的人时,心中自然欢喜快乐。就像本文中的三位穷姊妹,当她们将辛苦赚来的钱,奉献给教会的“穷人”时,心中的“自我价值感”,就自然提升;虽然她们“将钱袋倒空”,但内心却被“爱和喜悦”所填满啊!
但愿我们也能和三姊妹一样,快乐自豪的说:“我们都是心灵富有的人!”
评:你愿意对陌生人奉献,那意味着他们对你不再陌生,那意味着整个世界都是你的家庭,所有的人都成了你的亲人,那意味着,你拥有了最广大的世界,得到了最富足的家庭。
(慈悲)
帮助别人从来不在我们的计划之内,从来不是一件非做不可的事情。可是你也有需要帮助的时候,那又该找谁呢?
无伪的温情
他家住乡村,门前那条小巷,一入夜就昏暗。虽然邻里早就提出要装路灯,但总是说过便算了,并未真正付诸行动。因为在人们心目中,都认为这是众人的事,自己何必强出头?而且又麻烦,又要花钱,所以拖延许久,都没有结果。
可是,有一天晚上他回家时,发现巷口与平常不大一样,有一盏灯高悬于转角处的半空中,默默的大放光明。
他心想,究竟是谁大发慈悲心,安装了路灯呢?
一时好奇追问,他万万没料到,装灯的竟是他的邻居——一位瞎子。
他心里嘀咕,自己又看不见,装灯有什么用处呢?他感觉好生奇怪。有一天和瞎子相遇,便忍不住问起此事。
只听瞎子诚挚言道:“我虽然看不见,但我听到晚上有人在巷口走路或骑单车跌倒的声音。路灯装好之后,这些情形不是就没有了吗?”
友人听罢,既感动又惭愧。瞎子的眼睛虽然看不见,但他的心灵却是光亮无比。这盏灯对他一点都不起作用,但他热心付出钱财,让光明照耀别人。
“施比受更有福”,我们无数明眼人都了解也会背得,然而却由一位盲者用实际行动体现了出来。
我们很多人,受惠于人尚不知感恩,对民间疾苦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最大的障碍是以自我为中心,无法领略生活的真谛,又怎能体会众生的心情呢?
瞎子听得见路人跌倒的声音,并不仅是耳朵灵敏,主要是他的心听到了。
这苍凉的世间多么需要无伪的温情,一颗明净而宽广的心灵多么难能可贵啊!
评:正因为社会在无情地扼杀人性,我们的人性才更要大放光芒。生活就是人性与制度无休止的对抗,社会就是摧残人性、扼杀心灵的屠场,而我们,不该成为待宰的羔羊。
帮助别人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自己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睡莲花开的声音
杰夫瑞医生是位非常著名的耳科专家。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让失聪者恢复听觉的耳蜗移植研究。杰夫瑞医生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将耳蜗移植恢复的成功率,从50%提高到了接近70%。在他的帮助下,许多生活在沉寂里的失聪者,重新获得了聆听世界的机会,其中有些失聪者的听力,甚至从零恢复到了大抵正常的程度。
于是,失聪病人们视杰夫瑞医生为救星;媒体称赞他是创奇者;一些机构授予他奖章;杰夫瑞自己也感到很骄傲。
有一年,6个十三四岁的少年,从西班牙山区来到杰夫瑞医生所在的慕尼黑,他们是得到慈善机构的捐助,前来接受耳蜗移植治疗的失聪孤儿。负责照顾孩子们的领队,是个叫露西的年轻修女,她生得瘦小单薄,但性情温和开朗。杰夫瑞医生分别为6个孩子进行了耳蜗移植,其中的3个听力恢复迅速;另外两个经过配合治疗,也逐渐有了进步。只剩下一个叫丹的男孩,杰夫瑞医生先后为他做了三次耳蜗移植,尽了一个医生最大的努力,但丹始终不见丝毫起色。
冬天过去,春天也过去了,到夏天来临的时候,杰夫瑞医生只得带着深深的遗憾告诉露西修女:“非常抱歉,丹恐怕就属于那30%永远都无法恢复听力的失聪者。”
露西修女也很难过,因为每个孩子都是怀着同样的希望而来,现在却有一个失望而归。
很快,那个叫丹的男孩也似乎意识到了自己不妙的境况。他开始郁郁寡欢,时常把自己关在病房里。并且有意回避另外5个已经跟自己“不一样”的同伴。
小男孩的状况让杰夫瑞医生的内心备受煎熬。他能够理解丹的痛苦,却又无能为力。而且,出于医生的责任,他还必须把残酷的真相告诉丹。
宣布治疗结果前夕,善良的露西修女跟杰夫瑞医生商量:“是不是可以换个方式告诉他呢?也许在一个适当的场合说出真相,孩子会容易接受一些。”是呀,成年人都会无法承受这个现实,何况他还是个孩子?杰夫瑞医生点点头,说道:“什么场合告诉他比较好一点呢?”露西修女略微想了想,说出了一个地方——茵梦湖。
茵梦湖是慕尼黑所在的巴伐利亚州的一个美丽湖泊,地处阿尔卑斯山中。四周山林环抱,湖水宁静清澈,而且,每到夏天,湖中会开放一片一片美丽的睡莲。
在一个晴朗的清晨,杰夫瑞医生和露西修女带着6个孩子前往茵梦湖。
因为长期从事耳蜗治疗,杰夫瑞医生也懂得一些聋哑人手语。在路途上,他看见露西修女用手语告诉孩子们:“我们今天要去听一听睡莲花开的声音。” 她用的是个很明确的“听”,而不是“看”——真是奇怪,难道她不明白,可怜的丹什么都听不到吗?
夏天的清晨,站在湖边,能看见微红的晨曦从天边一点一点泛起来。湛蓝色湖水里渐渐呈现出岸边树林的倒影,偶尔有几只早起的鸟儿掠过湖面,瞅瞅的叫声在空明的水天之间格外清脆。
露西修女选了一片临岸的睡莲,那些圆圆的绿叶贴着湖水,上面还带着零星剔透的露珠,而一朵朵白色的花蕾俏皮地点缀其间。6个孩子依次排开蹲下,露西修女让每个孩子将手轻轻抚在花蕾上,她自己也挑了个能抚摸花蕾的位置,然后向孩子们做了几个手势——指指心,指指耳朵,闭上眼睛。于是,6个孩子顺从地照露西修女的吩咐。安静地合上眼睛抚着睡莲花蕾。
不一会儿,太阳升起来了。一旁的杰夫瑞医生这才惊讶地发现,原来那些睡莲竟是在阳光照耀的瞬间绽开的。在静谧的环境里,他甚至能听见花瓣开时的“叭”“叭”声,那是一种很轻微的震动的声音。如果不用心去“听”,即使正常人也可能忽略掉。
孩子们抚摸着的花蕾一朵一朵地在阳光里绽开来,虽然闭着眼睛,但杰夫瑞医生肯定,他们都能清晰地感觉到花开的瞬间。果然,那些孩子们惊喜极了。他们先是睁开眼睛仔细端详那些盛开的花朵,然后抑制不住争相打着手语欢快地交流,连丹也不例外。
这时,露西修女站起来,微笑着朝孩子们打着手语,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们:“其实,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美妙的声音,只要我们有一颗对生活永不绝望的心,就一定可以听见。”比画完,她特别用眼睛盯着丹。
丹回应了露西修女一个热烈的手势,激动地扑过去和她拥抱。接着,另外5个孩子也围拢过去,抱成一团儿。
是的,丹或许因为无法恢复听力有一点点难受,痛苦很快就会过去,更重要的是他真的“听”懂了睡莲花开的声音。
目睹一切的杰夫瑞医生静静地站在一边,许久都没有动。作为医生,他已经看惯了太多的伤心、无助乃至绝望,但现在,他却感慨得泪流满面。人们习惯于把他看作创奇者,而实际上,这位平凡的露西修女才是创奇者,她创造了医学无法达到的奇迹。
从那天以后,杰夫瑞医生在自己的诊疗院里,特意开辟出一个种着睡莲的池塘。每年夏天,他都会让一些内心失落茫然的病人,去亲身听一听睡莲花开的声音;而对于每个新来的医生或护士,他会给他们讲关于露西修女和6个失聪孩子的故事。
他知道,医学治疗即使在100年以后,也依然会有无法突破的极限,但现在,睡莲花开的声音,却能创造某些医学上无法创造的奇迹——让那不幸的30%的失聪者,学会用心去聆听世界,让他们在无声的岁月里,保持对生活永不消退的信心。
评:给别人一份生命中最重要的礼物,你也就找到了自己生命最宝贵的价值。
(慈悲)
爱从来都不是为了自己,爱从来都是为了别人。
童话故事中的爱
小的时候,很喜欢读童话:丑小鸭,灰姑娘,睡美人,白雪公主,海的女儿……
那时以为,这些故事都来自幻想。
渐渐的,成长中的挫折让我知道,故事采用幻想、夸张的手法写成,但许多却源自生活。是啊!有多少青春少女在幻想天鹅气质的追求中,饱读诗书,俭以养德,最终完成丑小鸭历经寒冬终究变成天鹅的过程;有多少带着闪亮光彩的少女在成长中,懵懵懂懂,仿佛沉睡的公主,直到碰到自己的王子,才顿显华光;又有多少有着美妙歌声却无法开口的哑女,在无畏幻化成的泡沫的凌晨,勇敢地成就心爱王子的爱情,最终实现永生……
一位圣人说,开口吧!用你无限的爱去化解被谎言蒙蔽的恨的心灵,你将获得永生。
于是,烈日下,我接受责骂、嘲笑、讥讽的考验,用渐渐淡漠恨的心灵去体会什么是无限的化解谎言的爱。风吹雨淋,我的声音渐渐的从清脆变得柔和,我飞快转动的舌尖渐渐变成温柔的陈述。终于有一天,我急切的总想引经论据的心变得只想说一句话:你好!
这一天,我读懂了海的女儿的爱情。
当这句淡淡的“你好”出口时,内心升腾出一种爱,一种带着化解一切谎言的爱,一种想要挽救一个生命的爱。
这种爱,就是佛家所说的——慈悲。
评:如果现实风沙肆虐,无情地摧残一切心灵的美好,那只意味着一件事情——有太多的人被谎言蒙蔽,有太多的人需要温暖与光明。用你的爱去融化冰冷的心吧,你将永生。
在你痛苦茫然的时候,还有很多人也和你一样。如果能给他们一个问候,你的痛苦也会减少。
风雨夜可好?
纳莉重创北台湾之夜,是令人永生难忘的日子。通过电视画面的灾情报导,狂风急雨令人不禁开始挂心所有熟识的人。于是我拿起电话,一个一个地拨出去。我打给班上每一个学生,从第一号宗翰开始,除了报平安,同时也表达自己的关怀。“你们一家人都好吗?一切平安吧!”学生们一听到是老师,既惊又喜,立即反问:“老师!您呢?”
我用了差不多三个钟头,打了三十六个电话。儿子问我:“怎么打那么久的电话?”我说:“我给学生打电话,现在该轮到你打电话给老师了!”儿子没有犹豫,接过电话就打,知道陈老师平安,我们才放下心中的石头。
今天恢复上班上课,下午接儿子回家,他一上车就显得十分开心。因为老师说,他教书二十三年,第一次有学生在天灾之后,打电话问候平安。老师虽然没有指出名字,但是儿子一整天精神都十分兴奋。我也得意地说:“儿子!你知道有多少家长说,见过那么多的老师,还没碰到过打电话关心学生家中灾情的吗?”我的学生还一脸愉悦的表情:“老师!我爸爸妈妈都好感动!您是一个特别的老师!”
我知道,自己也许不会一直都在最佳状态,有时面对学生,也不免在施与受之间迷失了路途。但就在今天,没有脚本,没有华丽的对话,我与儿子都恰如其分地扮演了一个属于自己可以扮演的,也都相当成功的角色。我们同时感受到,真心付出其实正是一种快乐的获得。
只是一通问安的电话,竟如此轻易地走入了对方的心中。很显然的,儿子懂了,我的学生懂了,我也豁然开朗了。台风带来的灾祸也许强烈,令人无法承受,但是风雨之夕,对他人的关心,让我们真实地了解,这世间原需要更多真诚善良的有情人啊!
评:既然自己不快乐,越想自己就越不快乐,你为什么还要让自己难过?多想想别人吧,哪怕仅仅是为了你自己。
(慈悲)
如果我们不再固执于自己的看法,就会有更多智慧涌向心中。
小女孩的眼睛
您认为一个四岁小女孩的眼睛里,看见的都是些什么呢?小狗、小猫?糖果、饼干?玩具?还是童话里的小精灵?
我家隔壁住着一位四岁小女孩叫小慈,有一天当幼稚园老师把一碗小鱼稀饭递给小慈时,她突然吃不下去,她看见所有的小鱼张着大眼瞪着她。“这些baby小鱼应该跟爸爸、妈妈在海里玩耍,为什么统统跑到我的碗里?”小鱼哀伤的眼睛,深深地触动了她幼小的心灵。她没有掉泪,只是轻轻地把饭碗推开。
从那天开始,小小的心灵跟自己有了一个暗暗的约定。她还是跟往常般嬉笑玩耍,惟一不同的是,她开始有点“偏食”。起初并没有人注意到,后来她到麦当劳吃饭时,阿姨发现她一反常态地只点了沙拉和薯条;到了奶奶家,她也不再吃她最喜爱的排骨和煎鱼,奶奶心疼地直嚷着说:“是谁要她吃素?小小年纪怎么会吃起素来?”大家一再追问,她却从来不答。
有一天,妈妈在她的小书包里发现了一本保护生命的故事,妈妈于是趁机又问她为什么要吃素,她这才把小鱼眼睛看着她的事告诉妈妈。
四岁的小慈的眼睛,能看见小鱼为了生存在大海里的挣扎。
另外一个四岁的小女孩爱西,一双眼睛照见的是人间的悲悯。
当住在美国的爱西看见电视上衣索匹亚的孩子,用无助的双眼凝视着她时,餐盘里的鸡肉就根本咽不下去。“我想把鸡肉送给他们!”爱西告诉奶奶。奶奶说:“傻孩子!衣索匹亚好远,等鸡肉送到那里,也不能吃了!”“那我们家附近有没有小孩没饭吃呢?”奶奶说:“我想一定有。”“我们把鸡肉送给他们好了。”就这样,一个电视的画面,一双双饥饿的眼睛,让四岁的爱西生起了强烈的爱心。爱西强森基金会因此而成立,它的宗旨就是向全世界的贫穷挑战。
四岁的眼睛,能看见什么?当我们被世俗缠绕,心灵粗糙,心眼关闭时,孩子真实观照、慈悲温暖的双眼,往往能带领我们返璞归真,找回失去已久的童真与清明。
评:往往孩子的心更容易接近真理,因为最有力量的东西总是单纯的,而并非复杂。
(慈悲)
当你为自己的问题苦恼,你就已经被打败了。而如果你为别人的问题操心,那你就会成为一个解决问题的人,所有问题都会从你生活中离开,它们怕你。
人间也有纯净的快乐
一个小女孩走进一片草地,看见一只蝴蝶被荆棘弄伤了。她小心翼翼地为它拔掉刺,让它自由地飞向大自然。
后来蝴蝶化作一位仙女模样显现出来,对小女孩说:“因为你很仁慈,请许个愿,我将让它实现。”
小女孩想了想说:“我希望快乐。”
于是仙女就弯下腰在她耳边悄悄细语一番,然后消失无踪。
小女孩果然很快乐地度过了一生。
小女孩年老时,邻人问她:“请告诉我们仙女到底说了什么?”
快乐的老妇人笑着说:“仙女告诉我,我周围的每个人,都需要我的关怀。”接着老妇人又说:“因为我一生做事都考虑着别人,关怀着别人。所以,我一生都很快乐。”
评:人只有在爱与付出的时候,自己才会达到最美好的状态,因为,人的生命本来就是干这个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