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梁武帝饿死的功德 

  The credit of Emperor liangwu starved to death  

作者:自如     发布时间:2016-10-10

 
      初学佛人都有一种很想把好东西送给别人的热情,有传销一般不知其所以然的冲动,能被劝进门的往往都是些不能独立思考的人。

      学佛一个重要的收获,就是通过因果规律去判断可能出现的结果。我们往往不能阻止错误的发生。是自己的定力不够呢?还是智慧福德不够?

     定力这东西,如果不是正定,那其实就是一头犟驴。看谁更犟,但结果一定不好。

     毛主席说过“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不是知识就是力量,而是使用知识才是力量”。现在的社会给每个人发光的机会,一个比一个的聪明,绝对不用他人去教。

    那么,福德力抵不住业力,也并不一定是德不如人。人的潜在的势力眼因素,首先就是不能平等的对待所有的人,而不可能所有修道传教之士都有一个另人仰瞻的社会地位,况真正行者不屑于此。可是这年月,追名逐利的共业,周扒皮来了也是成功人士,谁胳膊粗才给谁面子。  
 

     想起那个梁武帝与达摩老祖的公案,小兵老大说写历史的人如果带有个人的感情因素,那写出的东西一定会殆害很多后人的,真理啊!历史可以是镜子,但写出来就是一场电影。  
   

     达摩东来,因梁武帝之问“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一言两字否之。后人更以《坛经》重申“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将这福德功德分别昭然。  
   

     梁武帝笃信佛教,其天子之位恐素质不低,其福报也非凡人可比。在佛教的历史上,梁武帝是寺院僧人吃素的始作俑者,几个著名的忏法仪轨也因其倡导主持而建立。单从金刚经的章节分布来看,流传至今,也证明其存在的价值并非求福报那么点层次吧?那么纵求福报,又落了个被饿死的下场,这多少也难圆其说,为佛教做了这么大的事业,纵算不成就,其被囚禁,难道还会不懂念佛念经么?哪怕一句佛号,佛菩萨也不至于毫不理会同情,倘若真被饿死,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的功德何在?  

   
   达摩老祖,若仅仅是不喜欢梁帝,也万不值得去得罪这样一个好佛之君,那么达摩为什么要说那样的话呢?  

     学禅的应该明白,禅宗顿教本无一法可立,梁武帝一问,达摩老祖之传必以心法相应,万法皆空何况功德?无奈个笨蛋梁武帝能分出个金刚经的层次,却完全不懂何为如实之相,何为无所住!也因其业重障心,智慧愚钝,倘能放下面子虚心求教一路问下,不至于一拍两散。达摩老祖虽然抛出了个冷言语过去,但其意也绝不在此,也并非后人所解《坛经》里的那番偏激。正法眼藏,不仅功德没有,福德也没有,因此达摩老祖度人必先破梁武帝之执,道其有即非禅,无所着是达摩禅,达摩之言也更是叫梁武帝不能自夸其德而损德也。 

  
      谈谈梁武帝的饿死,真饿死大概就是表法了。这一段因缘在看到弥勒菩萨本生经《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突然有所感悟,弥勒菩萨做仙人时(注意!!!是做一切智光明仙人的阶段,不是菩萨也没有成佛),于七日不得乞食,兔王携子舍身供养,弥勒仙人悲不能言,自投火坑,与兔并命,并发誓言:“愿我世世不起杀想,恒不啖肉,入白光明慈三昧,乃至成佛,制断肉戒”。梁武帝在汉地佛教的历史上,亲手制断肉戒,用自己的饿死,换来佛教食素的门槛。 

     大乘佛法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得生净土,不可以少功德因缘成就国土。六祖说“功德在法身中”,法身是什么?是智慧,自修自得。虽“不在修福”,但万不可以少福德因缘而能成就之。福德转为功德,亦是“但转其名,而不转其体也”,因其不执着方能成其事尔。

    行善,当然是真心的行善,现在打着佛幌干着伪善之事也太多了啊,做生意的根本就是赚钱,你他娘的非说自己做的多么功德多么伟大,连某法王最近也昭昭然曰,将名名无利不往的生意变成了供养天下人的功德!真的感叹不是活佛转世了,是阿Q转世了!

    不要小瞧了现实社会没有信仰人的智慧,起码其行为不建立在带有强烈宗教痕迹的伪善上,功利的也真实,无着也真实,学技艺的本领也真实。

    福德功德的资粮就是自由度,能得大自在,梁武帝饿死了,步其后尘者大有人在。   




附: 达摩初至金陵,“帝问曰:‘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记,有何功德?’祖日:‘并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祖日:‘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祖曰:‘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祖日:‘不识。’帝不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