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世界名人谈佛教 

The world famous talk about the Buddhism

作者:Renxiu      发布时间:2010-9-17

   
一、佛陀

佛是一切美德的化身
佛陀是他所倡导的一切美德的化身。在他那成就非凡、经历丰富的四十五年的布道生涯里,他以行动诠释了自己的言教。在他身上找不到一点人性的弱点和低劣的东西。佛的道德准则是世界上迄今所知最完美无上的。
麦克斯·穆勒(Max Muller,1823——1900),德国语言学家,比较宗教学家。 

人类的花朵
这是我们人类的花朵久远以来,一直盛开绽放之后,智慧的芳香与博爱的淳蜜充满世界
埃德温·阿诺德勋爵(Sir Edwin Arnold ,1832——1904),英国诗人,记者。《亚洲之光》

佛更贴近我们
在那众多神奇的神话和传说的背后,我感到曾经有过这样一个人,一个清楚易见,纯朴诚实,默默为光明而奋斗的活生生的人,而非虚无缥缈的神。作为一位真实的人,他以那独到的思想广施普教、启迪人类。他的言教与我们现代有许多杰出思想极为吻合。他告诫人类,生活中一切痛苦和不满足皆缘源于自私。自私有三种形式:第一,贪求感觉上的满足;第二,渴求长生不老、生命永恒;第三,追逐世俗的富贵奢华。人只有放弃那些贪图个人私利的欲望,才能够彻底获得永恒与寂静。
在基督出世五百年前,伟大的佛陀就曾以多种语言告诫人类应该“忘我”。佛陀在许多方面是如此的贴近我们人类,贴近我们的需求。佛陀比基督更为清楚明了人的个人奋斗的重要性;在“生命永恒”这种问题上,他更加鲜明,毫不含混。
威尔斯(HGWells,1866——1946),英国小说家,文化批评家。

至高无上者
如果你想见到人类最崇高最伟大的人,看看这位穿着乞丐衣服的“国王”吧,他就是我们人类神圣而伟大,最尊贵的人。
阿伯多尔·艾特赫(Abdut Atahiya ,穆斯林诗人)
佛的教法
无论什么问题,都应当要以佛陀所教诲的和平、民主的方式去分析、判断它。
贾·尼赫鲁(JNehru,1889——1964)印度政治家,印度独立后第一任首相(1950——1964)。

愚者与智者
佛陀与凡夫的差别就好比智者与愚者之间的差别那样。
一位作家

归依佛陀
显而易见,佛陀是当今世界上唯一受到世人崇敬归依最多的人。
桑德斯教授(Saunders )

佛陀的启示
佛陀有超然于一切教条和教理的伟大思想。古往今来,他的不朽言教一直令人振奋。也许在今天,对于那些饱受苦难,迷痴狂乱的人,有关佛倡导和平的教诲比历史上任何时刻都更为需要。 
贾·尼赫鲁(JNehru,1889——1964),印度政治家,印度独立后第一任首相(1950——1964)。

佛陀说“不”
‘如果问电子的位置是否不变?我们肯定会说:“不”;如果问电子的位置是否随时间而改变?我们肯定会说:“不”;如果问电子是否运动?我们肯定会说:“不”;当有人询问佛陀有关人死后的灵魂问题时,佛也同样,给以否定的回答。但这些不是十七、十八世纪传统科学所通晓的回答方式。
罗伯特·奥本海默(JRobertOppenheimer,1904——1967),美国理论物理学家

我们钦佩佛陀的明智而合理的思想
每当我们阅读佛经的时候,我们就会被佛陀的明智而合理的思想所打动,他把伦理道德(戒)置于首位——正见或合理的见解。他尽力为人们刷净了所有那些妨得扰乱他们视野和命运的陈词滥调。
拉达克里希南博士(SRadhakrishnan,1888——1975),印度政治家,哲学家。《乔达摩佛陀》

冷静的头脑而又慈爱的心灵
佛陀最显著的地方是:他几乎是唯一把冷静而科学的头脑和热情而慈爱的心集于一身的人。当今世界越来越需要佛陀,因为他是唯一能代表人性良知的人。
牟尼·巴格(Moni Bagghee),《我们的佛陀》

一位哲学天才
佛陀是人类慈爱者的先驱,也是唯一有着充沛精力和辉煌人格的人。两千五百年来,佛的教导铭记不忘,人们争先恐后,踊跃围绕“知识源泉”这一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也许,他以自己的言行为人类树立的楷模比自身的智慧更要伟大。
牟尼·巴格(Moni Bagghee),《我们的佛陀》

佛从不讲所谓的“罪”
宁静而平和的心境及对一切有情众生的悲愍和博爱是佛陀所倡导的。佛从来不说所谓的“罪 ”,只讲可以用觉悟和悲愍来根治众生的愚痴和懈怠。
拉达克里希南博士(SRadhakrishnan,1888——1975)印度政治家,哲学家。《乔达摩佛陀》

佛陀就像一位医生
佛就像一位医生。就像医生必须诊断和弄清不同疾病征兆,他们的起因,对治的方法药方一样;佛陀所展示的“四圣谛”也同样指出了苦的范围,苦的起因,苦的息止,以及通向息止痛苦的途径。
爱德华·康泽博士(DrEdward Conze),《佛教》

佛陀属于全人类
佛陀并不仅仅是所有佛教徒的财富,也是整个人类的财富。他的言教适用于每一个人。那些所有在佛教之后出现的宗教均从佛的言教中吸取了众多的思想。
一个穆斯林学者

一位贤明的父亲
佛是一位看见孩子们在世俗烈火中玩耍,权巧方便,施以各种适度的手法把他们从烈火燃烧的房子里救渡出来,并把他们引向安全的涅〖HTXL〗NB231境地的人。
罗克希米·那兰苏教授(Lakhsmi Narasu),《佛法精要》

佛就是道路
〖BF〗〖JP2〗我越来越认为,释迦牟尼在品格和影响方面是最接近于那位道路、真理和生命的体现者的。 
米尔曼主教(Bishop Milman)

光芒四射的太阳
在这个充满冲突与斗争,仇恨与暴力的世界上,佛的教导就像那光芒四射的太阳。也许,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个充满原子弹、氢弹恐怖的世界更需要佛的教悔了。两千五百年前的光阴,加深了佛法的活力和真理性。让我们牢记这个不朽的教导,在佛的教导指引下,努力规范我们的言行。我们可以平静地面对原子弹时代给人们带来的恐慌,为促进正思维和正行而略尽绵力。
贾·尼赫鲁(JNehru,1889——1964)印度政治家,印度独立后第一任首相( 1950——1964)。

佛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我们可以充满信心地去遵循佛的教导!在这个具有宗教、教理、教仪的世界上,何处还能够找到这么一位卓越而出色的导师?在群星璀璨的人类历史中,他是一颗最灿烂、最伟大的巨星。科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们都称赞: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这位伟大导师的光芒照亮了苦难黑暗的世界,像灯塔,指引人类走向光明。
一位欧洲作家

 二、佛教

佛的基本教理
〖BF〗〖JP2〗持戒、禅定、悲愍,以及从私欲中彻底解脱出来,这就是伟大东方宗教——佛教的基本教义。
伯特(EABurtt),《慈悲的佛陀》

安稳之桥
佛法犹如一座以韧钢牢筑的桥。它能随风浪起伏而微颤,也能与多变的环境气候相适应。但与此同时,它又牢牢地捍卫着它的基础,并提供了一条通向永恒、涅〖HTXL〗NB231〖H T〗之路。 普拉·康提帕罗(Phra Khantipalo),《宽容》

唤醒人类的心灵
        的确,神秘的东方,这块孕育宗教的大地,以佛教赐予我们一个真实的启示,佛教让我们认识到:在人性的深处本能的具有一种道德的纯美与洁净。焕发它们,使其明光重现,靠的是人自己的心力而非任何神祗的力量。
查尔斯·T汗(Charles TGorham)

佛教超越一切
且不要管我是否是佛教徒,我对世界所有各大宗教都进行过研究,我尚未发现它们中有任何思想在优美和包容性方面可以来超过佛的“四圣谛”的。我为自己依止佛的这一教导,规范自己的人生,法喜充满。
里斯·戴维斯教授,(Rhys Davis),英国宗教学家

佛教不是领我们去傻子天堂
佛教是现实主义的,就在于它对生活及世界持一种现实的观点。它不是错误地把我们拽进傻子的天堂,也不是用各种假想的恐怖和罪感来吓唬折磨我们,它确切地、客观地告诉我们自己是谁,我们周围的世界是什么,并向我们展示了一条通向圆满自在、和平、宁静的幸福之道。
长老罗NFDA3罗教授(WRahula),《佛陀的启示》

佛陀的布教
佛陀传教极为独特,他与世界上许多其他宗教截然不同。他传教是让理想主义的鸟儿在离大地最近的上空飞翔,因为供给鸟儿身体所需的食粮来源于大地。
哈滋拉特·伊那亚特·康(Hazrat Inayat Khan),《苏菲的讯息》

宇宙宗教
未来的宗教将是一个宇宙宗教。它将是一个超越人格化的神、远离一切教条和神学的宗教。这种宗教,包容自然和精神两个方面,作为一个有意义的统一体,必定是建立在由对事物的(无论是精神的,还是自然的)实践与体验而产生的宗教观念之上的。佛教符合这种特征。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德裔美籍物理学家,相对论创始人,诺贝尔奖获得者。

佛教将不受任何思想的左右
佛陀的教义,时至今日,仍然像其初时期所宣扬的那样,并没有因时光的流逝和人类知识的扩充而发生变化。无论不断膨胀的科学知识将人类智力的水平线延伸多长,在佛法的构架中仍有接纳和吸收未来发现的空间。因为它不依赖于追求原始思想的有限概念,也不仰仗于自身对思想进行否定的能力。 弗朗西斯·斯托里(Francia Story)《作为世界宗教的佛教》


欢喜的宗教
佛教极为反对忧郁、悲哀、懊悔和沮丧的心态,它们被认为是觉悟真理的障碍。另一方面,极有趣的是,欢喜心是“七觉知”之一,是为证得涅〖HTXL〗NB231所必须培养的基本品质。
长老罗NFDA3罗教授(WRahula),《佛陀的启示》

对其它宗教的挑战
正如我们从实际记载中所发现的那样,佛教不是一个假设的原始体系,佛教的这一特点今天对其它宗教仍然构成了挑战。
戈尔主教(Gore),《佛陀与基督》

佛教不讲“假设”
将心智的开发和证悟作为解脱的必要条件是佛教的伟大所在。佛教主张道德与证悟互为依存,不可分离,道德构筑了人生最高境界的基础,而知识与智慧则完善了这一人生最高境界的构筑。一个人如果不具备必要的洞察力和知识,不真正明了缘起性空的基本道理,他就不可能被认为是一个具有真正德行的人,在这一点上,佛教有别于所有其他宗教。所有一神教均基于某种假设概念之上,当这些假设被日益发展的知识而驳斥时,则越来越沮丧。然而,佛教与假设无缘。它是建立在坚实稳固的现实基石之上的,因此,佛教从来就不曾逃避知识的公平无私。
罗克希米·那兰苏教授(Lakhsmi Narasu)《佛法精要》

佛陀思想理论的高深是现代唯心主义者们无与伦比的
经历了漫长的形而上学的坎坷旅程,乔达摩终于摆脱了万物永恒阴影的束缚,成为一个对哲学有着浓厚兴趣的哲学家,他提出并填补了伯克莱主教的著名唯心主义理论所缺乏的一半。显而易见,乔达摩,这位玄妙印度思辨哲学的杰出者,其思想理论的精辟是任何现代著名唯心主义者们均无与伦比的,当今世界所有进步思潮都趋向于哲学和心理学,而非神学。神学二元论的帆船正飘向危险的礁滩。进化论和一元论的基本原理正被思想家们所接受。
赫胥黎教授(Huxley),《进化与伦理》

宗教革命
两千五百年前,印度经历了一场思想和宗教革命,并以推翻一神论和婆罗门权威而告终,从而建立了一个群众性宗教,一个新的思潮和觉悟思想体系,这就是被人们惯以称谓的佛法— —哲学宗教。
阿努伽里加·达摩波罗(Anagarika Dharmapala),《世界永远感恩佛陀》

人生蓝图
佛教为人类设立了一个从生活中获取最高养份的人生蓝图。佛教是知识和才智起支配作用的智慧宗教。佛陀从来没有为了使人改变信仰而说教,而是为了使每一位闻佛法者都能得以觉悟而施教。
一位西方作家

来观看
佛教的信总是个知见问题,而非相信问题。佛的言教被形容为“来——看”,请你来观看,而不是来相信。
长老罗NFDA3罗教授(WRahula)《佛陀的启示》


人类的宗教
佛教将像日月那样永远与人类共存于这个世界上,这是因为,佛教是人的宗教,是全人类的宗教。
班达拉奈克夫人(SBandaranecke, 1916-?),斯里兰卡政治家,总理(1960-19 65 )

佛教徒不是他人的奴隶
佛教徒不是哪一本书的奴隶,也不是哪一个人的奴隶。他不需要牺牲自己的思想自由来换取一个佛弟子的美称。作为佛教徒,他完全可以自由地去锻炼自己的意志,发展和提高自己的知识,甚至到达佛的果位的程度,这是因为,人人都是未来佛(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
那兰陀长老(Narada Maha Thera)《什么是佛教》

有原则的生活方式
        佛陀教给我们的不是一种循规蹈矩的生活方式,而是一种有原则,以追生活完美的生活方式。因此,他是一种宽容的宗教,世界上最具有情味的,慈悲宽容的宗教体系。
约瑟夫·万(RevJoseph Wain)

佛教永恒
即使是佛陀被证实从来没有诞生于这个世界上,佛教也将永远扎根于人类这片土地上。
克里斯玛斯·汉弗莱斯(Christmas Humphreys),《佛教》

现代问题
只要去读一段佛经便会发现,远在2500年前,佛的弟子们就懂得了有关我们现代心理学上的问题,其水平远远超出了世人对他们的信任。在这个时候,他们就开始研究这类问题并找出了它们的答案。 格雷厄姆·豪博士(Graham Howe)

心智的训练
近来我们听到许多关于意念力方面的问题,其实佛教是走在世界前列,最完整、最有效的心智训练体系。
达德利·赖特(Dudley Wright)

新种族
佛教创造了一个新的人类种族,一个有道德的超人种族,一个济世度人的种族,一个佛的种族。
曼玛森·纳斯·夏斯特里(Manmatha Nath Sastri)

第一个传教者
佛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把为全人类获得彻底解脱的博爱教理展示给人类宗教。佛成道后,就派遗了他的六十一个弟子沿着不同的方向为人类的幸福安宁普施广教。
贾亚铁拉克博士(KNJayatilleke),《佛教与和平》

佛教从不强迫他人改变信仰
佛教徒从不强迫任何不情愿改变自己信仰的人接受其思想或信仰,也不企图用任何压力、任何阿谀奉承、欺诈哄骗的手段来获取自己观点的附庸,佛教布道师们从不在商业中心地以竞争手段获取归依。 玛拉拉赛克拉博士(DrGPMalalasekara)


佛教展示了事物的本体
这里我们有必要注意到佛教的另一个独特特征。佛教是所有宗教的唯一导师,是哲学调和一致的成果。它向我们展示了宇宙的实相和生命的本体,佛教是接受了真实的人生观而产生的一种生活方式。佛陀的哲学思想完全体现了人类知识的本质。
贾亚铁拉克博士(KNJayatilleke)《佛教与和平》


佛教不是狂热的宗教
我们可心断言,佛教是唯一不带任何狂热色彩的宗教。它的目的是通过征服自我使每一个人产生一种彻底的内心改造,而不是叫人以权力、金钱来诱使他人归信自己的宗教。佛陀仅向人们展示了一条完全取决于每一个人自己是否实践的解脱之道。
罗克希米·那兰苏教授( Lakshmi Narasu),《佛教的本质》


佛教与其他宗教
佛教犹如人的手掌,其他宗教就像生长在其周围的指头一样。
康·蒙卡( The great Khan Mongka)

佛教不是一种使人抑郁的宗教
有人以为佛教是那种暗淡无光、使人抑郁的宗教。其实不然,佛教是教人以乐观向上的宗教。当我们阅读菩萨——未来佛本生故事时,我们由此知道佛是如何培养宽容和忍耐的完美品质的。这有助于我们在逆境中寻快乐,在他人的福祉上生欢喜。
戈那铁拉克(VenGnanatiloka),德国佛教学者

佛教与社会福祉
那些认为佛教只对高超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和哲学思想感兴趣,而忽视了人的任何社会和经济利益的观点是极大的错误!佛陀十分关心人的幸福和安康。依他看来,离开了以道德、精神原则为基础的纯洁生活方式,人的幸福和快乐就无从谈起。可是他也知道,在不良的物质和社会环境下,要引导这样的生活是困难的。
佛教不把物质幸福作为自己追求的最高目标,物质幸福只是一种趋于高尚境界的媒介而已,它是人追求和实现人类更高幸福目标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佛教承认必要的物质条有利于实现人的最高精神境界,甚至对于那些修习禅定的僧侣来说,选择一个安静场所对止观是极为有益的。
长老罗NFDA3罗教授(WRahula),《佛陀的启示》

一则来自阿育王的例子
谈到佛教,你便会看到阿育王不仅倡导高尚的道德情操,而且还以一种令我们现代具有其他信仰的国君们所汗颜的方式来行使王权。
杰弗里·莫迪迈(Geoffery Mortimer),西方作家


永恒不变的原理
即使是到今天,佛教也不可能被视为是一个陈旧过时、一无所用的体系,因为佛教是根植于那些不可动摇的永恒不变原理之上的思想体系。
格特鲁德·加拉特(Gertrude Garatt)

佛的教理即是法
佛所宣说的一切教理可用“达磨——法”一词为概括,这种正义的法不仅存在于我们人的内心,而且还存在于整个宇宙,整个宇宙乃是法的体现和展示。现代科学所发现的自然规律也是法的展示。
月亮的升起和回落乃是法的作用。因为法存在于宇宙,规定万物的运动方法,这是物理学、化学、动物学、植物学和天文学上的研究范畴。法存在于宇宙就像它存在于人类内心一样。如果人能如法生活,他将会远离苦难,获得涅〖HTXL〗NB231。
摩西陀长老(AMahinda)


关于宗教迫害
在历史上所有伟大宗教里,我最崇尚佛教。尤其是它的早期形式,因为它几乎没有宗教迫害因素的存在。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和作家,诺贝尔奖获得者。

重视和崇尚佛教
        一个人也许一开始就间接的被佛教所吸引,但只有当他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通过实践来分析、判断,他才能认识到佛教的真正价值所在。
爱德华·康泽(Edward Conze),西方佛教学者 

 知识是通往高尚之路的关键
没有感官的快乐,生活还能维持吗?没有对永恒的信仰,人还能有道德吗?没有对上帝的崇拜,人还能去追求正直吗?是的,佛回答道,这些目标可以通过知识来获得,知识才是通往高尚之路关键,是人生唯一值得追求的东西;知识能够把人带到和平、宁静的生活境地。从而使人不再在意和关心那些物欲世界的激动。
卡尔·皮尔逊(Karl Pearson,1857-1936)英国数理统计学家,在生物学中应用统计学。
幸运的佛教徒
多幸运啊!佛陀的那些谦恭弟子们!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有继承任何启示书上的所谓一贯正确的谬论。 长老阿难陀·卡萨里亚亚那教授(Ananda Kaushalyayana)

佛教与祭祀
佛教是人的宗教,因此,佛教极少有宗教仪式与典礼。在佛教里,一种由自己的思想为前提而进行的活动替代了所谓的宗教仪式。当今佛教里我们所见的那些近乎宗教仪式的礼仪,实非宗教祭祀。
贾亚苏里亚博士(WFJayasuriya),《佛教哲学与心理学》

救世主
若要把佛陀称之为救世主的话,那只是他发现和展示解脱之道——涅〖HTXL〗NB231〖H T〗的角度上说。不过,这条道必须由我们自己来走。
长老罗NFDA3罗博士(WRahula),《佛陀的启示》

没有强迫信仰
强迫一个人去相信和接受一个他并不了解的思想是政治上的行为,而非精神上的或理智上的举动。
长老罗NFDA3罗博士(WRahula),《佛陀的启示》

尊重其他宗教
一个人不应该只尊重自己所信奉的宗教而去诋毁他人所信奉的宗教,相反,为了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他必须要尊重他人的宗教。这样做既有利于自己宗教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他人的宗教。若非如此,他等于是在为自己的宗教挖掘坟墓,同时也伤害了其他宗教。那些只尊重自己的宗教而去诋毁其他宗教的人,的确出于对他自己宗教的虔诚,以为这样就是在颂扬他自己的宗教。然而恰恰相反,他却极大地伤害了他自己的宗教。这样的协议是好的:让我们大家都来谛听,并且乐意谛听他人所宣说的教理吧!
阿育王(Emperor Asoka)

真引以为豪
判断一个宗教或一种人生观不仅是根据它所断言的真理,而且还要根据它对它自己追随者生活所带来的影响和变化。就此测试而言,佛教有一项让我们真正感到引以为豪的成功记录。 
瓦利辛格(DWalisinha,大菩提会秘会书长),《佛教的人生观》

潜意识
可以说,印度人远比西方心理学家早先发现了潜意识。他们认为,潜意识是由作为前生的遗产沉睡在个体意识中的总体印象所构成。佛教的禅定技能,被认为与一种潜在的力能有关,是现代心理分析学和自生的心智训练的先行者。
冯·格拉西那教授(Von Glasenapp),德国学者

理性分析
佛教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有意而公开地把自己建立在对生命问题、解脱方法问题进行系统和理性分析的伟大宗教。
牟尼·巴格(Moni Bagghee)《我们的佛陀》

宗教之敌
在佛陀的教义里几乎没有什么所谓教条的东西。佛陀反对抵制外来的批评,这种宽容的态度不仅在他那个时代甚为罕见,而且在我们今天也极不常见。在他看来,不宽容乃是宗教的最大之敌。
拉达克里希南博士(SRadhakrishnan,1888——1975)印度政治家,哲学家。《乔达摩佛陀》
宗派主义
大多数宗教的新入教者受控于他们的宗师并被禁止阅读其他宗教的经典、教理、杂志、手册等,这在佛教是几乎没有发生的。
普拉·康提普罗 (Phra Khantipalo),《宽容》
五戒
五戒乃是佛教徒用以修习自我控制的五种途径。它们是:一,用以控制人的嗔恨心(杀);二,用以控制对物体的占有欲(盗);三,用以控制对肉体的饥渴(淫);四,用以控制懦弱或恶意而引发的妄言(妄);五,用以控制对有害兴奋剂的渴望(酒)。
埃德蒙·霍尔姆斯(Edmond Holmes),《佛的教义》
伟大的胜利者
在最早从事巴利文经典英译的学者里有一位著名牧师的儿子。他从事此项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证明基督教优胜于佛教。他在他所肩负的这项使命中失败了,但却博得了意想不到的巨大成就——成了一名佛教徒,我们绝不能忘记这一促使他从事此项工作的殊胜机缘。从此,在西方,神圣的佛法让成千上万的人得以听闻。这位伟大学者的名字叫里斯·戴维斯博士。
摩西陀长老(AMahinda),《幸福蓝图》
人类的命运
在世界广博的土地上佛教依然充满着活力!通过与西方科学进行接触,在历史精神的激发下,经过复苏和净化的乔达摩的原始教法,完全可以在指导人类命运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威尔斯(HGWells,1866——1946),英国小说家,文化批评家。
议会政制来自于佛教
多样化的合作行为体现了一种自治机制,这种自治倾向可能受到佛教反对婆罗门至上、反对种性制度,主张众生平等的思想的新思潮的影响和推动。我们确实可以从佛经中找到早期自我管理机构运作事例。令人感到惊讶的是,远在2500年前或更早的印度,佛教僧侣的集会里能够找到我们当今议会制运作的雏型。
集会的威严往往由一位特命官员来维护——即所谓今天下议院议长的胚型;第二位官员 被任命负载负责现在在必要的时候维持纪律——即今天议会的组织秘书的雏形。成员以提议的方式提出须商订的事务,随后付诸讨论,有时只需提请一次就可获得通过,有时则需要提请三次方可通过,而今天的议会审议一项议案成为法律之前亦需要宣读三次,如果讨论中出现意见分歧时,则以无记名投标的方式来表决通过。
蔡特兰的马奎斯(Marques of Zetland,印度前总督),《印度的遗产》

三、道德

民主
佛教是一支民主的力量,它倡导并维护宗教民主,社会民主和政治民主。
安贝得卡博士(BRAmbedkar, 1893-1956),印度政治家,法律家。


道德守护人
佛不仅向印度,而且向全人类展示了不朽的真理和崇高的伦理道德。佛是世界上一位空前绝后的、最伟大的道德守护人。
           艾伯特·施瓦兹(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法国作家,基督教神学家和传教士,哲学家,医生,音乐家,1952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世界文化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佛教为世界文明和文化的振兴做出了比其他宗教更具影响的贡献。
威尔斯(HGWells,1866——1946),英国小说家,文化批评家。

四、宽容-—和平-—博爱

赢得和平
人们必然会问:佛陀的教诲对当今世界究竟能有多大的作用呢?它或许能起到很大作用,也或许不能。但是,如果我们能够遵循佛陀的教导,我们必将能为世界赢得和平与安宁。
尼赫鲁(JNehru,1889——1964)印度政治家,印度独立后第一任首相(1950 ——1964)。

智慧是剑,无知是敌人
佛教的历史上没有一页曾被审讯迫害的火光惊扰过,或被对外道屠城的浓烟熏黑过,或被宗教仇恨的无辜受害者的鲜血染红过,佛教挥举的只有一支剑――智慧之剑-—;佛教承认只有一个敌人,乃是无知,这是历史的见证,不容否认。
巴帕特教授(Bapat),《2500年佛教》

没有非仁慈的话
佛陀从未在任何场合发过火,也没有在任何事情上就过一句不仁慈的话
拉达克里希南(SRadhakrishnan,1888——1975),印度政治家,哲学家。 

开启智悲和发慈悲心
佛陀结跏跌坐,端坐于莲花之上,微微举起右手,做劝诫印,显得是那么的亲切动人,那么地年轻貌俊。他告诫说:“如果你希望远离苦难和恐惧,那就来开启你的智慧,发发慈悲心吧!”
安那托洛·弗兰西(Anatole France ,1844-1924),法国小说家,随笔作家。

没有宗教迫害
多少世纪以来,在整个漫长的佛教历史长河里,我没有看到一例佛教标榜自己的至高无上和迫害异教徒的行为。
里斯·戴维斯教授(Rhys Davids)

 五、人在佛教中的地位

人给自然予法则
从科学角度讲,法则本质上是人的意识的产物,离开人类谈法则是丝毫没有意义的。更确切地说,是人给自然予法则的因素要大于自然给人予法则的因素。
卡尔·皮尔逊(Karl Pearson,1857-1936)英国数理统计学家,在生物学中应用统计学。


人不是早就创造好的
我们今天的人乃是经过无数亿劫行识轮回的产物。他不是早就创造好了的,他是轮回的〖CM(40〗结果。他的品行取决于他自己,他的意念,他的行动,他的选择。习性决定人的〖CM)〗品质。
皮亚达斯长老(Piyadassi)

人是独立自主的
佛教给人予充分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并焕发人们的信心和活力。
那烂陀长老(Narada Thera),《佛教概略》

人有能力使自己不被外部因素所压制
人(的力量)超然于那些盲目作用的自然力。这是因为,人即使被那些盲目作用的自然力压倒,但他仍然凭借他对自然的理解能力而保持他对自然的优越性。在这个问题上,佛教再一次阐述得更为深刻;人能依靠对自然的掌握来控制其周围的环境。他不但有能力使自己不被外界所压倒,而且还能利用其规律来提高自己。
帕斯卡尔(BPascal,1632——1662),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

 六、灵魂

相信灵魂是一切烦恼的根源
佛教在整个人类思想史上,其思想是独一无二的。他不承认灵魂之说,否定所谓的“小我” ,否定所谓的“梵我”。根据佛教所说:“我见”是臆造、虚妄的。相信灵魂,不但毫无依据,而且还会产生一些有害的“我执”思想,如私欲、贪婪、执著、憎恨、邪念、自负、傲慢、利己主义,以及其他有害、不净和麻烦。它是导致世界上人与人之间斗争,国与国之间发动战争等一切麻烦的根源。简言之,这种虚妄的邪见是导致世界上一切罪恶的源泉。
长老罗NFDA3罗博士(WRahula),《佛陀的启示》

生后的世界不是一个迷
生死之别在于一闪念之间,此生的最后一念决定于来生的第一念。实际上,这是同一生命系列的延续进程。就此生本身来说,先前一念一样决定了下一念。因此,从佛教来讲,有关死后的世界问题并不是一个迷,佛教徒从来就没有为这一问题而困扰。
长老罗NFDA3罗博士(WRahula),《佛陀的启示》

 七、佛教与科学

佛教与现代科学
我常说,而且将一直这么说,在佛教与科学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密的理智上的联系。
埃德温·阿诺德勋爵,(Edwin Arnold, 1832——1904),英国诗人,记者。

佛教应对于科学
如果说有哪个宗教可以对于现代科学要求的话,那一定是佛教了。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1879——1955),德裔美籍物理学家,相对论创立者,诺贝尔奖获得者。

佛教是一种精神科学
佛教是一种思想体系,一种宗教,一种精神科学,一种生活方式。它合理、现实、包容一切。2500年来,它满足了世界上近三分之一人的精神需要。它向西方世界呼吁,在坚持“依靠自力”的同时,采取对其他观点的宽容态度。它包容了科学、宗教、哲学、心理学、伦理和艺术。它指出:人是他自己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他自己命运的唯一设计者。
克里斯特姆斯·汉普里斯(Christmas Humpreys)

佛教可以解决科学无法解决的问题
在面对原子方面,科学不能给人以确切的保证,而佛教完全可以应付原子的挑战。这是因为佛教超凡的智慧始于科学所不能应付和解决的地方。这对任何一位从事佛学研究的人来说都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通过佛教的禅定,原子的成分构成物质的过程,便可如实看到或觉察到。而物质的生与灭所引起的忧伤与痛苦均源于所谓的“灵魂”或“梵我”等法执之妄见。这便是佛经里所阐述的。
艾基尔顿·C·巴普铁斯特(Egerton CBaptist),《至上的佛教科学》

因果报应代替了奖赏与惩罚
佛教徒深信自动运作的业力的正义合理性,并断言因果报应完全代替奖赏与惩罚。
一位作家


 八、什么是涅〖HTXL〗

解脱无需上帝
在世界历史上是佛陀第一个向人类宣称,人人都可以在今生今世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自己获得解脱,而不需要上帝或任何神的帮助。他极力主张和倡导“自主”、“纯洁”、“谦恭”、 “觉悟”、“和平”和“博爱”的思想。他极力主张知识的必要性,认为没有智慧,在人的一生里就不可能有心灵的洞察力。
艾利奥特教授(Eliot,印度学家) ,《佛教与印度教》

佛教与解脱
佛陀并不能拯救人类,他只是教导人们如何像他自己曾经历的那样自己拯救自己。人们信奉他真理的言教,并不是因为这些言教出自于佛陀,而是因为他的这些教导唤醒了人类,使他们潜在的自身的精神之光焕发出来,觉悟了自己。
奥登堡博士(Oldenburg),德国佛教学者


九、信仰

佛教并不要求人们去信仰
佛陀不仅仅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最高真理,而且还清楚阐释了他那不带任何神话包装和神秘外衣的、超然于诸神和凡人的最高知识经验。这里倒是道出了一个极有力的公理——真理是真实必然的。对于那些将能去追从佛陀的人来说,真理是可以通过他们自己的体验和亲证的。正因如此,佛陀才不要求任何信仰,而是允诺知识。
乔治·格里姆(Geoge Grimm),《佛的教理》

十、佛教与其他宗教

后佛教时期的印度教
在所有印度教的哲学经典里,体现了佛教以多种形式影响、改造、转变和复苏了印度教。一般认为这是后佛教时期的印度教。印度哲学里有关“业报轮回”的思想以及其他先佛教的思想体系都显然在佛教文学里得到了空前的完善和发展,并从此奠定了哲学的基础。
达斯笈多博士(SNDasgupta)

世界性的道德(准则)
可以说,没有那一个先于佛教的印度宗教都能够建立和规范一种全球性的、义务性的对一切人行之有效的宗教和道德准则。
达斯笈多博士(SNDasgupta)

        佛教就是佛教
显然,佛教和耆那教都不属于印度教的范围,也不是一种变相的吠陀教义。但它们起源和兴起于印度,是印度文化生活及哲学所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印度的佛教或者耆那教是百分之百的印度思想和文化的产物,而不是赖于信仰的印度教。因此,把整个印度文化与印度教文化相提并论乃是极大的误导。 
     尼赫鲁(JNehru,1889——1964),印度政治家,印度独立后第一任首相( 1950——1964),《印度的发现》


永远感恩于佛陀
我一直很审慎地认为,佛陀教义的核心乃是产生印度教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对于那些如今信仰印度教的印度人来说,探源和追溯印度教的源头或回到乔摩佛陀影响下的印度教的伟大变革之前是不可能的。通过他的巨大牺牲,通过他伟大的自我克制,通过他的生命完美的纯洁性,他给印度教留下了无法抹杀的影响,印度教永远感恩于这位伟大导师。
             圣雄·甘地(Mahatma Gandhi,1869-1948),印度宗教指导者,民族主义者,社会改革者,《大菩提》

崇高而势优的教理
佛教是一种没有西方人观念上“上帝”思想的体系,他否定人类有什么灵魂认为相信灵魂永恒是极大的错误;他否定任何祷告祭供的效用,认为必须是依靠自己寻求解脱而非外力;他保持着原本的纯洁,没有一丝一毫的让人誓愿或服从的地方他也从不寻求世俗权力的支持,然而。他却以惊人的速度在这个古老而混杂的世界上传播着他不朽的思想;无论他被掺杂过多少迷信,他终究是人类思想上最崇高的教理之一。
赫胥黎(THHuxley,1825-95),英国生物学家,作家,进化论的宣传家。

佛教对“罪”的看法
佛教对“罪”的看法是有别于基督教的,在佛教徒看来罪纯粹是无知和愚味的产物,一个邪恶的人其实就是一个无知者,与其说他需要惩罚和谴责,倒不如说他需要的是教导。他并不被看作是有违于上帝的旨意,或被看成是一个必须祈求上帝怜悯与宽容的人,相反得到朋友的帮助使其改邪归正,引向正确的人生是非常必须的。佛教徒从不认为一个造罪之人通过对上帝的祈祷和讨论还价就能洗清或逃脱其罪业。
约翰·沃尔特斯(John Walters),《不可动摇的意志》

神也需要解脱
在人类历史上,是佛陀第一个向人类劝诫和恳请不要去伤害生灵,不要去向神大肆祈祷、礼赞或供奉牺牲品,无上的佛陀以其雄辩的思想向世界庄严宣誓:神也同样迫切需要寻求其自身的解脱。
里斯·戴维斯教授(Rhys Davids)


十一、宇宙与世界

不完美的世界
佛从来就没有抱怨过人们所赖以生存的世界,他认为世界是不完美、无常和充满无知的,而不是邪恶和乖戾的。对于那些不易听从他的教诲之人,他总是心平气的,慈悲而怜悯。
 埃利奥特教授(Eliot),《佛教与印度教》

一场伟大的战斗
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巨大的战场,斗争无所不在,生存不过是对恐怖病菌的一种徒劳的挣扎。存在就是分子与分子之间,原子与原子之间,电子与电子之间的一种对抗。大脑更是一个斗争的舞台,形象、声音、味道等,都是各种力量抗衡消长的结果。正是由斗争的存在才证明了这样一种纯粹平和的境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涅〖HTXL〗NB231。
那烂陀长老(Narada Thera),《菩提思想》
                                                                                              
编者按:上文转载自《世界名人谈佛教》,达摩难陀编,成建华译,福建省佛教协会佛教教育基金委员会出版,2000年。编者根据该书所附的英文原文对译文酌情做了少量的修改,内容稍作删节。特此说明并致谢忱。
  

  作者:Renxiu    文章来源: 山东海会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