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唐密教相法理体系试论法门寺地宫及其曼荼罗(四终):曼荼罗 

  TangMi teaching system try to talk about the famen temple and its underground mandala  

作者:唐普式     发布时间:2008-10-26

   

(注意:第八法身说法系统补在连载三中)

 九、两界总体曼荼罗

  何谓曼荼罗?历史上各家有不同的义译,因此《慧琳音义》云:“曼荼罗无正翻”,可见各译皆非完整的概念。我以为根据不空三藏所译《分别圣位修证法门》、《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略述三十七尊心要》、《三十七尊出生义》等经意,可概括曼荼罗一词之义为“曼荼罗者,乃本尊将其含摄的法界性,释放于周围而作周密排列之轮圆具足之相大”(以前拙著中,有将“本尊将其法界性”的文字,写成“将本尊之法界性”,其中主语不清,应以本文为准而更正)。

  “相大”乃依“体大”而现,与六大互为能生之大日如来,其法界身既有智法身和理法身之分,则应有两个不相同的相大,而皆为大日如来的报身。由智法身而生自受用法身相大,称为金刚界曼荼罗。以“金刚顶”表其住处,表示这是超越世出世间的最高法位。理法身而生他受用法身相大,称为胎藏界曼荼罗,表众生本觉所含之德。大日如来智法身和理法身皆统摄整个法界。所以这两界的曼荼罗皆是“总体曼荼罗”,以别于诸佛菩萨各自的“别体”曼荼罗,和各部会的都部曼荼罗。

  1.金刚界曼荼罗 
  (1)金刚界曼荼罗的核心

  自证极位之大日如来法身,福智具足,统摄整个法界之功德,为自受用故,于阿迦尼吒天宫以五智分对五大而自居中台空大法界体智月轮中,能生一切之位,分出表地大大圆镜智东方阿閦佛;表火大平等性智南方之宝生佛;表水大妙观察智西方之阿弥陀佛;表风大成所作智北方之不空成就佛;分居四方月轮。复从内心金刚菩提心三摩地智,流出金刚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大菩提心,还收为一体,成金刚波罗密菩萨,住大日如来前月轮,如是大日如来,将内心所证三十二智,经放射至十方世界,而复各自收为一体,成三十二大菩萨,各依其自性,住月轮中,作周密之排列,和五佛共三十七尊,而形成一大曼荼罗,统摄一切法界性。其中,金刚、宝、法、羯磨、四波罗密菩萨分居大日如来月轮之东、南、西、北四方。东方菩提心门,阿閦佛四亲近菩萨为金萨、王、爱、喜四菩萨;南方福德门,宝生佛四亲近菩萨为宝、光、幢、笑;西方智慧门,阿弥陀佛四亲近菩萨为法、利、因、语;北方精进门不空成就佛四亲近菩萨为业、护、牙、拳,共十六大菩萨。内四供养菩萨为嬉、鬘、歌、舞,外四供为得、花、灯、涂。还有四摄菩萨,钩、索、锁、铃。此三十七尊形成的曼荼罗称“金刚持”,为金刚界总体曼荼罗不可缺少的核心。此金刚持身内各尊有两大作用:一是相互放射和吸收,共享法乐。一是以其自性启发和恢复众生的同一自性。而所以称为“金刚”者,表示此净菩提心坚固,不为惑业所破坏而能断除无名烦恼等。“界”者,有体、性、差别等义,所以金刚界乃表佛智、不可破的本体。若“别尊”所成曼荼罗,便非金刚持身。

  (2)唐密金刚界的三种曼荼罗

  甲,现图金刚界九会曼荼罗。图像如下:

昧降

耶三

会世


  ①中央成身会。
  此曼荼罗包含三十七尊。此外,于包含四佛的中央大月轮外的四隅,有四菩萨环抱大月轮,乃地火水风四大神,表示六大与大日如来互为能生之义。其中,大日如来自身已表识大。空大又遍布五大而无迹,所以无表色。因此只显四大,便已表六大。又于外四供这一层,包含贤劫千佛,释尊也在其中。所以一般人以为释尊已入涅,殊不知是入金刚界与三十七尊共享法乐,永无休止。曼荼罗之最外层乃二十大天及其眷属。是金刚萨 降伏摩醯首罗后,乃引之入金刚界为护法者。其中也统摄了三界六道。此会共一千零六十一尊。此曼荼罗不但表示了大日如来所成的金刚持身,而且是居金刚顶,包括整个法界的最高法位的相大。
  成身会、三昧耶会、微细会、供养会①②③④,一连四个曼荼罗,表四曼不离,任何一曼荼罗,都必同时有此四个曼荼罗,可分可合,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单从其分方面说,成身会,本属自性曼荼罗,有性无相,为诸会之总体,一切之本祖。三昧耶会,以印契如剑、莲等实物形象之性,反映成身会诸佛菩萨内证之本誓,表如来定门之德,名三昧耶身,故称三昧耶会。此会以贤劫十六菩萨代替贤劫千佛,其他诸尊皆与成身会同,无四大神共七十三尊。微细会者,三十七尊与成身会略同,其特点是诸尊皆有身形住于三股金刚杵中,此有二义,一是三股杵表三密或佛莲金三部,以之为基础则诸障可除,诸事成就。二是表三十七尊住于金刚法性中,通过种子、真言、文字理趣,加持起众生相应法性,以成微细金刚三摩地智。此乃如来慧门之德,亦可以种子字以代尊形。供养会者,三十七尊身相全显,概坐莲花上手持自身三昧耶形。此乃恭敬供养之仪相。手持三昧耶形,表示法供养。又除四佛外,各菩萨皆作女身。供养事业即羯磨事业。故金刚顶经,名此会为金刚事业曼荼罗,以体现诸尊金刚事业。所以此会本旨,在发起普贤行愿,表无量定门菩萨,因得五佛加持,以作诸佛所作利生事业,示化他成就之德。

  又从合方面说,成身会自性法身原来无相,所现有身形者与供养会合。所以手持三昧耶形或作印契者乃和三昧耶会相合。所以诸尊各有种子字和真言,乃和微细会合。三昧耶会,乃以诸尊三昧耶代尊形居诸尊莲花上,是与成身会和供养会合。诸尊有其三昧真言乃和微细会合。微细会原以三股杵除障,而以种子真言加持起众生相应法性为目标,而其三股杵中有尊形乃表和供养会相合,诸尊名号与排列,皆与成身会同,乃表两者相合,诸尊手持三昧耶形,表示与三昧耶会相合,供养会诸尊,表示恭敬供养不能不暂现身形,而其自性和成身会合,所持三昧耶形,与三昧耶会合,其有供养真言,乃表和微细会合。因此相大的四种曼荼各不相离,任何一个曼荼罗中都包括其他的三个,所以有分别,只因观察点不同而已,也就表示金刚界普门大日如来,一法界身所含的主要功德。

  四印会处九会曼荼罗之西南隅,中央大日如来,以四佛的四亲近第一大菩萨尊形代替四佛,并以四波罗密三昧耶形居四隅,与之分别密合,表大日与萨宝法业四种曼荼罗的三密业用,故称四印会。十八会指归会:“四印曼荼罗法,乃弟子受四种速成就法。以此曼荼罗求悉地成就,故四印会的十三尊,乃证入金刚持身的要法。

  一印会居九会曼荼罗中央上方位,只画持智拳印的大日如来一尊,智拳印乃表诸佛的体,故古来对一印会之说,皆认为是表独一法身,金轮时轨云:“十方刹土中,唯有一佛乘”。金刚界成身会等诸尊,皆独一法身摄尽。无量色相威仪,不过一法性中现,所以有一印会,以表最上无上之法体,示现独一法身之会,而表其无尽无余之金刚法界身。所以虽是独一法身,而尘沙眷属本来围绕,故一印会乃表一切即一,其余各会则表一即一切。

  九会曼荼罗之西北隅,有理趣会,乃因地金刚萨埵一尊之曼荼罗,金刚萨埵居中台,其东南西北,为金刚欲、金刚触、金刚爱、金刚慢四菩萨,四隅依次为欲金刚女、触金刚女、爱金刚女、慢金刚女。外层为钩、索、锁、铃四摄和嬉、鬘、歌、舞四内供菩萨。四隅金刚女表四波密。四正方菩萨表金刚四智,整个曼荼罗表金刚萨埵内证烦恼即菩提之理趣,故大欲大乐。一切法自性清净故,色声香味触及贪瞋等皆清净,故于一切法皆得自在,即是无上菩提因,由于烦恼即菩提,故金刚界可依萨埵性而行,然必以四波罗密为基础,始可得十七清净句。从内证方面说,金刚萨埵,乃一印会之大日如来法身,为摄化众生而现的正**[法/L*]身。金刚大萨埵身则统摄各部门理趣,所以理趣会是因会,一印会是果位。

  降三世会和降三世三昧会,此两会表大日如来降伏基本无明,调伏难调众生之金刚不坏智。会中诸尊排列全同三昧耶会,唯最外重四隅加四大天女。中尊大日如来操智拳印,以忿怒形降伏四魔。东方金刚萨埵,现四面八臂之降三世明王身,降伏魔醯首罗。其他四佛与十五大菩萨皆作忿怒拳,四波罗密菩萨、八供、四摄亦作忿怒相,以显其降伏之德。皆以强大的自性放射力,摧破四魔三毒,以复其清净本体。故降三世会,又称广大最上曼荼罗。降三世三昧耶会同降三世会,表摧破之德,唯以诸尊三昧耶形代尊身,以表大日如来之降伏本誓。会中金刚萨埵所变之降三世三昧耶形,乃八幅金刚轮。轮乃催破之具,此两会虽目标一致,而降三世会以身业为主,三昧耶会以本誓之意业智光为主,两者有不同之处,故都保存之。

  九会曼荼罗,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对法理和修持,都有确切的指导作用,所以为现在各派所使用。

  2、金刚界八十一尊曼荼罗

  对于金刚界八十一尊曼荼罗,我国的历史没有记载,也没有传承。但日本的流派中却存在。日本弘法大师《请来目录》,记载金刚界八十一尊大曼荼罗云:“唐开元十一年初,金刚智三藏手成。”今妙法院版的八十一尊曼荼罗注有慈觉大师请来之语。可见都是由我国传去的,现在日本有些流派仍在使用。此曼荼罗的三十七尊、四大神、二十大天与成身会全同。唯以三昧耶会贤劫十六尊代替贤劫千佛。又于最外层的四隅加四大明王。又今新安流的八十一尊曼荼罗,于三十七尊中,除四摄菩萨外,皆用《略出经》中所说的动物座。即佛部大日为狮子座,阿閦等东方金刚部为象座,宝生待南方宝部为马座,阿弥陀等西方莲花部为孔雀座,不空成就等北方羯磨部尊为金翅鸟座。故金刚界八十一尊曼荼罗,有用莲座和动物座的两种不同。

  这八十一尊曼荼罗与成身会曼荼罗比较,八十一尊曼荼罗有两个特点:一是,以三昧耶会贤劫十六大菩萨,代替贤劫千佛,反映四曼不离的性质。二是,在最外层四隅加四大明王;表示除从东方发心门(降三世)入曼荼罗外,还包函从南方福德门入之法门、从西方智慧门入法门、从北方精进门入之法门、以及从法界性直入佛部之法门。所以八十一尊曼荼罗实概括了金刚界全部快速成就法门,其内含特别丰富。(请参考拙著《唐密曼荼罗,异彩纷呈,彪炳千古》)。

  八十一尊曼荼罗,也有缺点,就是没有如九会曼荼罗一般,层次分明地指示上转修证的历程。不过既有九会曼荼罗作为范例,以之同参,便可补充这不足。

  丙,金胎合曼曼荼罗。

  “金胎合曼曼荼罗”这个词语,可能在中外的密教史上都找不到。但从现存的资料中,可以肯定,我国唐密曾有过“金胎合曼”的趋向,在拙著《法门寺塔地宫的唐密曼荼罗之我见》(见佛学研究第6期)已说得很清楚,这里只作简短介绍。

所谓“金台合曼”,就是金刚界的曼荼罗和胎藏界的曼荼罗合并为一个曼荼罗,也就是说,要在一个曼荼罗中,体现金胎两个曼荼罗相合。现在朝鲜庆州佛国寺的金铜像,金刚界大日如来操理拳印(左拳在上握右拳直竖头指),又日本的佐渡长谷寺的金刚界大日如来也操理拳印,即表示理智二法身相合于一佛身中,亦即表金胎两部相合了。有金胎相合的大日如来,必有金胎相合的大日如来曼荼罗,这就是“金胎合曼”。

  朝鲜和日本,同存在如此佛像,可知不是他们自己创造的,应有同一的来源。而这两国的密教都是唐密分支,必是我国传去的。日本大周然《在唐记》有云:“入毘卢遮那院礼拜大日尊,见其智拳印左拳安在上”(就是理拳印)。这就证明我国原创造有如此佛像,唐密曾有“金胎合曼”创造趋向,大概后因提倡金胎两部不二,既然不二,便不必使用“合曼”了。所以没有传承下来。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吴立民先生,既首先破译法门寺地宫原是唐密原道场(见199519人民日报海外版),又提出唐密曾有“金胎合曼”这个鲜为人知的史实,丰富唐密的历史内容,这的确是对唐密的一大功绩。

  丁、法门寺地宫秘龛的五重宝函(唐密金刚界曼荼罗)。

  法门寺后室北壁下的秘龛中,五重宝函的佛像,早经吴立民、韩伟等专家考释,肯定是五佛十六亲近大菩萨,以及四波罗密、八供四摄菩萨、三十七尊齐备。表现为“金刚持”。还有地水火风四大神,他们所居方位,又大致和现图金刚界成身会相同,所以肯定此是金刚界大曼荼罗。这是正确的。不过韩伟先生在考释中,对宝函盝顶四角的四位,未能肯定是何菩萨。吴立民先生曾指出,这是四大明王。我极其同意这个意见。因为明王每每有数头、数手或数足。在小小的盝顶四角上,很难刻划清楚其面目特征。但按其明王跌的下盘,忿怒直竖的火发,且居于火 中,这些明王的特点,所以判定这是四大明王,并无疑义。但有四大明王进入其中的金刚界大曼荼罗,说他是“金刚界八十一尊曼罗”就比说他为“成身会曼荼罗”较为贴切了。

  而五重宝函的曼荼罗与金刚界的任何总体曼荼罗,仍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1)钩索锁铃、香花灯涂这方形的一重,原在五佛十六大菩萨的大园轮外,而宝函中的这一重,却居于大日如来与四佛之间。

  (2)内四供原在大园轮内四隅,四大神则在大园轮外四隅。成身会无四大明王,八十一尊曼荼罗四大明王在最外重,外金刚部的四隅。而宝函中的曼荼罗,将四大神与四大明王都列于四摄和外四供同一层次中,而将内四供移入中央大日月轮的四隅中,虽然方位相同而层次有别。

  (3)十六亲近菩萨原在四佛月轮中的四方,而宝函曼荼罗的十六大菩萨却居于四佛四隅。

  (4)金刚法的原是西方弥陀第一菩萨,金刚护原是北方不空佛第二位菩萨,而宝函曼荼罗中,此两者的所居位置互调换了。

  (5)宝函曼荼罗中无外金刚部和贤劫十六大菩萨。

  考察构成五重宝函的曼荼罗,与一般金刚界总体曼荼罗,有这些不同的原因,有两方面:

  第一、是受小宝函的现实限制,不能将金曼完全容纳,必须取舍和压缩。因宝函四面相连,其间无空隙,故只好将原居此位的四内供,压入中台,将四大神移于外层。宝函四面不高,不能于上下再刻菩萨,所以只好将四亲近置于四隅,以存其体性。其下更不能再置一两层菩萨,所以只好将钩索锁铃这一重,压入于盝顶之上,居中台与佛之间。宝函盝顶和四面安置满了,不能不考虑取舍,取舍之时当考虑存本质的,而舍去其非本质的。舍去贤劫十六大菩萨,或千佛外金刚部,对金刚持身的性质不变。若存三十七尊及四大神,则可反映金刚界曼荼罗的体质,及金刚持身的大曼荼罗四曼不离的相大特点。如果使成身会的全部佛菩萨都操理印,便成“金胎合曼”曼荼罗。而以四大明王进入三十七尊的曼荼罗中。则掌握了金刚界八十一尊曼荼罗的特点,反映由单一金刚部进入金刚界的成身会扩大为由四部进入金刚界的八十一尊特质。所以虽因经过压缩和取舍,自然曼荼罗的外形是变了样,但本质不变,这是唐密手眼殊妙的地方。虽然因地(情况)制宜,而万变不离其宗。因此根据其本质,五重宝函的曼荼罗,仍然可以直称八十一尊金界曼荼罗。如果再要说明白一些,或者称“被压缩了的八十一尊金界曼荼罗”。本来依照实际,也可叫45尊金界曼荼罗,但这词不通用,他人不知是什么曼荼罗,所以仍叫金界八十一尊曼荼罗为好。

  第二,是由不懂唐密的比丘,刻造此宝函的智英造成的。据我判断,智英此人实非唐密第子。因在五重宝函上刻有“大唐咸通十二年十月十六日,遗法第子比丘智英敬造......”等语。表其身份既是遗法第子,便是皈依释尊遗法的和尚,又别刻有“奉为皇帝敬造释迦牟尼佛......”等语。表示是奉皇命而敬造。这反映他只是一个善于雕刻功的和尚。以一个全不懂唐密而只善于雕刻的显教比丘,虽有大行家指示,其所雕刻未必全部合格,也可能会错,所以中台九位,便特点分明,而对比较复杂的明王,便有些要点模糊不清了。至于金刚法和金刚护两菩萨互换归属地位,完全违反经典及常规,显然是智英搞错的。明白了这一条,可知这并不对原曼荼罗有任何影响。

  再有一点应该说明:在大日如来分出四方四佛、十六大菩萨等,只反映其包函的法界性,并无有所特别倚重,所以并不规定必要面对那一佛。但因表示对机关系,又不能不有所表示。金刚界以普贤行,发菩提心为基,所以一般以大日面对东方阿佛。胎藏界以加持众生和菩萨为要,其愿望主要成就,所以一般以大日面对西方无量寿佛。明白了这道理,便可知五重宝函的金界大日面对西方阿弥陀,这并非错误,只是表现了对曼荼罗的祈愿,因为这次懿宗迎佛骨,不在于修道、发菩提心,而在于要求“圣寿万春,圣枝万叶”,并以捧真身菩萨代表唐皇永远在此道场中,求此成就。所以特重西方。

金刚界曼荼罗的价值,在于反映了唐密如实不空六大体性缘起佛菩萨界的法理和实际。各个体相互射和吸收,反映法界的基本原理。八十一尊曼荼罗,更表明行者进入金刚界的不同途径。自处极位一切智智的中台大日如来金刚持身,是可以修证的(并非一神论)。大日分出四佛,表示以四智分对物质性的地水火风四大。并通过十六大菩萨三昧,可以识大操纵五大,反映人体潜在机能很大,充分发挥,便可控制五大界,对于一切变化,皆得自在的伟大人格。

  2、胎藏界曼荼罗。

  (1)胎藏界曼荼罗的名称和图像。

  胎藏界曼荼罗,是大日如来理法身曼荼罗。也是自处极位之金刚界大日如来,以悲愿故,出加持门度众生的曼荼罗。其目标重在超度十地菩萨,使证理法身。因此,不在自受用,而在他受用,使菩萨递历十地、等觉而妙觉而证佛位。而地上菩萨则必由地前菩萨或天人众生修持而来,所以曼荼罗亦兼超度此辈,此曼荼罗的名称说清楚些,叫“大悲胎藏生曼荼罗”,喻众生本有本觉之菩提心,原具足无量无边功德,所以未显者,则若儿子育于母胎。今在佛大悲摄受加持下而修证。则无边功德自然显现而成佛,若子之出生也。

  此曼荼罗所据经典称《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常简称为《大日经》,其中所传曼荼罗与善无畏阿阇梨所传者,皆括为十大院。后经惠果阿阇梨详定之现图,为十二院(若加四大护院为十三院)。虽形式有多少不同,然功能德具足,无有差异。今以现图十二院之胎曼为准。图形如下:

        东

 

 

 

7 )文殊院

 

12 )外金刚部院

9 )地藏院

6 )释迦院

8 )除盖障院

4 )观音院

2 )遍知院

5 )金刚手院

1 )中台八叶院

3 )持明院

10 )虚空藏院

 

11 )苏悉地院

 

 


      (13)四大护院、不绘一形像故实际止十二院
                  西

 

2)十二大院主德 

  
胎藏界曼荼罗以中台九圣为核心。浅释之,则大日如来表第九菴摩罗识,一切智智(法界体性智),为一切能生之祖。宝幢佛者,表第八阿赖耶识,大圆镜智。开敷花王佛者,表第七未那识,平等性智。阿弥陀佛者,表第六意识,妙观察智。天鼓雷音佛者,表前五识,成所作智。故五佛于金、胎两界,体同名异,体同用有别。大日在金界主自受用,在胎界主他受用。以菩提心法体坚固不动称阿閦。以大悲万行降伏四魔,满足上求下化之用,则名宝幢。以无量福智赈济众生界,则称宝生。而开敷福智万行之花以保菩提之果,则名开敷花王佛。灭贪瞋痴三毒结缚而证菩提,则为金刚界弥陀。而开敷六道众生八叶心莲者,则为胎藏无量寿。于一切众生化益事业,无有空故,即金之不空成就。而于大寂定中说法,有如天鼓之自鸣,而自应各各众生机故,即胎之天鼓雷音。如是胎藏五佛,亦众生本有之果德,故金胎五佛不过修生与本有之别而已。 

  表五佛之因行者,则为同一莲花中四隅之四菩萨。东南隅普贤者,净菩提心、大圆镜智之妙因,故紧靠宝幢佛。西南隅之文殊师利,以空慧破七识末那之我执,为平等性智之妙因,故以紧靠开敷花王佛。西北隅之观自在,以莲花三昧同体大悲,解脱众生苦恼,为妙观察智之妙因,故紧靠西方无量寿佛。东北隅之弥勒,转大**[法/L*]以推动众生入空界,为成所作智之妙因,故紧靠北方天鼓雷音佛。开敷四佛四菩萨之总德者,则为中台大日如来,故中台八叶佛菩萨,或称如来八秘密印。所以中台九圣表大日如来自性法身体用之德。显耀开展,则为摄受十地菩萨之他受用法门。
 


  他受用身摄受十地菩萨,只需佛、莲、金三部之德,所以胎曼主要显此三部法相。中台院与上下各四院属佛部。观音、地藏等院等属莲花部。萨埵院(或称金刚手院)与除盖障院属金刚部。第一重之遍知院、持明院、萨埵院、观音院,表大日如来内证之法身、般若、解脱之德。其中遍知院、持明院表法身德。法身能生一切法,故遍知院置之三角智印,表智法身,为诸佛能生之义。

    然独父不能生子,故列佛、莲、金三部能生之母。佛眼佛母以五眼贯彻十法界。准提佛母以十八手三昧贯彻莲化部法性。大安乐不空真实菩萨二十手,持四方十六大亲近菩萨及四摄菩萨三昧耶形,表智法身金刚之德,全部贯注而生起金刚部之诸菩萨。大勇猛菩萨即表此化他之大功德。金刚手院表般若大智。观音院表解脱大悲。持明院表大日理法身之德。大般若菩萨乃大日正**[法/L*]身。非虚空藏院六地之般若菩萨可比。彼乃贯摄十地般若。又以佛部之不动、金刚部之降三世、莲花部之大威德,以及应化部之胜三世等四大明王忿怒尊,以武力破除世、出世间法诸障,使可以迅速证悉地而即身成佛。上居第三重文殊院与下二重之虚空藏院,表功德与福德相对。文殊妙智起功德,虚空藏乃宝部福德之尊。下三重之苏悉地院原属虚空藏院,故不必再论。而地藏院与除盖障院表悲智相对。地藏大悲,以五大实性度无边法种。除盖障大智,发一切心性与色相,寂中利生。如是乃表他受用法门之纲要。 

  释迦如来乃应化法身佛,原与金刚界不空成就佛、胎藏界天鼓雷音佛同体,乃表大日如来方便利生化他之悲德。生于迦毗罗城,而于菩提树下成道之释迦,虽然与之同名,而系生身释迦,乃此应化身释迦之垂迹。唯应化法身主旨在度天、人、末登地菩萨使登菩萨地。故现同类之身以说三乘一乘之显教,以调练根机。及其成熟,乃引入密教。故释迦实为二乘及其下外金刚部能化之主。所以依《大日经》意及善无畏阿阇梨意,释迦院应与诸天同居最外第三重。而惠果阿阇梨认为,释迦佛与文殊等菩萨等有师生关系,乃定释迦院居遍知院与文殊院间之第二重,即现图曼荼罗,所定之位也。
 

  胎藏界曼荼罗中设释迦院,表示受用身法门中不废应化法门。另一方面,也表示显教教义及诸宗派皆统一于密教的体系之中。也是唐密提倡解行相应、显密交融的根据。显教各乘各宗的道果,亦皆成佛历程中各阶段的成果。所以密教融摄十法界。于两部曼荼罗外再无他法、再无佛菩萨。
 

  胎曼最外重为金刚部,乃护法诸天,皆未离六道,然皆卫护佛法。此重四方有东、南、西、北四门,名叫金刚门。各门上有忿怒者,表金刚之智。其作用在显示证入胎藏之理曼荼罗,必以金刚界之智为门。此门在下转化他方面说,则表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若在上转精进方面说,则表发心、修行、解说、涅槃四德。
 

  (3)胎曼中之三劫十地。
 

  上面所说乃理法身下转从果开因而度众生。而学人必须上转从因向果,历三劫十地即生证果而成佛。所谓“劫”,即“劫波”,有两义。一者指长时间。三劫者,即三段漫长时间,即三大阿僧祗劫。“阿僧祗”译无数,如此三个阶段,数不能计之时间,叫三大阿僧祗劫。以此为成佛而需的修行时间。显教各宗除禅宗外,皆依之。二者,指妄执。三劫者即粗执、细执、极细执。破此妄执则可即身成佛。此密宗之说。然依《大日经》文,三劫和十地关系有二说:一说认为三劫于十地之前。三劫只达十住而未登十地。即自凡夫发心入于初劫而破粗妄执,入于第二劫而破细劫,再入第三劫而破极细执。然后才入十地。十地者初地发心痊,自二地至十地乃修行位,再次进入于佛果金刚心。要见本觉胎藏之曼荼罗,摄佛乘十地。此为日本新古二义两派所共宗之说,二者认为三劫于十地之中,又分二说:

(1)破意识分别二执,即渡初劫初见圣智属地。二至十地皆修行位。破俱生我执入无生,即渡中劫属七地。七、八、九地破俱生法执,渡第三劫。第十地及等觉入寂灭忍,破微细执而证中台毗卢遮那理法身。此乃指大乘实教十地。

2)说,以初见圣智必加修行,故初地二地三地皆属破初重执,四、五、六地入第二劫,至七地入无生破俱生我执,七、八、九地破俱生法执,属第三劫,再经十地等觉破微细执入佛位,金胎两部佛与菩萨同体,所以两部不二。 

  胎曼上下四重、左右三重之建立,乃应渡生之需要。最外重之外金刚部及释迦院,为初劫之机之能化主,能将凡夫摄入初劫。第二重(上第三重)文殊、地藏、除盖障、虚空藏四大菩萨院为第二劫之机之能化主,即引摄初劫之机而使入于第二劫。此宗直以净菩提心为门,若入此门,即是初入一切如来境界,名初法明道,住此修学不久劝苦便得除盖障三昧。苏悉地院既是虚空藏院之眷属,故亦属于此重也。第一重之遍知、持名、萨埵、观音四院乃第三劫之机之能化主,即引摄第二劫之机而入第三劫者也。如此超越地前三劫,则现摄引十地之机而现中台八叶,行者自此入于东方宝幢位而为初地发心,历南方开敷花王位而修大悲万行,十地圆满而入西方无量寿位入金刚初心而证佛果。万德庄严则属于北方天鼓雷音之位证本地法身。再转而为东北之迅疾持,使生生不息之至尊性,于无尽无余众生界中演进不止。各类契机皆依此三劫十地之规程而升华人格、开显智慧。 

  密宗之所以能以父母所生身而证无上大觉位,主要在于得诸佛菩萨之身口意三密,皆显无尽庄严藏,从而能证入诸佛菩萨之三摩地,直接与诸佛菩萨法流相接触。因此能顿破诸执障而入佛地。所以金胎两界曼荼罗不但表现了大日相大,而无边事相法理亦隐偶于其中。 

  另外补充一点,关于空乐不二,乃萨埵性的一种表现。扼要说之,唐密有四部空乐不二法。使法法融归一体而发生无上喜乐,这是一乘最要观点。如果空而不乐,或乐而不空,皆凡夫境界。唯证空乐二坚固不动,乐性扩展遍一切处,自他身份绝对都泯,则随意入俗无非自在之境。在佛部入空乐不二,当体即大乐如来自性身。在金刚部入空乐不二,当体即成大乐金刚自性身。在莲花部入空乐不二,即证观自在菩萨自性身。此三部法门,唐密都加采用,其要在于定慧交融妙谛下功夫。而其秘要处,不具诸仪轨,待人而传。在外金刚部,入空乐不二,则属事相门,以“行印”行双身法。根器明利之人,不难顿悟妙谛所在。而根器较逊者,往往溺于幻迹而流入魔道。唯根器明利之人,皆可从佛金莲三部而入,不必“行印”。而不能从佛金莲三部而入者当属根器较逊者,如果行双身法又漏弊过大,加以双身法与我国社会风俗不顺,故只在传灯阿阇梨中保存法例,无提倡者。外传唐密无空乐不二,是不确的。 

  唐密胎藏界曼荼罗,虽是受用身法,而应化法门亦包含在其中。中台大日如来,以其八秘密印及其大眷属分佛莲金三部度三劫十住地菩萨,使达等觉而入妙觉。其中十地分十波罗密分证之。应化佛释迦,以佛顶部最高,破障力最大,一方渡天人地前菩萨入十地菩萨位,一方渡天人证小乘阿罗汉。外金刚部诸天,还摄三下道而度之,所以唐密两部曼荼罗实已圆摄十法界而无遗。另一方面,胎大日以心力(属识大)结合五大物质性,开显整个法界,从中显示缘起众生世间和器世间的法理。所以唐密两部总体曼荼罗,如实表示了由大空本体显示六大法性,而缘起整个法界的由空生有的本然体性。金刚界主要显示智法身十如是句开成真如性海,显示法界的紧密交联、互相摄受,故以阿( )字为大日种子,以金刚持身体现之。胎界理法身,以识大和五大法性,法尔开显本不生之理,从而破除执障而恢复本觉。故胎大日如来以长音噁( )字为种子,终以泯五大实性而入本不际而证惺惺寂寂之理法身。所以两界虽开合不同,其实金胎不二。  



  (4)法门寺地宫后室的八重宝函。 

  法门寺地宫后室偏北的长方形石板上,在后室北面正中,端端正正安置有一个八重宝函。函外层木质已腐朽。由内算起的第四重、第五重, 顶皆是花纹,而四面皆有佛像。经考证,此两重宝函的北面皆为大日金轮。第五重前面(南)是释迦牟尼佛,左右两面各是普贤、文殊两菩萨,可见这宝函是大日金轮主持。大日金轮是独步法,金胎两部不二,威德最盛,为两部之冠。能将各门类佛性,全敛入涅。所以此尊一现,金胎两部曼荼罗便都隐没。五重宝函的金刚界八十一尊大曼荼罗,也不得不隐于北壁墙下。这是其主要面。

    另一方面《菩提场经》又云:“若才忆念此真言,一切世间出世间真言悉皆成就。”所以此尊又有迅速助成我法之用。其一门化度力,当比胎胎曼强大。以其主持,成就当比胎曼更速。宝函第四重左边为药师如来,乃东方金刚部之佛,此尊主德,在治疗发菩提心诸病,使迅速证除盖障三昧。日月光菩萨则治世出世间诸大烦恼疾患。宝函右边为释迦如来,目标在加强化度众生作用。此函前边是六臂如意轮观世音菩萨。既放在前边,当然是显主体作用。此尊居胎曼观音院,表观世音菩萨住于宝部三昧转**[法/L*]之德。“如意”表以宝珠济世间众生。“轮”表法施破障,以济出世间行者。所以“如意轮”乃以世出世间财宝施与众生,以成就其所愿而福智俱足。“六臂”则表六道同度。因此,此尊实胎藏曼荼罗中,悲门超度世出世间一切困境,最主要最得力的菩萨之一,这也就是西藏密教对其小咒(六字大明咒)特别重视的原因。

    如此,此第四重宝函的用意可就明显。因为自受用之金刚持身,要度众生,则需现加持门之他受用身,即是胎藏曼荼罗,但因宝函狭小,不能将胎曼全部刻出;况且因胎曼所涉范围过广,主旨不易突出,故要达成皇帝所求“圣寿万春,圣枝万叶,八荒来服,四海无波”之愿,必另设手眼。是以设计者乃以威德最盛、法力最强之大日金轮为主持,发挥其助成我法的快速成就作用,并选择药师除障去疾,释迦的应化作用为助,而以如意轮观音为主体,发挥其济利世出世间,使所有愿望皆得成就、且福智俱足的特点,以期实现皇帝所求。这是第四重的意图,然面六臂如意轮等仍属他受用身法门,恐对肉身和现实,未全能相应,故再设第五重宝函,以大日金轮支持化身释迦及其两胁侍菩萨,出到肉身,以行直接化度。再以第七重四大天王代表外金刚部,一方面护法,一方面摄善信入初劫。如此就全部囊括了化度与保卫任务。故从表面来看,并无曼荼存在。但大日金轮和释迦佛为佛部,药师如来属金刚部,如意轮观音为莲花部,三部的作用极为突出。而从法理上说,能够同时反应佛金莲三部者,实反映了胎藏曼荼罗的主要特征,再加释迦院和外金刚部院,就全部顺次表现了胎曼的作用。如此泯胎曼之相,而显胎曼之性,手眼巧妙至极,若和秘龛的金刚部大曼荼罗联合来看,可知乃表“一动而三身同动”,法、报、应三身的活动皆同一目标。利用如此简单方法,于如此复杂的法理中,能够方便反映其标的如此贴切,且能表示唐密教相完整体系的法理,唐密的高超灵活而绝妙的手眼真可彪炳千古。    

 
本文转自唐密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