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试析<性命圭旨>的“三教观” 

  Try to analysis "Guide of The man's features and the life" concept of three religions  

作者:不详     发布时间:2010-4-16

试析《性命圭旨》的“三教观” 
 
唐大潮 

提要:

提要:出现于明中后期的内丹著作《性命圭旨》,主旨是论 道教丹道,认为内丹修炼分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 还虚,炼虚合道”四个阶段。书中通过对这四个阶段的阐释,表明 了它对道、儒、释三教的态度。在这个问题上,该书既具有此时期道教内丹著作的一般性特 征,而又有自己的特色。

唐大潮,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

主题词:《性命圭旨》三教观

     《性命圭旨》一书,不知为何人在何时撰写。见存资料均称作者为尹真人高弟,但尹真人是 谁气其高弟又为谁气皆不得而知。至于该书的撰写时间,更没有记载。不过,我们从该书所 提及的人物可得知,撰写时间不会早于元末明初,更大的可能是在明中后期。因为它提及的 人物,都是明初期以前的人。是书对清以来的道教内丹修炼者影响甚大,受到推崇,民国时 期守一子丁福保将其收入所编纂的《道藏精华录》。本文即以此版本为据。

 该书正文前有《序》两篇和《刻性命圭旨缘起》、《题尹真人性命圭旨》各一篇,前者分别 为清康熙间人尤侗、李朴撰写,后者分别为明万历间人余永宁、邹元标撰写。从其内容可知 ,《性命圭旨》一书大约是在明末清初才在社会上流传开来,并被视为重要的修道著作,给 予了很高的评价。尤侗云:“自三教鼎立,异说聱牙,隐若敌国,日相撞也。是书独揭大道 ,而儒释妙义发挥旁通,要之以中,合之以一,而尽性至命之理,殊途同归。微独柱下《五 千》,概括靡遗,并六十四卦、四十二章,无不垒若贯珠矣。……是书一扫繁芜,务撮标本 ,致虚守静,翕聚先天。其于拨邪反正,诚中流一壶也。……气聋发昧,功亦巨矣。”

    ①李朴亦云:“故尝论道,每以《中和》、《金丹》二集,物色真仙,谓其玄宗书汗牛充栋,孳 乳浸多,独未见图论兼该,工夫次第,精义超格,籨若日星,蔑有如是书隽 永。直拟夫《龙 虎》、《参同》、《悟真》诸经,同途合辙。嗟嗟!琅函秘帙,学者就是著鞭,何虑非一超 直入,业绍人天师种。”

    ②邹元标谓:“中间所载诸图说,及修行节次功夫,可谓详 且尽 矣。玄家书汗牛充栋,而直指窍妙,无窬此编。……世人 骼松溃眯悦谪栉牛么气 为之一警觉焉。其有造于身心者不小矣。”

    ③《性命圭旨》的主要内容是讲述道教内 丹修 炼,图文并茂是其特色。全书共有图54幅,其数量之多是道教同类著作中不多见的。这些图 示,相当直观地将其内丹修炼的基本内容和程式展现了出来,而其文字部分,则基本是对图 的解说。是书虽说是论述道教内丹,然其基本理论、观点,甚至具体修炼方法,都凸显出浓 厚的合一三教的色彩。在这个方面,同样是具有其图文并茂的特点。就图来说,有《三圣图 》、《太极图》、《中心图》、《尽性了命图》、《观音密咒图》、《八识归元图》、《涵 养本原图》、《安神祖窍图》、《**[法/L*]自转图》、《蛰藏气穴图》、《行禅图》、《立禅图 》、《坐禅图》、《卧禅图》、《长养圣胎图》、《真空炼形图》等等,以及图上的题词, 直白地表明了对儒、道、释三教的态度。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看看,并作一些分析。 是书开篇便是一幅绘有老子、释迦牟尼和孔子的《三圣图》,其题词左联为:“具大总持门 若儒道释之度我度他皆从这里”,右联为:“能知真实际而天地人之自造自化只在此中”

 ④。非常清楚地向人们告明了该书所持立场,以及对儒、道、释之间的关系的基本观点。 紧 接其后的是《大道说》、《性命说》、《死生说》、《邪正说》,它们对内丹学的最基本的问题进行了阐说,这些问题也是其理论学说的基础。关于“道”,它说:“夫道也者,位天 地,育万物,曰道;揭日月,生五行,曰道;多于恒河沙数,曰道;孤则独无一侣,曰道; 直入鸿蒙,而还归溟腷,曰道;善集造化,而顿超圣凡,曰道;目下机境未 兆,而突尔灵通 ,曰道;眼前生杀分明,而无能逃避,曰道;处卑污而大尊贵,曰道;居幽暗而极高明,曰道;细入刹尘,曰道;大包天地,曰道;从无入有,曰道;作佛成仙,曰道。佛经五千四十 八卷,也说不到了处;中庸三十三章,也说不到穷处;道德五千言,也说不到极处。”

⑤ 说了这么多,“道”究竟是什么气答曰:“道也者,果何谓也。一言以定之曰气也。原夫一 气蟠集,溟溟腷腷,纚纚莫 测,氤氲活动,含灵至妙,是为太乙,是为未始之始始也,是为道也,故曰无始。”

     ⑥这里,不仅援引了庄子的“道”无处不在、万事万物都是由于“道” 的存 在的观点,而且,还将“道”等同为“气”、“无始”。一言以蔽之,“道 ”就是世间万事万物之源,是最高的存在。 在“道”就是“气”、“无始”这个观点的指导下,进而论述了天地人及万 事万物是如何产 生,以及为什么要修道的问题。它认为,人是禀阴阳之气而生而长,到其成年,主生的阳气开始逐渐消退,而主死的阴气则逐渐增长直至人死亡。而人在这样的状态下死亡,就会变为鬼,“立堕三途恶趣,则动经尘劫,无有出期。”

⑦正是因为如此,“故三教圣人 以性 命学,开方便门,教人熏修,以脱生死。”

⑧接下来,它分别对儒、释、道三家之学作了说明,曰:“儒家之教,教人顺性命以还造化,其道公;禅宗之教,教人幻性命以超大觉, 其义高;老氏之教,教人修性命而得长生,其旨切。教虽分三,其道一也。儒之圣教,曰安 汝止,钦厥止,艮其止,止其所,缉熙敬止,在止至善。黄中通理,正位居体,思不出位, 立不易方,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浑然在中,粹然至善,诚尽处,腔子里乐处。方寸,神明之舍,道义之门,活泼泼地,乐在其中。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 浩其天,天下归仁,退藏于密,何思何虑之天,不识不知之地,难以悉纪。要而言之,无非 为此性命之道也。道之玄教,曰玄牝之门,天地之根,生身处,复命关,金丹之母,玄关之窍,凝结之所,呼吸之根,甲乙坛,戊己户,心源性海,灵府灵台,蓬莱岛,朱砂鼎,偃月炉,神室气穴,土釜谷神,灵根把柄,坎离交垢之乡,千变万化之祖,生死不相关之地,鬼神觑不破之机,难以悉纪,要而言之,无非为此性命之道也。释之禅教,曰不二法门,甚深 法界,虚空藏,寂灭海,真实地,总持门,彼岸,净土,真境心地,极乐国,如来藏,舍利子,菩萨地,光明藏,圆觉海,般若岸,法王城,西方天堂,空中真际,这个三摩地,华藏海,陀罗尼门不动道场,波罗密地,难以悉纪。要而言之,无非为此性命之道也。”

⑨ 这就是说,儒、释、道三教都是性命之道,无论它们的言词,或是方法有多么不同。这个性命 之道的核心是“心”、“性”,“儒曰存心养性,道曰修心炼性,释曰明心见性。”

⑩ 心性是本体,“儒之执中者,执此本体之中也;道之守中者,守此本体之中也;释之空中者, 本体之中,本洞然而空也。道之得一者,得此本体之一也;释之归一者,归此本体之一也; 儒之一贯者,以此本体之一而贯之也。余于是而知,不执中、不一贯,其能圣而孔子乎气不守中、不得一,其能玄而老子乎气不空中,不归一,其能禅而释迦乎气惟此本体,以其虚空无朕,强名曰中;以其露出端倪,强名曰一。然而中即一之藏也,一即中之用也。故天得 此而天天,地得此而地地,人得此而人人。而天地人之大道,原于此也。皇得此而皇皇,帝得此而帝帝,王得此而王王,而皇帝王之大道,原于此也。圣得此而圣圣,玄得此而玄玄, 禅得此而禅禅,而圣玄禅之大道,原于此也。”

B11总而言之,人们要是想免于轮回 ,不堕于世网,唯一的办法就是求助于性命之学,修炼性命之道,也就是儒、释、道三教。

 从根本上、本质上来看,儒、释、道三教都是性命之学,所讲都是性命之道,所修的都是性 命,如果将性、命二者割裂,就不是真正的性命之学。曰:“乃玄门专以气为命为性,以修命为宗,以水府立教,故详言命而略言性,是不知性也,究亦不知命。禅家专以神为性,以修性为宗,以离宫修定立教,故详言性而略言命,是不知命也,究不知性。”

B12这就是说 ,过于偏重命或是过于偏重性的弊病,都是由于没有真正地弄懂三教圣人之学所致。因“性 命本不相离”,故不仅“道、释原无二致”

B13而且“唯贤人之学,存心以养性,修 身以立命;圣人之学,尽性而至命。”

B14又说:“夫学之大,莫大于性命。……何谓之性 ,元始 真如,一灵炯炯是也。何谓之命,先天至精,一气氤氲是也。然有性便有命 ,有命便有性, 性命实非有两。况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存,而性命之理又浑然合一者哉。故《易》曰:‘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中庸》曰:‘天命之谓性,此之谓也’。”

B15 正是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之下,《性命圭旨》在阐发丹道时,莫不是将儒、道、释三教相糅和。

  它又进一步对性、命作出阐释:“性者,神之始。神本于性,而性则未始神,神所由以 灵。命者,气之始。气本于命,而命则未始气,气所由以生。身中之精,寂然不动,盖刚建 中正纯粹精者存,乃性之所寄也,为命之根矣。心中之神,感而遂通,盖喜怒哀惧爱欲者存,乃命之所寄也,为性之枢矣。性而心也,而一神之中炯;命而身也,而一气之周流。故心 ,精神之舍也;精神,性命之根也。性之造化系乎心,命之造化系乎身。见解知识,出于心 哉,思虑念想,心役性也。举动应酬,出于身哉,语默视听,身累命也。命有身累,则有生死;性受心役,则有去来。有生死不能至,命也;有来去不能尽,性也。故盈天地间,皆是生气,参赞两间,化育万物,其命之流行而不息者乎。盖生之理,具于命也。盈天地间,皆 是灵觉,明光上下,照临日月,其性之炳然而不昧者乎。盖觉之灵,本于性也,未始性,而 能性我之性者,性之始也;未始命,而有命我之命者,命之始也。天窍圆而藏性,地窍方而 藏命,禀虚灵以成性,中天地以立命,性成命立,其中有神,命蒂元气,性根元神,潜神于 心,聚气于身,其中有道。性有气质之性,有天赋之性;命有分定之命,有形气之命。君子 修天赋之性,克气质之性;修形气之命,付分定之命。分言之则二,合言之则一,其中有理 。是以神不离气,气不离神,吾身之神气合,而后吾身之性命见矣。性不离命,命不离性, 吾身之性命合,而后吾身未始性之性,未始命之命见也。夫未始性之性,未始命之命,乃是吾之真性命矣。我之真性命,即天地之真性命,亦即虚空之真性命也。故圣贤持戒定慧而虚 其心,炼精气神而保其身。身保则命基永固,心虚则性体常明,性常明则无来无去,命永固 则何死何生。况死而去者,仅仅形骸耳,而我之真性命则通昼夜,配天地,彻古今者,何尝 少有泯灭也哉!”

B16这一大段话中,涉及到许多名词概念,诸如:神、气、心、身 、理、 元气、元神、气质之性、天赋之性、形气之命、分定之命、真性命、虚空、天地、灵觉,等等。通过对这些名词概念的阐释和相互间关系的层层推演,对性、命及二者的关系作了充分 而详尽的剖析,最终得出性与命是二而一、一而二的关系,性与命应当兼修的结论。在此中也不难看出其融三教于一体的用心。总之,如果不明白性命应当兼修的道理,也就是其所说 的“妙合之道”,又“焉能合天地之德,而与太虚同体哉!”

B17“奈妙合之道不明 ,修性者遗命,且并率性之窍妙不得而知,矧能炼之乎气非流于狂荡,则失于空寂。不知其命,末后何归气修命者遗性,且并造命之功夫不得而知之,矧能守之乎气非执于有作,则失于无为 。不知其性,劫运何逃气”

B18拿佛、道二教来说,“吾闻释迦生于西方,亦得金丹 之道, 是性命兼修,为最上层法,号曰金仙。吕祖亦曰:‘只知性,不知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只 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故道家不知此,则谓之旁门;释氏不知此,则谓之外道。”

B19 既有性命,则有死生。关于死、生。《性命圭旨》认为,一般说来人们是好生而恶死的 ,之所以这样,其原因 是在于不知什么为生,什么为死;生从何而来,死从何而去。说:“大众好生恶死,以莫识 死生故。生从何来,死从何去,徒在生前奔驰谋作,致大亏生道,不得逍遥,故于死后渺茫 沦落。不勘破死门,竟堕轮转。”

B20生死来去究竟在何处,作者引用《易·系辞》 和佛家之说,谓:“《易·系》曰:‘原始要终’,故知死生之说。盖无始之始,强名曰乾元,即 本来妙觉,无终之终,强名道岸,即无余涅气。生而生也,而其所以生者, 固在于此;至死 而死也,而其所以不死者,亦在于此。此而不知,则未有不随生而存,随死而亡者,沉溺恶道出没无期。”

B21而“生则是第八识神阿赖耶主之,死亦是第八识神阿赖耶主之。 投胎则此识先来,舍身则此识后去。”

B22正因为这样,“所以仙佛出世,汲汲以一大事因 缘,使人知去来处,徐徐引出生死苦海。”

B23“仙佛悯之,说一切众生具有本来一灵真觉 ,但昏 惑不见,使天命之性,浪化迁流,转转不悟,而世世堕落,失身于异类,透灵于别壳,至真 性根,不复于人。我当以圣道,令众生永离妄想,能致自身,如仙家之长生,佛氏之不死云 。”

B24要想做到此,要脱离生死苦海,唯一的办法就是修金丹之道。 那么,到底“金丹之道”为何气所谓的“金丹”是什么气它认为:“盖金丹之道,简而不繁 。以虚无为体,以清净为用,有作以成其始,无为以成其终,从首自尾,并无高远难行之事。奈何世 人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背明投暗,不亦惑乎气”

B25接着它对何为“ 金丹” 作了解说,谓:“夫金者坚之称,丹者圆之喻,是人毗庐性海,乾元面目,世尊名之空不空 、如来藏,老君号之玄又玄、众妙门。以此而言道,谓之无上至真之道;以此而言法,谓之最上一层之法。三教圣贤皆从此出。修行正路,孰有正于此哉!”

B26这就是说,只有金丹之道,才是修行的唯一正道,道、儒、释三教都是谈的这个道,三教圣贤修的也是这个道。 这个金丹之道,“其一曰:涵养本原,救护命宝;其二曰:安神祖窍,翕聚先天;其三曰: 蛰藏气穴,众妙归根;其四曰:天人合发,采药归壶;其五曰:乾坤交媾,去矿留金;其六曰:灵丹入鼎,长养圣胎;其七曰:婴儿现形,出离苦海;其八曰:移神内院,端拱冥心; 其九曰:本体虚空,超出三界。”

B27除此之外,都是邪道和旁门小术。同时还列举 了种种 社会上流传的修行法门,诸如:三峰采战、休粮辟谷、打七、密咒驱邪等等,约有三、四十种。这些法门,或是打着道教的旗号,或是顶着佛教之名,而实际上却对人们有着极大的危 害。并认为,这些旁门小术中,虽有数条“可以攻疾病,救老残,益算延年,住世安乐,间或亦有超脱者,不过成个蓬岛仙、罗汉果耳!”

B28说得好听一点,也不过是“小乘功夫,不合大道全体。”

B29云:“岂知道法三千六百,大丹二十四品,皆是傍门。独此金丹一道,是条修行正路。除此之外,再无别途,可以成仙作佛也。故法华会上,世尊指曰:‘唯此 一事实,余二即非真。’尹真人曰:‘九十六种外道,三千六百傍门,任它一切皆幻,只我这些是真。’”

B30 《性命圭旨》在对“大道”、“性命”、“死生”、“邪正”等作了总体解说后,就进入对 如何修炼金丹之道的具体论述中。在这些论述中,同样地也是表现出了其融和儒、道、释三教为一体的主张。例如:它论述“涵养本原,救护命宝”,说:“欲修长生,须识所生之本 ;欲求不死,当明不死之人。故曰:认得不死人,方才人不死。那不死的人,道家呼为铁汉 ,释氏唤作金刚,即世人本来妙觉真心是也。此心灵灵不昧,了了常知,其体不生不灭,其相无去无来,究之于先天地之先,莫知其始,穷之于后天地之后,莫知其终。高而无上,广不可极,渊而无下,深不可测,乾坤依此而覆载,日月依此而照临,虚空依此而宽广,万灵依此而变通。”

B31这个“本来妙觉真心”,就是生之本,并表明,“三教大圣教人 修道, 是修这个;成仙作佛,也是这个;戴角披毛,也是这个。圣凡二路由此而分,出生死再无别途,登涅气唯此一法。”

B32一切众生,都是由于迷失了这个“真心 ”,而产生各种妄念, 堕入劫劫轮回,“故老子曰:夫修道,先观其心,观心之法,妙在灵关一窍。”

B33 “灵关 一窍”是生死盛衰之源头,“儒曰灵台,道曰灵关,释曰灵山。三教同一法门,总不外此灵明一窍。”

B34这无疑是说,儒、释、道三教都讲的是“修心”。对此,《性命圭旨 》的作 者,还用图的形式,向人们直观地表露这个观点,其《涵养本原图》就是这个观点的直接体 现,而且该图的题词即曰:“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尽在心源。”

 又如:在“安神祖窍,翕聚先天”一节中,对何为“祖窍”作了解说。“祖窍”就是老子说 的“玄牝之门”,亦即道教所说的“丹”、“ 灵光”,儒家所说的“仁”、“无极”,释家所说的“珠”、“圆明” 布词恰跋忍煲黄气 ”。总之,“性命之根,则总持于祖窍之内”

B35,“儒而圣,道而玄,释而禅,而妙用总 持,都归一贯。”

B36它认为能够确知“祖窍”,则金丹之道尽矣。 在其论述“祖窍”这一问题时,还涉及到“抱一”、“守中” 等,也都表现出其将三家相提并论的态度,谓:“昔文始先生问于老子曰:修身至妙至要,载于何 章气老子曰:在于深根固蒂,守中抱一而已。何谓守中气曰:勤守中,莫放逸,外不入,内 不出,还本原,万事毕。故老子所谓守中者,守此本体之中也。儒之执中者,执此本体之中 ;释之空中者,本体之中,本洞然而空也。老子所谓抱一者,抱此本体之一也;释之归一者 ,归此本体之一也;儒之一贯者,以此本体之一而贯之也。”

B37由此来看,“三教 法门, 同途异辙;教虽分三,理则一也。如此着工夫(即转**[法/L*]工夫),释家谓之**[法/L*],道家谓之周天,儒家谓之行庭。”

B38在谈到丹成后,本还应有“灵丹入鼎,长养圣胎”的工夫,但许多人却不懂这一点,而是就此打住,正所谓“不肯于百尺竿头而再进一步”,以至授人于口实,“故有七趣之讥,落空之诮。”说:“盖为不知重立我之性命,再造我之乾坤,变种性为佛性,化识神而为元神,自造自化之妙也。”B39这对于道、释二教中人来说, 都是致命的。“若命宗人不知所以自为造化,就是枯坐旁门而道非其道也。若性宗人不知所以自为造化,就是顽空外道而释非其释也。”

B40“灵丹入鼎,长养圣胎”最重要的就是“ 火候” ,也就是“神息”,也即是“孟子之所谓勿忘勿助,老子之所谓绵绵若存,释氏之所谓不得 勤、不得怠者。是皆神息之自然,火候之微旨也。”

B41其《长养圣胎 图》上 的题词亦曰:“小小房儿藏舍利,些些芥子纳须弥,迩来炼个无生体,后去知渠有所归。” 并且还直接将《圆觉经偈》抄题于此图上。其第七节口诀《婴儿现形出离苦海》,开篇即曰 :“前面火候已足,圣胎已圆,若果之必熟,儿之必生,弥历十月胎出其胞。释氏以此谓之 法身,又曰宝相;玄门以此谓之赤子,又曰婴儿。”这一节工夫,最为重要的就是“固三要 ”。所谓“三要”,即“耳目口三宝”。其法要则为将三宝“闭塞勿发通,真人潜深渊,浮 游守规中。”“其法只是以眼观眼,以耳听耳,以鼻调鼻,以口缄口,潜藏飞跃,在正一心 。则外无声色臭味之牵,内无意必固我之累,自然方寸虚明,万缘澄寂。”然而,这只是“ 外固三要”,更为重要的是要“内遣三害”。所谓“三害”是什么呢气说:“三害者,邪念 烦恼嗔恚是也。”去三害的方法为“惟宗老子之日损,《周易》之惩忿,世尊之觉照。”


不仅如此,而且讲述最具道教修炼特色的“炼形”时,也是大量地援引儒、佛的思想来阐 释道教的炼形。其《炼形》开首即曰:“普照佛心曰,鼻端有白我其观,却叹人从瓮里盘,最上一层含蓄远,好从玄窍觅天宽。”

B42接着说:“盖真空炼形之法,譬与运瓮相似。 若处瓮内,焉能运之,必也处于瓮外者,即释氏所谓外其身而虚空之是也。故老子曰,外其身而身 修,忘其形而形存。”

B43又说:“大抵温养炼形,无分彼此,虽然在两处,发明其 实是一 个道理,内外兼修不相违背。……自然言语道断,心思路绝,能所两亡,色空俱泯,无滞无碍,不染不着,……此际婴儿渐露其形,与人无异。……此之谓出离苦海而超彼岸也。”

 B44 至此,不必再作更多地引述,即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性命圭旨》融合道、儒、释三教的主 张。

 就学界的研究来看,较为公认的一个观点是:道教在与儒、释之间的关系上相当地强调“三 教合一”,这在各方面均有所体现,可说是道教突出的特点之一。而且是道教愈往后发展, 这一特点就愈更突显。具体到《性命圭旨》一书,我们通过前面的讲述已可看出,它除了有道教在儒、释关系上的这个一般性特点外,还有自己的一些特色,主要有两点:

 第一, 相当理性地对待三教,没有为了维护一己之教而贬低儒、释,采取了“扬长避短” 的态度援儒、佛思想学说入道。例如,在对“性”、“命”这一对概念的阐释上,基本是源自儒家理学的思想观点。然在具体修炼方法上,修“命”是以道教的思想方法为主,而修“性 ”则是以佛家的思想方法为主。又如,它认为内丹修炼分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 ,炼虚合道”四个阶段,虽然它在对每一个阶段及口诀的阐释上都有援儒、释思想来说明, 但每一阶段又都有侧重点,或是侧重于道教、或侧重于佛教、或侧重于儒家的思想观点及方法。

  第二, 在修炼丹道的每一步骤的论述中,都大量援引道、儒、释三教著名人士和著作的思 想观点来反复阐明所说问题,几乎是明代以前各个时代三教的代表人物及著作都被援引。 (责任编辑:小光)


 ①②《性命圭旨·序》,《道藏精华录》下,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版。 下引不再注明版本,且只注篇目。 ③《题尹真人性命圭旨全书》。 ④《三圣图》。 ⑤⑥⑦⑧⑨⑩B11 《大道说》。 B12B13B14B15B16B17B18B19 《性命 说》。B20B21B22B23B24 《死生说》。 B25B26B27B28B29B30 《邪正说》。 B31B32B33 《涵养本原,救护命宝》。 B34 《安神祖窍,翕聚先天》。 B35 《安神祖窍图》题词。 B36 《安神祖窍,翕聚先天》。 B37 《转**[法/L*]工夫》。 B38B39 《灵丹入鼎,长养圣胎》。 B40《火候》。 B41B42B43B44《炼形》。
宗教学研究200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