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密教相法理体系试论法门寺地宫及其曼荼罗(一):阿字
TangMi teaching system try to talk about the famen temple and its underground mandala : The word a
作者:唐普式 发布时间: 2016-01-15
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两件宝,一是释迦佛真骨舍利,一是唐密曼荼罗。这两者的发现皆震惊世界。这就反映其对世界文化,曾有极重大的贡献,不可等闭视之。关于佛真骨舍利的介绍,一向重视。而介绍唐密的文章,沉寂几近千年。本人不耑浅陋,想试谈唐密的教相体系大要,以饷情势需要,唯唐密教相,微妙难知,唐密法理,深奥难解,唯智可证,唯证可了。落于文字语言。只可尽量就意识可能理解范围,勉力陈说,只能得其相似。如果对此有兴趣,欲求通达,证其现量,则可修学唐密。
一、 唐密以“阿”( )字为法界体
什么是阿字?不空三藏译《瑜伽金刚顶经释字母品》解释说:“阿字门,一切法本不生”义。“本不生”如何能成为法界体呢?
1、 本不生乃空有二义的根本。
从表面上说“本不生”乃指在见生灭法时,同时见其 本不生,故“本不生”乃同时摄真俗二谛。而从缘起方面说,“本不生”则指诸法底源。中观法门说:“诸法从缘生,我说即是空”。然而能缘生诸法之缘,当为“有”法,亦应为他缘之所生。如此展转推究,至本不生际,则如“诸法从缘生”原本于无自性,以无自性故,当缘生之际,其体则本不生,由此可知空有相对之法,原建于本不生之义上。“本不生”能生一切法,一切法皆“本不生”而生。因此“本不生”即法界本体。《大日经》将阿字本不生,作为诸本体性、万法根源。
2、 阿( )字是表无上菩提心。
若见“本不生际”即是“如实知自心”。此际了知一切皆空,不再有所执着,则本然法性不再为无始无明所蒙蔽,于惺惺寂寂中,寂静而惺,活动而明,了知自心即“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了知两部曼荼罗所以建立。如实知自心,即是一切智智。觉性发展遍周法界无有边际即是无上菩提心。
3、阿()字本不生,统一遮情与表德。
所有一切遮情法门,皆着重于不生、不灭、一法不立,无相亦无性,一味真如而终归于“无可得”,然“本”仍有深浅之别,若知诸法相空,本来无生,然未能彻悟虚相所依本体,是只见生空。即使悟及法空,已证即色即空,而达《大乘起信论》所谓“如实空”之真如本体,若未能起大用,则仍属偏空,究未能尽阿() 字法界体之义。
所谓“如实”者,即指真如实相。遮情门,由于着重“空”其污染诸法,因此以“如实空”为其目标,以见“如实空”之本体即止。至本不生际,乃知此本体原由无量无边的“种性”融合。“一味真如”乃是这些种性未起用时,成为一种潜势存在之所觉,既无质量可言,亦无方所可得,性相都无,只因要用言说以表其理,勉强叫做种性而已。就因这种潜势存在,所以真如本体可以随机感而兴起万法,这真如实相究竟是不空的。这在《大乘起信论》中,叫“如实不空”,林林总总之法界就是由这如实不空之法界本体产生的。然而能见如实不空,必同时见“如实空”。见如实空,则可知其中有“如实不空”,这两者原是一体的两面。由此可知这阿()字本不生,是一切智智之本,是无上菩提之本。在绝无朕兆方面说是如实空,在缘起万法方面说是如实不空,这只是在“证”深浅不同而生的差别,原是一法界体。这样既统一了遮情与表德,亦统一了空有二边,这本不生的法界本体,不生为缘生之本。由本不生故能生万法,虽生万法,其本不生。又在现实的实证中,于本不生际,即见生灭时,亦见不生之本体;于不生之真如本体,亦见其生生不息之至尊性。如此,世出世法不二,同时可见。密宗称此为双眼圆明,非独具只眼。
4、阿()字的现实意义。
上面所谈并非纯粹理论,而是有明显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作用的。
①不空三藏译《华严经四十二字观门》有云:“称阿字名时,由菩萨威力,得入无差别境界,般若波罗密多门,悟一切法本不生。”盖密宗以声为实相,乃法界活动的如实反映。在有情方面,内外风气发动必有响。在非情方面,四大法性活动而相触,音响必应。所以声字之现,必有实体。正因如此,真言乃能表示某种法性活动,而发生加持作用。
字之声,本来无义,其性“空”,但为一切声音和文字最初起点,“
”即为一切活动的起点,有活动必有 ,有声必有活动。反之,无“
”即无一切活动。故知
即是一切法的根源,也即是一切法界本体。因为一切真言,乃称性活动的表现,所以能发生如此大的作用。
② 字乃大日如来内证法门,胎藏界大日如来,唯以此一字为其真言,以表示理法身之种子。一部大日经,就是讲“ 字一体速疾力三昧”,全为阐明“阿(
)字本不生”之法界体性,从此入金刚初心,入因地佛位。
③字观乃即身成佛的速疾法门,就因其能深入法界本体。龙猛菩萨《菩提心论》以此字为三摩地菩提心。“从凡入佛位者,即以此三摩地,能达诸佛自性,悟诸佛法身,证法界体性智(即一切智智),成大毘卢遮那佛自性身、变化身、等流身”有颂曰:
若人求佛慧,通达菩提心,
父母所生身,速证大觉位。
由此可见字在唐密中的重要地位,其字、其声,意义重大,价值很高。
1、 六大乃法界体性。
“缘起”之义,是指由某种缘力,引生他种事物的现象。
对于世界构成,和人类产生问题,是宗教所不能回避的问题。佛教解决这些问题,印度小乘有“业感缘起”说,大乘有“中道缘起”和“赖耶缘起”说。密教“六大缘起”说,虽随密乘早已出现,但在印度因未得传扬,未受社会重视,可说是旋起旋落。中国佛教承袭了印度佛教,并深入一步提出了“真如缘起”和“法界缘起”说... ...等等。华严宗的“法界缘起”说,对整个法界的描写,最为详细,的确令人大叹观止。然而由何种缘力,而由大空本体,引生出整个法界无量无边的法相,真如学者,只说“真空存妙有”,而“妙有”有什么?怎么会由空而生有。其说未详。唐密则在印度正纯密宗的“六大缘起”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六大是如何缘起整个现实法界,这可说是当今佛教中最究竟的学说。大要如下:
所谓六大,乃地、水、火、风、空、识六大种性,原有性无相。地大乃指“坚”性,水大乃指“润”性,火大乃指“炎性”性,空大乃指“无碍”性,识大乃指“灵知性”。此六大性能在此字本不生之法界体中,是本然存在的。唯在“定门”泯其力用,则六大成为潜势,乃一法不立,而成“如实空”之本体(大空本体),只见静的一面。而在定慧等持门,则觉“如实不空”。即在真如实相中有不空,六大法性法尔活动不息,而为一切法之能造和缘起根本。无量无边之法界,从而建立。三世间亦从此而生。所以六大乃法界体性。由此体大而流出诸法,虽无量无边,千差万别,而皆六大为其实体。六大以外无他法。由此可知,唐密六大缘起说,实穷万法根源之学说。
《大日经》卷三具缘品,有大日如来向持金刚等菩萨,介绍其证六大法身情况。有偈曰:
我昔坐道场 降伏于四魔... ...(中略)
由此诸世间 号名大勤勇 我觉本不生
出过语言道,诸过得解脱,远离于因缘,
知空等虚空,如实相智生... ...。
这里“我觉”,即指“识大”灵知性。“本不生”亦乃此字一真法界坚性之妙用。“出过语言道”,即“语言道断”之意,亦水大润性之用。“得解脱”,即指“离尘染”,乃火大破除诸障之用。“远离于因缘”,其意乃脱离因缘所生法,乃风大息息变迁之用。“知空等虚空”即“一切法虚空不可得”,乃空大无碍性之用。“如实相智生”是说,在真如实相中,诸智随机而生。胎藏界大日如来,如此乃证一切如来一体速疾力三昧,得一切智智,证理法身。
此乃表示六大体性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2、 六大法性的基本特点。
六大法性综合起来有几个基本特点。
①周遍性。
六大之中的任何一大,都周遍法界,有性无相,又都三世常住,各有自性,存在不变,并非生灭之法。任何一大,或数大结合,都可成为一佛,或大菩萨的自性身,所以诸佛和诸大菩萨法身,都遍周法界,都有其法界身。
②无碍性。
六大无障无碍而又相互涉入,并无排他性的。这种无碍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类无碍。任何一自体的六大,与他体同类的六大,各各融通无碍,如自火大与他火大之间,自水大与他水大之间,佛与佛之间,菩萨与菩萨之间,明王与明王之间,是可以相互涉入而无排他性的。二是异类无碍。六大中的任何一大,皆与其他类的五大融通无碍,而互相涉入。既不变性,也不发生变化。如水大涉入火大之中,火大既不降低炎性,水大也不变其润性。其他各大皆如是,此称“六大无碍”。
③具足性。
六大中的何任一大,其中皆具足其他五大。如地大中具足水、火、风、空、识五大,水大中具足地、火、风、空、识五大,其他四大亦然。所以六大实是一个整体,同时具足六种性能,只是其中某一大法性为主时,其他五大,虽具足而无表色,只显为主的某一大之体性。此称“六大无碍常瑜珈”。
④统一性。
六大之中,“识大”在《大乘起信论》名“本觉”,表能觉。其他“五大”属所觉。能觉属心法(俗称精神性),本觉流露可分为二,唯照属见,详审属识。识所谛审辄起符号。照而不审,即见真如。随念顿证,是名正智。所觉属色法(俗称物质性)。由于六大无碍常瑜珈,故六大虽有差异,心法与色法虽有不同,但因六大的无碍性和具足性,所以六大各各二而不二。色心诸法,亦各各二而不二。众生与佛,虽有差异,而其六大一如,所以二而不二。色心诸法二而不二故,所以迷悟一体,众生即佛,佛即众生。然而不二之中,色心诸法亦毕竟有差异。佛与众生亦毕竟有差异,差异与不二原是一体的两面。所以不二之中亦不二而二。所有这些就因一切都统一于六大缘起之中,六大以外无事物,众生与佛所以于不二中有二,其中关键,只在于“觉”与“不觉”。常言“不迷即佛、迷即众生”,只要破众生无始无明,恢复“本觉”,众生即时成佛。这就是密宗所以提倡“即身成佛”的理论根据。佛法中的各宗各乘,亦皆统一于成佛历程之中,不过这里要补充一点:“不二”即“平等”,所以平等与差别是一体的两面,因此必须透过差异了知平等,始是真正“理平等”,亦必须透过平等识知其差别,始是真正“智差别”。否则便落边见,陷入“恶平等”或“逐妄”之中。
综合上述所论,可知字本不生,即众生本有净菩提心,亦即自性清净心,其中包括“如实空”和“如实不空”,亦存六大体性,这是法界本性,诸法之根源,众生之本祖。
这里还要顺便一提的是,原始佛教中的“六界缘起”说,也可将它叫做“六大缘起”说。这和密教所说的“六大缘起”说,有天渊之别,不可混淆。小乘所说的“六大”,指的是现象界的事物,分析到最后不能再分时,所现的六种物质元素。等于现代科学家所说的六类物质分子。原来叫做“六界”。只因这六界元素,普遍存在于世界各物质之中,是“大种”,所以也可叫“六大”。但那是有质碍的无常法,是互相排斥的质碍法。密乘之六大,讲的是性理,有性无相,是超越时空的常住法,无质无碍。这是万法的底源,由其起用辗转乃生各类无边事物。
3、六大与大日如来互为能生。
法界体性,真实如如,一法不立,亦无如相,上已言之。然识大所行,则遍函“灵觉”,了了常知。寂静而惺,活动而明。于惺惺寂寂之中,“见大”活用。乃有法性身和法性土之分。惺少寂多成法性土,惺多寂少,成法性身。寂寓定力,中函五大。一直法界,为法土本。惺寓慧力,乃识大所现,为法身体。身土既成,人格乃现,随六大法性,遍周法界,乃成一大法界身。此身光遍照法界,佛教中喻名大日,故此常恒三世,以法界为身土之大日如来,原是与不生不灭之六大同所生。
《大日经》卷五阿阇梨真实智品,有一段大日如来告执金刚者言:
我即同心位 一切处自在 普遍于种种
有情及非情 阿字第一命 字名为水
啰字名为火 吽字名忿怒 字同虚空
所谓极空点 知此最真实 说名阿阇梨
这里,阿、啰
、吽
、 即是梵文地水火风空的音译,“我”乃大日如来自指法身。“心”指“觉心”,即“识大”。
上文最初四句。如来表示自我法身与觉心(识大)一致,遍布于法界一切有情及非情之中,而发起地水火风空五大法性。能了知此最真实之法性,就叫做阿阇梨了。这段文字中就有大日能生六大之意。
不空译《金刚顶瑜伽三十七尊出生义》、《金刚顶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略述金刚顶瑜伽分别圣位修证法门》等,皆谓大日如来一切自在而生出金刚界三十六尊。胎藏界曼荼罗乃表大日如来理法身本德。中台九圣中,中坐如来尊特身,八叶表八秘密印,普贤菩萨表“地大”,宝幢佛表“火大”,开敷花王佛表“水大”,无量寿佛表“识大”。天鼓雷音佛表“风大”,皆如来眷属,“空大”以无形迹可言,其“无碍”性既分居于各大,亦集中于中央大日。因此未另立菩萨,如是中台八叶四佛四菩萨既为大日等眷属,分表六大,故知大日尊亦生六大。由此可见,六大与大日尊乃互为能生,此乃生生不息之至尊性,遍布法界,而缘起林林总总之法界。
六大为一法界身,大日如来亦以法界为身,亦以识大为心,所以六大与大日二者不二,然亦有差别,从法理方面说,是六大缘起一切。而从超度众生方面,或者从众生升华方面说,则是大日如来所起的作用。实际上,大日如来与六大,可说是一个整体的两面。六大法界,即大日如来六大法身,无二无别。
《大日经》秘密曼荼罗品,有一段总结六大与大日如来缘生整个法界的情况。
能生随形类 诸法之法相 诸佛与声闻
救世因缘觉 勤勇菩萨众 及人尊亦然
众生器世间 次第而成立 生住等诸法
常恒如是生
是六大、是大日如来、能随各界之形类,而生诸法之法相。由佛而声闻、而缘觉、而菩萨、而天人,及生六道众生与器世间,次第而成立,至于生住异灭等诸法,经常如是,生生不息。形成整个法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