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家族系统的记述如家谱中记载了有关岳飞出生时的情况,古代《列仙全传》等书籍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岳飞母亲有娠昼寝,梦见一铁甲丈夫入曰:"汉冀德,当住此。"梦醒产下一子,这时不知哪里来的一只大鸟,像鹄,鸣叫着飞到屋上,所以给孩子取名"飞"。大概岳飞的父亲由那只大鸟想到了大鹏鸟吧,所以给岳飞取字"鹏举",正好与飞相合。
如果岳飞由张飞转世,那么向前追溯,张飞是由什么转世?也就是岳飞的最初来源是什么?这恐怕是难解之谜了。本文只是就历史上岳飞轮回的蛛丝马迹,探究天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国文化里天人合一理念的深厚根基。
《说岳全传》之大鹏金翅鸟谋篇布局
《说岳全传》中写岳飞是大鹏金翅鸟转世,但那毕竟是小说,不足以证明。但这段设岳飞出身为大鹏金翅鸟转世的精彩文字,却意蕴深藏。不仅沿继家传系统中"大鸟"之说,又折射出宋代社会现像,更包含着佛家的典故。
中国许多古人的笔记类记述中保留了很多转世的事迹,从中可见,转世现象在古代民间很多见,人们也普遍认同轮回之说。这些记载,包括天人与人之间,人与人之间转世,也有很多是灵异神物的转世。宋人的笔记中就有大量异物转世的记载。《说岳全传》的作者思维反应了中国古人对世界和人生的认知特点。
《说岳全传》篇首一段故事文字不多,约千馀字,地位极其重要。以转世故事,奠定全文叙述框架。从某篇来看,作者的造诣相当精深。所谓家国宿怨,尽隐其中,蕴含着丰富、深远的寓意,充满了奇幻色彩。
人物转世渊源关系简述如下:如来说法,女土蝠撒臭屁,护法大鹏金翅明王啄死女土蝠,女土蝠转世为秦桧之妻,大鹏鸟转世为岳飞;徽宗皇帝郊天表章误写"玉皇大帝"为"王皇犬帝",玉帝发怒,命赤须龙下界,转世为女真国兀术;大鹏鸟啄瞎"铁背虬王"左眼,啄死团鱼精,"铁背虬王"转世为秦桧,团鱼精转世为万俟禼(读:mò qí xiè)。
大鹏金翅鸟的溯源
大鹏之说中国古已有之。道家庄子曾云:"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冀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溟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庄子·逍遥游》)其后的《列子》、《晏子春秋》中也有对大神鸟非凡气势和恢宏体态的赞叹与记叙。庄子、列子等得道之人,具备常人难以想象的超常能力,他们笔下的大鹏,并非什么想象和预言,而是其所在境界中见到的实有。
金翅鸟之说源自佛经。金翅鸟在佛典中被誉为鸟族第一,威力巨大,形状"有如意宝珠以为璎珞,变化万端,无事不办。身高四十里,衣广八十里,长四十里,重二两半。"(《法苑珠林》引《长阿含》及《增一经》卷十)
佛经中的金翅鸟是佛的护法神之一,大鹏鸟是金翅鸟在世间的化身。因此大鹏和金翅鸟其实同属一物。佛道两家虽对它所述名称不同,而外貌、体态、气势、威力描述却类似,皆具有超乎寻常的威力。《说岳全传》中作者合称之为"大鹏金翅鸟"。 岳飞天赋的的英雄气质、传奇勇力,恰如大鹏金翅鸟的神圣高洁、英雄威猛;说岳飞是大鹏金翅鸟转世,也使岳飞一生的性格命运带上了天命意味。
金翅鸟食龙、自焚的意蕴
“金翅取龙”的典故在佛经中很常见。《阿含经》等多部佛经详尽叙述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诸种金翅鸟取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诸龙情状。概而言之则如《法苑珠林》从经书中所引:"金翅鸟王名曰正音,于众羽族,快乐自在,于阎浮提,日食一龙王及五百小龙。"其实,中国翻译的佛经中的这个"龙",在印度佛经原文中是指一种毒蛇,不同于中国人熟知的龙,中国人有时为了区别龙,而称蛇为小龙。金翅鸟以食蛇为生,是蛇的天敌。大鹏金翅鸟在高空飞翔,象征光明与生命;蛇在地底生活,象征黑暗与死亡。《说岳全传》篇首构思取其寓意,岳飞、兀术分别为大鹏鸟、赤须龙转世,在秉性上,已先天被赋予了善、恶意义。善定胜恶,大鹏鸟为赤须龙克星,因此书中岳飞之胜,兀术之败,以及二者之对立立场早已暗蕴佛典之喻。
《法苑珠林》中记载,金翅鸟因食毒蛇、发火自焚,其心化为明珠、为如意珠。如凤凰涅盘之庄严重生。这恰如岳飞一生追求理想如飞蛾扑火、奋不顾身之自我牺牲、舍生取义,以及死而复生、精魂不灭。金翅鸟自焚形象以丰富而鲜明的寓意,暗喻岳飞内在秉性,既光明远大,又高洁雄壮;既神武有力,又舍生取义。
天人轮回的智慧审美
《说岳全传》开篇转世故事,以家传系统中"有大鸟飞鸣其上,因以为名"之说为故事内核,内容将上古大鹏鸟传说及佛教典故自然融会为一,既不失史实依据,又奇幻空灵,在金戈铁马的杀伐征战故事中阐述佛家舍生取义、普度众生的慈悲境界,可称妙笔深意。
无论是大鹏金翅鸟的妙笔,还是张飞等等转世传说,如此种种,前世来源和后身转世,皆证中国古来善恶有报、果报轮回说之深入人心。
轮回现象无论在中国历史记载中,还是在当今东西方,都一样不鲜见。西方一些心理学家已经通过催眠等方法证实轮回的真实存在。如果是这样,轮回的规律和标准是什么?谁安排的?就岳飞而言,岳飞从哪里来?使命是什么?虽然不是每一世上天都给人一些生命的踪迹,但是可以想象,岳飞今天会不会又转生到了世间,他是谁?
这是个很有趣的问题。也是人生的根本问题。每个人都可以问一问自己:"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既然元神是可以转生的,天堂地狱,善恶果报因因相循,那么我们在世间要怎样活?向哪里找寻跳脱轮回的天梯?现在是不是就有这样的梯子?释迦牟尼佛当年为了找寻脱离轮回苦海的根本而舍弃王子的一切荣耀,但是他的法门不能令人即生成佛,也就是一世修不成,而且他也讲过:到了今天这样的末法时期,用他的法也度不了人。他言说,未来就是今天,将有**圣王到世间传宇宙洪大的法,能使人不出家就能即生修成。如果释迦牟尼说的是真的,那么生在今天是多么幸运,而如果眼睛蒙尘而不能认出圣王垂下的天梯又是何等遗憾?
《说岳全传》以转世谋篇,家国恩怨皆有因可循,有犯天法而掉下来的生命,有被安排的富有使命的生命。天上动一念,地上起相应。人生际遇、国家兴衰等等都是根据前世的因缘而导演好的一出戏。看戏的人扼腕、悲愤、叹息、泪流,都只是为戏中的情节痴迷而已。
作者的妙笔开篇,在当时看来或许并不惊人;而今,当我再次细细品读,却是含义无穷感慨不尽。岳飞像大鹏金翅鸟一样为护法食毒蛇而在光明的烈火中涅磐重生,在人间留下精忠的千古绝响。世人每每为其悲痛难解,而大鹏金翅鸟却完成了一世使命潇洒而去,归向天宇家园。《说岳全传》作者谋篇的这种意蕴所展现的天人合一的境界,给人带来的智慧的审美感受,言不尽!
本文转自诗云的博客
岳飞信佛
岳飞(一一○三年至一一四二年),是南宋抗金名将。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字鹏举,出身农家。从二十岁起,曾先后四次从军,战功赫赫。绍兴十一年(一一四一年)被诬下狱,十二月二十九日(一一四二年一月二十七日)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害。孝宗时,追谥「武穆」;宁宗时,追封鄂王。尽管岳飞一生短暂,但他与佛教之情缘却很深长。今就史料之见,作一岳飞信佛之叙述。
据岳珂所编《金佗粹编?家集》卷一○《广德军金沙寺壁题记》云:
余驻大兵宜兴,沿干王事过此。陪僧僚,谒金仙,徘徊暂憩。遂拥铁骑千余,长驱而往。然俟立奇功。殄丑虏,复三关,迎二圣,使宋朝再振,中国安强。他时过此,得勒金石,不胜快哉!建炎四年四月十二日,河朔岳飞题。
这篇题记共八十一个字,抒发了岳飞「殄丑虏,复三关,迎二圣」的抗金抱负和「使宋朝再振,中国安强」的爱国宗旨。这篇讨金檄文是在当时国破家亡,金兀术大军攻到江南的情况下题就的,充分表现了岳飞对抗金正义事业的必胜信念和昂扬奋发的爱国热忱。
但是,耐人寻味的是这篇讨金题记是题刻在宜兴金沙禅寺的僧壁上,「得勒金石」。同时,题记中又明确写道:「陪僧僚,谒金仙」,换句话说,是岳飞在军务繁忙中抽出时间去佛寺礼佛的,众所周知,宋徽宗宣和元年(一一一九年)正月壬子下诏令曰:「佛,改号大觉金仙。余为仙人,大士。」事见《宋史》卷《徽宗纪》。所以,岳飞在建炎四年四月十二日「陪僧僚,谒金仙」,去对佛的礼拜。其抗金抱负感情的抒发显然与佛教紧紧联系在一起。
不久,即绍兴元年,岳飞又在祁门东松寺作题记一篇,流露出他对远离尘世、清净寡欲的山林古剎怀有深厚的感情,亦即对佛教的崇尚之心。据《金佗粹编》卷一九《家集》云:
余自江阴军提兵起发,前赴饶郡,与张招讨会合。崎岖山路,殆及千里,过祈门西约一舍东,当途有庵一所。问其僧,曰「东松」。遂邀后军王团练并幕属随嬉焉。观其基址,乃凿山开地,创立廊庑,三山环耸,势凌碧落,万木森郁,密掩烟甍,胜景潇洒,实为可爱。所限不能款曲,进程遄速。俟他日殄灭盗贼,凯旋回归,复得至此,即当聊结善缘,以慰庵僧。
这篇《东松寺题记》,作者以优美的笔调描绘了该寺院周边葱郁成荫的自然景观,流露了作者向往自然的心情,同时又明确希望「俟他日殄灭盗贼,凯旋回归,复得至此,即当聊结善缘,以慰庵僧」,解甲归田,隐居于此,听禅赋闲的心愿。这说明了佛教思想在岳飞的脑海中已经深深扎下了根。尽管在他率部前往江西上饶的行军途中,他仍然渴望参拜僧寺,礼佛敬佛。
岳飞与江南名剎、江州庐山东林禅寺高僧慧海来往密切、切磋佛理,从思想上进一步加深对佛教的认识。据《宋会要?道释》一之七云:
(绍兴)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神武后军统制、充江南西路舒蕲州制置使岳飞言:「臣驻军江州,请到禅师惠(慧)海住持江州庐山东林禅寺,本僧禅学精通,戒行孤洁,欲望特与一佛心禅师师号。」从之。
岳飞与东林禅寺高僧慧海的关系看来并非一般,否则他断不会向高宗赵构提出赐于慧海「佛心禅师」之师号。这是岳飞对慧海禅师的敬崇,也是对佛的敬崇。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绍兴六年四月乙巳>条云:
诏湖北京西宣抚使岳飞丁母忧,已择日降制起复。缘见措置进兵渡江,不可等待,令岳飞日下主管军马,措置边事,不得辞免。先是,飞母庆国太夫人姚氏卒于军,飞不俟报,乃解官而去。上闻之,诏飞起复,遣东头供奉官邓琮持告抚谕,赐银帛千匹两,令官属将佐、本路监司、本州岛守臣日下敦请治事。翌日降制,已而琮见飞于庐山寺,飞欲以衰服谢恩。琮不报。飞再辞,上不许,诏飞速往措置调发,毋得少失机会。飞奉诏归屯。
显然,从上述史料中可以看出,在江州时,岳飞不但与东林禅寺住持慧海关系密切,而且他还十分留恋那里的佛寺。营葬岳母姚氏时,岳飞即住在东林寺里,高宗下诏起复,并遣臣官邓琮前来传诏,「琮见飞于庐山寺」,其寺很可能是东林寺。
又据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七八<绍兴七年八月五日>条云:
岳飞赴行在。初,岳飞解兵往江州庐山,持余服也。累召敦促不肯起,朝延札下宣抚司参议官李若虚、统制王贵同去敦请飞依旧管制,如违,若虚等并行军法。若虚等既至庐山东林寺,见飞,道朝廷之意敦请,飞坚执不肯去。若虚曰:「是欲反耶!此非美事。若坚执不从,朝廷岂不疑宣抚;且宣抚乃河北一农夫耳,受天子之委任,付以兵柄,宣抚,谓可与朝廷相抗乎?宣抚若坚执不从,若虚等受刑而死,何负于宣抚,宣抚心岂不愧?」凡六日,飞乃受诏赴行在。
可见,绍兴七年因淮西军易帅事件,岳飞十分气愤地向高宗辞职离开军队后,其隐居之地在佛寺庐山东林禅寺,所以高宗命李若虚、王贵等「至庐山东林寺,见飞,道朝廷之意敦请。」
绍兴十年(一一四○年),岳飞率岳家军离开江州后,他还特地赋诗寄赠东林禅寺住持、高僧慧海。据《金佗粹编》卷一九<寄浮图慧海>云:
湓浦庐山几度秋,长江万折向东流。
男儿立志扶王室,圣主专师灭虏酋。
功业要刊燕石上,归休终伴赤松游。
叮咛寄语东林老,莲社从今着力修。
这是岳飞孙岳珂所编《金佗粹编》所列岳飞七篇诗文之一,是研究岳飞佛学思想的重要资料。从这首诗文内容考察,似乎说明如下几个问题。首先,「男儿立志扶王室,圣主专师灭虏酋。」杀敌报国,仍是岳飞当时主要的任务。其次,「功业要刊燕石上,归休终伴赤松游。」表自己功成隐退、与古寺禅师为伴,在宁静安详中安度晚年的心愿。再次,「叮咛寄语东林老,莲社从今着力修。」岳飞嘱咐东林寺高僧慧海修缮好禅寺,以待将来自己功成名就后再来此共论佛理。可以说,岳飞归隐山林,皈依佛门的思想由来已久。至绍兴十年,他离开江州时与佛教的关系已经无法割断了。
关于岳飞上述心愿,在他向高宗所上的一篇奏文中也可以得到说明。据《金佗续编》卷一《高宗皇帝宸翰摭遗》卷一<绍兴七年>条云:
..异时迎还太上皇帝、宁德皇后梓宫,奉邀天眷归国,使宗庙再安,万姓同欢,陛下高枕天北顾忧,臣之志愿毕矣。然后乞身还田里,此臣夙昔所自许者。
如此看来,岳飞隐退信佛思想早已有之。一旦杀敌报国宏愿遭到高宗、权臣的压制,难以实现时,岳飞上述思想就表现得较为迫切。
岳飞信佛并不奇怪。实际上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探讨,这乃是儒、佛、道互补人生模式的再现罢了。宋代释、道盛行,岳飞不过借此独善其身、寻求在清净恬淡的「归休」中慰籍内心而已。而当时中国的佛禅也是以清净和谐为其核心的。北宋士大夫晚年「都被禅家引去」者颇多。如欧阳修、苏轼等。尤其令人不解的是,理学家程颐的高徒,如游酢、杨时、谢良佐、吕大临等「程门四先生」,在程颐死后,均「晚年嗜佛,流而为禅。」事见《朱子语类》卷五<性理二?性情心意等名义>。即使跟随程颐二十年而被程颐称为「我死不失其正」的尹炖,后来也不免转而学禅。司马光的门人刘安世、晁说之,晚年都笃信佛教,刘世安甚至认为其师诋佛为非。事见《宋元学案》卷二○<元城学案>卷二二<景迂学案>。苏轼在晚年「杜门烧香,深念五十九年之非。」事见《苏东坡集》附王宗稷编《东坡先生年谱》,同时苏轼还「学寿禅师放生,以证善果。」事见︽宋艳︾卷一二<丛杂>引<善诱文>。即使王安石,在他的晚年,因为政治上遭受挫折,退居江宁,终于皈依佛教,变成了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北宋这些士大夫与岳飞相去甚近,他们晚年信仰佛教,对岳飞不无有着深刻的影响,所以岳飞信佛是佛教文化对一位军事家灵魂的成功铸造。
本文转自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