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密教相法理体系试论法门寺地宫及其曼荼罗(三):唐密的法身说
TangMi teaching system try to talk about the famen temple and its underground mandala:The body truth
作者:唐普式 发布时间:2016-03-15
七、唐密的法身说(分三类六种法身)
佛教中各宗派,皆求无上瑜伽,目标相同,应有共同的体系。然各宗派,原为应机而设,所说教体权实不同,修证便异,道果有差,则其所悟有别,所见不等。唐密认为,这是成佛历程中阶段性的反映,地位平等,见地中差别是自然。不过,其中往往同中有别,别中有同,所以在佛教学者,应该打破宗派主义,对不同的学说,应平心研究,定其性质,共同推进。在佛教各宗派中,对法身的认识和分类,便有不同。在显教,可概括为法、报、化三身,或叫自性、受用、应化三身。在印度正纯密教分为自性、受用、应化、等流四法身。唐密体系则仍立自性法身、受用法身和应化法身三大纲。名虽和显教相同,但义却有别、理更透辟,简述如下。
1、自性法身
上自十方诸佛,下至三世含灵,在六大机感中,虽各有自性,然皆居本不生际,而自性互相融合于法界(世称宇宙整体)之中,无一遗漏,是为自性法身总体。此乃身土一如寂照不二,离能所、泯时方的绝对法性亦即诸法之自然体性,故称自性身。以无为而作业具足,故称法身,亦即毗卢遮那(大日)法身。实则一法不立,亦无如相。而遍含灵觉,了了常知,无量自性,各可随缘而显现。
此种法身,也称诸佛如来,真净法界。在此法界中,依“五大”开显的法性,佛教中叫“真谛”,依“识大”开显的法性,叫做“俗谛”,真俗二谛融合叫“中道谛”,真谛或叫“空谛”,俗谛或叫“假谛”,中谛指真俗不二的道理,三谛融合,便叫三谛圆融。在圆融中,中谛浑略,一味真如,是显教境界。中谛洞彻,直透法源,条理井然,贯彻十方三世,是密教境界。密教对自性法身,以其具足理智二德,故分为理智二法身。
(甲)现法身
阿字( )本不生之六大体性的缘起之法界身,具足一切法理之功德。此身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无所不在,唯性无相,而心法与色法(精神与物质)不二,此乃本有本觉之理体,即胎藏界中之毗卢遮那如来,此理法身乃因位之自性法身。在密教,须入金刚初心才可觉。在显教,于八地以上菩萨,可按地而次第明了。以现代哲学观点而论,或许称为心物统一的宇宙观,然,此非意识所行境界。
理法身超三界之上,然依金刚心,回顾色界,能以莲花眼会其清净色。下降欲界,对六趣众生之尘身,亦莫不觉其清净。而于一切清净中。恒不昧理法身之自性,故其不即三界,亦不离三界。
本地法身之毘卢遮那如来,若住于自证极位真谛离言说的法体。则众生无所得益,故《大日经疏》卷三云:“毗卢遮那,以本愿故住于加持世界,普现悲生曼荼罗”,乃示身于阿迦尼吒(色究竟)天之金刚法界宫,以同色界顶最庄严、最殊胜之天王魔醯首罗的形象出现(实非魔醯道罗,乃大日加持身)以说法,又《大日经疏》卷一云:“以自在神力加持故,即从心王毗卢遮那,现加持尊特身。尔时,无量法门眷属,一一皆现执金刚身,显发威猛大势”。此乃对毘卢遮那理法身之描写。
(乙)智法身
依“始觉”修生之法界,亦称本地自性法身,具万物的体性。乃四圣六凡之依正二报,色法、心法一切诸法体性之根本本祖。此最高法位,亦称自证极位。《大日经》转字轮品云:“我一切本初号名世所依”。《理趣经》释云:“本初者,本来清净法界也”,所以,所谓“本地”、“本祖”、“本初”皆借用象征之辞。目的在说明终极的一法界,即密教金刚界中之毘卢遮那自性法身。唐密系统,称此身为智法身。行者通过始觉修生,人人都可到这个法位。而且可随现随隐、生生不息,其法界性则永远不变,所以和一神教的造物者不同。
智法身与理法身有所不同,智法身断最后微细障,法身真净无暇,乃入金刚后心,自证极位,此时八识转为五智。于惺惺寂寂之中,不但默彻整个法界,而且可用五智(识大),操纵地水火风空五大。
智法身之根据地称金刚顶,然身土不二,对十方三界无不贯彻,十方如来皆已之分身,一切众生皆已之眷属。此种果位法身,即具足一切智智之自性法身。
2、受用法身。
显教等觉菩萨,万行具足,以一念相应慧顿断最后无明,成无上妙觉如来,现身华严海会,庄严无量,自为海会中尊,名曰圆满报身。亦称受用身。密教取迳不同,但与金刚顶切实相应,便能顿证受用身,在莲花藏方面则净相殊胜,在金刚藏方面则真性雄强。性相双炽故,特名受用法身。依最高法理,受用法身又有自、他之别。
(甲)自受用法身
纯密行者,经十六大菩萨三摩地,圆满十六大金刚法性,便可顿入金刚顶,与十方妙觉如来汇合于密严净土。当其现庄严真身于总法界时,自身之内所摄聚全法界之十方诸佛、佛种,一一放射于周围,开作莲花海会,显出无量无边如来胜相和大菩萨相,如四波罗密菩萨以及八供四摄等十二尊,和四方四佛各又有四大菩萨围绕,共三十六尊,皆属自身之分位或眷属。称“金刚持”身,而所分出之如来,各可自为中尊,亦各有三十六尊为伴,尽是“金刚持”身。如此不断放射,“金刚持”身无量无边,重重叠叠。金刚海会,周遍密严法土。敛归自身,亦成带有三十六尊之“金刚持”如来,其中主伴互相唱酬,共享无上法乐,永不休止,是谓自受用法身。是乃智法身之基本活动。
(乙)他受用法身
显教地上菩萨,虽破俱生法执,达等觉位,因未获“金刚持”身。未能得自受法乐,果位如来,为提挈此类菩萨,经常分身住加持门,以理法身,出摄受此辈,以佛威神力,使当机可以妙观察智与平等性智,感见如来“常乐我净”之受用土。其庄严程度,则视各菩萨成就之差异,然皆感得享受殊胜法乐,渐至因缘成熟而进入大菩萨位,而如来之本地身则永处于自受用妙境,默默加持而已。如来如此加持地上菩萨,使得法乐,使得成佛,故称此加持门身为他受用身。所以菩萨欲得成佛。除须自身精进外,主要还靠佛力支持,始得见如此不思议境界而成佛,若舍佛力,境界则不现,则难进展。正纯密教修法的一切措施,最重视与佛加持力感应,所以唐密学者,可以即身成佛,若依三乘修法,因未能发挥佛加持力作用,则需三大阿僧祗劫,才能成就。
为了利益登地菩萨,如来表现于当机之前者,有千种分身之庄严别相。这是因为应机使然。常言“如来分出千他受用身”。有两义。一是以千数以表其多,一是表示不遗一当机,普遍摄受。
3、应化法身
地前菩萨、二乘圣者、天人、凡夫,未起妙平二智,未能与他受用身相应,如来为摄化此类根机,又于每个他受用身中,分出“百亿”分身(表示很多很多分身)。在整个法界内,以应摄化的需要,普渡众生,根机成熟者,或见胜应身于色界,或见劣应身(天台宗所定)于欲界,或见普贤、文殊、观音、弥勒、等等大善知识身于人天之间。此类应化身,以其随缘变化,相非常住故。然因有金刚萨埵法性贯彻其中,所以其名下亦系以法身之名,此类法身,其中亦有普应与等流之差别,分述如下:
(甲)普应法身
如来自性法身,遍一切处,众生冥然不觉,只因无明为障碍,普应法身,乃就遍一切处之自性法身普入众生心中而言。上品当机,具有妙平二智能于法界中,见如来他受用身,为他受用身摄化当机,已如上述。中品当机,地前菩萨以下,二智未起,对如来加持力未能直接觉受,惟从第八识阿赖耶识会其相分,依定中意识,开显其妙相,所见既不离识,亦不离相,虽得见于色界,尚非真境,纵能相似他受用,而终非他受用身,唐密称此为胜应身(唐密对报、应二身,有严格区分),因其显现和摄化对象,皆判然不同也。至于下品当机六尘未泯,对如来加持力,第八识未能感其潜势,只凭前六识发现之。众生共业所感,因缘成熟,自然有同类众生身出现于世间,于众生之前,为众生说佛法,而众生皆能以浮尘根所感见,无论于色界或欲界,或人间,皆得感见而皆得普度,此之谓“有佛应世”,此类佛身,即属普应法身,于今二千五百年前,出现于印度之释加牟尼如来,即普应法身之一,亦称应化佛。
(乙)等流法身
普应身,由无量众生善业感召而来,所以普应之德,多劫或许一现,不易遭遇。若少数或至个别众生机缘成熟,应与如来法身接触,则可定中见佛;但非能见共业所感之普应法身,一般得见菩萨示身开导,如观音之三十二应,是其通例。此类法身,往往选择善根优秀当机,以佛性贯彻其身心,令代佛弘法,所以叫做“等流身”。观音三十二应中,原有佛身一种,而此种佛身,只许当机自见,故归等流摄。而非普应法身,当机若能与摩诃般若波罗密多相应,得于善知识处窥见法身。所以《观无量寿经》有云:“观音菩萨... ...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释迦牟尼佛”。此属智会,不达此境者,唯以识会,便不见普应法身,只见善知识身。等流身但属善知识内境,只许当机能见,因有法性贯彻其中,所以也称法身。
如此,唐密虽依常途仍立三类法身为纲,实则分为六种法身。在《大日经疏》中,原把法身分为自性、受用、变化、等流四类,其中自性法身包括理、智二法身。受用法身中包括自、他受用二法身。变化法身中指应化佛,等流法身则指大菩萨对行者,随类现身为善知识,应机以摄化。在四类法身中,原分六种。唐密五十代普门传灯金刚大阿阇梨达庵居士,以应化法身与等流法身虽有不同。然其源皆为大日如来分身,其摄化对象,皆同为地前菩萨、二乘圣者及天人凡夫,故应同为一类,以统一分类标准,然其同中有异,故同类中仍分两类以显其差别。
上述种种法身,只为明其条理,所以勉强作方便说,实则大日如来(大毘卢遮那如来)法界身,并无任何作为,其本地法身,自处极位,只是一片灵光,遍周法界,活用无差而已。佛和大菩萨则感其自性法身、见其自受用身。初地以上至等觉菩萨,则感见其他受用法身,地前菩萨、二乘圣者、天人凡夫,则见其普应或等流法身。正纯密教系统,教主通称大毘卢遮那如来,对应化法身,则称释迦牟尼如来,而所有一切佛菩萨,都是大毘卢遮那如来分身,都是其眷属。
八、法身说法系统
显教谓,法身无相,也不说法。密教谓法身有相,且亦说法。佛教内部,对法身说法,有异议。而唐密则谓,法身说法有经论根据,而且是可证到的。因法身乃万有的本体,遍满一切众生界,及一切非情界,常恒演说真实语,如义语,及曼荼罗法教。
①《大日经》云:“... ...如是上首十微尘数等持金刚众俱,及普贤菩萨、慈氏菩萨、妙吉祥菩萨、除一切盖障菩萨等诸大菩萨,前后围绕而演说法”。此说胎藏界大日如来说法,乃理法身说法。
②《金刚顶经》一云:“稽首薄伽梵,大毘卢遮那,能为自在王,演说金刚界无边功德法,成五解脱轮,三十七智身,我今归命礼”,此是说智法身在说法。
③《金刚峰楼阁一切瑜伽瑜祗经》序品云:“一时薄伽梵金刚界遍照如来,以五智所成四种法身,于本有金刚界... ...不坏金刚光明心殿中,与自性所成眷属... ...以金刚自性光明,遍照清净不坏种种业用,方便加持救度有情,演金刚乘”此表自受用法身五智四佛说法情况。
④《金刚顶瑜伽分别圣位修证法门》序云:”自受用佛从心流出无量菩萨,皆同一性,谓金刚性,对遍照如来受灌顶职位。彼等菩萨各说三密门,以献毘卢遮那佛用一切如来,便请加持教敕。”此说自性身、自受用身说法也。
⑤《金刚顶五秘密经》云:“若于显教修行者,久经三大无数劫。然后证无上菩提。于其间九进十退。... ...若依毘卢遮那佛自受用身所说内证自觉圣智法门,... ...于须叟顷,当证无量三昧,无量陀罗尼门。”此言依自受用身法修持所得利益。
⑥《守护国介陀罗尼经》九云:“佛告秘密主言:‘善男子,此陀罗尼者,毘卢遮那世尊,于色究竟天,为天帝释及诸天众,已广宣说。我今于菩提树下金刚道场,为诸国王及与汝等,略说此陀罗尼门,’”此表化佛以法佛所说之法,以教化众生。
⑦《大智度论》九云:“法身佛常放光明。常说法。(众生)以罪故,不见不闻,譬如日出,盲者不见。雷霆震地,聋者不闻”。
上述各项,皆是法身说法之证。
实则,显教经中,也有法身佛说法之说。如北魏菩提流支译十卷《楞伽》经中,第二有云:
复次大慧,法佛报佛说,一切法自相同相故,以执着虚妄体相,因分别心熏习故。大慧,是分别虚妄体相,是名报佛说法之相。大慧,法佛说法者,离心相应体故,内证圣行境界故,是名法佛说法之相。大慧,应化佛所作应佛说,施、戒、忍、精进、禅定、智慧故,... ...是名应佛所作应佛说法相。复次大慧,法佛说法者,离攀缘、离能观所观故,离所作相量相故,非诸声、 闻、缘觉、外道境界故。”
于此经中,不但说明法报应三身皆说法,而且说明三身说法的差别,应化佛不说内证圣行智境,唯有法身佛才说内证智境。因此,法身说法说,实乃显密二教之所同许而且同仰。所有异说,只因所见未及而已。
此外,还有一种教令轮法,乃显教所无,唯密教所独有。
密教从摧破众生烦恼力的方面,区分佛身为自性轮身、正**[法/L*]身、教令轮身三种。“轮”者乃摧破义。自性轮身,谓法身住于诸法本有自性中,故名自性轮身,如诸佛。正**[法/L*]身,乃住于如来心地,而说正法,故名正**[法/L*]身。教令轮身,为济度以正法难化导的众生,采取折伏的办法,现忿怒相,使其能遵奉佛教令,故名教令轮身。此三身顺次现为如来形、菩萨形、忿怒明王形。故自性轮身即诸佛,正**[法/L*]身即诸大菩萨(非十地菩萨),教令轮身乃正**[法/L*]身所变的忿怒的明王,忿怒明王的作用,在于破阿赖耶识及异熟识。使行者能迅速超十地而入佛位、或大菩萨位而即身成佛,这是即身成佛的一大关键。显教因为没有明王法,所以要经三大阿僧祗劫始能成佛。
明王亦说法。不动明王说不动法。降三世明王说降三世法。军荼利明王说军荼利法。大威德明王说大威德法。马头明王说马头明王法。金刚药叉明王说金刚药叉法。在密教各明王皆有完备修法。
上面是唐密所证法界体大的法理。“大”之为名,周遍含摄,超绝法相,不落时空,体无不在,物无不具。这可说是唐密发展了印度正纯密教。也可说是唐密的本体论和世界观,而且是可以“证”的。并非戏论。大日如来的自证极位,完全是可以修证到的。
作者:唐普式 本文转自:当代唐密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