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当内观也成为一种执着 

  When the vipassana has also become a kind of obsession  

作者:不详     发布时间:2010-5-5



当内观也成为一种执着 


    这是我第二次参加内观禅修了,以后应该还会来。第十天解除禁语后,我在院里溜达,听着学员们三五成群地聊天。一拨人在围着看两个人(其中一个是法工)争论六祖和阿罗汉(没太听清)谁的功德高;一拨人因为没有订到卧铺而在抱怨内观中心;一拨人在交流内观的感受,我听到其中一人在说:我是第一次来,已经有过10次全身顺畅流动的体会了,看来要不了多久我就可以解脱了。

 

    听着所有这些,我不禁哑然失笑。

 

     来之前,我专程去拜访了北大哲学系的楼宇烈教授。当问到修行的最终目的时,老人家笑呵呵地说:那就是该干嘛还干嘛去。

 

     在葛印卡的开示中,举过这么一个例子。曾经有过一位很好的医生,探索出了一个治病的良方。这位医生自己操劳一生,治愈了无数的病人。为了让人们在他去世后仍然能够继续得到这种医术的帮助,他也教授了很多学生。世事无常,经过了2500多年,现在的情形已经变成了:这位伟大的医生的画像被挂在墙上,号称他的学生的那些医生坐在旁边,让前来求医的人向画像磕头,并大声诵读那些药方,以为这样就能治好病。

 

    我们都会生病,生病了就要去医院看医生。治好了就离开医院,该干嘛还干嘛。如果医生让你治好后继续留在医院,无论做医生还是护士,或者护工,你肯定会觉得这医生有病。除非你是暂时性地尽公益的义务。

 

    我还问过楼老先生另一个问题:佛法与西方文化中佛洛依德开创的心理分析以及发展到今天的心理咨询在本质上有什么区别吗?楼老先生回答说:差不多是一回事。如果按照这个定位,心理问题也只是我们生活中诸多需要的一种,而且还不是最重要的。古人云:饱暖思淫欲。按照这个说法,第一吃饭;第二穿衣;第三性欲。心理需要已经进不了前三位了。葛印卡在内观开示中也提到刚刚在印度开内观中心时,已经很清楚这点:吃不饱肚子的人是不会来参加内观禅修的。

 

    我认为,当某个人或者某样东西被其自己或者别人说成是无限的时候,这个人或者这个事就很值得我们提高警惕了。在开示中所举的关于悉达多·乔达摩的两个故事,一个是儿子要为丧父做超度的,另一个是母亲要求丧子复活的,都已经说明悉达多·乔达摩本人是承认自己的有限性的。但是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变,这点已经被异化了。

 

    今天我们所了解到的所有关于佛法的一切,都属于历史的一部分。应该以怎样的态度看待历史,我曾听到过一个比喻,对我很有启发。故事是这样的:一天,一个历史学教授正在课堂上讲授历史。突然,进来三个蒙面人,把教授摁倒在地打了一顿,然后就跑了。教授从地上爬起来后,整理了一下衣服,捡回眼镜,对着课堂上50名学生说:你们每人写一篇记录,把刚才的事件记录下来。最后50篇记录收上来了,真是五花八门!有说教授被5个保安打了一顿的;有说教授的亲戚来找他借钱的;有说教授被他的情敌杀了的…。然后,教授把这50篇文章合订在一起,举起来对学生们说:这就是历史!

 

    是的,这就是历史的实相!我们今天所了解到的关于佛法的一切,都是在佛灭之后的2千多年中由各种记录、传说、译文(而且是各个阶段、各种文化之间来回来去的翻译)、开示等载体共同传递至今的。我认为正确的解读态度应该是对其中从始至终表达一致的内容做一个大概其的接受,而对于其中的某些细节,则不必太较真。就像我上面说的那个故事:从50篇记录中大概其看到的是:某年某月某日在一间大学教室里,一个教授被人打了,有50个左右的学生目睹了这一切。至于甄别其中每篇文章的正确性,那是专业历史学家的工作。如果你非要相信其中的某一篇,那是你的事。

 

    那么,关于佛法传承中一致的内容是什么呢?我的理解是,基于对世事无常的认识,怀着对人类历经的种种苦难的悲悯与爱,建立起平等心。这种平等心让我们能够冷静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喜怒哀乐,避免堕入贪爱、嗔恨等情绪的漩涡,保持对生活的热情与觉知,避免堕入麻木不仁的无明。而内观,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训练,帮助我们从实际体验中去体会上述种种,增强心力。我相信每个参加过内观禅修的人都有着深刻的体会。但是,很不幸地,就像我在一开始所描述的,大多数的学员都把体会到的这些经验留在了内观中心,两手空空地回到了生活中。

 

    对于佛法所倡导的精神,凡是接受并且从中获益的人都会希望正法能够得到弘扬。我们生活在人群中(那些选择离开社会,住到喜马拉雅山的山洞、深山里的庙宇、或者内观中心的人除外),按照马克思对人的定义是: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如果我们周围的人都是无明的,你自己一个人即使开悟了也不会快乐。也许这就是悉达多·乔达摩、耶稣等人选择历经艰辛甚至牺牲生命而传法的根本原因,也是佛法从小乘发展到大乘的根本原因。从现在大概其的情形看,似乎是西方社会对耶稣之法的弘扬更成功些。马克斯·韦伯在他的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开篇就提到:“在一个各种宗派信仰混杂之处,只消一瞥其职业统计,往往便会发现一个屡见不鲜的现象,…,那就是:在近代的企业里,资本家连同企业经营者、连同熟练的上层劳动阶层,特别是在技术上或商业上受过较高教育训练者,全都带有非常浓重的基督新教的色彩。”

 

     今年春节的时候我在墨尔本,有一天下了一场特大暴雨。由于瞬间降水量太大了,所以CBD的主街道上一时间积了半人深的水。于是有两个小伙子就脱了衣服跳进去游泳。这样的活在当下,这样的对周围事物的热情的觉知,这样的不管周围人们的看法的无我,不都是正法的鲜活体现吗?而反观我们的社会,除了在孩子身上偶尔能看到一些迹象外,鲜有发生。很多人一次又一次的来到内观中心,甚至成年累月地住在内观中心,将修与行完全割裂。对于这些人而言,内观与烟草、酒精、毒品和网游已经没有区别。我认为这一切都是解脱惹的祸!

 

     对于解脱的向往和描述,也是佛法历史中一个一致的内容。所以,一定存在着某种对应的形式,只可惜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过体会。但我仍然抱有敬畏。有机会我很想在参加内观的学员中做一个调查:有多少人相信你这辈子是有可能解脱成佛的?我发挥一下想蕴,估计调查结果是没有人相信。既然这样,那就只说明一件事:你必须先过好你这辈子的生活。基于我自己的充分体验,我坚信:如果你把在内观中心学到的东西应用到生活中,你一定会是一个成功的人。我们会以无常心去看待所有的意外,我们会以慈悲心与爱心去看待我们的对手甚至敌人。当你遇到生活中必然会遇到的诸如挨老板骂、被同事陷害、被下属出卖、被客户蹂躏、被竞争对手打压、夫妻吵架、婆媳不和、孩子不听话、钱不够花等等时,你应该就像观腿上的疼痛一样保持冷静,一层层地分离外围被放大的部分,最终你会发现问题的核心,那是很小的一块,你完全可以掌控。如果你对生活已经麻木,没有了感觉,你应该像观身体上那些没有感觉的部分一样,保持足够的耐心,以平静平稳的心、警觉专注的心、平衡平等的心去观察你周围的一切,你一定会从中发现和体会到很多你以前根本没有注意到的东西,然后调动你的好奇心与兴趣,勇敢地跳进去做进一步的观察,然后乐趣就会随之而来。秉承去除我执的精神,你永远会把对社会、对党、对企业、对工作、对家庭的责任至于个人的得失之上。

 

    如果你秉承这样的态度,你怎么可能不获得成功呢?你一定会成功的,一定会成功的。如果你是从政的,你的官会越当越大,从而可以为内观中心争取更大的政治空间;如果你是经商的,你的钱会越赚越多;无论你做什么职业,你都会成为优秀的工程师、医生、律师、技师等,当然也会赚更多的钱。然后我们大家可以多多地给内观中心捐钱,建更多、更好的内观中心,旁边只有水流,没有车流。秉承正法的精神,我们会积极参加社区活动,与人为善,获得周围人们普遍的尊敬。当我们大家都成为这样的人后,整个社会就会看到:哦,原来学习正法的人都能够获得这样的修养与成功!而不是像现在,社会上对于学习佛法的人的普遍印象是边缘化、非主流、与世无争、失意或者失败,把庙宇或内观中心当作一个逃避的去处。这是对正法的亵渎!

 

    我目前接触到的几乎所有对佛法的解读,包括内观,都在强调情感的负面作用。我并不同意这样的观点。我恰恰认为情感是人性中最宝贵的财富。我理解正法是要我们去除情绪,而不是情感。我第一次参加内观时,一个学员问萧集智老师:我很喜欢吃辣椒,这算不算贪爱?萧老师回答道:如果有辣椒,你就放开了吃。这不算贪爱。但如果没有辣椒时,你就不能平静地吃完一顿饭,甚至于要去偷、去抢别人的辣椒来吃,那就是贪爱了。所以,爱没有错,但贪就错了。同样的,嗔也没有错,但如果放大成恨就错了。就像南禅寺旁边的车流,我相信没有人喜欢,这就是嗔。但如果不喜欢到要扛个炸药包去把路炸了,那就是恨了。

 

    修是行之始,行是修之成。无论我们怎样喜欢吃辣椒,在没有辣椒的时候我 们也不会选择饿死。同样的,无论生活中有怎样的痛苦和不幸,我们也不应该选择自杀,这点在葛印卡的开示中也说得很明白。这期内观的黄鑫源老师在回答问题时曾说过一句话:感受只是工具。萧老师也曾说过:佛法只是一条载你到达彼岸的船,最后你必须离开这条船才能真正上岸。所以,佛法也是工具。内观也是工具。悉达多·乔达摩无疑是伟大而神圣的,同样伟大而神圣的还有耶稣、老子、庄子、王阳明、邓小平等等,他们都为了人类的幸福而奉献终生。但是,我认为最伟大而神圣的应该是:作为人,就要像个人样的生活!那意味着体面和尊严。这是这些伟人们的期望。如果因为痛苦而选择不再做人,无论是今生还是来世,是不是也是一种执着呢?

 

    也许这篇文章的名字应该改成“当解脱也成为一种执着”。

作者:炫尘  转自内观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