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孝 诰》
Filial piety's Warned book
作者:不详 发布时间:2010-3-15
孝 诰
义陵无我子刘体恕彚辑
男刘荫诚淸惠 姪刘允诚淸虛 仝校
沙羡一行子黄诚恕参订
孝诰上卷
纯阳子曰:孝之义大矣哉!夫孝,德之基也,忠之门也,天之心也,地之程也,人之本也;不孝,则德之基倾,忠之门塞,天之心覆,地之程缺,人之本贼。倾,则仁义礼智无其根;塞,则经纶事业闭其庭;覆,则日月鬼神促其生;缺,则东西南北失其衡;贼,则视听言动乱其真。故基立而百行端,门开而行藏裕,心顺而福禄集,程全而心志泰,本安而枝叶茂;则大乎德,通乎忠,感乎天,应乎地,成乎人,千古啧啧,称为孝子之名。
夫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怀抱而冀其步履,步履而冀其成立,疾则思其愈,长则思其贤,贱则思其贵,贫则思其富;为之顾復,为之提携,为之饮食,为之衣冠,为之择师,为之娶妻,为之立产,为之欣喜,为之恐惧,人年不满百,而一生心血,半世经营,止为子孙用尽。以是知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而人间有不顺从之子孙。盖天下事有待,而孝无待。待其富,如终不富,而亲莫留;待其贵,如终不贵,而亲忽逝。天之岁月不为父母久邀,人子之心,昊天罔极。
故志士常惜寸阴,孝子当惜分阴,孝子之心本一,孝子之分不同。玉食万方,孝也;菽水承欢,亦孝也;七庙追封,孝也;春秋家奠,亦孝也。天子有天子之孝,诸侯有诸侯之孝,卿大夫有卿大夫之孝,士庶人有士庶人之孝,孔子之谓五孝。遇分而薄其亲,非孝也;违分以悦其亲,亦非孝也;尽己之分,行孝之事,是孝而已。
然人生有二恨,婴孩之际,只知嬉戏,恃亲之爱,肆己之为,未能曲尽敬亲之道,恨也;长而毛里之念常生,音容之追已渺,虽珍羞醴酒,不能奉双亲于九泉,风木之悲,终身浩叹,恨也。知此二恨,则父母双全,言笑依依,承欢膝下,人生大幸,自当晨昏定省,竭尽孝思。在一日,则伸一日之报,在一刻,则伸一刻之报,庶返心不愧,顾影无惭,否则悔将何及?
今世之人不孝者,因父母怙爱家庭之常,忽略过度,礼节不生,色欲日深,天恩渐薄,对妻子之日长,对父母之日短;与妻子之言多,与父母之言少;此等之人,俱系下愚,贤哲不齿,神明见弃。故家庭之间不可一日废礼,废礼则慢生,慢生则衅起,衅起则闲出。是以父坐子立,严矣,行之而觉安;冬温夏清,烦矣,久之而心悦。亲未食,己不敢食;亲未饮,己不敢饮;亲未衣,己不敢衣;亲未命,己不敢出;一步而不敢忘孝,一言而不敢忘孝,一事而不敢忘孝。亲在,不敢以身许人;亲在,不敢以游为名;亲在,不敢以忿易生;亲在,不敢以险可乘。梦寐之中,而孝思自存,非要誉于朋友,非求名于朝廷,非邀福于鬼神。孝德所昭,朋友自称之,朝廷自显之,鬼神自祐之,可以为德之基、忠之门、天之心、地之程、人之本矣。
孝诰中卷
纯阳子曰:水无源则竭,木无根则凋,屋无柱则倾,山无脚则崩,天地无气以举之则坠,日月星辰无天以系之则灭,山川草木无地以载之则绝。故天地生人,父母生子。人本于父母,即本于天地,人无孝,则何以为人?余今为世人说孝。
夫孝有十:
一曰承颜。承颜者,父母有笑容则喜,有愠色则惧;己有喜,当父母之前则增;己有怒,当父母之前则消;无喜无怒,父母见之不堪;有喜有怒,父母见之亦不常;惟婉容悦色,言笑依依,始可谓之承颜。
二曰顺令。顺令者,父母欲之东,己不可强之西;父母欲之南,己不可强之北;父母欲赏一人,己不可曰不赏;欲罚一人,己不可曰不罚;惟适其意,行其愿,养志无违,始可谓顺令。
三曰宽心。宽心者,父母于日用则心谋之,于祸患则心防之,于子之不肖则心耻之,于子之疾病则心忧之,惟不以日用累其心,祸患恐其心,不肖劳其心,疾病虞其心,泰然自适,优游无碍,始可谓之宽心。
四曰敬身。敬身者,言动视听之非,俱足辱亲令名;舟车饮食之损,俱足亏亲全体;惟口无妄言,行无妄动,立无妄视,坐无妄听,车而恐坠,舟而恐覆,饮而恐醉,食而恐伤,始可谓之敬身。
五曰善养。善养者,天未寒,抚父母之背,曰,得无寒,寒则添衣;时未饥,进父母之前,曰,得无饥,饥则进食;己虽短褐,亲必备裘葛;己虽藜藿,亲必极滋味,始可谓之善养。
六曰继美。继美者,亲用一人,己不敢改之;亲行一事,己不敢更之;亲遗一业,己不敢变之;亲留一言,己不敢忘之;待亲之人愈厚,视亲之事愈重;守亲之业愈谨,记亲之言愈深;始可谓之继美。
七曰格非。格非者,君之过可以犯颜敢诤,亲之过不可以直言明辨。君以义合,亲以恩合,亲有大过,惟积以诚意,动以至情,婉言不从,继以号哭,天性之间,必有动者,始可谓之格非。
八曰调疾。调疾者,父母有恙,请明医,慎风寒,躬亲汤药,尝饮食,衣不解带,夜不成寝,食不知味,久而耐烦,愈而心乐,始可谓之调疾。
九曰尽哀。尽哀者,父母之恩,百年莫报;父母之终,千秋永别;临没而泪流血、心如裂;含敛而声如塞、容如墨;送丧而往如慕、返如疑;水浆不入于口,苫块不离于身,音乐不闻于耳,笑谈不见于齿;自三日三月,至于三年,哀于礼有节,哀于心不忘,始可谓之尽哀。
十曰追思。追思者,春而奠,秋而祀,生而哭,忌而泣,节而哀,时而献,庙而新,坟而扫,睹风木而兴悲,观白云而长往;执遗器而凄怆,读遗书而徬徨;始可谓之追思。
此之谓十孝,无处不宜孝,无时不宜孝,无事不宜孝,无人不宜孝。孝生于心,难以言尽,说此十孝,以劝世人。当知水源、木根、屋柱、山脚、天地本于气;日月、星辰、山川、草木本于天地,人本于父母矣。
孝诰下卷
纯阳子曰:父母是两尊活佛,今世人不知敬。
昔有杨黼家贫,耕数亩,竭力奉亲甘旨。一日,闻蜀有无际大士,辞亲往访之,途遇一老僧,问何所之,曰:欲见无际。老僧曰:见无际不如见佛。曰:佛安在?曰:汝但回,遇着某色衣履者,即佛也。遂回,无所遇,夜至家扣门,其母闻声喜甚,即披衾倒屣出户,乃向所言佛状也。自是知父母是佛,不用远慕,况天下事之报应犹迟,惟孝之报应甚速。一念之孝,神自知之,一事之孝,人自敬之;如孟宗之哭竹,王祥之卧冰,天性之感,何其神速!故孝子之家,祥云常遶,吉神远照;不孝之家,曰鬼在堂,戾气冲天,可不惧哉!
今世人动言继母难事,子道维艰,不知天性可感,后母之不慈者固多,极恶者亦少,皆因世人丧偶续娶。前边儿女,先将古来许多晚娘恶件,填在胸次;这边晚娘,父母保婢,又唆教自立马头出来;两边人弄出搬来,言是言非,遂将天下继母,俱看得是不慈的,所以人子每遇继母,不孝者多。今惟竭尽己道,动以诚敬,人非槁木,岂不心回?抑庶人之孝,与天子之孝本一;庶人之父子,与天子之父子不同。庶人不过养生送死,竭力无违;天子则家国之际,嫌隙易生,谗疑易起。如杨广之弒父,肃宗之杀子,古今大变,天地寒心。故天子之子,肃肃小心,温温终日,无离左右,无废温清,无干政事,无畜兵马,无延宾客,则嫌隙不生,谗疑不起,国本无摇,社稷长安矣。
余说孝诰至此三卷,惓惓欲世人尽孝之意,至矣尽矣。倘执迷不悟,不独负天地,负父母,且负余一片婆心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