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生活对爱的奖赏[故事集五] 

  The reward of love of life [tales 5]  

作者:不详     发布时间:2003-4-9

 一心归去

  种花的邮差

  生活对爱的奖赏

  与泥对话

  乐善好施的境界

  秤的秘密

  婚姻:一个数学概念

  两只红鞋

  我们家都是坏人

  一位父亲的忏悔

  守信一生

  (承担)

  每个人都在承担,都怕别人说自己不负责任。但什么才是负责?什么才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承 担

   有一位心地非常谦虚的主管跑来向我递辞呈,我大吃一惊,因为他是一位完全以部属为重的人,以每年公司分红为例,他总是将自己的一份转给部属。失去他,将会是公司的一大损失,每年的考绩都显示他很受部属的支持。

  我询问原因,绕了个大圈子后,他很委婉地说出离职的原因。原因是他有一位能力很强的副手,但因他曾对这位副手的某些企划案提出一些不同意见,可是副手却不完全认同他的看法,以致于他观察到,副手有些闷闷不乐的行为。

  显然,这位主管想离开,因为将心比心,他不忍看到副手有志难伸,所以他想空出位置来,让副手有自己挥洒的空间,避免自己成为别人的障碍。了解事情的原委后,我找来那位副手,并告知他他的主管要离开的事,并询问他是否知道主管离开的理由,他说他不清楚。

  为了避免给副手太直接的冲击,我先跟他分享了一个故事。故事描述,有间庙宇,被盖在一座大湖中央,大湖一望无际,庙中供奉着传说中菩萨戴过的佛珠链子,庙里只有一艘小舟供和尚出外补给用,外人无路接近,把佛珠链子放在湖中庙,更显现佛珠链子的珍贵与安全。

  庙里,住着一位老师父,带着另外几位年纪较轻的和尚修行,和尚们都期望能在这个山清水秀的灵境中,加上菩萨链子的庇佑下,早日修行圆满。这几位和尚潜心修炼,直到有一天老师父召集他们说:“菩萨链子不见了!”

  和尚们都不敢置信,因为庙中惟一的门二十四小时都会由这几位和尚轮流看守,外人根本进不来,佛珠链子不可能不见。和尚们议论纷纷,因为他们都从和尚变成嫌犯。

  老师父安慰这群和尚,说他并不在意这件事情,只要拿的人能够承认误错,然后好好珍惜这串佛珠链子,老师父愿意将链子送给喜欢的人。所以老师父给他们七天静思。

  第一天没有人承认,第二天也没有,但是原来互敬共处的和尚们,因为多了猜疑,彼此间已不再交谈,令人窒息的气氛一直持续到第七天,还是没有人站出来。

  老师父见没有人承认便说:“很高兴各位都认为自己是清白的,表示你们的定力已够,佛珠链子不曾诱惑得了你们。明天早上你们就可以离开这里了,修行可以告一段落了。”

  隔天早上,为了表示自己的清白,和尚们一大早就背着行囊,准备搭舟离开,只剩一个双眼失明的瞎和尚,依然在菩萨面前念经。众和尚心中松了一口气,因为终于有人承认拿了链子,让冤情大白。老师父一一向无辜的和尚道别后,转身询问瞎和尚:“你为什么不离开?链子是你拿的吗?”

  瞎和尚回答:“佛珠掉了,佛心还在,我为修养佛心而来!”

  “既然没拿,为何留下来承担所有的怀疑,让别人误会是你拿的?”师父问到。

  瞎和尚回答:“在过去七天中,怀疑很伤人心,自己的心,还有别人的心,需要有人先承担才能化解怀疑。”

  老师父从袈裟中拿出传说中的佛珠链子,戴在瞎和尚的颈子上:“链子还在,只有你学会了承担!”

  说到这边,我把主管离职原因告诉了他,并提醒他:“你还没学会承担,因为别人心中有你,而你心中只有自己。”

  评:真正的承担,是要把心化成雨露甘霖,用来滋润万物众生的。

  (承担)

  为什么坏人都可以度化?他做了那么多坏事,怎么还能修行?

  一心归去

   一天,七里禅师正在禅堂的蒲团上打坐,一个强盗突然闯出来,把又明又亮的刀子对着他的脊背,说:“把柜里的钱全部拿出来!不然,就要你的老命!” 

  “钱在抽屉里,柜里没钱。”七里禅师说,“你自己去拿,但要留点,米已经吃光,不留点,明天我要挨饿呢!” 

  那个强盗拿走了所有的钱,在临出门的时候,七里禅师说:“收到人家的东西,应该说声谢谢啊!” 

  “谢谢。”强盗说。他转回身,心里十分慌乱,这种从来没有遇到的现象使他失去了意识。他愣了一下,才想起不该把全部的钱拿走,于是,他掏出一把钱放回抽屉。 

  后来,这个强盗被官府捉住。根据他的供词,差役把他押到寺庙去见七里禅师。 

  差役问道:“多日以前,这个强盗来这里抢过钱吗?” 

  “他没有抢我的钱,是我给他的。”七里禅师说,“他临走时还说谢谢了,就这样。” 

  这个强盗被七里禅师的宽容感动了,只见他咬紧嘴唇,泪流满面,一声不响地跟着差役走了。 

  这个人在服刑期满之后,便立刻去叩见七里禅师,求禅师收他为弟子。七里禅师不答应,这个人就长跪三日,七里禅师终于收留了他。 

  人能开启善心,勇于承担,奇迹便会开花。

  评:认清真实的自己,勇于承担,为自己的生命负责,这,便是修行的真正含义了。 

  除了家庭和工作以外,还有没有更多的责任,值得我们承担?

  种花的邮差

  在一个小村庄里有位中年邮差,他从刚满二十岁起,便开始每天往返五十公里的路程,日复一日将忧欢悲喜的故事,送到居民的家中。就这样,二十年一晃而过,人事几番变迁, 唯独从邮局到村庄的这条道路,从过去到现在,始终没有一枝半叶,触目所及,唯有飞扬的尘土罢了。 

  “这样荒凉的路还要走多久呢?”

  他一想到必须在这无花无树充满尘土的路上,踩着脚踏车度过他的人生时,心中总是有些遗憾。 

  有一天当他送完信,心事重重准备回去时,刚好经过了一家花店。 “对了,就是这个!”他走进花店,买了一把野花的种子,并且从第二天开始,带着这些种子撒在往来的路上。 就这样,经过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他始终持续散播着野花种子。 

  没多久,那条已经来回走了二十年的荒凉道路,竟开起了许多红、黄各色的小花;夏天开夏天的花,秋天开秋天的花,四季盛开,永不停歇。 

  种子和花香对村庄里的人来说,比邮差一辈子送达的任何一封邮件,更令他们开心。 

  在不是充满尘土而是充满花瓣的道路上吹着口哨、踩着脚踏车的邮差,不再是孤独的邮差,也不再是愁苦的邮差了。 

  评:那些鲜花,有着邮差心灵的芬芳。你有没有真正地为自己活着?为了自己的心灵,你又承担了多少呢?

  (承担)

  你的善良、爱心和付出,终究会得到回报,不管以何种形式。

  生活对爱的奖赏

  有一个鞋匠,在小城一条街的拐角处摆摊修鞋。

  一个冬天的傍晚,他正要收摊回家,一转身,看到一个小孩在不远处站着,耳朵冻得通红,眼睛直愣愣地盯着他。

  他把孩子领回家的那天晚上,妻子就和他怄了气。一家大小好几张嘴,吃饭已经成问题,再添一口人就更显困窘。他低着头说:“没人管的孩子,我看着可怜。”

  此后,鞋匠一边在街上钉鞋,一边打听谁家走丢了孩子。

  两年多过去了,没人来认领这个孩子,孩子却长大许多,懂事且听话。鞋匠的妻子渐渐喜欢上了他。

  终于有一天,孩子的父母寻到这里。他们连声感谢后,就急匆匆带着孩子走了。一起摆摊的人揶揄鞋匠,说他傻,他呵呵一笑。这之后,便没有了孩子的音信。

  后来,鞋匠搬离那座小城,经常掰着指头计算孩子的岁数。直到他去世,也没有等到孩子。若干年后,一个有德有才的年轻人,因为帮助寻找失散的亲人而成名。他创办了一个专门寻人的免费网站,以鞋匠的名字命名。

  网站显眼的位置上,贴着寻找鞋匠的告示。旁边有这样一句话:“当你得到过别人爱的温暖,而生活让你懂得把这温暖变成火把,从而去照亮另外的人的时候,不要忘了,这就是生活对爱的最高奖赏。”

  评:怎样的回报更有价值,是被你帮助的人只回报你一个,还是他把你的爱,散播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哪一种是你最想要的?

  (承担)

  一切美好都要付出代价。你的梦想越美丽,你需要承担和付出的,也就越多、越大。

  与泥对话

  *与泥对话之一

  有人问泥:“你以全部的生命滋养荷,荷高贵美丽,享尽人间一切荣华富贵,而你却饱受冷嘲热讽,难道你不嫉妒、不为自己抱屈?”

  泥说:“从来没有做母亲的嫌弃女儿出众,也从来没有做父亲的嫉恨儿子的成就超过自己。爱应该包容,否则就不完全了。”

  *与泥对话之二

  有人问泥:“与荷相比,她有美丽的外形,她有芬芳的气息,她有婷婷的风姿,古今中外,多少骚人墨客吟诗作词颂赞她,多少画家艺人描绘她,多少人欣赏她,多少人喜爱她,而你呢?你什么都没有。”

  泥说:“你错了,我有荷全部生长的经历。她萌芽新生,我分享惊喜;她青涩岁月,我体会她的苦闷;她含羞待放,我分担她隐藏的心事;她风华绝代,我默享她的荣誉和掌声;她饱满圆熟,我们一同欢呼丰收的喜悦。一直到她枯残死亡,我仍为她担负哺育下一代的责任。你知道吗?你们所有的,不过是荷外在的形象,而我却拥有她整个生命!”

  *与泥对话之三

  有人问泥:“你无声无息地委身在地,受人践踏,亦无华彩外衣,难道你不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吗?”

  泥说:“真正的智慧在于隐藏,真正的才华在于沉默。我让花草树木蓬勃生长,供应她们充足的养分,我无穷的生命力还不够显现吗?”

  评:要想成为那个最好的自己,你还真得把很多表面的虚荣与浮华放下。人有时候不能要求太多,有时候最重要的东西,只许你选择一样。 

  你说你是好人,愿意帮助别人,你又能为别人付出多少、承担多少?

  乐善好施的境界

  有位长者不但很富有,而且心地也很善良。他觉得自己拥有如此庞大的财产,应该帮助大家,使大家都衣食无缺,因此大开善门,对于遭逢苦难病痛的人,更是用爱心去救济。

  那些受过救助的人,都对长者既感恩又赞叹。后来长者的名声传开来,不只整个国家的人民敬爱他,连邻国也赞叹他的爱心。这些人间的赞叹声上达到天上。

  有位天人得知长者受到那么多人爱戴,心想:我之所以感召天福,是因为以前在世间乐善好施,命终后升往天界;如今,这位长者所做的好事胜过我,将来他的福报可能会超过我。

  嫉妒之心顿生,天人打算让长者退失道心。于是,他幻化为一位普通人,来到长者面前说:“你将宝贵的财产布施出去,难道不心疼吗?辛苦赚来的钱应该留给子孙,这样不断地布施,总有一天会把财产花光。”

  长者面露笑容回答:“天地万物滋养众生,我的财产若只给一家人享用太可惜,不如让天下人来享用。”

  天人故意说:“据我所知,如果勤于布施,将来会堕入地狱!”

  长者觉得很奇怪,为非作歹才会召来地狱的苦报,布施行善的人,怎么会堕入地狱?天人见长者不信,便幻化出地狱的景象,告诉他:“你看!这些在地狱中受苦的人,以前都是在世间布施的人!你如果不相信,可以去问他们。”

  长者走到一个人面前,问他:“你为什么会堕入地狱?”这人为了迎合天人,回答:“就如他所说,在世时我常常布施财物帮助别人,因此死后堕入地狱。”

  “接受你帮助的那些人呢?”

  “他们都升往天堂了。”

  长者欢喜地说:“让人人幸福是我的心愿,既然曾受我帮助的那么多人都能升往天堂,那么我一个人堕入地狱,实在不算什么,我还是很高兴!”

  此时长者的神态是那样诚挚而单纯,天人受到很大的震撼,既感动又惭愧,地狱的景象随即消失了。

  他恢复天人的相貌,对长者说:“先前我告诉你的话,都是我一时起了嫉妒心,想要动摇你布施救济的信念,而颠倒因果的谎言。事实上,行善能得天福,而你这种‘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心怀,修得的境界更胜过天福,是真正清净光明的无我境界!”

  评:人应该为自己活着,这没有错。但这个世界一切都是贯通的,你损害别人最后就会伤害自己,而如果帮助别人,最后真正成全的,也是你自己。

  (承担)

  当我们身边充满了欺诈,我们又能做些什么?

  秤的秘密

  从前的秤十六两一斤,因此有半斤八两之说。

  还在十六两一斤的年代,县城南街开着两家米店,一家字号“永昌”,另一家叫“丰裕”。

  “丰裕”米店的老掌柜眼看兵荒马乱生意不好做,就想出个多赚钱的主意。这一天,他把星秤师傅请到家里,躲开众人,对星秤师傅说:“我多加一串钱,麻烦师傅给星一杆十五两半一斤的秤。”

  星秤师傅为了多得一串钱,就忘掉了行德,满口应允下来。老掌柜吩咐完毕,留下星秤师傅在院里星秤,自己就踱进米店料理生意去了。

  米店老掌柜有四个儿子,都帮他料理米店。最小的儿子两个月前娶了一个塾师的女儿为妻。新媳妇正在屋里做针线,公爹吩咐星秤师傅的话被她听见了。

  老掌柜离开后,新媳妇想了一会儿,走出新房对星秤师傅说:“俺公爹年纪大了,有些糊涂,刚才一定是把话讲错了。请师傅星一杆十六两半一斤的秤,我再送您两串钱。不过,您千万不能让俺公爹知道。”

  星秤师傅为了再多得两串钱,就答应了。一杆十六两半一斤的秤很快制成了,星秤师傅果真没把秤的变化告诉老掌柜。老掌柜曾多次请他星秤,对他的手艺信得过,当时就把新秤拿到米店使用了。

  过了一段时间后,“丰裕”米店的生意兴旺起来,“永昌”米店的老主顾也赶热闹,纷纷转到“丰裕”买米。

  又一段时间后,县城东街、西街的人也舍近求远,穿街走巷来“丰裕”买米,而斜对门的“永昌”米店却无人问津。

  到了年底,“丰裕”米店发了财,“永昌”米店没法开张了,把米店让给了“丰裕”。

  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饺子。老掌柜心里高兴,出了个题目让大家猜,看谁猜得出自家发财的秘密。大家七嘴八舌,有说老天爷保佑的,有说老掌柜管理有方的,有说米店位置好的,也有说是全家人齐心合力的……老掌柜呵呵一乐,说:“你们说的都不对。咱靠啥发的财?是靠咱的秤!咱的秤十五两半一斤,每卖一斤米,就少付半两,每天卖几百几千斤,就多赚几百几千个钱,日久天长,咱就发财了。”接着,他把年初多掏一串钱星十五两半一斤秤的经过说了一遍。

  儿孙们一听,都惊讶得忘了吃饺子。惊讶过后,大家都说他不显山不露水的,连自家人都没察觉,就把钱赚了,老人家实在高明。老掌柜高兴极了,把胡子捋了一遍又一遍。

  这时,新媳妇慢慢从座位上站起来,对老掌柜说:“我有一件事要告诉爹,在没告诉爹以前,希望您老人家答应,原谅我的过失。”待老掌柜点头后,新媳妇不慌不忙,把年初多掏两串钱星十六两半一斤秤的经过讲给大家听。她说:“爹说得对,咱是靠秤发的财。咱的秤每斤多半两,顾客就知道咱做买卖实在,就愿买咱的米,咱的生意就兴旺。尽管每一斤米少获了一点利,可卖的多了获利就大了。咱是靠诚实发的财呀。”

  大家更是一阵惊讶,一个个张大了嘴巴。老掌柜不相信这是真的,拿来每日卖米的秤一校,果然每斤十六两半。老掌柜呆住了,一句话也不说,慢慢地走进自己的卧室。

  第二天吃过年初一早饭,老掌柜把全家人召集到一块,从腰里解下账房钥匙说:“我老了,不中用了。我昨晚考虑了一夜,决定从今天起,把掌柜让给老四媳妇。往后,咱都听她的!”

  众人为秤,半两之差,心明如镜。做生意,“诚”为先,做人岂不如此?

  评:媳妇相信报应,不愿看到亲人受苦,所以就自己承担了下来。当你的亲人在做傻事,在伤害自己,你是否愿意为他承担呢? 

  承担他人的过失,有的时候并不需要条件。

  高僧

  民国初年,军阀割据时代,一位高僧受大帅邀请赴素宴。席间,发现在满桌精致的素肴中,有一盘菜里竟然有一块“猪肉”。高僧的徒弟故意用筷子把肉翻出来,高僧却立刻用自己的筷子把肉掩盖起来。一会儿,徒弟又把猪肉翻出来,想让大帅看到,高僧再度把肉遮盖起来,在徒弟的耳边轻声说:“如果你再把肉翻出来,我就把它吃掉!”徒弟听到后,就再也不敢把肉翻出来了。

  宴散后,高僧辞别了大帅。归寺途中,徒弟不解地问:“师傅,刚才那厨子明明知道我们不吃荤的,为什么把猪肉放在素菜中?徒弟只是要让大帅知道,处罚他一下。”

  高僧说:“每个人都会犯错,无论是‘有心’或‘无心’。如果刚才大帅看见了猪肉,盛怒之下把厨师枪毙或严重惩罚,这都不是我所愿见的,所以我宁愿把肉吃下去。”

  徒弟点着头,深深体悟着这个道理。

  评:每个人都会犯错,每个人都不希望因为一次错误,就再也爬不起来。当你原谅别人,给别人机会,在神佛眼中,你也就把机会给了自己。

  (承担)

  如果婚姻出现了问题,那一定是因为:两个人都不够好。

  婚姻:一个数学概念

  家政学校的最后一门课,是《婚姻的经营和创意》,主讲老师是学校特意邀请的一位研究婚姻问题的教授。他走进教室,把随手携带的一叠图表挂在黑板上。然后,他掀开挂图,上面用毛笔写着一行字:

  婚姻的成功取决于两点:

  一、找个好人。

  二、自己做一个好人。

  “就这么简单,至于其他的秘决,我认为如果不是江湖偏方,也至少是些老生常谈。”教授说。

  这时,台下嗡嗡作响,因为下面有许多学生是已婚人士。不一会儿,终于有一位三十多岁的女子站了起来,说:“如果这两条没有做到呢?”

  教授翻开挂图的第二张,说:“那就变成4条了。”

  一、容忍,帮助,帮助不好仍然容忍。

  二、使容忍变成一种习惯。

  三、在习惯中养成傻瓜的品性。

  四、做傻瓜,并永远做下去。

  教授还未把这4条念完,台下就喧哗起来,有的说不行,有的说这根本做不到。等大家静下来,教授说:“如果这4条做不到,你还想有一个稳固的婚姻,那你就得做到以下16条。”

  接着,教授翻开第三张挂图。

  一、不同时发脾气。

  二、除非有紧急事件,否则不要大声吼叫。

  三、争执时,让对方赢。

  四、当天的争执当天化解。

  五、争吵后回娘家或外出的时间不要超过8小时。

  六、批评时,你的话要出于爱。

  七、随时准备认错道歉。

  八、谣言传来时,把它当成玩笑。

  九、每月给他或她一晚自由的时间。

  十、不要带着气上床。

  十一、他或她回家时,你一定要在家。

  十二、对方不让你打扰时,坚持不去打扰。

  十三、电话铃响的时候,让对方去接。

  十四、口袋里有多少钱,要随时报账。

  十五、坚持消灭没钱的日子。

  十六、给你父母的钱一定要比给对方父母的钱少。

  教授念完,有些人笑了,有些人则叹起气来。教授听了一会儿,说:“如果大家对这16条感到失望的话,那你只有做好下面的256条了。总之,两个人相处的理论是一个几何级数理论,它总是在前面那个数字的基础上进行二次方。”

  接着,教授翻开挂图的第四页。这一页已不再是用毛笔书写,而是用钢笔,256条,密密麻麻。教授说:“婚姻到这个地步,就已经很危险了。”这时,台下响起了更强烈的喧哗声。

  不过在教授宣布下课的时候,有的人坐在那儿没有动,他们流下了泪。

  评:一山不容二虎,一个家里不能有两个户主。婚姻,就是两个人彼此宽容,相互付出,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家。再把家里学到的带到工作中,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团队。最后,你就成了这个世界维护和谐与稳定的力量,你就有机会承担更大的责任,得到更大的荣耀。 

  隐瞒缺点、欺骗别人,或许可以得到一时的利益,而直言不讳、坦诚相告,则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和感激。

  两只红鞋

  有位留美女士逛美国的一家百货公司,在进口处有一堆鞋子,旁边的牌子上写道:“超级特价,只付一折即可穿回”。她拿起鞋子一看,原价70美元的漂亮大红鞋只要7美元,这简直让人不可相信。她试了试,觉得皮软质轻,感觉很舒服,实在是乐不可支。

  她把鞋捧在胸前,然后赶快招呼服务小姐,服务小姐微笑着走过来:“您好!您喜欢这双鞋?正好配您的红外套!”服务小姐伸出手说,“能不能再让我看一下”。她把鞋交给服务小姐,禁不住担心地问:“有什么问题吗?价钱对吗?”

  那位服务小姐赶紧安慰说:“不!不!别担心,我只是要看一下是不是那两只鞋。嗯,确实是!”

  “什么叫两只鞋,明明是一双啊!”她困惑地问。

  那位小姐诚实地说:“既然您这么中意,而且打算买,我一定要把实情告诉您。”

  服务小姐开始解释:“非常抱歉!我必须给您解释一下,它真的不是一双鞋,而是相同皮质,尺寸一样,款式也相同的两只鞋。虽然颜色几乎一样,但还有一点色差,我们也不知道是否以前卖错了,或是顾客弄错了,剩下的左、右两只正好凑成一双。我们不能欺骗顾客,免得您回去以后,发现真相而后悔,责怪我们欺骗您。如果您现在知道了而放弃,您可以再选别的鞋子!”这真挚的一席话,哪有不让人心软的!何况,穿鞋走路,哪里是让人蹲下仔细对比两边色泽?她心里愈想愈得意,除了下定决心买那“两只”外,不知不觉又多拿了“两双”鞋。

  几年过去了,那双鞋仍是她的最爱。当朋友夸赞那双鞋时,她总是不厌其烦地诉说那个动人的故事。惟一的后遗症是每次她到纽约时,总要抽空到那家百货公司捧回几双鞋。

  评:能够坦诚的人,是值得尊重的朋友,是值得信赖的伙伴,是可以对他倾吐衷肠的知己。

  (承担)

  如果人们多一点承担,很多争吵就没有了。

  我们家都是坏人

  在一条街上,有张姓和李姓两户人家;当经过张家的房子,总会听到里头吵吵闹闹的,不是打架,就是哭骂、摔东西的声音;而对面的李家,总是听到一家人轻声细语,大家相敬如宾,笑声不断。

  有一天,老张遇到了老李,于是好奇地问:“奇怪?为什么你们家总是笑嘻嘻的,从来没听过你们争吵,你们是怎么做的?”老李说:“我们家的每一位成员都认为自己是坏人,而你们家的,都认为自己是好人。”

  怎么说?奇怪,天底下哪有人说自己是坏人的啊?

  老李继续说:“有一天,我看到楼梯的正中间放了一个玻璃杯,是阿德先放的。你们家阿聪经过时,不小心踢翻杯子,还割伤了自己的腿,你猜他怎么说?阿聪立刻破口大骂:‘阿德!一定是你放在这里的对不对?你看看,害我踢到了,还割伤腿,你说怎么办吧!’阿德马上就回:‘是你自己眼睛大,走路没看路的!哼!踢到活该!’然后呢……当然……马上就大打出手……”

  “这不是很正常吗?”老张不解地问。

  “不……要是换作是我家的人,踢到杯子的人会说:‘唉呀!我真是不小心,竟然把杯子踢倒了。惨了,这样不知道会不会有人踩到……’而放杯子的人就会道歉:‘对不起!对不起!我刚刚本来要拿到楼上去的,但是突然有电话……我忘了再回来拿……对不起!’”

  “你说,这样的结果不是比较好吗?”

  老张这时才明白。

  如果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好人、是对的,那就不可能去反省四周所发生的事;反之,总认为自己是坏人,常会不小心出错,因而为了不再给别人带来麻烦,一定会无时无刻去注意、反省,不是吗?

  评:人是不完善的,只有经常发现自己的错误,才能一点点完善起来。那些不愿意反省的人,堵住了自己的成长。 

  几乎在每一件不好的事情里,你都能找到自己的错。问题是,你想不想继续错下去?

  一位父亲的忏悔

  亲爱的天父,可否宽恕我伤害了自己的孩子?我生长于贫穷的环境,所以我以为一间大房子可使他们知道自己的重要性。我不知道,其实我只要爱他们就够了。

  我以为金钱能给他们快乐,结果却使他们认为金钱比人更重要。我以为责打能使他们坚强,能使他们知道保护自己,结果是我为了约束和教导他们,便不再讲道理。

  我以为让他们孤单,会使他们学会独立。结果却使孩子在孤僻中沉沦。

  我以为对所有的问题装作若无其事,是维持家庭平静的办法,结果反而教会了他们逃避。

  我以为在众人面前假装家庭幸福,能让孩子们觉得受到尊重,结果却教导他们隐藏问题,活在谎言里。

  我以为做父亲的责任只是赚钱,不离开家庭和供应他们物质的需要。但他们都觉得为人父者不仅应当如此,这使他们必须凭猜测,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父亲。

  亲爱的神,我希望你看到这篇祷告,因我的眼泪弄湿了好多字句。

  评:他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那些错误就会渐渐离开自己。

  (承担)

  如果能够承担别人承担不了的重担,这本身就已经说明,你比别人更了不起。

  守信一生

  兑现承诺的历程,平凡而伟大,“我幸福,因为我无愧于我的承诺。”

  20世纪初,来美国的移民十分节俭,尽量把每一分钱都积存起来。弗兰普斯科·罗迪便成立了一家小小的银行,吸收移民存款。1915年圣诞节前夕的一天,这家银行的出纳员外出午餐,这里只有罗迪。突然,三个蒙面歹徒冲进来,把罗迪关进厕所后,将银行里的22 000美元席卷一空。储户听到这个消息后,都蜂拥来提款。虽然罗迪尽了最大的努力兑付,但仍然不支,最后被迫清盘,宣告破产。250个储户共损失了18 000美元。

  从此,罗迪家一贫如洗。他们失去了住宅、积蓄、存款和所有的一切,连家里一块稍好的红地毯也被人当债务拿走了。一位银行家对罗迪说:“银行遭遇抢劫,这是天灾人祸,既然已经宣告破产,你就没有任何责任了,存款也不用还了。”

  罗迪说:“法律上也许是这样。不过,我个人是要认账的,这是信义上的债务。今后我一定要归还!”

  罗迪为了还债努力奋斗,他白天杀猪,晚上为人补鞋,还发动大一点的孩子上街卖报,帮人搬货物。一家省吃俭用,积了一点钱,有了一定还债的条件了。罗迪听说一位储户患了重病,生活困难,他就把那位储户十几年前存的177美元还清了。

  以后,罗迪一家积了一点钱总是先还给最困难的储户。罗迪听说一位身患重病的寡妇无力抚养孩子,罗迪首先还给她一百元,另外每月还她十元,使她付清房租。罗迪还听说一位储户欠了税,有坐牢的危险。20年前他在罗迪这里存了一笔钱。罗迪连忙找到他,还了他的存款,使他免受牢狱之灾。但由于时间太长,许多储户记不清了,罗迪就在保险公司、教堂、开发商甚至是当地报纸上刊登广告,寻找存款人。他从一篇新闻报道上,发现加利福尼亚有久未寻到的当年的三位储户,他便把存款分别寄给了他们。他们异常感动,其中两个人把存款退了回来。请他转寄给别的穷人或他们的孩子。  

  罗迪通过牧师的帮助,找到了90里外的一对老年储户。罗迪踏着深深的积雪,来到了他们家。几十年来,他们的存款凭据都丢失了,但记得当年罗迪的储蓄银行的位置,街角的当铺、铁匠铺等。罗迪认为,他们的说法是对的,便按他们提供的数目给他们兑现了存款。

  1946年圣诞节前夕,银行被抢31年以后,罗迪还清了250位储户18 000美元存款。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散居各地的罗迪的子女也再次团聚在一起,此时罗迪向过去所有储户或他们的子女寄出了一张贺年卡,贺年卡上附了几句话:“我,佛兰普科斯·罗迪曾经经营一家储蓄银行。1915年该行遭劫后,被迫停业,但当时我曾向各位保证,日后必将存款归还。经过多年的奋斗,我们兑现了诺言,现在还清了所有的存款和利息,诚感欣慰。祝大家圣诞快乐!”

  当最后一张贺卡寄出以后,罗迪说:“我幸福,因为我无愧于我的承诺!”

  评:修炼也是一种还债,当你把生生世世欠下的债务全部还清,把灵魂上沾染的污垢全部洗净,你也就得到了一个全新的生命,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纯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