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修行的前提――耕云先生讲述 

The premise of practice -talk by MR. Gengyun

作者:耕耘先生      发布时间:2009-11-30


修行的前提

(一)唯求心安

禅者在日常生活中,所做、所为、所想,都必须能够心安无愧;如果这件事做了以后心会不安,就绝不要做,乃至连想都不可以去想。如果做了不该做的事,就背离了佛法;背离了佛法,也许没有人会定你的罪,但你的心受到污染,却会使你感到不安,而使生命萎缩,在你修行的路途上,造成极大的障碍。如果你能保持心安无愧,那就日日是好日,你就会活在安祥喜悦中,而使慧命茁壮,容光焕发,潇洒自在。显然不求心安而学佛法,除了枉费心力,是绝对不会成功的。
(二)打成一片

我们看到有人在河边筛淘沙金,不断地扬弃沙石,寻觅微细金粒,辛辛苦苦淘了一整天,回到家中打开袋子一看,竟然什么也没有。为什么?袋子下面有个洞,全漏掉了。修行人之所以修不成功,就是因为在修行过程中出现断层,有了漏洞,而又未能及时发觉,或虽发觉却没有把漏洞补好,才功败垂成。

佛法讲无漏,阿罗汉是无漏果位,佛证漏尽通,一般鬼神虽有五通,但却没有漏尽通。什么是漏尽通?所有的漏洞都修补得天衣无缝,到达了生命的圆满无缺,完美无瑕。                  
漏与杜漏

我们在修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哪些漏洞呢?现在就从杜漏的歌词中一一说明:
漏洞补好了,没有漏洞,法身当下圆成,说个修字便成了多余。

漏洞有哪些呢?归类如下:
邪思妄想沉阴境

一般人头脑的惯性便是一天到晚不停的想,不管是有用、无用,与自己有没有关系都去想,想也并不在求得任何结果或结论,只是要想而已。

有些人以想为享受,不知不觉地沉入‘想阴’。

想得太多了,便破坏了心灵的统一。

想得太多了,便面不华色,神经衰弱。

想得太多了,就落入想阴,降低了心的光明度。

想得太多了,生理上的内分泌就会受到影响,失去平衡。

想得太多了,百病从心生,罪恶也由之而起。

达摩祖师说:心生便是罪生时,所以妄想是最坏的事,想多了,使我们背离真实,使我们原本的心态上蒙上一层灰尘。心经上讲五蕴:色受想行识都是阴。一个心胸开朗、表里如一、活得理得心安的人,都会容光焕发。做一个健康的人,不可胡思乱想,妄想不但滋生种种毛病,严重时会因意识分歧,心力衰退而陷于精神分裂,不但自毁人生,同时也成为家庭和社会的累赘。

这么说,我们不需要思想了吗?可以想,想是我们生活中必须的工具,佛法名为正念,也就是八正道中的正思惟。正念,念菩提;正思惟,有主题、有目标、有结论,都是正大光明的想念,绝不是胡思乱想。我们无论为自己的事业、工作或者修行,都必须集中生命的全力,把感情和理智重叠起来,使它集中成为一个焦点,假以时日,便会在那个焦点上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如果我们是私心自用,没有理性,想入非非,异想天开的妄想,其结果便只会陷自己的心灵于黯淡,陷自己的生活于晦涩,让自己活得很无奈,对于修行而言便形成了大漏洞。

取相认同丧本真

对外取相认同、执著,便是著相,便是根尘相对,如胶似漆,看什么都是真实的;看见一棵树,自然地推断它大概有多少年了;看到一位漂亮小姐,就品头论足给她打分数.....久而久之,本有的灵明天聪就沉沦于六尘纷飞、五光十色,虚假不实的缤纷幻象之中,迷失了真实的自我。太注意外在的一切,就是著相、认同,就会使安祥出现断层,所以说:取相认同丧本真。

话说多了心会乱

有些人太过热情,见人就说佛法、讲道理,既不辨识对方的根器,也不自我度德量力,说了半天,别人未必能领受到法益,自己若肯反观自心,就会发现安祥觉受已经降低,乃至没有了。所以喜欢说废话,就是修行的漏洞之一。

话是表达意见、发抒感情的工具,不能不讲,但是废话对别人没有帮助,对自己却有损害;不但影响修行,对身体而言也是一种病源。生理上的许多病痛,都是因为我们的心偏了、扭曲了,因此健康也便受到了破坏;各位读过安祥之美便会知道。但那也不过是概略举例而已,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的健康,跟我们的心灵息息相关,所以黄帝在内经上开宗明义地说‘百病从心生’。我们修行人,顶好是不讲话,不得不讲时,要言简意赅,不讲废话;切莫让自己的安祥在废话连篇中漏光了。

经上说‘众生未度,自己先沉’,意思即是:你如果不是救生员,不善游泳,看到别人落水,你别急著跳水去救人,因...
 
本文转自大智文殊网站论坛