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文
(संस्कृतम्)(samskŗtam),不仅是印度的古典语言,也是佛教的经典语言(悉昙体)。梵文佛典起初是书写于贝多罗树叶上,故又称“贝叶经”。梵文为印度雅利安语的早期(约公元前1000年)名称。印度教经典《吠陀经》即用梵文写成。其语法和发音均被当作一种宗教礼仪而分毫不差地保存下来。19世纪时梵语成为重构印欧诸语言的关键语种。玄奘取经时的经书是用梵文写的。
梵文对现代汉语的影响:随着佛经的翻译,很多梵文词汇进入了汉语,如:佛、菩萨、菩提、涅盘、觉悟、禅定、刹那等。新疆的焉耆回族自治县最初叫ageni,源于古印度的“火”字。
天城体梵文
天城体字母,因为有悠久拼写梵文的历史,被世界人民称为梵文字母,天城体字母是得到印度佛教界及国际公认书写梵文的标准字母。天城体,梵文是Devanagari 直译是天上的城市,为什么叫天上的城市呢?因为按照印度的观点,梵文字母是由天神“梵天”所创,梵天,即中国人俗称“大梵天”,梵文是天上的神灵所用的文字。梵文字母中的每个字母代表了一种力量源泉,在印度,人们修炼“瑜珈”的时候,也常常冥想着梵文字母。在印度文字史上,梵天创造的书写格式,是词和词之间没有空格隔开,所以古代书写的梵文及抄写的《吠陀》等神圣文献,词与词之间没有空格,直到近代,正统的“梵文”和“印地文”词与词之间也是没有空格的。自从现代西方书写格式传入印度后,印度才开始模仿西方的格式,词与词之间才用空格隔开,但这破坏了梵天创造的书写格式。
图1:梵文字母树
图2:中国梵文专家钱文忠的梵文书法《心经》
悉昙梵文
悉昙梵字,也是梵文重要的组成部分,佛教中用来观想,大多用的都是悉昙梵字,在日本东密的总本山高野山,就流传着世界上最为标准的悉昙梵文,从唐代唐密传入日本,至今依然留传着,属于最古老的悉昙梵字。
悉昙梵语siddham 或 siddhām。又作悉旦、悉谈、肆昙、七旦、七昙。意译作成就、成就吉祥。即指一种梵字字母,乃记录梵语所用书体之一。在梵字字母表或缀字法十八章之始所揭出之归敬句中,意表‘令成就’之梵语,记为悉昙或悉地罗窣睹(梵siddhirastu )。于是‘悉昙’成为字母之总称,‘悉地罗窣睹’为‘悉昙章’之意义。又悉昙转为总称有关印度之声字;亦与‘声明’、‘毗伽罗论’同义。
西元第七世纪以前,悉昙文字业已盛行于印度,我国于南北朝时,悉昙文字经由译经者传入,并被国人接纳学习;唐代有义净之《梵语千字文》、智广之《悉昙字记》、一行之《字母表》各一卷等著作。约于奈良朝以前传至日本。在我国,梵字之书体及字母称作悉昙,而称梵语文法、语句解释等为梵音或梵语,以此加以区别。但日人除了称梵字之书体为悉昙外,更广泛地包含梵语书法、读法、文法等。
现在在学校、佛学院中教授的梵文大多为天城体梵文,并非古悉昙梵文。而早在南北朝时,悉昙梵文就传入中国,公元七世纪前后,使用的都是悉昙体。悉昙梵文也是佛教的标志性梵文。
随着中国发生的历史事件,梵文悉昙体逐渐在汉地消亡。而日本空海法师却从青龙寺惠果大师那里继承了悉昙梵文,并带回日本。由于古代天皇将东密高野山佛学视位国宝,所以悉檀字在日本民间没有流传,只有贵族才子才能够学到。
图3:悉昙梵文字母表
本文摘自网络,经网站整理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