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真如门、心生灭门。
念佛三昧功夫阶段之一。
念佛初步得力.称工夫成片.次证.称事一心不乱.再次证.称理一心不乱。
工夫成片.即无量寿经之一向专念.见思二惑伏断。
事一心不乱.见思二惑断尽。
理一心不乱.破一品或至四十一品无明。
指如来所证之一真法界。
指断灭佛性的人。
一生成佛之谓.此时圆证三不退。
即我空、法空。
我空.谓于五阴中.了知若色若心.(色即色法.下四即心法。)悉皆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別离而灭.了无主宰之实我可得。
法空.于五阴法.了知当体全空。心经照见五蘊皆空.即是其义。只此法空之理.即是实相。由破无明.证实相.故曰度一切苦厄也。
分段生死、变易生死。
分段生死.有漏善不善业为因.烦恼障为缘.感受三界六道果报身.因其身有分分段段之果报差別名之。
变易生死.无漏善业为因.所知障为缘.感受界外之净土果报.因其境但有迷悟遷移名之。
天乘、人乘。
天乘.行十善.並世间禅定(四禅八定)。
人乘.行五戒。
声闻乘、缘觉乘。
声闻乘.修四谛.得声闻四果。
缘觉乘.悟十二因缘.得辟支佛果。
大乘(菩萨乘).以发大菩提心.濟世救人为心。
小乘(声闻乘、缘觉乘).以发自度之心为主。
见思二惑.为三界內生死根本。
见惑.是迷理之惑.以见道时.见真谛理.能断此惑.分八十八使(含五利使、五鈍使)。
思惑.是迷事之惑.須修道位中.重虑缘真.方断此惑.分八十一品。
烦恼障(或称我障、身障)、所知障。
烦恼障.由我执生.能擾恼有情身心.而障涅槃。
所知障.从法执生.能覆一切所知.而障菩提。
福、慧。
真谛、俗谛。为佛法大綱。
真谛.性相常住.歷尘劫而不遷不变.尽来際而无替无興。
俗谛.法隨缘起.道在人宏。
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
位不退.入圣流.不墮凡夫。
行不退.断见思.伏尘沙.恆度生.不墮小乘。
念不退.破无明.显佛性.念念流入如来觉海。
圆证三不退时.除上三义外.再加「畢竟不退」第四义。
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均属妄心。出自【金剛经】。
至誠心、深心、迴向发愿心。出自【观经】
过去、现在、未来。一般用来指宙(古往今来、时间)。
指前世种因.现世得果报.现世种因.后世得果报之因果關係。
现生作善作恶.现生获福获殃.谓之现报。现生作善作恶.来生获福获殃.谓之生报。今生作善作恶.第三生或第四生或十百千万生.或至无量无边劫后.方受福受殃者.谓之后报。后报则遲早不定。
修行人以第一世修持功德.感第二世人天福报。第一世因无正智.第二世即隨福转.耽著五欲.广造恶业。既造恶业.难逃恶报。一气不来.第三世即墮地狱.以洞然之鐵床銅柱.久经长劫.寢臥抱持.以偿彼貪声色.杀生命等.种种恶业。诸佛菩萨.虽垂慈愍.恶业障故.不能得益。昔人谓修行之人.若无正信求生西方.泛修诸善.名为第三世怨者。
三祇.指三大阿僧祇劫。【華嚴经】示.一般人修行需三祇修到十地菩萨。第一阿僧祇劫修满三賢位(十住、十行、十迴向).第二阿僧祇劫修七果位(初地至七地).第三阿僧祇劫修三果位(八地、九地、十地)。
此云正定.亦云正受。正定者.寂照雙融之谓。正受者.妄伏真现之谓。
苦苦(包括八苦).坏苦.行苦。
苦苦.谓此五阴身心.体性逼迫.故名为苦。又加以恆受生老病死等苦.故名苦苦。
坏苦.世间何事.能得久长。乐境甫现.苦境即臨。当乐境坏灭之时.其苦有不堪言者.故名乐为坏苦也。
行苦.虽不苦不乐.似乎適宜。而其性遷流.何能常住.故名之为行苦也。
五受中.苦苦约苦受、憂受.坏苦约乐受、喜受.行苦约舍受。
三界統苦。欲界.三苦全具。色界.具坏苦、行苦。无色界.具行苦。
指皈依佛、法、僧、三宝。皈依.为歸向依賴之意。
正法、像法、末法三时期。
【大悲经】「正法千年.像法千年.末法万年。」
正法时期.持律成就。
像法时期.參禅成就。
末法时期.净土成就。
应身、报身、法身。
人根器分上、中、下三种。
上根(又称利根).心思敏捷。
中下根(又称鈍根).心思昏昧.有闻亦不解。
欲界、色界、无色界。为凡夫往来生死之世界。
界.表差別无混濫之义。
欲界.为有淫欲及食欲之有情住所也。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界之四大洲.下至阿鼻无间地狱谓之。
色界.离淫食二欲之有情住所.由禅定之淺深麤妙分为四級.称为四禅天。
无色界.无身体國土.唯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分四空天。
天、人、阿修罗。
天道.欲界六欲天.色界四禅天.无色界四空天。合計28天。为上品十善所感。
人道.四大洲。为中品十善所感。
阿修罗道.此云无端正.或无酒.或非天。有天福.无天德.故名非天。分摄天、人、鬼、畜、四道。为下品十善所感。
畜生、饿鬼、地狱。
畜生.又称血途。分四生。为前生愚痴.作中品十恶所感。
饿鬼.又称刀途。分三類(无財鬼、少財鬼、多財鬼)九种(无財鬼分焰口鬼、針咽鬼、臭口鬼.少財鬼分針毛鬼、臭毛鬼、大癭鬼.多財鬼分得棄鬼、得失鬼、勢力鬼)。为前世諂誑.作下品十恶所感。
地狱.又称火途。分三類(根本地狱、近边地狱、孤独地狱)。作上品五逆十恶所感。
出世二乘(声闻、缘觉).及出世大乘(菩萨乘)。
菩萨乘.修六度万行.親证法身.得佛果。
为賢首宗所立。
三时.一、日出先照时.二、日昇转照时.三、日沒还照时。
五教.小、始、終、頓、圆。
见思二惑、尘沙、无明等烦恼。
烦恼障、业障、报障。
法身、化身、报身。
法身.谓法性本有之理体.遍满十方三世。称佛之真身。
报身.指前生所作善恶业报感得之身。
身业、口业、意业。
戒、定、慧。为佛法總綱。属出世间的善法。
戒.防非止恶.律部所属。
定.息虑静缘.经部所属。
慧.去惑证理.论部所属。
儒、釋、道。
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
一切智.知法總相.声闻缘觉之智也。
道种智.知法別相.菩萨之智也(道.包括四教.四门。种.包括三根)。
一切种智.通達總別.佛智(或称大圆鏡智)也。
三藏.经、律、论。
经.詮定學.亦兼戒慧。
律.詮戒學.亦兼定慧。
论.詮慧學.亦兼戒定。
又经詮一心.律規三业.论辨邪正。
十二部.长行、重頌、授記、孤起、无問自說、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議俱成。
一、昏沈暗塞障(昏睡、无記).念应身三十二相治。二、恶念思惟障(欲作五逆十恶事).念报身、力、无畏等治。三、境界逼迫障(身忽卒痛、或见无手足、火焚、水溺等).念法身空寂无为治。
三德.常、寂、光。秘藏.秘密藏.为众生三德所住.不縱不橫.不並不別。
常.法身德.法身常住故。
寂.解脫德.尘勞永寂故。
光.般若德.智光遍照故。
农历正月、五月、九月。宜持长素.作诸功德。
俗谛、真谛、中谛。
一、回向真如实際.心心契合。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圆满。三、回向法界众生.同生净土。
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歸、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誦大乘、勸进行者。此为三世诸佛成就净业之正因。
极乐世界往生品位。
三輩.上輩、中輩、下輩(詳示于无量寿经)。
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九品(詳示于观无量寿经)
佛(觉)、法(正)、僧(净)。
佛.梵語佛陀簡称.此云觉。具三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法.为一切事理總名.此专指佛之经典。
僧.梵語僧伽簡称.此云出家和合众。
謀而不忠、交而不信.传而不习。語出【论語-學而篇】。
此云等至.亦云持等。定之意。谓持平等心.专趣一境故也。
內不见有能度之我.外不见有所度之人与众生.中不见有所证之无余涅槃之寿者相。自他见亡.凡圣情尽。
佛具三十二德相.細分之尚附有八十种異相.名八十隨形好。
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道.能通之意.谓達涅槃道路。品.類別之意。
指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觉計四十一菩萨果位。
加入妙觉佛果位.为四十二果位。
若計入十信(初住发心住尚須修十信).即【大勢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之五十二同倫。
天台宗约生住異灭四相.分无明为四十二品。菩萨果位断前四十一品.佛(妙觉)果位断尽四十二品。
十住.断灭相无明十品。
十行.断異相无明十品。
十迴向.断住相无明十品。
十地.断生相无明.初至九地.断前九品.后一品復分为三.谓上中下.十地断下品.等觉断中品。
妙觉佛果.金剛后心断上品。
地、水、火、风。造作一切有形有質之物。
地.喻堅性。
水.喻濕性。
火.喻煖性。
风.喻動性。
东胜身洲、西牛貨洲、南瞻部洲、北俱卢洲。
约娑婆世界環周而言.以須弥山为中心.山外圍繞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四圍有一鐵圍山.中有四大部洲.並八中洲.数百小洲等集合而成。
东胜身洲、南閻浮提洲(吾人所居)、西瞿尼洲、北鬱单越洲。
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莊嚴土、常寂光土。
极乐四土.帶业往生者.居同居。断见思惑者.居方便。破无明者.居实报。无明净尽者.居寂光。又实报.约所感之果报說。寂光.约所证之理性說。本属一土.講者冀人易曉.故以分证者属实报.满证者属寂光。实则二土中.俱有分证满說。同居虽具三土.而未断惑者。止受用同居之境耳。虽属帶业往生之人.不可以凡夫定名之。以皆得三种不退故。
胎生、卵生、濕生、化生。
非礼勿視、非礼勿聽、非礼勿言、非礼勿動。語出【论語-顏淵篇】
已生恶业令立断、未生恶业令不生、未生善业令速生、已生善业令增长。正.指善业。勤.不懈去作之意。
欲、勤、心、观。神.神通之意。足.喻神通依禅定发生。
欲神足.依著很胜的希望力修到的定。
勤神足.依著精进力修到的定。
心神足.依著一心止住力修到的定。
观神足.依著观察力修到的定。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學、佛道无上誓愿成。
众生无边誓愿度.缘苦谛之愿。
烦恼无尽誓愿断.缘集谛之愿。
法门无量誓愿學.缘道谛之愿。
佛道无上誓愿成.缘灭谛之愿。
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理事无礙法界.四、事事无礙法界。
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
依法不依人、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义不依語、依智不依识。此为佛陀明揭立正知正见之法。
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念.观念之意。住.安住之意。
观身不净.观自身后来九种现相(死、脹、青瘀、膿爛、坏、血塗、蟲噉、骨鎖、分散).与观他(种子、住处、相、体、畢竟)俱不清净。
观受是苦.娑婆有八苦三苦。
观心无常.念頭起灭.变遷无常。
观法无我.当知一切事物.皆是众缘和合的假相.並无自体。
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
四恩.佛恩、親恩(或父母恩)、师恩、众生恩。
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也。
世界悉檀、各各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
有、空、亦有亦空、非有非空。
天台智者大师講法華经时.以四意消文.所谓.约因缘、约本跡、约教、约观心。
四仪.行、住、坐、臥。四威仪.为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鐘、臥如弓。
持名、观像、观想、实相念佛。
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鏡智。
一般称转八识为四智.便可破我法二执.断惑证真。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阿賴耶识为大圆鏡智。
比丘(出家男众)、比丘尼(出家女众)、優婆塞(居家男众)、優婆夷(居家女众)
声闻、缘觉、菩萨、佛等果位。
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
初禅三天(梵众天、梵輔天、大梵天).二禅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三禅三天(少净天、遍净天、无量净天).四禅九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
四禅有三災。初为火災.劫火興时.初禅以下.尽化灰燼。二为水災.劫水起时.二禅以下.皆遭淹沒。三为风災.大风所吹.三禅以下.乃至微尘.皆无余在。
仍在三界內.未能究竟解脫。得四禅.在色界.得八定.在无色界。
苦、集、灭、道。因此四法.自性不虛.皆悉審实.故称为谛。
苦.世间果。逼迫、痛恼之意.指三苦八苦。
集.世间因。招感之意.指见思二惑。
灭.出世果。指小乘所证之涅槃。
道.出世因。能通之意.指正助道法.略则戒定慧.广则三十七道品。
藏、通、別、圆。
藏教.为小乘根性.說经律论之三藏.故名藏教。大乘亦有三藏.此单指小乘說耳。通教.乃大乘初门.以根機不同.鈍根则通前藏教.利根则通后別圆.故名通教。別者.各別.此教独菩萨法.所有教、理、智、断、行、位、因、果.一一各別.未能如圆教之圆融互摄.故名別教。圆者.圆满.圆融.以法法圆融.法法圆具.故名圆教。此教为最上佛法.乃佛以自己所证所悟之理.与一切大根菩萨所說者。
藏教佛果与通教佛果.但断见思.与声闻缘觉齊。
別教佛果.断见思.兼破尘沙.更除十二品无明.遠超声缘之上。
圆教佛果.尽除四十二品无明.而得究竟解脫。
親因缘、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
親因缘.即因。
无间缘.众生念頭前念后念接續不断。
所缘缘.众生念頭攀缘之对象。
增上缘.前三种缘外.其他所增加上去的力量.有違順之別。
布施、爱語、利行、同事。
常、乐、我、净。涅槃之体具此四德。
常.恒不变易.而无生灭。
乐.寂灭永安.运用自在.所为適心。
我.性不变易.就用自在。
净.解脫一切垢染。
信、进、念、定、慧。
色界四禅天之第五(无烦天.寿一千大劫)、第六(无热天.寿二千大劫)、第七(善见天.寿四千大劫)、第八(善现天.寿八千大劫)、第九(色究竟天.寿一万六千大劫).为三果圣人(阿那含)所居。
一、隨喜.二、读誦.三、講說.四、兼行六度.五、正行六度。为天台圆教六即佛之「观行即佛者.五品外凡位也。」.參閱『六即佛頌』。
律.教.禅.密.净。
律者佛身.教者佛語.禅者佛心。又恐宿业障重.或不易转.则用陀罗尼三密加持之力.以熏陶之。又恐根器或劣.未得解脫.而再一受生.难免迷失。于是特开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一门。
須知律为教禅密净之基址.若不嚴持禁戒.则教禅密净之真益莫得.如修万丈高樓.地基不固.则未成即坏。净为律教禅密之歸宿.如百川万流.悉歸大海.以净土法门.乃十方三世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終之法门。
溈仰、云门、臨濟、曹洞、法眼。
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菩萨).加妙觉(佛).再加初住应修十信等.共計五十二修行位。
定性声闻、定性缘觉、定性菩萨、不定性、无性。
为天台宗所立。
五时.一、華嚴时.二、阿含时.三、方等时.四、般若时.五、法華涅槃时。
八教.一、化仪四教(頓、漸、秘密、不定).二、化法四教(藏、通、別、圆)。
苦受、乐受、憂受、喜受、舍受。
苦受.指身(眼耳鼻舌身五识)之领納違情境界而感苦痛者。乐受.指身之领納順情境界而感快乐者。
憂受.指心之领納違情境界而感憂恼者。喜受.指心之领納順情境界而感喜悅者。
舍受.指身心之领納不違不順境界者。
五住者.即三惑。
见惑为一住.为分別烦恼。思惑为三住.为俱生烦恼。此二住于界內.合为烦恼障。尘沙惑无明惑共为一住.为根本烦恼.此二住于界外.为所知障。
五住地惑名.一、见一切住地.二、欲爱住地(位于欲界).三、色爱住地(位于色界).四、无色爱住地(位于无色界).五、无明住地
五戒.不杀、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属世间善法.可得人道。
十善.为身三业(不杀、不盜、不淫)、口四业(不妄言、不綺語、不恶口、不两舌)、意三业(不貪、不瞋、不痴)。属世间善法.可得天道。
五逆.出佛身血、杀阿罗汉、杀父、杀母、破和合僧。
十恶.为身三(杀、盜、淫)、口四(妄言、綺語、恶口、两舌)、意三(貪、瞋、痴)。
財、色、名、食、睡。
詐现異相、自說功德、占相凶吉、高声现威、說得供养。此为不如法的五种營生。
第一、釋名.第二、辨体.第三、明宗.第四、明力用.第五、明教相。为天台宗解经法。(賢首採十门)
世间二乘(人乘、天乘.为偷安小乘).出世二乘(声闻乘、缘觉乘.为自了小乘)、出世大乘(菩萨乘.为普度大乘)。
天人寿將尽时.衣裳垢染、頭上花萎、身体臭穢、腋下汗出、不乐本座。
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
五福.一寿、二富、三康寧、四攸好德、五考終命。四修好德.乃前生修道德之习性.余乃前生修道修德所感之果报。
六极.一凶短折、二疾、三憂、四貧、五恶(貌醜)、六弱(身柔)。乃前生多作不順道义之事之果报。
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肉眼.只见有形色的.遇暗遇阻则不能见。
天眼.不問遠近晝夜.无阻无礙。
慧眼.能看破假相.识得真空之理。
法眼.徹了世间出世间一切法门。
佛眼.圆融兼有前四种眼。
(五眼頌)
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惟观俗.慧眼了知空。
佛眼如千日.照異体还同.圆明法界內.无处不含容。
【佛說大乘无量寿莊嚴清净平等觉经】云.肉眼簡擇.天眼通達.法眼清净.慧眼见真.佛眼具足。
不含阿修罗之六道众生.天、人、畜生、饿鬼、地狱。
劫濁、见濁、烦恼濁、众生濁、命濁。
劫濁.无別体.四濁交湊为相。
见濁.即五利使为体.诸见熾盛为相。
烦恼濁.即五鈍使为体.烦恼惑增盛为相。
众生濁.五阴和合为体.假名称呼为相。
命濁.色心连持为体.催年減寿为相。
身见、边见、邪见、戒取见、见取见。被縛較重.称利使。利.敏銳迅速之意。使.见惑烦恼之代名詞。
身见.执五阴为自身.执身外之物为我所有。
边见.执我死后为断灭或常恆不变。
邪见.謗无因果。
戒取见.取非理之戒禁.作无益之勤苦.执为升天受乐之法。
见取见.取余四见一或多.执为究竟之理。
貪、瞋、痴、慢、疑。被縛較輕称鈍使。鈍.遲鈍之意。
五鈍使有十個隨烦恼.忿(无慚)、恨(无愧)、恼(不信)、覆(懈怠)、誑(放逸)、諂(昏沈)、憍(掉舉)、害(失念)、嫉(不正知)、慳(散乱)。
色、受、想、行、识。阴.覆蓋之意。蘊.聚集之意。
色阴.總該五根五境等有形物質。
受阴.对境而承受事物之心之作用也。
想阴.对境而想像事物之心之作用也。
行阴.其他对境關于貪瞋等善恶一切心之作用也。
识阴.对境而了別识知事物心之本体也。
一、多貪众生不净观.二、多瞋众生慈悲观.三、多散众生数息观.四、愚痴众生因缘观.五、多障众生念佛观。停者.止义.住义。谓修此五法.止住五过。
五悔.懺悔、勸請、隨喜、迴向、发愿。为修懺的五种方法。
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东、西、南、北.四方.再加上、下.为六方。
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时分天)、兜率天(知足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一切修行。为菩萨乘所修。属出世间的善法。
布施(梵語檀那).对治貪慳。
持戒(梵語尸罗).对治恶业。
忍辱(梵語羼提).对治瞋恚。
精进(梵語毘离耶).对治懈怠。
禅定(梵語禅那).对治散乱。
般若(梵語般若).对治愚痴。
前四度偏修福.后二度偏修慧。
三善道(天、人、阿修罗).及三恶道(畜生、饿鬼、地狱)。
眼、耳、鼻、舌、身、意.六官。
根.为能生之意.如眼根对境生眼识。
根能入尘.故为六入。
断尽见思惑.六根任运不染六尘.故名。是相似即佛.为圆教六即佛之相似即佛位.为十信、內凡位。
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
漏尽通.断尽烦恼.得了解脫(涅槃).为究竟通。
神通由二因得.一是报得通.二是修得通。
四威仪(行、住、坐、臥).加上食、語。
色、声、香、味、触、法。与六根相对而生。
称六尘.由六根入身染汙净心。
称六妄.为凡夫攀缘迷妄之境。
称六贼.为以根为媒.劫功德法財。
眼、耳、鼻、舌、身、意。根納尘为识.与根同名。
农历每月八、十四、十五、二十三.及月底二日。
地、水、火、风、空、见(根性)、识。
擇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舍觉分、定觉分、念觉分。
金、銀、琉璃、玻璃、車渠、赤珠、瑪瑙。
正见、正思維、正語、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澄净、清冷、甘美、輕軟、潤澤、安和、除飢渴、长养诸根。
生、老、病、死、爱別离、怨憎會、求不得、五阴熾盛。
五阴熾盛者.谓众生于五阴之中.起惑造业.如火熾然.不能止息也。为招苦之因.为八苦之根本.前七乃所招苦果。
天、龙、夜叉(勇健鬼)、乾达婆(香阴、乐神)、阿修罗(无端、非天)、迦樓罗(金翅鳥神)、緊那罗(疑神)、摩睺罗伽(大蟒神)。
一、生在佛前佛后.二、无想天.三、北俱卢洲.四、世智辯聰.五、盲聾瘖啞.六、地狱.七、饿鬼.八、畜生。此八种.虽苦乐智愚不想.然皆难受佛化.故并名八难。
八难有通有別。別为上述.通则水旱疾疫等是。
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加第七识(末那识)及第八识(阿賴耶识)。
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依【观无量寿佛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先开上中下三品.每品下再开上中下三生.計九品。
佛之外的法界众生.指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及三乘(声闻、缘觉、菩萨)
极乐世界往生莲位分三輩九品.故名九莲。
六方(东、西、南、北、上、下).再加四維(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一般用来指宇(四方上下.空间)。
佛、三乘(声闻、缘觉、菩萨).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法界众生。
农历每月一、八、十四、十五、十八、廿三、廿四、廿八、廿九、卅日。
起倡于宋慈云遵式大师所著【往生净土決疑、行愿二门】『第二行愿门』之『第二、十念门』「十念者.每日清晨.服飾已后.面西正立.合掌.连声称阿弥陀佛.尽一气为一念.如是十气.名为十念。但隨气长短.不限佛数。唯长、唯久.气极为度。其佛声.不高不低.不緩不急.調停得中。如此十气.连属不断。意在令心不散.专精为功故。名此为十念者.显是藉气束心也。」
內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合之为十二。处.出生之意.谓生六识。又根尘互相涉入.故亦名十二入。
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此十二支.展转感果是为因.互相由藉是为缘谓之。
无明.约见惑.能发起善恶诸业。行.造作之意.即所作善恶诸业。为过去因缘。
识.约本识(第八识)。名色.约心识(名)及形体(色)未成。六入.约六根长成。触.约根尘和合.六根交摄一切外境之作用。受.领納所触境界.生五受。为现在苦果。
爱.约因感受引生之执著。取.妄取.于一切境广为追求。有.由爱取二支惑.遂发种种善恶之业。为现在因缘。
生.此身寿命終时.第八识依业力牽引.再去托胎受生。老死.衰老死亡。为未来苦果。
分流转门、还灭门二种修法。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合之。界.界限之意.谓此十八种.各有界限.作用不同。
指众生。
此云身骨.亦云灵骨。乃修行人戒定慧力所成。
离一切心意识分別.属圆教八地菩萨所证。
此云預流.或云入流.已断见惑八十八使。从此不堕恶道.任运七番生死.而证阿罗汉果。
此云断见.或云一来.已断欲界九品思惑之前六品。因尚有后三品未断.必須还到欲界受生一次。
此云不还.已断欲界思惑九品尽.居五不还天。
此云杀贼、应供、无生。为声闻乘之极果。
已断三界九地八十一品思惑尽.生死根本已断.得出三界。
此云传送识。(【大明三藏法数】「此识本无体.即第八识之染分.依第八识自证分而生.缘第八识见分.而执为我.为第六识之主.执转第六识所缘善恶之境.而为染净皆由此识也。」)
此云藏识。(【大明三藏法数】「以其无法不含.无事不摄故也。此识.染净同源.生灭和合.而具有四分。如摩尼珠.体本清净。又如明鏡.能含万像。若以染分言之.无明依之而起.結业由之而生.具足烦恼尘勞.变现根身器界.即前七种识境皆是也。若以净体言之.即本觉心源.离念清净.在圣不增.在凡不減也。」)
已列入【净土十要】之第六要。此云普治、普治一切诸病也。
此云无央数。
此云不退转.有三不退。
此云无上正等正觉。
八大根本地狱之一。具五种无间.趣果无间、受无间、时无间、命无间、形无间。
此云苦具、可厭、不乐、无有.因居处地下.故名地狱。
根本地狱.(等活、黑绳、众合、叫喚、大叫喚、炎热、大热、阿鼻).及八寒八热等十六小地狱。
近边地狱.即十六遊增地狱.为八大地狱各有十六副地狱。
¨ 孤独地狱.即山间、水中、旷野三地狱.无定处之意。
指极乐世界。
此云寂静处.指道场。
谓如来所得之法.真实常住。证真常.指成佛道。
此云光明遍照.亦云遍一切处.乃一切诸佛极果满证清净法身之通号。若釋迦、弥陀、药师等.乃化身佛之各別名号。
此云净满.以其惑业净尽.福慧圆满.乃约智断二德所感之果报而言。
此云灭.灭烦恼及灭生死故。分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
有余依涅槃.指三界惑业.虽已断尽.而寿命未到.尚留报身者。
无余依涅槃.指惑业断尽.又舍报身者。
此云觉.觉悟之义。
法身理体.圆离生灭断常空有等相.而为一切诸相之本.最为真实.故名实相。
此云度.又云到彼岸。
此云布施。六度之一。
布施.对治貪慳。分財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
財布施.資助众生身命。
法布施.資助众生慧命。
无畏布施.資助众生心安。
此云戒.又云清涼(持戒可得三业清净.故得清涼)。六度之一。
持戒.对治恶业。分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众生戒。
摄律仪戒.重在止恶防非(诸恶莫作)。
摄善法戒.重在修习善法(众善奉行)。
饶益众生戒.重在化度众生。
此云忍辱。六度之一。
忍辱.对治瞋恚。分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
耐怨害忍.乃观人而忍。
安受苦忍.乃观法而忍。
谛察法忍.乃观空而忍。
此云精进。六度之一。
精进.对治懈怠。分披甲精进、摄善精进、利乐精进。
披甲精进(菩萨发心.不怕困苦).重在自行。
摄善精进(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兼重自他两利。
利乐精进(自己未度.先求度人).专重化他。
此云静虑。六度之一。
禅定.对治散乱。分世间禅定、出世禅定、上上禅定。
世间禅定.谓色界无色界之四禅八定.此为凡夫所行禅。
出世禅定.如六妙门、十六特胜、观练熏修等.为超出三界之大小乘禅定。
出世间上上禅定.如自性等九种大禅.此为佛之大定。净土念佛法门.经上称为无上甚深微妙禅。
此云智慧。六度之一。
般若.对治愚痴。分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方便般若。
实相般若.为般若之实性.为所证理体。
观照般若.为能证之实智。
方便般若.为化用权智.能分別诸法之一切言教。
此云戒。
此云解脫。持戒.可断烦恼惑.故获解脫。
此云经.又云契经。
此云定。属自性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